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磷锌配施对油菜养分吸收和土壤有效磷、锌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磷锌配施对油菜养分吸收和土壤有效磷、锌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测定植株及土壤的养分浓度,根据测定结果进行分析.施用磷肥显著增加油菜的生物量,过量施用磷肥油菜生物量无显著影响;施锌对油菜的生物量无显著影响.增施磷肥显著增加油菜地上部和根中全磷;施用锌肥,油菜地上部和根中全磷无显著变化.增施磷肥显著降低了油菜地上部和根锌的浓度.施用锌肥,油菜地上部和根中锌浓度均显著上升.施磷对土壤有效锌无显著影响;施用锌肥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效锌,且随施锌量的增加而增加.施磷显著增加了土壤Olsen-P浓度;施锌不影响土壤Olsen-P浓度.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土壤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及中性磷酸酶活性均逐渐下降.随着锌用量的增加,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中性磷酸酶活性施锌后比不施锌处理显著增加,但随着锌用量的增加中性磷酸酶活性无显著变化.过量施用磷肥降低油菜体内锌浓度,施锌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效锌的浓度,改善了植株体内的锌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2.
用营养液培养方法研究了不同耐低磷玉米幼苗对缺锌胁迫的适应性差异.结果表明,低磷敏感基因型在缺锌时植株各部位锌含量和吸收量显著下降,且变幅均明显高于耐低磷基因型.缺锌处理影响玉米幼苗的磷含量,低磷敏感基因型地上部磷含量较对照显著上升,根系磷含量变幅不大;耐低磷基因型地上部磷含量变幅较小,根系磷含量则显著下降.低磷敏感基因型在缺锌时地上部磷利用率显著下降,根系磷利用率无明显变化,而耐低磷基因型的变化情况正好相反,根系磷利用率受影响的程度大于地上部.  相似文献   

3.
施氮量对低肥力棉田土壤氮素及棉花养分吸收利用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研究黄河流域低肥力棉田施氮量对棉花产量、养分吸收利用率、土壤速效氮及脲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以中棉所79为材料,设置6个施氮量处理(0、90、180、270、360、450 kg·hm-2,分别以N0、N90、N180、N270、N360、N450表示),于2016和2017年进行连续两年大田试验。测定棉花产量、干物质质量、氮磷钾积累量、氮肥利用率、0―100 cm土层铵态氮及硝态氮含量、0―100 cm土层脲酶活性等指标。【结果】(1)与N0相比,除2016年N90处理外,其余施氮处理均显著提高籽棉产量。两年N360处理显著提高了棉花单株成铃数,籽棉产量与其它施氮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施氮对棉花衣分无显著影响。(2)与N0相比,施氮显著提高棉花干物质积累量。施氮90~360 kg·hm-2,棉花氮、磷、钾积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N450处理氮、磷、钾积累量较N360处理下降。随着施氮量增加,棉花氮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降低;当施氮量超过360 kg·hm-2,氮生理利用率开始降低,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3)除N90处理外,其余各处理41―80 cm土层NO3--N含量较N0显著提高;N270、N360、N450处理41―80 cm土层NO_3^--N含量显著高于N0、N90和N180处理;施氮对土壤NH_4^+-N含量无显著影响。(4)施氮0~360 kg·hm-2,土壤脲酶活性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强;超过360 kg·hm-2,土壤脲酶活性下降。【结论】氮肥经济最佳施氮量为277.0 kg·hm-2。当施氮量超过360 kg·hm-2时,棉花养分积累量降低,土壤NO3--N含量升高,土壤脲酶活性受到抑制,氮肥利用率降低,棉花增产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磷对旱地胡麻氮吸收转运及利用的影响,以胡麻品种'轮选2号'和'定亚22号'为材料,4个施磷(P2O5)水平(0、45、90、135 kg/hm2)为因素,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于2017年和2018年在定西进行大田试验.结果 表明:磷影响旱地胡麻地上部分氮吸收转运和氮生理利用率,且年份间差异显著;年份、品种和磷互...  相似文献   

