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前,加速世代已成为国内外小麦育种工作中广泛采用的一项技术措施.但至今仍局限在春性材料一年二代或一年三代方面,冬性、半冬性品种及其杂种后代,大都仍不能正常抽穗.为了寻求半冬性、冬性材料加速世代的途径,1968年夏曾进行种子春化处理试验,但未获得预期结果.1975年初,我们根据日本百足一郎关于绿体春化的报道,在院内进行了三期半冬性、冬性材料的加速世代试验,获得了初步结果,从而为冬性小麦加速世代提供了可行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2.
利用SRAP标记研究35份不同生态类型甘蓝型油菜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从中随机挑选6个春性和6个半冬性材料按完全双列杂交法(GriffingⅡ)组配成66个组合,考察不同生态类型组合的杂种优势,并分析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表明,SRAP标记将不同生态类型的35份品种(系)在遗传相似系数0.712处分为5类,春性材料分布在第Ⅰ、Ⅲ、Ⅴ类,半冬性材料分布于第Ⅱ、Ⅳ类,聚类分析的结果与材料的生态类型也基本一致;春性品种(系)与半冬性品种(系)组配的组合要比同种类型品种(系)间组配的组合(春性×春性,冬性×冬性)具有更强的杂种优势;SRAP标记遗传距离与产量杂种优势达到极显著正相关,表明利用基于SRAP标记的遗传距离有可能用于预测油菜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3.
选用来源不同的主要类型的小麦栽培品种(1977—1978年为31个,1978—1979年为22个),主要考察了冬性、半冬性与春性各品种的生育期、发育时期与积温以及主茎出叶数等。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冬小麦品种之间生育期长短存在着差异。在高肥、适期播种条件下,冬性品种的生育期平均为255.6天,半冬性品种为245.8天,春性品种为237天。播种—拔节、拔节—开花、开花—成熟三个生育阶段的时间分配,冬性品种依次为175.4、43.3和36.9天,半冬性品种为163.4、44.7和37.7天,春性品种为150.7、47.3和39.0天。不同类型冬小麦品种生育期总积温(>0℃)差异显著。冬性品种两年平均为2407.1℃,半冬性品种为2206.2℃,春性品种为2076.7℃。各发育时期经历日数与积温也有差异。播种至拔节,冬性品种高于春性品种;拔节至成熟,春性品种又高于冬性品种。不同类型冬小麦主茎总叶片数差异较明显:冬性品种为15—18片,平均为15.9片;半冬性品种为12—15片,平均为13.9片;春性品种为10—13片,平均为11.7片。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冬前,而春季出叶数则相近。幼苗安全越冬的主茎叶龄数,冬性品种为七叶一心至八叶一心,半冬性品种为六叶一心至七叶一心,主茎幼穗分化在单棱至二棱期;春性品种为五叶一心至六叶一心,主茎幼穗分化在单棱至二棱初期。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晚霜冻害对小麦单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晚霜冻害对春性品种产生的冻害率大,弱春性和半冬性品种居中,冬性品种较轻,其中在未受冻害的小麦品种中,春性品种有1个(0.20%)、弱春性品种14个(3.33%)、冬性品种32个(7.62%)、半冬性品种14个(3.33%)。可见,在所有参试品种中,不同种性小麦品种中均有未受冻害影响的品种,这说明不同种性品种中均可选育出抗霜冻优质小麦品种,这为选育抗霜冻小麦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小麦冬春性人工低温春化鉴定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筛选适合小麦冬春性室内鉴定的方法和指标,以济麦19、钱交麦、泰山1号、济麦20、中国春为强冬性、冬性、半冬性、偏春性和春性对照,对2014—2016年山东省区试的108份小麦品种进行冬春性室内春化鉴定、田间错期春播鉴定和分子鉴定。通过对幼苗习性、抽穗率、抽穗期等指标的观察确定小麦冬春性室内鉴定的可靠指标,提出采用室内鉴定法评判品种的冬春性,并初步建立了小麦品种室内春化鉴定法检测小麦冬春性的检测指标体系:春性、偏春性、半冬性、冬性和强冬性小麦品种在2℃条件下完成春化所需时间分级分别为0 d、0 dt≤20 d、20 dt≤30 d、30 dt≤40 d和t40 d。  相似文献   

