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用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将携带水稻蜡质基因反义片段导入中花11号粳稻中,分析了20个独立转化的转基因植株。经GUS染色、PCR分子检测,证明蜡质基因反义片段已整合到这些植株的染色体组中;在转基因植株后代T1的籽粒外观糯性检测中,有8个转基因植株检测到糯性籽粒的存在;在12个转基因植株T2后代直链淀粉含量测定中,有5个T3的直链淀粉含量比对照有明显的降低;在T3、T4的直链淀粉含量测定中,获得了直链淀粉含量比对照低1%的株系;来自T2的糯稻株系其后代能相对稳定遗传。在籽粒GUS检测和外观糯性检测中,发现二者的分离比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根据标记基因快速检测转基因水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研究以Bar基因和Gus基因为标记基因 ,根据Basta抗性和Gus染色 ,对转基因水稻植株进行检测 ,具有快速、简便、经济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转基因植物中的标记基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转基因植物的商业化 ,植物转基技术将为农业生产带来一场新的革命。但目前仅仅把基因导入植物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要求。新的转化技术不仅要求把基因导入农艺性状优良的品种中 ,呈单拷贝 ,不带辅助序列 (标记基因 ) ,而且转基因的表达必需可预测 ,并在不同的转化体中表达一致。论文讨论标记基因及与标记基因消除的转化体系有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标记基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综述了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标记基因及其对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如磷酸甘露糖异构酶基因(pmi)、木糖异构酶基因(xylA)、β-葡萄糖苷酸酶基因(gus)、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谷氨酸-1-半醛转氨酶基因(hemL)、甜菜碱乙醛脱氢酶(BADH)基因、天门冬氨酸激酶(AK)基因等。  相似文献   

5.
转基因植物中的标记基因及其消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转基因植物的商业化,植物遗传转化技术将为农业生产带来一场新的革命。新的转化程序要求把基因导入农艺性状优良的品种中,呈单拷贝、不带有辅助序列,并在不同的转化体中表达一致,稳定遗传。本文主要讨论标记基因的安全性及标记基因消除的方法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几种安全标记基因,包括6-磷酸甘露糖异构酶基因、木糖异构酶基因、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葡糖醛酸酶基因、甜菜碱醛脱氢酶基因和谷氨酸-1-半醛转氨酶基因,分析了其应用范围和工作机理,认为可代替传统的抗性标记基因,实现植物转化无害化。  相似文献   

7.
转基因植物选择性标记基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综述了选择性标记基因的分类和应用及其安全性研究进展,并对选择性标记基因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以直链淀粉含量不同的粳稻品种武香9915和糯稻品种苏御糯、广陵香糯为受体材料,运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双载体共转化技术分别将含有潮霉素抗性(HPT)选择标记基因和Wx-cDNA的2个T-DNA区序列导入上述受体中,获得了大量转基因水稻植株。对转基因水稻植株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目的基因和潮霉素抗性选择标记基因可以共整合到细胞中,并可以在后代中发生分离,从而可以筛选出仅含有目的基因而不含选择标记基因的转基因植株。  相似文献   

9.
利用农杆菌介导的共转化法获得转基因水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水稻粳稻品种空育131、垦稻12为材料,用农杆菌共转化的方法将质粒p1300和p13W8导入受体材料。结果显示:两种混合共转化菌液按体积比1∶1时共转化效率最高,植株转化效率达4.08%和2.63%。将转化植株进行PCR鉴定,13株转基因植株均能检测到质粒p1300的信号,4株检测到质粒p13W8的信号,反义蜡质基因的阳性株占转基因植株总数的30.77%。  相似文献   

10.
水稻耐盐转基因及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水稻耐盐性研究的历史;概述水稻的渗透调节物质如脯氨酸、海藻糖、甜菜碱、糖醇类等对盐胁迫的生理反应及转基因研究;介绍分子标记在水稻耐盐育种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NPR1(non-expresser of pathogenesis related genes 1)是水杨酸(salicilic acid,SA)介导的植物系统获得抗性(systemic aquired resistance,SAR)的关键调控因子,在水稻中过量表达拟南芥NPR1和水稻NH1/OsNPR1(NPR1homologue 1)(NPR1的同源物)可增强抗病性.水稻基因组中还有4个NPR1旁系同源物(paralog).为了研究水稻NPR1旁系同源物3,NH3(NPR1 homologue 3),本文利用其自身启动子驱动NH3基因的表达,构建载体将其转入水稻,获得了10个T0代转基因植株.PCR检测证明NK3基因已成功转入水稻中.  相似文献   

