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红火蚁局域扩散规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调查研究了红火蚁在特定的生态环境类型中的自然传播扩散规律.结果表明在局部区域传入8年后,红火蚁扩散面积约为226hm^2,扩散边界分别为:向河的上游扩散至262m处,向河的下游扩散至3770m处.红火蚁在几种生境类型中的为害程度也不相同,大小依次为田埂〉河堤〉路边〉房屋周围空地〉河床.红火蚁在该区域的扩散速度为187.9m/年,同时,红火蚁蚁巢在扩散过程中向源头有明显的聚集倾向.  相似文献   

2.
红火蚁的入侵、扩散、生物学及其危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5年1月,我国广东省吴川市等地发现红火蚁入侵后,广东省率先采取了应急防治措施,启动红火蚁防治应急议案,而作为广东省红火蚁防控专家组成员的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在积极参加广东省红火蚁的疫情普查及封锁控制扑灭工作的同时,承担了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广东省社会发展攻关项目以及广东省红火蚁防控技术研究项目等课题,开展了大量有关红火蚁发生、扩散和防控技术的研究。现将该项目近期取得的部分研究进展和有关红火蚁生物学、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综述文章在本刊2006年第5期发表,为我国红火蚁的检疫和防控提供重要的技术内容和研究参考。[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红火蚁的发生分布与扩散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调查分析了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大池镇红火蚁的入侵源、发生分布、扩散危害、疫区生境、蚁巢密度和蚁丘大小等,结果表明该地区红火蚁来源是5年前区域内废品塑料再生加工厂从广东购进废旧塑料袋夹带,造成红火蚁入侵定居。红火蚁自然扩散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疫区内不同方向扩散距离在53~297m,影响因素主要有:地表受阳光照射程度、人为干扰程度和不同生境类型等,各因素对红火蚁分布与扩散的影响是相互作用的。  相似文献   

4.
华南地区桑园和荒地生境内红火蚁食物组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红火蚁觅食搬运的和弃尸堆中的动植物残片取样和鉴定,研究了华南地区桑园和荒地两种生境中红火蚁的食物组成。结果表明:在桑园和荒地中,红火蚁的食物残片无论是在觅食搬运中还是在弃尸堆中均以动物残片为主,分别高达94.92%和68.44%以上,而且两种生境红火蚁食物组成种类相近,只是各类群所占比例略有不同。红火蚁觅食搬运的食物残片种类比弃尸堆中的丰富,在桑园和荒地中,觅食残片共收集到的类群数比弃尸堆残片的类群多8个。  相似文献   

5.
台湾外来入侵物种红火蚁概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综述了红火蚁在台湾的入侵、发生和控制情况,简要介绍了红火蚁的形态学、入侵生物学、危害性、检疫和防治方法,为大陆预防红火蚁入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准确、快速地监测红火蚁,对红火蚁的早期根除和区域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红火蚁监测方法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进行收集和分析数据。本文介绍“红火蚁云采集”微信小程序,该程序可用于红火蚁的发生程度调查,收集红火蚁防控的进度记录,并执行第三方监理功能、随手拍功能和云培训功能。红火蚁云采集已在全国12个省份使用,将在提升我国红火蚁监测效率和精准防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入侵红火蚁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绍了世界各国对入侵红火蚁加强植物检疫的概况,详述了入侵红火蚁的化学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方法,并对各种方法进行了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8.
9.
截至2019年,我国大陆发现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Buren发生危害已经15年了。在有关部门/机构的支持下,围绕着种群控制理论和技术,华南农业大学红火蚁研究中心坚持开展红火蚁相关基础研究和防控应用工作。本文系统总结了我国大陆红火蚁入侵、传播和扩张的时空规律,阐明了红火蚁暴发灾变的生物学基础和规律以及入侵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明确了其入侵优势和生态学效应,阐释了红火蚁的化学防治理论基础;介绍了监测技术体系、检疫除害技术体系和应急防控、根除与治理技术体系的创建,以及推广应用。研究成果可为我国红火蚁的防治提供重要科技支撑与保障。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介绍了红火蚁在广东省封开县的发生危害情况及通过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划定普查疫情范围采取具体防控措施。主要包括加强宣传,落实调运检疫和产地检疫,强化定点监测等手段等,有效将红火蚁疫情控制在较轻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吴川红火蚁生境类型、空间分布和抽样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系统调查和研究了红火蚁在广东省吴川市农田生态系统的生境类型、空间分布规律和抽样技术。结果表明:红火蚁的生境类型较丰富多样,表现出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荒坡、荒地、田埂等受到干扰较少的地点红火蚁发生密度高,而耕作农田如水稻田、菜田、花生地、红薯地等红火蚁发生密度很低;单个指标如丛生指数、聚块性指数、久野指数表明活动蚁巢在平面空间上主要呈现随机分布;经对Iwaom*-m回归模型、Taylor幂模型参数分析认为红火蚁活动蚁巢空间分布基本成分为单个蚁巢,蚁巢间存在相互排斥的作用,在所有密度下都是随机分布,且密度越高,分布越均匀。在空间格局研究基础上给出了最适理论抽样数公式和不同密度下的理论抽样数。提出的抽样方法为:先选取具代表性的小面积地块,对发生密度进行初步估计,如密度较低,零星发生,调查面积要大一些,每点面积应在500 m2以上;如密度较高,发生较普遍,根据理论抽样面积进行相应的调整,每点面积可在100~200 m2。一般每个类型的地点要调查3点以上。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陆红火蚁远距离传播速度探讨和趋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资料绘制出不同年代中国红火蚁地理分布图、分析了分布特征、并应用面积开方法尧直线距离法计 算出目前中国大陆红火蚁长距离传播速度分别为26.5尧48.1 km/年。建立了模拟入侵县级区域数量与入侵大陆时间 长度之间关系的Gauss 模型院NC=458013.8也1-0.999989EXP(-0.000001D2)页、并应用该模型预测出2023 年中国大陆被 入侵县级区域数量将达到364 个。  相似文献   

