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香占是广西玉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优质香型早籼稻新品种.株型集散适中、后期熟色好、产量高、抗白叶枯病。米质分析12项指标有6项达国标优质米一级标准,5项达国标二级标准。2001年3月通过广西区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2.
泉珍10号是泉州市农科所选育的优质早籼品种.该品种在2001年福建省首届优质稻评选(招标)会中入标.米质12项指标中5项达优质米一级标准,4项达优质米二级标准.参加2002年福建省早籼稻优质组区试,比对照佳禾早占增产7.85%,2003年提早进行全省生产试验.  相似文献   

3.
优质糯米新品种德糯2号是由我室董保柱推广研究员主持选育成功的一个优质糯米新品种,1999~2000年参加德宏州优质稻区试,平均每公顷产达8 757 kg,比对照种滇陇201增产18.86%,生产示范每公顷产6 000~8 250kg。该品种的米质,经国家农业部稻米及制品检验测试中心分析,精米率、胶稠度、蛋白质含量等三项指标达到国家一级米标准,粒长、直链淀粉含量二项指标达到了国家二级……  相似文献   

4.
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胜泰一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胜泰一号是一个优质与高产兼备的水稻新品种,其常规12项米质指标均达到国家优质米一、二级标准,大面积示范种植,平均产量达550kg/667m^2以上,符合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的需要,现已成为汉中市优质米产业化生产中的主栽品种。1998年通过了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5.
1主要特征特性 1.1米质优。2001年.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糙米粒、精米粒、整精米粒、粒长、长宽比、垩白率、垩白度、透明度、碱硝值、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除垩白率一项指标达国家优质米二级标准外,其余10项指标达国家优质米一级标准。2002年5月被评为云南省优质米。  相似文献   

6.
对浙江省21个早籼品种的生育期、产量和米质进行了研究及分析。明确了千粒重低是优质米品种产量提高的主要限制因素。在各项米质分析中,优质米品种的垩白率(50.3%)偏高,整精米率偏低,应在以后的优质米育种中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7.
皖稻117是优质、高产、高抗新品种,12项米质指标均达到部颁2级优质米标准。重点介绍了品种的特征特性以及无公害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8.
玉桂占是广西玉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从桂99分离植株中系选育成的感温型早籼中熟优质水稻新品种。在桂南地区种植全生育期早造121d,晚造114d,株型集散适中,叶细直,后期熟色好: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米质分析12项指标有9项达国标优质米一级标准,2项达国标优质米二级标准。  相似文献   

9.
早籼 14是采用离子束诱变方法选育成功的第 2个早籼稻新品种。其突出特点是米质优良 ,有 8项指标达部颁 1、2级优质米标准 ,该品种的推广有利于早籼稻米结构的调整。早籼 14已通过省级审定 ,命名为“皖稻 71”  相似文献   

10.
培杂桂旱1号是广西农科院育成的高产优质水旱两用杂交稻新组合。2002、2003年分别参加华南组、西南组国家早稻品种试验,其产量分别居两组的首位,米质主要指标达国标二级优质米标准,抗性强。  相似文献   

11.
首先要搞好食用稻米的优质化。我省要在早籼优质米和优质中籼杂交水稻二个方面进行突破:早籼发展的“瓶颈”问题是米质差,如果能突破米质关就可扬长避短。我院水稻所通过攻关已育成早籼26、早籼14等米质达部颁优质米的早籼稻品种和品系;中籼杂是我省水稻生产的大头,优质中籼品种选育要下决心组织攻关,实现高产、优质、多抗三者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2.
优质超高产水稻新品种广超6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广超6号是优质超高产籼稻品种,米质主要指标达部颁优质米一级标准,并达“国标”优质米标准;在双季稻区较大面积试种,单季平均每667m^2产量达726kg,最高产量765.8kg,实现优质常规水稻产量的重大突破,并创双季稻区优质常规水稻晚造单产的新高。该品种耐肥抗倒性强,中抗白叶枯病,中抗细菌性条斑病和稻瘟病,适应性广,可在南方稻区早、中、晚造种植,是一个综合性状较理想的优质超高产水稻新品种。  相似文献   

13.
油占8号是广西农科院水稻所从“澳粳占”自然变异植株中选育而成的优质常规稻新品种。经测定.该品种早造米质十二项指标达部颁优质米二级标准,产量一般为5.25~6t/hm^2,早造全生育期120d左右.晚造110d左右。2001年通过广西区农作物新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广西优质常规稻的育种现状,为优质常规稻育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国家水稻数据中心公布的优质常规稻品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针对当前广西优质常规稻育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结果]广西优质常规稻整体米质水平改善明显,个别米质指标有待加强;产量水平表现稳定;穗粒指标改善明显.但粒型上与国际品牌存在差距;个别米质指标不匹配;品种抗病性差;优质香稻品种缺乏;功能型米品种开发严重落后.[建议]重点改良粒型、降低垩白率和垩白度、选择中低直链淀粉含量和高胶稠度的材料,提高稻米的整精米率,提高品种的抗性对优质香稻品种和功能米进行引进与开发.  相似文献   

