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黑龙江省煤炭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成为促进我国城市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黑龙江省煤炭型城市——鸡西市、双鸭山市、七台河市、鹤岗市为研究区,从经济潜力、社会潜力、生态潜力3方面构建研究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确定权重,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研究区2004—2013年的土地集约利用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其驱动力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4—2006年,黑龙江省煤炭型城市处于不集约状态,属于土地集约利用等级层次中的Ⅳ级,2007—2013年,黑龙江省煤炭型城市处于集约状态,属于土地集约利用等级层次中的Ⅲ级;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地均GDP、煤炭开采机械化率、煤炭产值、城市人口与用地增长弹性系数、煤炭挖掘面平均月进度指标是影响煤炭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2.
乌鲁木齐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城市土地是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其利用水平的高低会给城市带来不同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运用RS,GIS的空间分析手段,得出乌鲁木齐市近8 a来建成区发展演变图,并对土地总体集约利用趋势分析。利用多因素评价法建立潜力评价指标模型体系,通过AHP法得出各评价因子权重,建立潜力分级体系,对指标进行定量标准化处理,分别加权确定最终潜力值及值域。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对应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值是3.26,属于第3级,相对粗放利用,在当前的经济社会条件下,尚有潜力可挖。  相似文献   

3.
基于AHP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探讨AHP与模糊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在土地的集约利用评价中的运用,提出了基于AHP的土地集约利用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为土地的集约利用评价提供一种精确方法。以河北省为例,与北京市、湖南省、黑龙江省、甘肃省的实际数据,建立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确立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并对AHP的判断矩阵进行了一致性检验,针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特点,确立了各指标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隶属度函数,在此基础上,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不同地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河北省土地的集约利用总体水平居全国中上等水平,其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性指标和土地利用程度指标居全国的中上等水平,而土地投入强度指标不高,土地使用的效果指标略差。通过研究结果可靠性分析证实,基于AHP的模糊综合评价是进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4.
喀斯特地区县域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贵州省绥阳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土地供需矛盾、土地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以绥阳县15个乡镇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数据为依据,建立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定量的评价方法,对绥阳县各乡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绥阳县各乡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大都处于适度利用水平;其中,土地利用效益和土地投入水平是制约各乡镇集约利用水平的重要因子;(2)绥阳县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阶梯差异,从东向西逐步降低的特征;(3)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低主要受地形地貌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集约度的高低与地形地貌、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土地节约利用评价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采用特尔菲法等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土地集约利用度分值,研究辽源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能否实现辽源经济开发区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土地节约利用评价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采用特尔菲法等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土地集约利用度分值,研究辽源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能否实现辽源经济开发区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综述了近年来来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状况,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必要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价方法等方面论述了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研究进展。最后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通过建立陕西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以SPSS 16.0及SUPERMAP软件为平台,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陕西省10个地级市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了评价研究,并分析了陕西省10个地级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陕西省10个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具有较大的差异,从空间上表现为:关中地区较高,陕北次之,陕南较低的特点。土地集约利用呈现出的空间差异与三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区位有一定的关系。陕西省要在加大城市土地投入强度、提高土地经济效益和土地利用强度的同时发挥关中的区域辐射和带动作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
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体系松散,制约了农村经济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并不断推进农村居民点土地的集约利用,对存在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及影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因素进行调整已显得十分必要。对宝鸡市各区县的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了聚类分析,并比较了宝鸡市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与《村镇规划标准》中规定的人均建设用地各级的上限值。结果表明,2007年宝鸡市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比1999年减少了7.37 m2,较国家设定的村镇人均建设用地最高上限超出了39.67 m2,在宝鸡市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基础上,测算得到宝鸡市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的理论潜力可达11 168.07 hm2。  相似文献   

10.
低碳经济和土地集约利用相结合是目前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中鲜有涉及的领域,从低碳视角对重庆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运用AHP方法构建低碳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针对重庆市低碳视角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并针对评价结果进行障碍度分析,为重庆市编制低碳城市发展规划,合理利用城市土地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重庆市土地利用正在向集约化低碳化方向发展,2005—2011年土地投入强度和土地产出水平发挥着主要作用;(2)影响重庆市土地低碳集约利用的因子主要是土地低碳水平、土地可持续性和土地利用程度。评价结果反映了低碳视角下的重庆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分析了重庆市土地低碳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为今后土地的低碳集约利用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1.
胶州市胶北镇10个村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村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是村庄整治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研究在明确村庄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基础上,以胶州市胶北镇10个村庄为例,构建了村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评价了村庄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评价结果表明,村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较低,其中3个村庄低度利用,7个村庄中度利用,无村庄过度利用或集约利用。在结果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合理利用空闲地和闲置宅基地、提高村庄生活便利度和改善生态环境等建议。该研究可为开展村庄整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蒙阴县土地利用动态与耕地变化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1987、1997和2007年的TM影像,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和主成分分析法,对蒙阴县1987—2007年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耕地变化驱动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序列上,20年间该区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林地、城镇村及工矿交通用地面积增加,耕地等其他用地面积减少;在空间上,各类土地利用变化在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异,耕地减少去向被开发为林地和城镇村及工矿交通用地的面积较多;驱动耕地变化的因素是经济总量增长、社会发展和农业发展。研究成果可指导蒙阴县土地利用规划,为其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天山北坡经济带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障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经济-社会-生态因素评价体系,运用最优组合赋权法和多因子综合评价法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并通过引入协调度和障碍度模型对城市土地集约系统协调性和障碍因子进行分析,探索影响城市土地集约的主要障碍因素,为城市用地集约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研究表明:1)研究区4市土地集约度在2008-2016年整体呈现上升趋势,集约度均值大小依次为克拉玛依市(0.562)>石河子市(0.532)>昌吉市(0.512)>乌鲁木齐市(0.476),均属于土地基本集约利用(Ⅲ),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2)土地集约度和协调度整体上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同增同减”现象明显,协调度均值大小依次为克拉玛依市(0.594)>昌吉市(0.591)>石河子市(0.502)>乌鲁木齐市(0.466);3)4市土地集约利用障碍度情况各不相同,但整体表现为经济障碍>社会障碍>生态障碍,生态因素障碍度持续降低。影响城市土地集约的指标层障碍因子存在一定区位差异,但整体以GDP为核心的经济指标和以人口为基础的社会指标为主要障碍因子。基于全局标准化的最优组合赋权法对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既保证了对比统一性,又反映了区位差异性,准确、有效地实现了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和障碍度因素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考虑耕地质量差异影响的江苏省耕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陈伟  吴群 《农业工程学报》2013,29(15):244-253
为了耕地集约利用评价在不同区域间具有可比性,该研究首先阐释了耕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可比性问题,然后利用耕地可实现产能利用强度指标消除耕地质量差异对粮食产出的影响,分析江苏省不同地区耕地可实现生产能力的发挥程度,在此基础上评价了江苏省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研究结果表明:耕地质量较优的苏南地区耕地可实现产能利用强度普遍较低,苏中、苏北部分耕地质量较差地区较高;江苏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一般,苏中地区耕地集约度高于苏南和苏北,集约度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沿江、环太湖及盐城、徐州的部分地区。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较均衡的是南京、常州、淮安等市,差异较大的是无锡、苏州、盐城等市,苏南各地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相比苏中、苏北更不均衡。  相似文献   

