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对1961年以来思茅林区松毛虫大暴发的过程进行了周期性分析,认为松毛虫的大暴发存在一定的周期性规律。利用气温、降雨量、积温、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等气象要素和3种气候因子复合经验系数对1980至2001年思茅地区松毛虫发生情况进行了相关分析,发现松毛虫发生发展与气象因子关系密切;通过对1980年以来3次松毛虫大暴发的过程与气象因子关系的细致分析,得到了松毛虫大暴发前的气象因子的异常规律,分析结论有助于对松毛虫害发生的预测和防治。  相似文献   

2.
云南松毛虫发生与气象因子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83年以来丽水山区云南松毛虫大暴发进行了周期性分析,认为云南松毛虫的大暴发存在一定的周期性规律,利用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雨日、雨量、日照时数等气象要素对1983—2006年丽水山区云南松毛虫发生情况进行了相关分析,发现云南松毛虫发生发展与气象因子关系密切;通过1983年以来2次云南松毛虫大暴发的过程与气象因子关系的细致分析,得到了云南松毛虫大暴发前气象因子的异常规律,分析结论有助于对云南松毛虫的预测和防治。  相似文献   

3.
气象因子对马尾松毛虫发生面积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广东省多年的马尾松毛虫林间发生面积和气候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研究气象因子对马尾松毛虫种群的影响,模拟广东省马尾松毛虫发生规律方程。分析结果表明:在年气象因子中,主成分因子是年总降雨量,但其与马尾松毛虫年发生面积的相关性不显著;在月份气象因子中,3月的月均温度、4月和6月的月均湿度、7月的月均温度和月总降雨量、10月的月均温度和月总目照时数与马尾松毛虫发生面积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古田水口林区松毛虫发生的气候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4年水口林区松毛虫发生情况结合古田气象资料,通过对温湿度等气象因子进行分析,揭示了2004年水口林区松毛虫暴发的气候成因,为今后虫情发生进行预测预报和及时及早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2004年古田水口林区马尾松毛虫害发生的气候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2004年福建省古田县水口林区马尾松毛虫危害成灾的实情,结合古田当年的气象资料,通过对虫灾与温度、湿度降雨、光和风等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揭示了2004年水口林区马尾松毛虫暴发的气候成因,为今后马尾松毛虫情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 虫害的测报,是防治虫害的首要工作。为了获得第二年松毛虫发生面积与危害程度,我们应用概率回归估计方法,根据连江县发生松毛虫的历史资料,进行主导因子分析,探讨松毛虫发生与消长的规律,筛选出与松毛虫发生直接关系的12个主要因子、17个项目,建立预报方程。然后根据上一年松毛虫发生面积和危害情况以及气象部门对当年气象因子的预报数  相似文献   

7.
马尾松毛虫是沿江低山丘陵马尾松林的历史性害虫,自1980年以来,我们坚持调查和观察,通过采取“虫源地”形成与发生、发展规律的探讨、马尾松毛虫幼虫种群密度简易估计模式模拟和应用、以无公害农药为主,“治点保面”综合治理的协调措施,控制“虫源地”潜伏阶段,达到有虫不成灾,获得少投资、高效果、长效益的目的。贵池区自1992年至今,马尾松毛虫没有暴发成灾,明显地避免了马尾松毛虫发生周期。  相似文献   

8.
云南松毛虫在芒市思茅松林区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松毛虫是松类树种的重要食叶害虫。芒市为云南省松毛虫偶发区。阐述云南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及生活史。分析云南松毛虫的发生与气象因子、地貌环境、立地条件等环境因素的关系以及发生发展规律,提出监测、生物和化学防治、物理和人工防治、营林技术防治等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松毛虫生物学特性,总结了松毛虫种群数量消长规律,分析了气象等环境因子对松毛虫种群数量的影响,从而对落叶松毛虫发生做出准确的预测。根据预测情况进行有效综合防治,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对湘西南山区马尾松毛虫发生规律与环境因子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在山区温、湿度和降雨量对马尾松毛虫发生都有影响,但不是单因子发生主要作用;在山区南坡山脊、林缘、8~15年树龄的松树中马尾松毛虫分布较多;海拔500m以下、东坡和干燥林地中的松林,马尾松毛虫为害严重,纯林和混交林为害同等严重。  相似文献   