6.
用ISSR标记技术分析中国和瑞典甘蓝型油菜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49,自引:7,他引:49  
 利用ISSR(inter simplesequencerepeats)技术比较了 2 4份中国半冬性、瑞典冬性和瑞典春性油菜的遗传多样性。 2 0个引物扩增出了 12 5条多态性带。UPGMA聚类分析将 2 4份材料分为 3组。第一组为 6份瑞典冬性和 8份中国半冬性材料 ,第二组为 2个中国半冬性材料湘油 15号和保 81,第三组为 8份瑞典春性材料。主成分分析结果与聚类分析结果相似 ,表明研究所用中国半冬性、瑞典冬性和瑞典春性 3类材料彼此间区分明显 ,中国半冬性油菜与瑞典冬性油菜的遗传关系比与瑞典春性油菜的关系近。结果显示 ,ISSR技术是估计油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正一、备种、备肥(一)备种以选择高产稳产品种为主导,以优质专用品种为重点,在确保用种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扩大高产、优质、抗病性好的弱春性、半冬性品种种植面积。品种布局要新老品种搭配、弱春性与半冬性品种搭配,注重推广抗条锈病、赤霉病、吸浆虫的品种,选用半冬性品种要注意品种的早熟性。南阳市宛城区以弱春性品种为主,搭配半冬性早熟抗病品种。南阳盆地麦区以先麦8号、郑麦7698、兰考  相似文献   

8.
掌握三麦(小麦、大麦、元麦)幼穗分化特点,合理地应用改良种,是实现三麦高产稳产的重要一环.据我们观察,不同品种的三麦,幼穗分化特点不同,在应用时必须加以注意:(一)春性和半冬性品种与冬性品种幼穗分化的早迟不同.春性和半冬性品种幼穗分化时间较早,秋播的四叶期就进入了生长锥伸长期,幼穗已开始分化;而冬性品种幼穗分化时间较迟,到五叶期生长锥才伸长,幼穗才开始分化.冬性品种幼穗分化较迟,要获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小麦冬性、半冬性与春性类型的品种在不同纬度(海南岛、杭州、黑龙江)和海拔(800米、1426米、1891米)以及春播、夏播、冬播条件下,对温度、日照的反应与生育期的变化,提出了应用于引种、异地异季繁育和早熟性育种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江苏农业科学》1989,(11):8-11
在小麦育种中,一年多代育种是加快新品种选育的重要途径。长江中下游麦区,现在仍主要采用异地高山夏繁,一般能实现春性材料的一次加代,而本麦区的小麦新品种以半冬性类型为主,高山夏繁势必淘汰了本麦区可利用的生态类型,不能充分发挥加代在本地区育种中的作用。1980~1986年,我们研究了小麦绿体春化加速世代繁殖技术,目的是通过自行设计建造的小麦绿体春化室,使半冬性至强冬性小麦幼苗在本地通过春化並成苗抽穗结实,实现育种材料就地夏繁,探索较大规模加代的程序和方法,以尽快培育出适合我区生产发展需要的高产、抗病、优质、耐寒性较强的半冬性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11.
不同生态类型甘蓝型油菜的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SR标记研究了35个甘蓝型油菜(17个春性品种(系)和15个半冬性品种(系)以及3个春性品系与半冬性品系杂交选育出来的品系)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亲缘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30对SSR标记共扩增出90个多态性片段,其中多态性位点占总扩增位点的92.8%,平均每对引物检测等位基因3个,片段大小介于100~1 000 bp间。②利用由非加权类平均法(UPGMA)聚类分析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0.698处将35份材料分为5类,第I类包括17个材料,这17个材料除22号YYC-2为半冬性外,其余的均为春性材料;第Ⅱ类包括12个材料,其中18、19、20为春性和半冬性品系杂交选育出来的品系,其他的均为半冬性材料;第Ⅲ类包括3个半冬性材料,分别为华双3号、浙油758和华双2号;第IV类包括一个春性材料Wester;第V类包括两个半冬性材料中双9号和中双10号。从上述聚类结果看出总体上春性和春性材料聚在一起,半冬性和半冬性材料聚在一起,表明春性和半冬性品种(系)的遗传差异比较大。  相似文献   

