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A级旅游景区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地区的旅游业发展程度.基于对长株潭城市群98家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的梳理和定位,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以及地理分析方法,具体分析长株潭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长株潭城市群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表现为凝聚型分布,具有不平衡的特点,整体呈现中心集中、周边分散、小型组团的分布格局,分布最集聚区域为长沙中部开福区、天心区和芙蓉区的交界处;(2)市域尺度上,3市各设区市内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具有不均匀、不平衡分布的特征,其中,长沙市为随机型分布,株洲市与湘潭市则为凝聚型分布,在3市中长沙市景区的数量与质量均占明显的优势地位;(3)长株潭城市群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空间分布主要受到资源禀赋、交通条件、经济产业条件以及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汪琳  李帅  刘骐珲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7):183-185
A级旅游景区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其空间分布和可达性将对旅游产业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以甘孜州A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核密度、不平衡指数、可达性研究方法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可达性.结果表明,甘孜州A级旅游景区呈现明显空间聚集,中东部地区A级旅游景区聚集特征尤为明显,且可达性较好,研究区北部石渠县、西部白玉县及南部得荣县旅游景区可达性较差.  相似文献   

3.
基于重庆市2008年、 2013年和2018年A级景区点位数据,从重庆市及四大片区两个视角出发,利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和标准差椭圆等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其空间格局特征及演变.结果表明:重庆市A级景区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总体布局"西南密,东北疏"; 10年间主城片区以及渝东北片区景区分布先分散后极化,渝东南片区以及渝西片区景区不断聚集,并且聚集程度逐渐加深;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景区分布的高密度区不断从主城片区扩散,基本形成覆盖主城片区及渝西片区的全域核心密度圈;景区分布重心从西南向东北方向略有偏移;地形地势、旅游政策、经济水平以及交通格局对A级景区的空间凝聚有着比较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蓟州区乡村旅游资源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优化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本研究以蓟州区乡村旅游资源POI数据为研究基础对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利用标准差椭圆、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以及核密度估计分析等方法,研究蓟州区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地理探测器的研究方法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测识别。结果表明,蓟州区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呈现出三大特性,即景区依赖性、集聚性和向心性,以“一片区,两个增长极”的空间集聚格局为主,总体特征表现为北部密度高、南部密度低。各类乡村旅游资源分布特征具有差异性:自然旅游资源分布于蓟州区西部与北部,以A级旅游景区为核心吸引物形成集聚格局,并通过极化效应推动乡村旅游资源在集聚区内进一步增加;人文旅游资源主要分布于蓟州区中部与西部,呈现出以增长极为主的空间集聚格局。地理探测器分析结果显示,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集聚格局是基于自然本底因素形成,并受到社会经济和客源吸引潜力因素的共同驱动,影响因素按解释能力从高到低分别为海拔高度(0.81)、A级旅游景区数量(0.68)、旅游发展政策(0.55)、旅游收入(0.53)。自然本底奠定了空间集聚的资源基...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冰雪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四川省82处冰雪旅游景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空间分析相关模型,利用ArcGIS 10.2空间分析工具,从空间的分布类型、分布核心和分布成因3个方面对四川省冰雪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细致探析。结果表明,四川省冰雪旅游景区呈凝聚型分布,空间分布高密集区在川西山地与四川盆地过渡地带;总体空间格局表现为环四川盆地西北缘核密集带,是中国地形一二级阶梯在四川省分界处,且与中国人口密度对比线"胡焕庸线"四川段相吻合;地形条件和气候制约、四川盆地城市圈经济辐射、交通设施系统建设是影响四川省冰雪旅游景区空间格局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空间优化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旅游资源不仅是最主要和最根本的旅游供给,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和核心载体。该研究基于汉江生态经济带A级旅游景区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了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汉江生态经济带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市域尺度上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特征;(2)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密度具有显著差异性,分布集聚区呈现"三大四小"的特点,总体空间格局为中部密集程度最高,其次是西部和东部;(3)区域地形条件、水体资源禀赋、交通状况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汉江生态经济带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7.