5.
肥料深施对小麦生育性状、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几年来在豫东潮土地区砂质土上进行的肥料深施效果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肥料深施对小麦的生育状况和经济性状有较大影响,肥料深施与浅施比较,可使小麦植株前期生长健壮,中后期生长稳健,落黄好,穗大粒多,籽粒饱满。可显著增加小麦养分吸收量,提高化肥利用率,肥料深施处理比浅施处理氮、磷、钾的吸收量,分别增加34.32 ̄67.81kg/hm2,3.22 ̄9.42kg/hm2和17.82 ̄39.84kg/hm2;氮素化肥利用率提高20.86 ̄41.1个百分点,磷肥利用率提高7.13 ̄15.39个百分点;肥料深施在小麦田里养分残留量较浅施的高,尽管一季小麦对土壤有机质耗竭不大,但对氮、磷素的残存已有差异。肥料深施对小麦产量、经济效益、化肥利用率有显著的影响,采用肥料深施技术比群众习惯施肥方法(浅施)可增产小麦337.1 ̄1183.5kg/hm2,增产率达7.6% ̄26.6%,增加收益539.36 ̄1893.6元/hm2。  相似文献   

6.
通过设置不同水平的水、氮处理分析各处理对膜下滴灌棉花单铃重、单株铃数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的增产效应主要表现为可增加单株铃数.但在增加单铃重方面表现不明显:灌水在增加单铃重方面表现极显著,对增加单株铃数也有促进作用:水氮交互作用对棉花单株铃数和单铃重的影响均不明显:各处理对棉花产量的影响也表现为灌水〉施氮〉水氮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7.
高产优质西瓜对氮,磷,钾的吸收及分配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西瓜苗期对氮、磷、钾的吸收很少。随着植株的生长逐渐增多,抽蔓到一棚瓜成熟期间对氮的吸收有明显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0.1419x-5.3878,r=0.9971**。座果后对磷的吸收逐渐增多;开花结果后对钾的吸收逐渐增多。西瓜植株对、氮、磷、钾的分配在结果前主要用于叶的发育和建成,其次是茎、根的生长;座果后,逐渐转向果实的发育  相似文献   

8.
棉花早熟品种吸收养分特点及氮肥施用时期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本文研究了棉花早熟品种的吸收养分特点,提出了一生吸收积累养分动态方程;应用导数,成功地得到了棉花一生吸收养分的变速率、变加速率动态变化规律;根据棉花早熟品种一生变加速率的动态变化,提出氮素化肥如果需要追施,应在现蕾后进行。田间氮肥适宜施用时期试验证明,早熟品种施用适量氮素化肥,在有一定保肥能力的土壤上,可全做基肥或者基施、蕾追各半为最宜。与其吸收养分特点研究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9.
通过2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控释氮肥和普通氮肥不同用量对棉花植株N素吸收和土壤硝态氮累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8年控释氮肥处理植株N素吸收量和吸收速率在苗期和蕾期小于普通氮肥,但花期以后超过后者,并维持较高水平,2009年的N素吸收量控释氮肥始终高于普通氮肥,同时,控释氮肥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氮肥表观利用率;在施氮量...  相似文献   

10.
以鲁棉研36号为试验材料,在滨海盐碱地设置常规耕作(CT)、深松(ST)、秸秆还田(SR)、秸秆还田+深松(SRT)4个处理,研究棉花秸秆还田和深松对棉花产量、0~40 cm土层含盐量、棉花干物质积累动态、氮(N)磷(P)钾(K)养分积累和分配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在2年试验内均可增加棉花产量, SR产量比CT增加33.9%, SRT比ST增加32.1%;深松在2017年增加了棉花产量, 2018年对产量无影响。秸秆还田在2年试验中均降低0~40 cm土层含盐量, SR的含盐量在棉花生育后期比CT降低22.4%, SRT的土壤含盐量比ST降低20.7%;深松在2年试验内对20~40cm土层含盐量的影响不一致,ST含盐量在2017年棉花生育后期比CT降低16.5%,但在2018年深松对土壤含盐量无影响。棉花干物质和N、P、K积累动态均符合Logistic生长曲线。棉花秸秆还田后增加了棉花干物质和N、P、K的最大积累量, SR的干物质、N、P、K最大积累量比CT分别提高35.5%、38.3%、53.4%和55.0%, SRT比ST分别提高27.0%、30.7%、21.2%和42.4...  相似文献   