12.
一、冻害原因1.小麦遭受冬季冻害的原因品种因素:冬小麦品种分为冬性品种、半冬性品种和春性品种三类。各类品种播种后都需要通过春化发育阶段才能拔节抽穗。各类品种通过春化阶段需要的温度和时间不同。冬性品种,在0℃~3℃,30~50天可完成春化阶段;半冬性品种0℃~7℃,20~30天可完成春化阶段;春性品种0℃~12℃,5~15天可完成春化阶段。通过春化阶段之后的小麦抗寒性会大大降低。气候因素:秋冬季节,气温逐渐  相似文献   

13.
<正> 正确选用小麦品种,是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实规高产稳产的关键因素。根据多年生产实践和试验结果,选用小麦品种应遵循以下策略。一、品种类型。湖北省位于南北气侯过渡地,以稻麦两熟和棉麦两熟为主。小麦生育期内积温高,无明显越冬期。中、后期雨水偏多,灌浆期短。适应这种生态条件和耕作制度的品种类型,应是半冬性和春性品种。即早茬采用半冬性品种,中、晚茬采用春性品种。冬性和春强性的品种都不大适应。因为冬性品种生育期长,幼穗分化起步晚,成熟迟,在上述气侯带种植容易加重病害且使穗头变小,粒重降低。强春性品种虽然幼穗分化早,但耐寒性差,冬春易受冻害。而半冬性和春性品种,幼穗分化较早,分蘖成穗适中,自动调节能力强,冬春不易冻  相似文献   

14.
将未成熟和成熟小麦种子在未经处理情况下,在青海省平安县白家村(海拔2 150 m)夏季进行分期播种,探求小麦在青海夏繁加代的最佳播种期、最适宜的类型品种、最佳选育时期,对在安徽及黄淮海地区小麦育种加代、缩短育种周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12年分期播种试验结果表明:春性小麦加代材料在5月17日、5月22日、5月27日、6月1日直播的在8月底和9月初均能进入乳熟期或成熟期,并可收获成熟和乳熟种子,而且收获到的加代种子发芽率均能达到76%以上;而同期直播的半冬性和冬性偏强的材料大部分不能拔节抽穗,只有光敏性强的半冬性材料部分抽穗。  相似文献   

15.
半冬性甘蓝型油菜资源在春性环境下的利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4份不同生态类型的甘蓝型油菜品种(系)为材料,利用AFLP标记对不同生态型油菜品种之间遗传差异进行分析,使用3种不同方法鉴定菌核病抗性,考察分析苗期叶绿素含量,初花期,产量相关因子每角粒数、千粒质量、单株产量、全株角果数。结果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0.54处将24份材料完全分开,不同生态型品种之间遗传差异较大;菌核病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和相同生态类型甘蓝型油菜品种之间菌核病抗性存在差异,半冬性品种抗性最强,不易感病,而中间品种(系)(春性×半冬性)次之,春性品种最弱,易感病,中间型品系‘934-1’‘988-2’和‘D64-2’表现出较强的抗性;在苗期叶绿素含量上,春性品种高于半冬性品种(P0.01),中间型品种(系)显著高于半冬性品种(P0.05);在春性环境下,半冬性甘蓝型油菜品种初花期显著长于春性品种和中间型品种(系),中间型品种(系)和春性品种的单株产量、春性品种的每角粒数分别多于半冬性品种(P0.05)。研究结果为半冬性资源在春性环境下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我们育成了适于淮北地区的“泗阳117”、“泗阳936”等小麦新品种,高产栽培亩产超过1200斤。体会如下:(一)育种目标的设计:应以生态型为前提,以综合丰产性为基础,以株型为突破口。淮北地区小麦品种的基本生态特性应为半冬性,中、早熟,抗锈病与白粉病,熟相正常。产量结构在强调综合丰产性的基础上,着重抓穗数与粒重两个因素,粒数亦有潜力。株型要求高矮适中(80—90cm),茎节配置合理,即下部节间矮壮,中部缩短,上部比例适度伸长。(二)种质资源的选配:一是广泛采用南北不同生态型、冬性(半冬性)与春性类型的品种进行杂交;二是在严格选定基础亲本的前提下,选配相应的补偿亲本;三是要善于发现、创造、利用具有特色的材料,进行复合阶梯杂交。(三)杂交后代评选:有重点地选留材料,扩大群体,加强高世代连续选择。  相似文献   

