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玉米抗螟性室内鉴定新技术—虫粪圈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云霞  文丽萍 《玉米科学》1995,(A01):68-69,83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不同积温带玉米品种抗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百株折茎率、折雄率、茎秆钻蛀率及越冬幼虫数量和体重等指标分析,分析7个黑龙江省不同积温带玉米品种的抗虫性。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7个不同积温带品种表现高抗的品种为垦单5和高油4515,中抗品种郑单958和兴垦3;高感品种为哲单37和绥玉19,中感品种德美亚1号。  相似文献   

3.
马利  贾守民 《杂粮作物》1999,19(5):56-56
玉米螟是为害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每年因玉米螟为害造成的产量损失约为10%左右。近两年玉米螟为害有加重趋势,仅1997年,铁岭市因玉米螟为害造成的产量损失达20%。而目前防螟措施均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选育抗螟玉米新品种已成为重要的育种目标。本试验在自然条件下对铁单12号的抗螟虫性进行了鉴定。1 材料和方法1.1 试验材料铁单12号、铁单10号、铁单9号、掖单13号共4个品种。1.2 试验设计试验设在铁岭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地内,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5行区,8m行长,行距0.6m,密度4545…  相似文献   

4.
玉米抗螟性遗传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鉴定、评价水稻材料抗螟性是利用材料进行抗螟虫育种的基础。依据海南采集的三化螟卵块接种和本地自然发生的二化螟引起的枯心和白穗,对4个不同抗性水平的材料进行抗螟性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各材料对二化螟和三化螟的抗性具有一致性;A232抗螟性虽不及转肪基因材料的高抗水平,但较其他材料抗性差异显著;利用自然田间发生的螟虫对材料进行抗螟性鉴定,最好是在螟虫种群数量较大时的水稻生育后期,利用白穗率来评价品种抗螟性较理想。  相似文献   

6.
在玉米心叶期和穗期对3个转Bt基因玉米品种及其相对应的受体品种进行人工接虫,分析了转Bt基因玉米对玉米螟的抗性及对产量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转Bt基因玉米在玉米心叶期,对一代玉米螟表现为高抗;在穗期,对二代玉米螟也表现高抗.在接虫条件下,转Bt基因玉米可以减少产量损失30%以上.因此.种植转Bt基因玉米具有明显增产作用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在玉米心叶期和穗期对3个转Bt基因玉米品种及其相对应的受体品种进行人工接虫,分析了转Bt基因玉米对玉米螟的抗性及对产量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转Bt基因玉米在玉米心叶期,对一代玉米螟表现为高抗;在穗期,对二代玉米螟也表现高抗。在接虫条件下,转成基因玉米可以减少产量损失30%以上。因此,种植转Bt基因玉米具有明显增产作用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许文娟  陈瑞清 《玉米科学》1993,1(2):070-073
本试验对两个玉米杂交组合的自交、回交后代和9个自交系及36个双列杂交种进行了玉米螟田间人工接种。所有材料一代螟抗感程度表现出显著的差异。两个杂交组合的后代遗传估计及9×9双列杂交的遗传分析一致表明:玉米对第一代亚洲玉米螟食叶的抗性是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其遗传是以加性基因效应为主,显性基因效应也起一定的作用,抗性呈部分显性。  相似文献   

9.
玉米抗螟性鉴定评价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桂玲  李欢庆 《玉米科学》2007,15(5):142-143
在玉米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如心叶期、抽雄期、花丝期)进行人工接虫鉴定,以玉米植株的受害程度评价各供试品种的抗螟性水平。结果表明,叶片虫孔级别与茎秆隧道长度以及叶片虫孔级别与茎秆虫孔数各自之间并无线性相关,茎秆隧道长度和茎秆虫孔数之间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采用环境气候室人工接蚜虫鉴定和累计蚜情指数(Iaa)评判法,对22份玉米品种进行抗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 Fitch鉴定.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的抗蚜性差异显著,在抗性品种上玉米蚜种群数量为负增长,产生的有翅蚜少;在感虫品种上玉米蚜种群数量急剧增长,并伴随大量有翅蚜产生.Iaa值从高抗蚜品种的...  相似文献   