13.
红火蚁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红火蚁分布的主要气候临界因子、有效积温和生物气候相似距,选用Access设计数据库、MapInfo MapX和Visual Basic设计程序,构建了红火蚁潜在地理分布模型.利用中国670个气象站点30 a的气候资料运行该模型,预测结果表明,红火蚁可在中国65.82%的地区发生,可将红火蚁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区划分为安全区、轻度危险区、危险区和高度危险区,其中危险区和高度危险区占37.91%.  相似文献   

14.
红火蚁防治中茚虫威饵剂使用剂量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毒饵是有效控制红火蚁发生和危害的重要方法之一.研究明确了不同剂量0.045%茚虫威饵剂处理对不同活蚁巢密度红火蚁的防治效果,建立了4个活蚁巢密度、饵剂剂量和防治效果之间的关系方程,获得了防治红火蚁的0.045%茚虫威饵剂的理论使用剂量:单个蚁巢处理饵剂3~6 g、100 m2面积撒施25~30 g.  相似文献   

15.
在室内测定了氟虫胺、多杀菌素、茚虫葳、噻虫嗪4种药剂不同有效成分含量的毒饵对红火蚁工蚁的毒力。结果表明:经过4种杀虫剂的21个处理后,红火蚁在7 d内除0.005%茚虫葳、0.4%氟虫胺、0.1%氟虫胺、0.01%氟虫胺、0.0075%噻虫嗪外,其他16个处理的校正死亡率均达100%。3 d后测得4种药剂的毒力效果强弱依次为:茚虫葳>多杀菌素>噻虫嗪>氟虫胺。  相似文献   

16.
使用毒饵是有效控制红火蚁发生和危害的重要方法之一。研究明确了不同剂量0.045%茚虫威饵剂处理对不同活蚁巢密度红火蚁的防治效果,建立了4 个活蚁巢密度、饵剂剂量和防治效果之间的关系方程,获得了防治红火蚁的0.045%茚虫威饵剂的理论使用剂量:单个蚁巢处理饵剂3~6 g、100 m2面积撒施25~30 g。  相似文献   

17.
多杀菌素对红火蚁的毒力及传导毒杀作用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室内测定了生物源杀虫剂多杀菌素对红火蚁的触杀及胃毒毒力,并根据红火蚁的取食生理学,设计出联杯法测定毒饵的传导毒杀活性.结果表明,多杀菌素对红火蚁工蚁的触杀LC50为3.44 mg/L,显著高于对照药剂氟虫腈的LC50值0.76 mg/L;而胃毒LC50为4.22 mg/kg,显著低于氟虫腈的LC50值6.19 mg/kg.联杯法测定结果表明,多杀菌素能通过工蚁的取食和交哺行为进行传导,传导毒力随供药工蚁取食毒饵的活性成分含量上升而增高;当毒饵活性成分为53.64 mg/kg时,处理后8 d受药试蚁死亡率达(64.70±2.37)%.本研究结果显示,多杀菌素对红火蚁具有高胃毒低触杀毒力,适合用于制备红火蚁毒饵的杀虫活性成分,其传导毒杀活性能用联杯法进行测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氯虫苯甲酰胺对中小型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的毒杀活性及行走能力、 爬杆能力、抓附能力等行为的影响。【方法】以水试管喂毒法对红火蚁进行防冶试验。【结果】8 mg/L 氯虫苯 甲酰胺处理 60 h 后,小型红火蚁校正死亡率为 96.55%,16 mg/L 氯虫苯甲酰胺处理 60 h 后,中型红火蚁校正 死亡率为 100.00%。8 mg/L 氯虫苯甲酰胺处理小型红火蚁 36 h 后,行走率、爬杆率、抓附率分别为 15.00%、 15.00%、11.67%,16 mg/L 氯虫苯甲酰胺处理中型红火蚁 36 h 后,行走率、爬杆率、抓附率分别为 15.00%、 13.33%、11.67%。【结论】氯虫苯甲酰胺对中小型红火蚁具有良好毒杀活性和行为影响,在红火蚁防控上具有 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3种药剂对红火蚁防治效果的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野外分别采用95%氟虫腈配制的毒粉、毒饵、毒粉毒饵混剂3种药剂处理红火蚁蚁丘,并以速杀效果和持效性作为防治评价指标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毒粉毒饵混剂的速杀效果和持效性均较好,活动蚁丘减退率为91.73%;毒粉的速杀效果较好,但持效性差;毒饵的速杀效果比毒粉慢,但持效性较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