以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为研究样本,运用最邻近指数分析、核密度分析、缓冲区分析、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规模度指数、洛伦兹曲线等地理数学方法分析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省域层面上,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呈现多中心集聚、组团分布格局;浙东北地区3A级景区村庄分布数量与集聚程度均高于浙西南地区,杭州、绍兴、衢州、宁波等4市的3A级景区村庄数量超过了全省的50%。市域层面上,3A级景区村庄分布类型大多数为均匀型,仅杭州、衢州、台州等3市为集聚型。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的空间分布受区域中心城市、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及自然地理环境等影响较大。建议从空间结构、规模数量的角度结合经济、交通等影响因素优化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的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8.
淮河流域是我国三大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优化其粮食生产格局对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比较优势理论测度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50个区县2006—2020年的粮食生产优势,并采用ESDA模型、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其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水稻的优势区域多数为规模主导型,小麦、玉米的生产区域普遍具有综合比较优势且分布逐渐向淮河以北地区聚集,种植面积的减少使豆类部分优势区域变为劣势区域;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比较优势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其中水稻、小麦比较优势指数的空间聚集情况较为稳定,玉米的高值聚集区分布由"双核心"变为"带状",而豆类恰好相反,两种作物呈"竞争"态势。此外,早期区域粮食生产优势与灌溉水平高度相关;年降水量与水资源总量解释力逐年增强且成为决定性因素,表明粮食生产布局与自然资源条件的匹配程度有所提高;农民可支配收入解释力处于低位状态且逐年减弱,反映粮食生产的优势区域农户收入反而较低,粮食生产与农民可支配收入"脱钩"程度加剧。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以福州市A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时空演化特征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为优化福州市旅游景区发展格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过程】采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分析和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分析A级旅游景区的演化特征,并运用ArcGIS 10.5和SPSS 18.0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结论】结果表明,福州市A级旅游景区在时间上可以分为低速增长、快速增长和平稳增长三个阶段;在空间结构上呈现均匀分布向集聚分布演化,但在区县层面上有由集中向均匀分布的趋势;在布局趋势上,福州市A级旅游景区主要分布在市区并呈现出向外扩张的趋势,具有明显的核心-边缘空间特征;在影响因素上,旅游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水平、政府政策和交通条件等因素会对其演化过程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商洛地处秦岭腹地,拥有多个高A级景区,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指出商洛高A级景区服务质量提升方法及措施,对促进商洛旅游健康发展和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市具有现实意义,以期为其他高A级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在全域旅游发展观的支持下, 为了推进旅游可持续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景区旅游与乡村旅游的协调发展问题不容忽视. 基于空间分析有利于辨识和优化产业结构, 采用空间数量关系、 空间质量关系和空间耦合关系发展度, 以南疆3个地州为例, 评价各市、 县(县级市)A级景区和星级农家乐的协调发展等级, 并从旅游政策、 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2.
对陕南60个A级景区空间结构布局特征、影响因素及景区系统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最邻近点指数1.050 8,属随机分布;县际地理集中指数21.858,分布比较分散;不平衡指数0.316,发展比较平衡。2盆地平坝区人口密度高,交通便利,分布了2/3的人文类景区;山区人口密度低,交通不便,集中了4/5的自然类景区。3等级结构呈中间大两头小,需调整景区评级标准,尊重市场空间与旅游活动频率之间的反比关系,促进等级结构向稳定金字塔结构过渡。42009~2014年,熵值从低熵向高熵演变,系统无序性逐年增大,空间结构尚属于低水平均衡阶段,需以优势资源作为优先发展的空间据点,构建区域旅游发展的增长极,促进空间结构由无序向有序方向演化。  相似文献   

13.
2017年6月浙江省启动"万村景区化"建设,A级景区村庄(以下简称A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和全域旅游、乡村旅游加速发展的"融合体"。A村的创建,为旅游业的纵深发展创造了条件。基于村庄旅游发展的角度,以金华市首批3A级景区村庄为例,为A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参考模式,以期促进全域旅游和乡村旅游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提升旅游景区的服务质量是普遍关注的问题,在全域背景下,提出商洛市高A级景区服务质量提升的策略,对商洛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市和促进商洛旅游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以期为高A级景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是旅游景区迫切需求的中高端人才,但大量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却有业不就。安徽师范大学作为全国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创办较早的高校之一,其2009级、2010级旅游管理本科生景区就业意愿率仅为9.52%,且区域、类型、级别和所有制上分别倾向于华东地区、旅游度假区、5A级景区、国有企业。主要受行业忠诚度、传统景区管理体制、景区人才需求特点等宏观因素和课程设置、实习基地和学生个人观念等微观因素影响。学校、学生和景区三个层面均有必要提高学生景区就业意识,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平衡。  相似文献   