11.
马尾松毛虫暴发机制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真  李典谟 《林业科学》2008,44(1):140-150
马尾松毛虫的暴发过程具有周期性和突发性相结合的特点,不同环境条件下,即不同的发生区,发生类型不一样,常灾区是典型的暴发发生类型,偶灾区和无灾区一般为渐进发生型、扩散发生型和低密度稳定发生型.暴发的原因一方面是马尾松毛虫具备了成为暴发种的遗传特性,另一方面是大面积马尾松纯林的存在.暴发的启动因子为高温干旱或由环境噪音引起的混沌动态,暴发的上升期为正密度相关作用驱使,下降期和潜伏期主要是由松树诱导抗性、严重失叶和天敌所引起的负密度相关的作用.松林和松林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多样性是抑制马尾松毛虫暴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潮安县松毛虫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毛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是我国森林的一种重要害虫,分布广、繁殖快、危害严重。在自然情况下,马尾松毛虫的大发生常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但在人为干涉(防治)条件下,情况有时变得十分复杂。本文结合潮安县近30年的松毛虫发生、危害和防治情况以及与这相关的各种数据和资料,进行比较分析,试图从中了解和掌握本地区松毛虫的发生规律以及相应的防治对策,把松毛虫长期控制在有虫不成灾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马尾松毛虫是我国发生最为严重的针叶林食叶害虫,呈现周期性暴发。不同暴发区松林生理特征影响松毛虫暴发过程的机制还不清楚。植物挥发物参与了许多重要的生理、生态过程,通过揭示不同松毛虫发生区域马尾松挥发物的释放特性,以及不同地区的松针挥发物含量与松毛虫暴发情况的相关性,可为更加精确地利用植物挥发物进行松毛虫趋避或者天敌引诱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在广西凭祥大青山地区选取3个典型的松毛虫暴发类型区即无灾区、偶灾区和常灾区,鉴定并比较3个林场松针挥发物的组分及含量。【结果】马尾松针叶挥发物主要包括 S -α-蒎烯、R -α-蒎烯、月桂烯、R -β-蒎烯、S -β-蒎烯、(+)-3-蒈烯、α-萜品烯、(+)-柠檬烯、(-)-柠檬烯、γ-萜品烯。常灾区、偶灾区和无灾区的松针挥发物组成比例差异很大。这些挥发物可以分为4类:第1类包括 R-α-蒎烯和月桂烯,与马尾松毛虫的暴发频率呈负相关( P <0.05);第2类包括S-β-蒎烯、γ-萜品烯和 (+)-3-蒈烯,与马尾松毛虫的暴发频率呈正相关(P<0.01);第3类包括 R -β-蒎烯和(+)-柠檬烯,它们在3种松毛虫暴发区域的松针挥发物中呈现显著但不规则变化(P <0.05),最后一类包括S-α-蒎烯,(-)-柠檬烯和α-萜品烯,它们在3种松毛虫暴发区域的松针挥发物中无明显变化。【结论】松针挥发物的组成比例可能影响松毛虫的暴发情况。另外,天敌是控制松毛虫的重要因子,因此松针挥发物对马尾松毛虫天敌的作用程度也可影响害虫的暴发;无灾区或者偶灾区的针叶挥发物可能吸引更多的松毛虫天敌,从而对松毛虫的暴发起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落叶松毛虫(DendrolimussuperansBueler.)是森林主要害虫之一,密山林区自1972年以来已有三次大的暴发流行。认真研究这些发生流行规律,深入探讨操作性较强的调控措施,对松毛虫的综合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1林区概况密山...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基于油松毛虫暴发的历史灾情数据和相应的气象数据,对未来大尺度范围油松毛虫暴发区进行模拟和预测的可行性。【方法】以山西省2002—2011年的油松毛虫灾情数据和山西省2002—2011年的地面气象数据为基础,结合油松毛虫完成生活史不同发育阶段对不同气候因子的响应衍生出与油松毛虫灾害发生潜在相关的物候因子80个,运用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回归法从中筛选出与油松毛虫灾害发生相关性最高的前8个物候因子,即X_(29)(10月份日均温5℃的天数)、X_(43)(7月平均湿度75%的天数)、X_(54)(3月平均风速)、X_(55)(4,5,6月分平均风速)、X_(56)(7,8月均风速)、X_(62)(10月日均风速10 m·s~(-1)的天数)、X_(63)(9月最大日均风速)、X_(67)(4,5,6月总降雨量)。【结果】利用筛选出的8个物候因子,运用最大熵模型MaxEnt代入实际灾害发生数据进行训练模拟,并应用刀切法分析确立气象因子X_(43),X_(54)和X_(55)为灾害模型应用的最佳因子,其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ROC)检验结果即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820,标准差为0.019;最终利用该模型参数,对气候变化背景不同外排模式下未来油松毛虫灾害趋势进行预测,2050年2种外排模式(RCP4.5与RCP6.0)下灾害发生趋势变化不同,其中RCP4.5模式灾害发生将集中于北京、河北及河北与内蒙古交界处,RCP6.0模式在山西中南部灾害将会加强。【结论】MaxEnt模型对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油松毛虫害虫暴发区的准确模拟与预测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马尾松毛虫三代分化率与气候因子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马尾松毛虫二、三代发生区,6年以上有一次高三代分化率,形成初秋虫灾大暴发,致使成片松林死亡。与高三代分化相关显著的气象因子是:8月份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始日和全年大于10℃的日照时数。而打破松毛虫滞育的关键因子是8月中、下旬4龄幼虫长日照的刺激,使分化三代虫数大量增加,通过林场22年的三代分化率调查数据和7个气象因子的电算,预测出松毛虫三代分化率的数学模型:用时间序列法预测1986、1987年三代分化率与实地调查数字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17.
利用距平符号法预测落叶松毛虫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松毛虫种群数量的消长与松毛虫内在遗传特性有关,但气象等外界因子也影响着种群数量的变化。为准确掌握松毛虫种群基数,做好预测预报,作者应用距平符号法,利用前4a气象因子与松毛虫发生量的关系,进行了松毛虫动态预测,准确率100%。  相似文献   