17.
陈若礼  张东志  陈峰  张存岭  纪永民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6712-6712,6787
[目的]从2013年小麦穗部冻害角度出发,分析调整小麦种性布局的重要性。[方法]介绍了淮北地区2012年小麦播种和生长发育情况,分析了该地区1990年以来小麦穗部冻害发生情况,并从2013年小麦穗部冻害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防御对策。[结果]不同种性的小麦品种遇到低温寒流受冻程度不同,冬性和半冬性(偏冬)小麦品种抗寒能力比春性和偏春的半冬性品种强,受冻程度相对较轻。[结论]生产上应扩大冬性和偏冬的半冬性小麦品种的播种面积,提高抗御小麦穗部冻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为了辨别小麦的冬春性,利用84份当前推广小麦品种和新选品系分5期播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根据其抽穗期的延迟情况,利用正态分布和t检验,并结合春化基因分子标记可以较为准确地进行小麦冬春性的判别;本研究将84份材料划分为春性9份、偏春性1份、半冬性34份、偏冬性20份和强冬性20份。  相似文献   

19.
根据华北地区45个农业气象观测站近25 a来的冬小麦生育期观测资料和同期逐日气象资料,通过标准化正态分布检验和偏态分布正态化处理,设定概率分布<50%和<80%为适宜或较适宜指标界限,最终确定了冬小麦关键生育阶段的适宜气象指标.指标包括春性、半冬性和冬性小麦品种进入某生育始期或生育普遍期的适宜平均温度、相邻2个生育时期间隔内的适宜积温和日照时数,可为冬小麦生育期预报及生育期内气象状况评价提供依据.比较各属性品种的适宜指标可知,随着小麦品种的冬性增强,大部分生育期适宜平均气温的指标范围也逐步升高,其中半冬性和冬性品种差异较小,春性品种较其他属性品种差异较大,平均偏低2℃;冬性品种分蘖-越冬-拔节期所需适宜积温均高于春性和半冬性品种,所需日照时数更明显高于其他2个属性品种.  相似文献   

20.
利用AFLP标记技术对新引进的12份半冬性甘蓝型油菜品种(系)与17份春性甘蓝型油菜品种(系)的遗传差异进行分析,调查了其中12个甘蓝型油菜品种(系)(6个春性和6个半冬性)的主要农艺性状、叶绿素含量及菌核病抗性。结果表明,AFLP标记聚类分析把引进的12份半冬性甘蓝型油菜品种(系)与17份春性甘蓝型油菜品种(系)完全区分开来,引进的12份半冬性甘蓝型油菜品种(系)与现有春性甘蓝型油菜品种(系)均具有较大的遗传差异;在青海生态条件下春性甘蓝型油菜品种(系)的产量表现及叶绿素含量均高于半冬性甘蓝型油菜品种(系),其菌核病抗性比半冬性甘蓝型油菜品种(系)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