16.
正龙家大院村位于新田县枧头镇西北部,总面积约10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27公顷,山林面积322公顷。该村拥有全省现存最有特色的明清砖木结构建筑群,旅游资源独特丰富,先后荣获"国家3A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全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古村落""湖南省特色旅游名村"等荣誉称号。龙家大院村2018年村集体收入达到8.6万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05元,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7.
利用爬虫技术获取微博旅游数据,对2016-2019年到访桂林市漓江风景区、阳朔风景区的国内旅游流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漓江及阳朔旅游流的时间分布不均,两地游客时间集中指数显示旅游季节性明显;2016-2019这4年漓江各客源省份游客时间集中指数明显高于阳朔,漓江游客量季节变化程度远高于阳朔.(2)漓江和阳朔客源组成显著不同,数据分析显示两地游客重叠度极低;漓江旅游流变异系数变化较大,客源地游客量波动较大,稳定性较差.阳朔旅游流变异系数基本保持稳定,年度间旅游流空间差异变化不大,客源地游客量保持相对稳定.(3)两地旅游流都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但聚集和异常区域略有不同;漓江客流高-高和低-低聚集区均不稳定,数量和区域变化较为明显,没有显著的趋势变化;阳朔客流高-高聚集区呈现微弱的扩张趋势,低-低聚集区呈现较明显的扩张趋势.在空间分布上,两地的旅游客流最大值分布在两广地区,北京是第二大客源地,其次为上海;总体上看,中部地区(湖北、河南)以及华东地区(浙江、江苏、山东)旅游客流量大于除两广和北京、上海的其他省市.(4)漓江游客量呈现缓慢的增长趋势,波动较小,游客量增长率最高的省份为青海、内蒙古、贵州及海南;阳朔游客量波动比较剧烈,总体呈现平稳略微下降趋势,增长率最高的省份为青海.(5)两地旅游流和客源地距离存在显著负相关,旅游客流量随着距离增加而显著减少.漓江及阳朔旅游流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原因在于来桂林旅游平均消费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占比较小.(6)不考虑节事活动引发的暂时性旅游流爆发,桂林漓江及阳朔旅游流变化与温度变化曲线基本吻合,符合旅游气候适宜度分析结果,随着温度增加旅游人数上升;而节事活动的引入可以明显提升客流量.  相似文献   

18.
以信阳市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在全域旅游理念指导下分析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特征和优化路径。借助奥维互动地图软件,采用最邻近点指数、景区集中度指数、α指数、β指数、γ指数等研究方法,分析信阳市43个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态势与空间网络连接度。结果表明:信阳市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呈凝聚状、集中且非均衡;景区间网络连接度较好,便于旅游景区联动发展;旅游景区资源属性互补,旅游功能布局较为合理,进而提出应合理规划,优化旅游景区空间格局;完善旅游交通网络,提高旅游景区可进入性;深入挖掘旅游资源,优化旅游功能布局等推进信阳市旅游业全面、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借鉴耦合协调理论构建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模型,运用信息熵赋权法,从旅游资源、旅游接待、旅游经济及资金状况、基础设施状况、开放程度、收入状况7个层面对安徽省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水平进行分析,借助ArcGIS软件的空间聚类法探究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水平的空间格局及演变.研究表明:安徽省17地级市的旅...  相似文献   

20.
正2018年清明小长假期间,全市4A级以上景区游客总接待量达216.39万人次,实现总旅游收入2080.43万元。数据显示,南京七大景区依然火爆,清明小长假期间七大景区总接待量达145.66万人次。而踏青生态游、赏花游、乡村游备受热捧,成为主打旅游线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