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春小麦快中子辐射诱变育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菊花电子束辐射诱变育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温平  李燕梅 《核农学通报》1992,13(3):113-115
  相似文献   

3.
为全面了解农作物辐射诱变育种技术在我国的专利保护和技术发展情况,本文在专利数据库构建检索式获得专利文献,采用人工去噪和人工标引的方法,对我国农作物辐射诱变专利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结果发现,该领域专利在我国的申请量仍处于上升期,但授权率较低,为30%左右;来自安徽省的申请量最多,占申请总量的11%;来源于国外申请人的占比仅8%。辐射诱变专利应用最多的品种是水稻,占比约为12%;种子仍是普遍采用的辐射部位,γ射线是应用最多的辐射源,辐射诱变以获取突变体的专利最多。综上,本文分析了本领域的重点专利技术,并对本领域专利申请的注意事项提出建议,为育种科研技术研发和知识产权保护策略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4.
小麦单倍体辐射诱变育种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采用不同剂量的60 Co γ射线诱变处理杂交当代干种子,以 MW14 和改良 MS 为基本培养基;从MF1 或MF2 代中选择优良单株为供体进行花药培养。针对辐射诱变剂量、低温预处理供体幼穗、变温诱导培养和低温预处理愈伤组织与花培出愈率、绿苗分化率的关系以及越夏控苗和花粉植株移栽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提高获得遗传稳定的可育性加倍单体—纯合二倍体花粉植株的频率,通过大田系谱法可快速选育出新的小麦突变体品种( 系) 及育种材料。这种小麦单倍体辐射诱变育种途径不仅保留了辐射诱变育种固有的特点,同时可将育种周期缩短3 ~4 个世代,提高了小麦辐射诱变育种的效率。  相似文献   

5.
以观赏桃休眠枝条为试材,利用60Coγ射线对7个观赏桃品种分两批进行辐照,观察研究γ射线对观赏桃的诱变效应。结果表明:同一剂量辐照下,不同品种的观赏桃休眠枝条嫁接成活率差异很大,以菊花桃嫁接成活率最高;菊花桃随着辐照剂量的升高嫁接成活率出现降低趋势,其休眠枝条适宜辐照剂量为20~40Gy,变异率高达17.9%~19.1%。选育出了6个观赏价值较高的观赏桃变异新品系。  相似文献   

6.
水稻辐射育种中熟期诱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水稻辐射育种中影响期突变的因素以及提高熟期辐射诱变效果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植物诱变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新的领域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综述了我国植物诱变育种技术在提高诱变效率和诱变与组培相结合的两方面的研究情况。诱变效率的研究,包括诱变时期和诱变材料的选择,新诱变源的开拓,复合处理,DNA损伤与修复;在诱变与组培相结合方面,包括外植体和细胞辐射敏感性研究,增加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和体外选择,对一些新的研究领域作了探讨,包括γ融合,遗传转移,农艺性状有利基因分离。  相似文献   

8.
用20、25、30和35Gyγ射线辐照处理莱芜大姜品种不同芽龄的萌动根茎和幼芽根茎,并对VM1、VM2和VM3代的材料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辐照处理对莱芜大姜VM1代的抑制效应明显,并随处理剂量的增加而增强,萌动根茎对辐照处理的敏感性显著高于幼芽根茎。莱芜大姜幼芽根茎的LD50和LD60分别为20和25Gy,最适辐照剂量为25Gy,萌动根茎的LD50和LD60在20Gy以下。莱芜大姜经辐照处理后,VM2代变异幅度大,表现出7种表型变异类型。在VM3代中,部分突变株系的变异性状存在退化现象,但有3个突变株系表现出较好的增产效果和较高的稳定性,其根茎鲜重分别比对照增产33.5%、27.5%和24.9%。  相似文献   

9.
玉米辐射诱变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爱珠  吴德芳 《核农学通报》1995,16(4):158-159,166
作者回顾了从事玉米辐射育种工作30多年来所取得的成就,阐述了玉米辐射诱变的特点,方法,诱发突变性状的遗传和辐射突变体的利用。  相似文献   