12.
水稻群体茎蘖动态与成穗率和产量形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试验以中粳稻盐粳4号为材料,通过不同肥水运筹等处理,研究了群体茎蘖动态类型与产量的关系,结果如下:(1)根据水稻主要生育期的茎蘖苗数的消长动态变化、生长速率及其成穗率大小,可以将茎蘖动态分成4种类型,4型是合理的茎蘖动态类型。(2)合理的群体茎蘖动态,拔节期干物质重量高,拔节到抽穗期干物质重量适宜和茎鞘重量高是抽穗后群体干物质生产力高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选用我国籼型杂交稻中的几个重要亲本 ,以携带有双元载体 p CAMBIA1 3 0 1的根癌农杆菌 EHA1 0 5为载体 ,以GUS基因的瞬间表达为依据 ,研究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籼稻的影响因素 ,确立对转化频率有重要影响的几个条件。结果表明 :经短期预培养 (4~ 5d)的幼胚是较为理想的转化受体材料 ;在共培养基中添加较高浓度的乙酰丁香酮 (3 0 0~ 4 0 0μmol/ L)可提高 GUS基因的瞬间表达频率 ;以 CC培养基作为共培养后抗性愈伤筛选的基本培养基有利于抗性愈伤组织的筛选培养。按此确立的条件 ,在特青、龙特甫 (B)、珍汕 97(B)、盐恢 559等籼稻品种或亲本中的 GUS瞬间表达率高达 80 % ,抗性愈伤组织转化率高达 70 %  相似文献   

14.
脲醛树脂稻壳板平面抗拉强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脲醛树脂压制的稻壳板主要问题是平面抗拉强度低。从组成脲醛树脂的成分、树脂特性、增强剂及固化剂等几方面研究了稻壳板的平面抗拉强度。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适合稻壳特点的脲醛树脂并在适当增强剂和固化剂的配合下,可大幅度提高稻壳板的平面抗拉强度,即使施加较抵的胶量,稻壳板的平面抗拉强度仍然达到标准。  相似文献   

15.
自然水域无土栽培水稻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1989年,在自然水域的水面上进行水稻无土栽培(简称水上种稻,下同)试验,取得了初步成功。1990年在鱼塘水面试种了1.35亩水稻,其中0.7亩单季晚稻,实收亩产达496公斤。从1990年度的试验中看出水上种稻具有良好的稳产性,主要表现为:⑴不怕旱;⑵不怕涝;⑶病虫危害轻;⑷抗倒伏能力强等。本文还对水上种稻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解决途径及其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稻米食味品质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统一鉴定南方稻区大面积推广的51个早籼稻品种的稻米品质后,进行了稻米食味品质与其他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稻米脂肪含量较其他品质性状对稻米食味品质有更大的影响,食用优质米的品质评价指标增加脂肪含量似更准确和完善。脂肪含量高、直链淀粉含量中等偏低、糊化温度低、胶稠度软或中等偏软、米粒延伸性好的稻米,食味品质好,这种品质性状的组合方式应该成为水稻品质育种的选择目标.本研究指出,提高脂肪含量、降低直链淀粉含量是改良稻米食味品质的关键,但直链淀粉含量并非越低越好。通过选择,将好的外观与优良的蒸煮、食味品质相结合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17.
通过田间试验来检验水稻模拟模型(RSM)对不同地区、不同施肥处理、不同生育期遮光45%处理的适应性.检验结果表明:不论何种处理,RSM的模拟值与观察值在光合产物积累、稻株养分含量等方面的吻合程度较高,回归方程的F值检验大都达到极显著水平,回归载距和回归系数的t测验值大都不显著.这表明RSM的模拟变化趋势及大小与田间取样一致.RSM也能较满意地重现最后的产量及穗粒构成.  相似文献   

18.
19.
通过寒地水稻岩棉代用基质育苗技术与软盘育苗技术的比较,结果表明:在寒地以岩棉为代用基质,以配方合理的育苗专用肥为营养给源,配合合理的苗田管理措施,完全可以培育出符合壮苗标准的秧苗。其表现是秧苗充实度高,根量大,发根力强,插秧后返青快,分蘖发生得早,生长旺盛,因而有一定的增产趋势。  相似文献   

20.
1985~1987年,本实验鉴定了4298份水稻叶瘟和穗颈瘟抗性。结果表明,叶瘟0~3级和8~9级材料,叶瘟抗性与穗颈瘟抗性高度相关,叶瘟4~7级材料,叶瘟抗性与穗颈瘟抗性无相关。对20个抗性不等的水稻品种分别用人工接种后,加盖尼龙薄膜方法和早晚播法,进行叶瘟抗性鉴定,结果基本一致。旱田晚播鉴定法可用于杂交后代抗稻瘟病鉴定,以减轻育种工作的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