18.
松毛虫发生程度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37块标准地的调查,应用数量化理论Ⅰ,对河北省青龙县松毛虫发生程度与油松的郁闭度、林龄、冠幅和地形因子海拔高度、坡向、坡度等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松毛虫发生程度的主要因子是郁闭度,同时建立了松毛虫发生程度与各因子相关关系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9.
马尾松毛虫预测预报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系统分析方法总结有关马尾松毛虫的科研成果和实际经验,建立了反映了马尾松毛虫,松林、自然条件与环境状况,人类社会行之间本质关系的结构模型,通过对影响马尾松毛虫种群动态因子的分析,提炼及数量化表示,建立了马尾松志虫时间域及空间域种群动态模型,两者结合可以对松毛虫群种动态进行系统模拟,预测松毛虫的发生量、发生面积及分布状况,以安徽省潜山县黄铺试验区调查数据验证此模型,与松毛虫实际发生规律吻合。  相似文献   

20.
马尾松毛虫发生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已有很多研究材料。1979年有人提出:“影响马尾松毛虫大发生的气象因子中,最有显著相关性的气温是二、三月气温高于历年同期平均值”,并已应用于电算,作为测报松毛虫发生的重要依据。但据我在长期的测报和防治工作中收集的大量资料,并参照本省南昌、上饶、赣州地区几个常灾县的气象资料综合分析来看,马尾松毛虫越冬代虫口数量消长与二、三月气温的月平均值没有明显相关性,而与“倒春寒”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