15.
Ⅱ优131是泉州市农科所用不育系Ⅱ32A与本所选育的优质恢复系泉恢131配制而成的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该组合经福建省区试及多点试种,表现产量高,米质优,株叶形态理想,熟期转色好,适应性广。其米质经福建省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站分析,12项指标中有5项达部颁优质米一级标准,4项达部颁优质米二级标准,2001年在福建省首届优质稻招标中人标。经2002、2003年两年全省晚稻优质组区试,分别居同熟组第3位、第2位,增产均达极显著。  相似文献   

16.
皖稻101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皖稻 10 1(中籼 92 0 11)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常规中籼水稻新品种。米质好 ,12项米质指标中 ,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度和透明度等 9项指标达部颁 1级米标准 ,被评为市场畅销的优质米品种。 2年省区试 ,平均产量 7710 .0kg/hm2 ,较对照汕优 63减产 2 .7% ;1年省生产试验 ,平均产量 812 1.0kg/hm2 ,比对照汕优 63增产 4.5 %。中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适于沿淮和江淮地区的中等偏上肥力田种植。适宜播期为 4月下旬至 5月上旬 ,基本苗 80万~ 90万 /hm2 。  相似文献   

17.
安粳698(原试验品系号96H-698)系安顺市农科所1993年用Huaciga Yu124作母本,安粳314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粳稻品种。该品种通过1996-1997两年品比、1998-1999两年省区试、1999-2000两年省生产试验,均比对照增产11.3%-41.5%。株高100-119cm,有效穗19.5-30.9万/667m^2,每穗实粒数108-125粒,全生育期160-166d,中抗稻瘟病、纹枯病;在包含9项指标的米质测定中,有2七指标达二级优质米标准,其余指标达一级优质米标准,2000年11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该品种适于贵州中部灿粳稻混栽稻作区和贵州省西部海拔1500m以下的粳稻稻作区栽种。  相似文献   

18.
应用9个不育系和6个恢复系通过不完全双列杂交进行配组,所得的54个组合和这6个恢复系即为本文的研究材料,就它们的出糙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干基、胶稠度和粒型长宽比这7项米质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不育系组配的组合系列间的7项米质性状差异最大,多数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不同恢复系组配的组合系列间的7项米质性状之间差异较小,多数差异不显著;而恢复系本身之间的7项米质性状差异却较大。说明恢复系本身的米质特征在所配组合中难表达或表现较少,不育系对所配组合的米质特征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本研究还表明,根据优质米对7项米质指标的要求来看,9个不育系中川谷A、中浙A和宜香1A所配组合多数能达到优质米标准,是选育优质杂交水稻的理想不育系。  相似文献   

19.
对浙江省21个早灿品种的生育期、产量和米质进行了研究有分析。明确了千粒重低是优质米品种产量提高的主要限制因素。在各基米质分析中,优质米品种的垩白率(50.3%)偏高,整精米率偏低,应在以后的优质米育种中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0.
本文简述广东省稻米市场对水稻品质要求,以及政府主管部门政策导向对水稻优质化育种的推进作用。通过收集 2004—2022 年间广东省审定的 1 101 个水稻品种的区域试验数据,统计各年审定品种达国标优质或部标优质等级的水稻品种数,并从米质指标、抗性与产量的角度对广东省优质稻育种进展进行评价。2004—2022 年广东省审定水稻品种中,106 个品种(组合)米质达到国标(部标)优质一级,占所有审定品种的 9.63%,320 个品种(组合)达国标(部标)优质二级,占所有品种的 29.06%,但早季品种优质率显著低于晚季。在所有米质性状指标中,垩白度和垩白粒率达国标(部标)优质二级以上的达标率最低,分别为 41.8%和 43.5%,早季参试品种直链淀粉含量的达标率仅 37.32%,说明这 3 个性状是新品种选育的重点改良方向。历年审定米质达国标(部标)优质二级以上品种的平均产量逐年提升,说明广东水稻优质化育种中,产量和品质实现了协同提升。国标(部标)优质二级以上的品种中,稻瘟病抗性达“中抗”以上水平的比例为 85%,白叶枯病抗性达“中抗”以上水平的比例为 22.2%。总体上杂交稻达国标(部标)优质二级以上的品种比例在提升,但较常规稻优质化育种还有较大差距。广东省水稻品种优质化率逐年提升,“优、丰、抗”的协调比例越来越好,但仍存在优化空间。培育“双抗”优质稻品种,需着力提升新品种的白叶枯病抗性水平。通过加大对地方品种等一些特异种质资源的评价利用来拓宽遗传背景,避免品种同质化,提高抗病性和抗逆性,加强传统育种和分子育种的结合,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