11.
氮磷钾与茶叶品质关系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茶叶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作物,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咖啡碱和水浸出物为国际上公认的茶叶品质成份。氮、磷、钾是茶树正常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它们与茶叶品质成分的形成与含量有着密切关系。适量的施氮对茶叶品质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施氮不足或过量则会对茶叶品质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此外,茶树有喜铵耐铵的特性,施用NH4+—N肥有利于改善茶叶品质。磷能促进类黄酮物质的形成以及增加茶多酚、氨基酸和咖啡碱的含量。钾能显著提高茶叶中的游离氨基酸、茶多酚等内含物的含量,对水浸出物、儿茶素等含量也有影响;不同钾肥品种对茶叶品质影响不同,就提高茶叶氨基酸的效果而言,以硫酸钾最好。氮、磷、钾三种元素配合施用对提高茶叶品质起到良好的效果,单施其中一种不仅无助于茶叶品质的提高,反而会使茶叶品质降低。  相似文献   

12.
不同P-Zn配比对小麦幼苗微量元素营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了螯合-缓冲营养液培养方法对小麦进行了苗期培养试验,在3个P水平(0,0.6,3.0 mmol/L)和3个Zn水平(0,3,30 μmol/L)的完全组合下对小麦苗期生长及Zn、Fe、Cu、Mn营养进行了研究,旨在为小麦微肥施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P、Zn的正常供应促进了小麦生长,二者的缺乏与过量均会抑制小麦发育,且这种影响在冠部表现得更为明显.在小麦苗期,Zn与Cu的吸收存在明显的拮抗作用,但供Zn则促进了Zn和Cu的转运,而Mn转运则受到了抑制;过量供Zn时,大量Zn被转运到冠部,同时明显抑制了(Fe+Cu+Mn)的吸收总量;P的供应显著地抑制了Fe的吸收,但P的供应提高了Zn、Cu、Mn的转运率;P、Zn在对Zn与Fe、Cu、Mn间吸收竞争的影响中,Zn本身的影响要比P的影响更为明显,供Zn明显促进了小麦幼苗对Zn的吸收;在小麦幼苗冠部,Zn与Fe的竞争中,供P利于Zn的吸收,缺P则利于Fe的吸收;而Zn与Cu以及Zn与Mn间的竞争中,缺磷时利于Zn的吸收,供磷后则利于Cu和Mn的吸收.总之,小麦幼苗Zn、Fe、Cu、Mn营养中,P、Zn的不同配比会不同程度地改变Zn与Fe、Cu、Mn的协同或拮抗效应.  相似文献   

13.
非灭菌条件下VA菌根真菌促进玉米吸收磷,氮营养的效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非灭菌条件下在田间小区研究了潮土接种VA菌根真菌(Glomus sp)玉米的影响。试验表明,在每公顷60kgP2O5的条件下接种VA菌根,植株含磷量,含氮量,生长状况、产量及品质均高于未接种的植株。石灰性土壤由于高pH值的缘故,使得磷矿粉+VAM处理的效果比VAM+过磷酸钙的处理稍差,无外加磷源公接种VA菌根的处理,其效果接近于施磷肥的对照。  相似文献   

14.
棉花抗黄萎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徐理  朱龙付  张献龙* 《作物学报》2012,38(9):1553-1560
棉花黄萎病是一种土传真菌维管束病害,严重影响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常规的防治手段可以局部控制但不能有效防治,采用传统的抗病育种策略培育抗病品种成效缓慢,因此对其防治一直是棉花生产上的难题。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在棉花对黄萎病的抗病机制方面。本文结合其他植物抗病研究进展从抗病基因介导的信号路径、乙烯在棉花与黄萎病菌互作中的作用、棉花对黄萎病菌的生理生化抗性以及棉花组织结构与黄萎病菌的抗性等4个方面总结棉花抗黄萎病的机制,以望对棉花抗病分子育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河西走廊地区不同氮磷钾最佳配比对棉花产量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开展了棉花氮磷钾最佳配比和施用量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N在172.5~241.5kg/hm2的前提下,氮磷钾各因素对棉花产量的影响顺序为P>K>N;氮、磷对棉花单株铃数影响较大,而钾对单铃重的影响较大。最佳氮磷钾配比为N:P2O5:K2O=1:0.67:0.23。  相似文献   

