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甘肃省东南地区马类家畜驽巴贝斯虫病病因及其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60年代以来,甘肃省东南地区马类家畜中间断流行驽巴贝斯虫病。1996年春季呈暴发性流行,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直到1996年6月才被确诊,并得到迅速有效地控制。结合一年多的实践,对该病及其防治技术介绍如下:1驽巴贝斯虫病及传播媒介蜱1.1调查发现的...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来源于内蒙古西部某地的草原革蜱及新疆境内广泛分布的草原革蜱携带同一种病原-驽巴贝斯虫的情况。本试验借助光学、电子显微镜进行鉴定了采自于不同植被(包括内蒙古、新疆两地)的草原革蜱;并参考驽巴贝斯虫Bc48基因序列,合成引物,提取该种蜱携带的马驽巴贝斯虫病原DNA,进行PCR扩增、检测。结果显示,来自内蒙古(N=147)、新疆(N=200)两地的草原革蜱在假头基部、多孔区、齿式、气门板等超微结构形态方面基本相似。经PCR成功扩增出了草原革蜱所携带的驽巴贝斯虫病原DNA阳性条带452 bp;来源于内蒙古西部某地的草原革蜱携带驽巴贝斯虫的阳性率为8.16%(12/147),来源于新疆和静县平原的草原革蜱驽巴贝斯虫的阳性率为13.50%(27/200)。这些参数可为草原牧区优势分布蜱虫-草原革蜱所传播家畜血液原虫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陇东南地区马类家畜驽巴贝斯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甘肃省陇东南地区的礼县,北道,秦城等县(区)的马类家畜中,流行一种以高热,黄疸,贫血为主要特征的疫病。经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诊断,病理剖检,确诊为驽巴贝斯虫病,其传播媒介为森林革蜱,该病每年1~6月发病,具有固定的地区性,不受品种,性别,年龄的限制,营养状况对发病率也无明显影响,经用贝尼尔以3.5mg/kg体重剂量深部肌肉注射,结合对症治疗,治愈率达89.7%。  相似文献   

4.
草原革蜱各发育阶段对驽巴贝斯虫传播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实验室培育好的“清洁”草原革蜱成,释放到驽巴贝斯虫单一种人工感染的驴体上,使其自行叮咬吸血,俊雌虫饱血脱落后,置28℃、相对湿度约90%的温箱中产卵孵化,而后用次代3个不同发育阶段的蜱,分别叮咬除脾或非除脾健康易感驴。试验结果表明,草原革蜱在成虫阶段被驽巴贝斯虫感染,并经卵传递。次代幼虫、若虫和成虫都具有传播该种病的能力。另外,还发现在草原革蜱卵内发育的驽巴贝斯虫,对易感宿主动也具有感染性。  相似文献   

5.
马类家畜驽巴贝斯虫病是由梨形虫纲、驽巴贝斯虫(Basia caballi)寄生于马类家畜的红细胞内而引起的一类血液原虫病。虫体大于宿主红细胞半径,典型虫体为双梨籽形,尖端相连成锐角形,每个虫体有两团染色质。该病主要的传播者是硬蜱。笔者自1999年5月开始,先后参与天水市秦州区、武山县、清水县、张川县等地发生的大家畜驽巴贝斯虫病的诊治,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诊断及防治体会总结如下。1流行特点1.1具有地域性特征。从村民居住较为集中村庄的牲畜发病情况看,如果有一家的牲畜发病,该村其它人家就会陆续零星出现发病情况,但不一定是与之相邻…  相似文献   

6.
马驽巴贝斯虫病由驽巴贝斯虫(Babesiaca—balli)经媒介蜱传播寄生于马属动物红细胞内引起的一种血液原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其病原为驽巴贝斯虫,传播媒介为森林革蜱(Dermacentorsilvarum)和草原革蜱(D.nuttalli)o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在甘肃省陇东南地区的马属动物中流行着一种以高热、贫血、黄疸、心肺机能障碍等为主要症状的疫病,70—80年代,  相似文献   

7.
1999-2001年,在永靖县羊血液原虫病流行区进行了最佳灭蜱药物筛选试验和抗原虫药物预防、治疗羊泰勒虫病效果对比观察试验。结果表明:最佳灭蜱药物是灭蜱灵,平均有效期为55d,灭蜱预防后的发病率可降低到3.07%;虫克星是理想的防治辅助用药;贝尼尔脂质体和贝尼尔与蜱灵配合应用后,预防保护期达54d、45d,用药后60d发病率为2%、2.27%,比对照组49.46%降低47.46、47.19个百分点,预防效果明显;贝尼尔脂质体和焦虫净的治愈率为95%、87.85%,比对照组35.71%提高59.29、52.14个百分点,是首选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8.
马焦虫病是一种以蜱虫为主要传播媒介的血液原虫病,其病原为驽巴贝斯虫。此病发病率非常高,致死率低,患病马精神沉郁,怀孕母马常发生流产。治疗此病先需用盐酸丫啶黄、1%的贝尼尔溶液、10%的咪唑苯脲等驱虫药对患病马匹体表的蜱虫进行扑杀,再清除病马体内的毒素,可以使用强力解毒敏或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兽药排出驽巴贝斯虫及其代谢产物。  相似文献   

9.
自非流行区选购无蜱和无血液原虫寄生的健康水牛4头,其中3头运至流行区放牧,并让蜱上身叮咬以自然感染巴贝斯焦虫病。在此3头水牛身上最早发现的蜱经鉴定为镰形扇头蜱Rhipicephalus haemaphysaloides haemaphysaloides Supino。另一头则在实验室内用采自流行区水牛身上同一种蜱人工感染。所有试验动物在蜱上身后第9~12天出现持续性发热(达40.8℃~41.8℃)和虫血症。血液抹片中虫体经鉴定为牛巴贝斯焦虫Babesia bovis和双芽巴贝斯焦虫B·bigemina,均为混合感染。在3头自然感染水牛中,有2头出现贫血。腹泻、黄疸和血红蛋白尿,这2头牛用贝尼尔治疗后痊愈。另一头未用药而自愈。人工感染水中亦用贝尼尔治疗而痊愈。由本试验得出结论:镰形扇头蜱是湖北省水牛巴贝斯焦虫病的传播者。  相似文献   

10.
为了进一步鉴定、识别血红扇头蜱及草原革蜱的形态结构,探究来源于内地(广州某地区)的血红扇头蜱及新疆境内广泛分布的草原革蜱携带同一种病原驽巴贝斯虫的情况,试验对血红扇头蜱及草原革蜱进行扫描电镜观察、鉴定,并参考驽巴贝斯虫Bc48基因序列合成引物,提取该种蜱携带的驽巴贝斯虫病原DNA,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血红扇头蜱和草原革蜱分别在其孔区、齿式、气门板及基节外距等部位具有超微结构差异,可分别作为其同种蜱的鉴别要点。经PCR成功扩增出了血红扇头蜱和草原革蜱所携带的驽巴贝斯虫病原DNA阳性条带大小为452 bp,来源于广州某地区的血红扇头蜱携带驽巴贝斯虫的阳性率为8.16%(12/147),来源于本地的草原革蜱驽巴贝斯虫的阳性率为3.84%(6/15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