15.
1980-2012年村域居民点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探讨农村居民点时空演变过程特征及其内在驱动机制,引导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是当前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与重构的核心内容。该文以古泥村2012年实测地形图为现状底图,运用参与式村域居民点用地制图方法绘制复原了古泥村1980年以来4个时点农村居民点利用图谱,从村域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空间形态、结构体系等方面对比分析村域农村居民点用地时空演变特征,构建了村域农村居民点演变的自然-经济-区位驱动力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古泥村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年均增长率达到1.21%,农村居民点斑块表现出集中趋势,农村居民点扩展速度经历了从单纯扩张向扩张与紧缩共存的过程。农村居民点斑块二维空间形态趋向于偏离圆形和方形,为不规则形态;村域主要聚居点空间结构体系演变较为剧烈且等级不合理,表现为村社一般型聚居点所占比例较大,村社优势型聚居点所占比例严重偏小,尚未形成具有村域优势的聚居点。在村域总人口增长放缓背景下,农户数量增加是促进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增长的主导因素,村域微观尺度农村居民点用地增长驱动因素在时间尺度上经历了由人口要素驱动→经济要素驱动→环境经济政策多重要素驱动转变。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动态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该文采用土地资源数量变化模型和土地利用/覆被状态指数,研究了甘肃天水罗玉沟流域近20多年来土地利用/覆被的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986-2004年间,流域内坡耕地急剧减少、梯田迅速增加,林地和果园面积稳步提升。从土地利用类型转移变化看,梯田的转入速度略小于转出速度,为双向高速转换下的平衡状态;而灌木林转入速度小于转出速度,有规模减少的趋势。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在前期(1986-1995年)变化程度比后期(1995-2004年)更为剧烈。除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气候因素外,政策、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共同驱动土地利用类型的演变,特别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后,该地区土地利用状况有所好转。  相似文献   

17.
杭州市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木易  岳文泽  杜娟 《土壤》2012,44(2):326-331
基于遥感影像应用景观生态学及相关定量分析方法,剖析了杭州市区1991—2005年来的快速城市化阶段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并引入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方法进行驱动力机制分析。研究表明:①杭州市近15年来土地利用景观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农业景观与水体景观大量减少,并成为建设景观增加的主要来源,其中农业景观占建设景观来源的43.85%;②景观水平格局特征表现为斑块总数的增加、景观多样性的上升、景观破碎化程度呈现上升趋势、斑块优势在下降,说明大斑块对整个景观的控制作用随土地利用变化呈减弱趋势;③CCA排序结果清晰展现了杭州市8个区的景观格局指数与驱动因子的相互关系及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18.
 利用亚热带桃源县19801、995、2000年3个时期的TM影像及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定量分析方法,分析该区域的景观格局特征和变化。结果表明:县域整体景观水平以林地和水田为景观基质,其他景观类型作为斑块镶嵌其中。斑块的平均面积和斑块平均边缘在逐年下降,平均每年分别下降497.90hm2和646.95m,说明景观的破碎程度在逐年加强。研究区域的景观均匀度表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而优势度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表明景观格局有向小景观要素转化的趋势。同时应用典型相关分析,对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进行统计分析,诊断出主要驱动因子为劳动力总数、劳动力密度、农村社会总产值等,不同的典型变量对应着不同的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近年来,河北省城镇建设用地和农居点用地呈现双上升态势,土地对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突显,化解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农居点用地集约利用。该文分析了农居点用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和类型。从经济、社会、自然3个方面构建了土地集约利用的指标体系,建立了评价模型。以县域农居点为评价单元,对农居点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实证研究,按照综合分值高低将县域农居点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划分成4个级别,分别对应集约利用、适度利用、低度利用和粗放利用。基于上述研究,提出了集约利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内在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为充分发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积极作用,从理论上探究其与城乡统筹发展的关系,从历史角度对其进行定位,并进行理论升华。在对农村土地整治内涵剖析的基础上,从经济、社会、政治3个方面分析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内在驱动力,揭示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对社会经济的积极影响,进而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进行了理性思考,最后从规划管理、决策机制、产权制度、收益分配、主导主体和配套制度等方面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该文为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提供了较好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