16.
施氮量和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对氮磷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2004—2005年在山东泰安研究了施氮量与种植方式对玉米和花生产量、生物量、氮磷吸收与利用以及蛋白质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单作相比, 玉米-花生间作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和氮、磷吸收量, 但降低了花生产量和氮吸收量。2行玉米4行花生间作模式(2∶4间作模式)的产量、生物量、蛋白质产量、氮磷吸收量以及氮磷吸收利用效率均高于2行玉米8行花生间作模式(2∶8间作模式); 2∶4间作模式的氮、磷吸收效率均显著高于单作模式, 土地当量比(LER)和蛋白质土地当量比(PLER)均大于1, 土地利用率提高8%~17%, 间作优势明显。与不施氮处理相比, 施氮处理显著提高间作玉米产量, 间作花生增产不显著, 促进玉米-花生间作体系氮、磷积累, 提高了氮、磷吸收总量及磷吸收利用效率, 从而显著提高了间作体系的产量和蛋白质产量, 间作优势却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7.
采用螯合-缓冲营养液(Chelator-buffer culture solution)进行培养试验,对缺锌条件下3种小麦基因型(绵阳19、邯6172、新麦13)的生长发育状况及对P、Cu、Fe、Mn营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且应用4种指标,即锌效率(缺锌与锌充足供应条件下小麦地上部干物质之比)、相对冠根比(缺锌与锌充足供应条件下小麦冠根比之比)、缺锌条件下小麦地上部的锌吸收量、干物质量,对3种小麦的耐缺锌能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锌缺乏条件下小麦地上部生长量明显降低,而根系依然能保持相对较强的生长发育能力;不同小麦基因型对缺锌的耐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邯6172的耐性最强;在缺锌胁迫条件下,小麦地上部Cu、Fe、Mn含量及Cu/Zn、Fe/Zn、Mn/Zn均明显升高,地上部锌含量与Cu、Fe、Mn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说明锌缺乏能够促进Cu、Fe、Mn在地上部的累积。与此相反,锌缺乏条件下小麦P含量及吸收量均明显降低,地上部磷、锌含量之间极显著正相关,但与Cu,Fe,Mn相似,缺锌后P从根系向地上部的转运率升高。同时,对缺锌耐性最强的小麦基因型邯6172在锌缺乏条件下,地上部Cu、Fe、Mn含量的升高与P含量的降低幅度均是3种供试小麦中最大的,似乎表明小麦对锌缺乏的耐性大小与对Cu、Fe、Mn的吸收能力及与对P吸收的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18.
Research on Effect of Zinc (Zn)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作物学报》2000,26(6):861-868
  相似文献   

19.
Two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at Giza Agric. Res. St., Agric. Res. Centre, Mins. of Agric., Egypt, during 1981 and 1982 seasons on cotton cultivar Giza 75 ( Gossypium barbadense L.),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nitrogen rates (72, 144 or 216 kg N/ha), phosphorus rates (36 or 72 kg P2O5/ha) and three growth regulators, i.e. indole-3-acetic acid (IAA), indole-3-butyric acid (IBA) or 1 naphthalen acetic acid (NAA), each was sprayed with 10 ppm at three times 70, 85 and 100 days after sowing, on yield components, cotton yield and fiber properties. The design of the experiment was randomized complete blocks with four replications.
The data obtained showed that, the number of bolls/plant, boll weight, seed index, seed cotton yield/plant and seed cotton and lint yield/ha increased by increasing N rates and under the application of IAA, IBA or NAA. Lint index increased by applying the growth regulators, while it was not affected by N rates. Lint percentage decreased by raising N level, whereas it was not affected by the growth regulators. The number of bolls and seed cotton yield/plant, seed cotton and lint yield/ha increased, while the other yield components were not affected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added P. In general, all the fiber properties tended to improve slightly by applying the three growth regulators.  相似文献   

20.
针对河南省土壤特点,锌锰钼肥的生理功能以及牧草生产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从2000年起对Zn、Mn和Mo肥3种微肥在鸡脚草(鸭茅)(Dectylis glomerata L.)和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 L.)混播草地进行了应用性研究,详实地探讨三种微肥的应用范围和具体措施。研究证明:Zn肥对鸡脚草和百脉根混播草地的有效范围集中在200~600mg/kg之间,最佳利用浓度为200~400mg/kg,能够促进牧草光合作用和提高种子产量,对牧草生产没有影响。200mg/kg的Zn肥与500mg/kg Mn肥和300mg/kg的Mo肥三者配施下,不但提高牧草的光合能力和种子产量,而且也显著地提高牧草产量(11.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