10.
11.
诱变技术在亚麻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麻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纤维作物,本文简要介绍了物理诱变、化学诱变和组织培养等诱变技术的特点与机理,重点综述了γ射线诱变、航天诱变、EMS诱变和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等诱变技术在亚麻育种中的应用;同时介绍了形态学方法、仪器分析方法、离体组织培养法和TILLING技术等在亚麻突变体的鉴定与筛选中的应用,并从开展复合诱变育种和优化诱变后代筛选技术等方面对亚麻诱变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旨在为亚麻诱变育种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航天诱变对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本研究比较了航天诱变选育新品种浙鲜9号与其亲本台湾75在生育期、产量、品质、抗病性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浙鲜9号播种至采收生育期比亲本短2 d,株高矮7 cm,鲜百荚重高6.1 g,鲜百粒重低2.2 g,青荚色比亲本淡,两年区域试验平均鲜荚产量较亲本显著增加9.4%。浙鲜9号不仅保留了亲本口感甜糯的优良品质,而且对大豆花叶病毒病的抗性有大幅度提高。利用60对核心SSR引物对二者进行分析,在Satt184、Satt197、Sat-213等10个标记间发现多态性位点,引物多态性率为16.7%,Sat-213为大豆花叶病毒病抗性基因Rsc15相关分子标记,这从分子水平证实了浙鲜9号抗性的改良。采用100个SNP标记对二者进行分析,有5个SNP标记在二者之间存在差异。浙鲜9号与亲本主要特征特性和DNA分子标记的对比研究均充分证明了航天诱变育种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油菜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为了提高油菜的产量,各国都致力于油菜的育种工作。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分子标记技术广泛地应用油菜育种。本文从遗传和物理图谱构建、基因的定位与克隆、数量性状位点的遗传分析、遗传多样性的评估、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方面,综述了分子标记在油菜育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普鲁兰酶产酶酶活,以GX-6为出发菌株,采用低能离子束修饰技术对其进行诱变,并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其发酵培养基。结果表明,最佳离子束诱变参数为:注入能量10 keV、诱变剂量1×1015 ions·cm-2、诱变时间38 s,此条件下菌株正突变率比负突变率高,利用离子束诱变技术反复诱变,最终获得一株普鲁兰酶酶活较高且遗传性稳定的突变菌株GX-6-2,其酶活为2.13 U·mL-1,较出发菌株酶活(0.65 U·mL-1)提高了2.28倍。由Plackett-Burmen试验分析得到影响普鲁兰酶酶活的3个显著因素分别是玉米淀粉、麦芽糖和吐温-80。通过响应面试验得到最佳发酵培养参数为:玉米淀粉56.5 g·L-1、麦芽糖11.5 g·L-1、吐温-80 1.0 mL·L-1、黄豆饼粉 25 g·L-1、pH值7.0、发酵温度37℃、接种量3%、发酵时间24 h、装液量50 mL、转速180 r·min-1,此条件下诱变菌株的酶活为2.57 U·mL-1,较出发菌株酶活提高了2.95倍。对突变菌株的发酵特性进行初步研究发现,发酵培养24 h时,突变菌株酶活达到2.67 U·mL-1,较出发菌株提高了3.11倍。本研究结果为利用低能离子束修饰技术诱变选育普鲁兰酶产生菌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在育种中通过聚类划分品系的新思想,对全部目标性状做聚类分析,同类者放入同一品系中选育较好,不同类者可放入同一品系或不同品系。通过聚类分析可清楚地看出目标性状间的关系,为制定育种方案提供客观、清晰的理论依据。供中国黄瓜科研工作者参考,并期望对提高国内黄瓜遗传研究与育种利用水平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硝化/脲酶抑制剂在农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31  
硝化/脲酶抑制剂对于解决氮肥,特别是尿素及含尿素肥料施用带来的问题已经显示其效果和很好的应用前景。大量的实验室和田间实验表明,与传统肥料相比,添加硝化/脲酶抑制剂的肥料对尿素氮的转化、氨的挥发、土壤中的硝化、反硝化作用以及作物产量、环境效益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今,在世界肥料市场已经有几十种抑制剂申请了专利,其中有四种抑制剂西吡(Nitrapyrin)、双氰胺(DCD)、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和氰醌(HQ)大量应用于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7.
螯合肥料在农业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我国肥料利用现状的基础上,综述了当前市场上主要螯合肥料的肥效研究现状。综合研究表明:氨基酸螯合肥、EDTA螯合肥、腐殖酸螯合肥、糖醇螯合肥的肥效明显高于普通无机肥料,不仅可以增加作物产量,而且在改善品质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其中,糖醇螯合肥具有易螯合的多齿结构,在植物体内输送能力强且肥料效果好,相比其它螯合肥料具有明显的优势。分析了当前螯合肥在合成与施用上存在的问题,并指出目前我国开展螯合肥料研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发展糖醇螯合肥料是实现我国化肥用量零增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为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麦突变体库,从而为大麦种质创新和解析作物主要农艺性状形成机理提供材料,本研究通过60 Co-γ和甲基磺酸乙酯(EMS)复合诱变处理,构建了自育大麦品种鄂大麦934的突变体库,包含982株与对照存在明显差异且性状无分离、可遗传的变异株,涉及叶片、茎秆、穗子、籽粒、分蘖、株型、抽穗期、结实率等多个...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应用转基因技术在改善玉米抗性方面培育出了抗虫、抗除草剂及抗病毒的转基因玉米,并提出转基因技术还用于改良玉米的品质。在基因转化途径方面主要分析了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等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