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植物新品种保护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建立,对推动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科技的进步,现有的品种保护制度已明显不适应品种保护工作的需求。本文阐述了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及组织体系的建立,分析了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现状,对新品种保护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韩国植物品种保护及其对我国的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韩国植物品种保护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入手,继而介绍了韩国的植物新品种保护审查体系及其现状.通过韩国植物品种保护与我国的比较研究,分析出了它与我国植物新品种存在的异同并提出了它对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我国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的必要性讨论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近年来,如何保护实质性派生品种已经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理论问题和各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实践中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文章分析了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缺失是影响我国作物育种科技创新,造成突破性品种匮乏和植物品种权纠纷增多的重要因素,讨论了我国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角度提出了我国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张弛  杨帆 《甘肃农业》2006,(7):189-190
对植物新品种的保护.作为知识产权制度之一,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性。本文从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涵义界定出发,比较了世界各国和我国的植物斯品种保护法律制度、结合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认为应当从知识产权的政策性和利益平衡机制出发.加大我国对植物新品种的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5.
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对我国种业的经济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种子育种创新、农民种子需求以及种子国际贸易等角度,分析了植物新品种保护对我国种子产业变迁的制度效应。结论显示,我国实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7年来,种子育种机构的育种积极性得到提高,种子企业和科研单位的育种投资地位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农民对优质品种种子的需求增加,并且,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对种子进口影响较大,而对于种子出口几乎没有影响;最后,分析了转基因技术的出现对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对育种科研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强植物品种权保护是当前世界各国促进农产品贸易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需求。借鉴发达国家的植物品种保护权保护体系和以企业为核心的育种科研导向,分析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体系和育种科研成效。认为植物品种保护对我国育种科研有极为重要的激励导向,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但也存在制度缺陷、创新能力低等问题。建议从行政管理、制度选择、模式选择、资源保护、种业创新、体系完善等方面加强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政策支持,促进育种科研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分析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申请"三多三少"现象,进一步揭示出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体系存在的问题,从做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体系的顶层设计、全面从严加强植物新品种保护、强化问题导向和先行先试等方面,提出了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体系的对策建议,以推动品种不断创新,实现种业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8.
1.新西兰植物品种保护总体情况1.1新西兰植物品种保护制度的发展新西兰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即植物品种权制度,来源于植物选择者权利制度。《新西兰植物选择者权利法》于1973年立法,1975年实施。直到1978年修订替代了原始的法律并且做出了一系列的修改,其中一个重要的修改就是将  相似文献   

9.
文章剖析了"双季米槐案",指出了增设植物品种先用权制度是规制品种权人与先用权人之间利益冲突的现实需要,分析了增设植物品种先用权的制度性基础,并对植物品种先用权制度进行了设计,得出结论,即在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中建立先用权制度有利于实现公平原则,有利于平衡品种权人与植物品种先用权人之间的利益,但应当针对植物品种保护制度本身的特性进行制度建设,而不能只是简单借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上的先用权制度。  相似文献   

10.
荷兰是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的主要发起国,是世界上对植物新品种实施法律保护最早的国家之一.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对推动荷兰育种创新、保持荷兰种业竟争优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文阐述了荷兰品种保护制度的历史和现状,分析了在该制度的影响下荷兰种业发展壮大的成功经验,对比中荷两国品种保护制度的主要差异,提出了中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1.
浅析植物新品种保护在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制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我国目前新品种保护的现状,植物新品种保护对植物育种的重要性,并对未来植物新品种保护在农业科研育种单位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2.
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发展与现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回顾了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发展历史,概述了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基本内容、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测试及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现状。  相似文献   

13.
文章针对我国农业科研单位新品种保护不到位的现象,分析了制约新品种保护的问题和成因,提出了加强农业科研单位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4.
植物育种人测试模式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植物育种人测试模式的介绍,分析了植物育种人测试模式的特点,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法律制度、加强测试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制定完善的知识产权奖励制度等借鉴措施。  相似文献   

15.
植物新品种保护是实施国家知识产权和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原动力。通过回顾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发展历程,结合对我国主要农业科研单位、高校和企业的相关调研结果及历年来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数据,总结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现状及研究进展。针对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中存在的保护意识淡薄、申请主体结构失衡、保护水平低、保护力度弱、维权难、取证难、执法难等问题,从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科技管理、制定激励措施等方面提出促进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与创新工作的对策和建议,为进一步发展我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有效提升种业监管治理能力、建设种业强国提供重要理论支撑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张彩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2):206-211
在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维持年费制度下,品种权人的维持决策决定品种权生存状况,体现品种权有效保护期限,为植物新品种保护维持制度的完善提供决策依据。基于中国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1997—2017年植物新品种保护申请、授权和品种权事务公告数据,利用Kaplan-Meier估计、Cox-PH模型对植物品种权的生存函数和维持时间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植物品种权总体平均维持时间较短,不足法定保护期限的1/4;植物品种权维持时间的影响因素包括品种人类型、审查周期、共同品种权人、培育人数量,其影响程度依次降低;培育人数、有共同品权人对植物品种权维持时间有积极影响,审查周期对品种权维持时间有负向影响。国内外植物品种权生存函数不存在显著差异;种业企业和个人等私人部门的授权品种比农业科研院所和大学的维持年限更长、生存比率更高;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维持年费具有筛选作用,可以过滤质量低、不具有经济价值的植物品种权。  相似文献   

17.
乔磊  李云  杨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263-13265,13268
简要阐述了植物新品种及其保护的意义,分析了国内外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管理模式、发展现状以及植物新品种测试指南制定原则,并以国内近50年榛属品种研究成果和可能的发展趋势为基础,参照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2007年颁布的TG/1/3((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和规范性描述总体原则》及1979年制定的榛属的新品种测试指南(TG/71/3)等相关文件,编写了榛属新品种测试指南。榛属新品种测试指南规定新品种测试材料为6株以上(包括6株)无性繁殖的当年能正常结果的植株,观察其典型特征:枝条、叶、芽、果、雄花序,其中果为最主要特征,并确定33个性状作为测试标准,保证新品种的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该测试指南的编写,有利于榛属新品种的保护,对榛属新品种在生产中得到广泛的推广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农作物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我国授权作物新品种与非授权作物新品种定义比较出发,提出农作物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的途径,即以植物新品种权保护为核心,及专利权、遗传资源保护、著作权及科技成果奖励法、合同法等构成完整的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9.
植物新品种的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DUS)测试是新品种保护的基础和依据,而DUS测试需要依据测试指南来完成。以国内外638个谷子品种为试材,对其53个性状进行了系统观测,确定了苗期叶片颜色、苗期叶鞘颜色、苗期叶姿等20个必测性状和猫耳叶顶端形状、苗期植株姿态、茎秆支持根颜色等18个补充性状作为谷子测试指南的测试性状;并规定了各测试性状的分级代码和判定标准;确定梁谷、张矮10、豫谷八号等55个品种作为谷子测试指南的标准品种。为我国谷子新品种保护提供了DUS测试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