11.
北方春玉米密植条件下玉米螟危害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2013年于沈阳开展田间试验,对不同密度种植玉米田的玉米螟危害及玉米产量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玉米密植对亚洲玉米螟危害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一代玉米螟危害在2012年75 000株/hm2小区花叶率、虫孔数和幼虫数显著高于常规田,2013年90 000株/hm2小区花叶率、幼虫数、虫孔数高于常规田,花叶率和虫孔数差异显著;二代玉米螟危害在2012年75 000株/hm2雌穗被害率、虫孔数、幼虫数和被害率显著高于常规田,2013年90 000株/hm2小区雌穗被害率、虫孔数和幼虫数显著高于常规田。2012年种植密度与产量呈抛物线关系,2013年90 000株/hm2小区产量显著高于常规田,常规田百粒重和单穗重显著高于密植田。随玉米种植密度提高,玉米螟危害有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12.
高粱抗螟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洲玉米螟是为害高粱的主要螟虫之一,通过对它的研究进展及抗螟研究的了解,分析了高粱的各种抗螟机制,讨论了高粱抗螟性筛选与鉴定的方法,总结了当代抗螟育种的方法及现状并提出发展趋势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玉米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螟的控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玉米不同品种清种、混种和间种不同作物后玉米螟的发生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玉米清种区与混种区的玉米螟发生情况比较、分析得出,混种对降低一代玉米螟卵量有明显作用,比清种一代玉米螟卵降低幅度在13%~45%。通过玉米间种不同作物后玉米螟发生情况分析得出,间种向日葵的小区中玉米螟的蛀孔数和活虫数明显低于其它处理,认为向日葵可能对玉米螟具有一定的驱避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玉米田种植诱集作物对降低二代玉米螟危害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在正常播种的玉米田两侧晚播相同玉米品种或甜玉米品种,通过对正常播种区与晚播区二代玉米螟发生情况的系统调查分析得出,在正常播种的玉米田内局部晚播相同品种玉米或甜玉米能够明显降低二代玉米螟的发生和危害,二代玉米螟卵降低幅度在58%~76%。晚播的同品种玉米或甜玉米对二代玉米螟成虫产卵有较强的引诱作用,因而减轻了二代玉米螟在正常播种玉米田的发生和危害。  相似文献   

15.
转Bt基因玉米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及其农艺性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普通玉米杂交组合N3030、N4640为对照,通过盆栽接虫试验和田间调查,系统研究了转Bt基因玉米杂交组合N3030Bt和N4640Bt对亚洲玉米螟的抗虫效果和主要农艺性状变化。结果表明,转Bt基因玉米对亚洲玉米螟产卵无驱避作用,但花叶率、茎秆和雌雄穗的受害程度均明显轻于对照;转Bt基因玉米的生育期、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等与对照差异不大,秃尖长明显短于对照,穗粒数和产量明显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6.
玉米对亚洲玉米螟抗性的QTL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玉米的亚洲玉米螟抗性进行遗传剖析对抗虫育种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自330×K36的F2:3群体(114个家系)为材料,利用SSR标记对玉米的亚洲玉米螟抗性进行了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叶片侵害度性状检测到6个QTL,分别位于染色体4、6、7和10上;基于茎秆虫孔数性状检测到4个QTL,分别位于染色体1、5、8(2个)上;基于茎秆隧道长度性状检测到2个QTL,位于染色体1和8上;以隧道长度/虫孔数为鉴定性状检测到2个QTL,位于染色体7和10上。这些QTL所能解释的表型变异在10.3%~21.5%之间。大部分QTL的作用方式为部分显性。  相似文献   

17.
刘志航  袁忠林  罗兰 《玉米科学》2015,23(2):147-151
通过平板稀释法对来自青岛不同地区的海洋样品进行分离,共得到18株海洋放线菌。采用浸虫法测定海洋放线菌发酵液对玉米螟2龄幼虫的室内毒力,筛选得到2株活性较高的菌株YC3和SLR3,其48 h发酵液对玉米螟2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6.21%和81.04%。根据形态特征、培养特征及生理生化性状将活性菌株鉴定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相似文献   

18.
生物源农药防治甜玉米螟害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道寿 《杂粮作物》2004,24(4):228-229
应用两种生物源农药Bt(Bt可湿性粉剂、玉米虫尽Bt颗粒剂)、1.8%阿维菌素乳油与化学农药(30%灭铃光乳油、3%米乐尔颗粒剂)对春、秋两季甜玉米玉米螟的进行田间小区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两种生物源农药Bt和阿维菌素对甜玉米螟害的防治效果可达75%,接近同类化学农药的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