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正> 且前生产上推广的玉米品种绝大部分是单交种,由于单交种制种受气候条件影响很大,往往不能按计划完成种子生产数量。河南省1984年风调雨顺,制种产量高,全省却积压了玉米单交种子3500万公斤,造成种子部门严重亏损。1986年天气干旱,制种产量低,形成1987缺种,供不应求,给玉米生产带来巨大损失。怎样解决我省玉米种子余缺问题,是一个急待解决的课题。通过几年研究,我们认为玉米单交、三交、双交种综合利用是解决玉米种子余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4.
我国玉米杂交种种质利用现状与利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5.
6.
7.
新品种屯玉42号(TY90232)是山西屯玉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1999年冬以自选系T98为母本.自选系T87为父本组配而成的杂交玉米新组合。该品种增产潜力大,抗病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生物产量高,活秆成熟,综合性状好。  相似文献   

8.
9.
<正> 烟单16号是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自交系8112作母本,文黄31413作父本,于1987年杂交育成的黄粒中间型玉米单交种。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品质优良、抗病抗倒以及适应性广等特点,在黄淮海地区表现出明显的增产优势,目前已被安徽、江苏、河北、山东等省市推广种植。到1992年,累计推广面积达698.4万亩,1992年5月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  相似文献   

10.
国家重点扩繁玉米杂交种90—1的产量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玉米杂交种90—1是河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与浚县农业试验站合作,于1986年育成的玉米单交种,1992年被国家农业部定为1992—1994年玉米重点扩繁品种。该杂交种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高产稳产1987—1988年在观察、鉴定试验中,90—1产量分别比豫玉1号增产18.2%和25.4% 1989年在产比试验中比豫玉2号增产14.5%,居首位。1990年在河南省玉米区试中平均亩产521.9kg,比豫玉1号增产15.3%,达极显著水平,居首位。1991年平均亩产537.0kg,比豫玉1号增产14.5%,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我省首批爆裂玉米杂交种通过验收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5.
美国玉米杂交种在我国玉米育种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玉米育种的成就及实践,从育种新种质利用角度,总结分析了美国玉米杂交种在我国玉米育种中的作用及其利用状况,以供育种者借鉴。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选自南斯拉夫玉米杂交种的10个优良S3代选系与国内属于不同优势类群的6个骨干自交系杂交组配而成的60个测交组合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分析,研究了引进南斯拉夫材料杂交种的间接利用价值。结果表明,10个优良杂交种后代选系的GCA,SCA均存在极显著差异,801-2-1-1,805-1-1-1的GCA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组配出高优势组合的概率较高;7个组合的穗粒重极显著超CK 6.31%-27.11%。  相似文献   

17.
利用AFLP技术鉴定玉米自交系及杂交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AFLP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分子标记技术,但由于在品种鉴定方面的研究较少,限制了该技术在品种产权保护和真实性鉴定中的应用。本文对适合玉米自交系及杂交种鉴定的引物组合进行了筛选,通过对42种引物组合的试验,选出MGA EGAG和MGAA EGA两组引物组合多态性强、谱带多、质量高,能有效地区分不同材料。研究中还发现随引物选择碱基的增加,扩增的谱带数有降低的趋势,多态性有增加趋势。3 2引物组合比2 3引物组合扩增谱带数有明显降低。这些变化趋势可以作为其它作物引物组合选择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南阳市是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的主产区,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处于黄淮海夏玉米区南缘,玉米常年种植面积36.7万hm2,受自然生态条件和农业种植习惯局限,对品种的利用有特殊的要求。通过对近十三年玉米种利用、更换的分析,南阳玉米品种利用要求生态适应性好,高产、抗倒、耐热、抗病等性状突出。通过正确选择利用好品种,使品种的增产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抵御自然灾害,保证玉米优质增产稳产。  相似文献   

19.
优良种子是玉米增产的前提,但在选购种子上也有许多误区,在选购种子时切忌盲目随大流,或只有凭借经验。选购种子一定要到正规的种子公司,反复咨询对比,避开误区。1玉米杂交种选用上的误区1.1去年什么种子高产今年接着买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