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水稻近等基因系对白叶枯病、条斑病抗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水稻近等基因系对白叶枯病菌不同致病型12个菌株和20个细条病菌株的抗性差异及其对两种病原菌致病力分化的鉴别力。结果表明含xa-5,Xa-7,xa-13,Xa-17和Xa-21等5个抗性基因的品种(系)对绝大多数白叶枯病菌株表现为广谱高抗,其中xa-5,Xa-17抗性基因品种兼抗细条病,但携带xa-13,Xa-21基因的抗性基因品系则感细条病。进一步表明水稻对细条病和白叶枯病的抗性是受不同的抗性基因控制的。IRBB3,IRBB4,IRBB5,IRBB13,IRBB21和阿苏稔(Xa-17),丰锦(Xa-18)等7个单基因品种对我国的白叶枯病菌致病型具有鉴别力,划分为5个小种。依据20个菌株在15个近等基因系上的致病力差异将水稻细条病菌株分为12个致病型,经聚类分析可划分为6个组。结果进一步表明我国的水稻细条病菌株致病性分化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水稻抗、感近等基因系受细菌性条斑病(简称细条病)病菌侵染后酶活性的变化,为研究水稻细条病的抗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水稻抗、感近等基因系 LR19 和 LS19 为材料,用针刺法接种细条病菌(处理),对照则用无菌水模拟接菌。在接菌后 0、24、48、96 h 取水稻分蘖期叶片为样品,分析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氢酶(CAT)、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结果】接种后,LR19 处理CAT、PAL、POD、PPO、SOD 活性分别为269.36、39.61、31 677.75、106.4、2 035.44 U/g,对照分别为 195.16、33.23、21 449.75、85.67、1 139.38 U/g。LS19处理 CAT、PAL、POD、PPO、SOD 活性分别为 149.13、34.3、26 635.25、87.6、1 354.82 U/g,对照分别为 73.95、30.45、10 506.43、62.3、779.5 U/g。细条病菌侵染后,LR19 和 LS19 的 CAT、PAL、POD、PPO 和 SOD 活性均增加,且都高于 LS19;而细条病菌侵染导致 LR19 和 LS19 的 MDA 含量降低,且 LR19 总体低于 LS19。【结论】CAT、PAL、POD、PPO、SOD 活性的增强有助于提高细条病抗性,而 MDA 含量积累与细条病抗性呈负相关。这些酶活性可作为水稻细条病抗性鉴定的辅助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水稻抗、感近等基因系与细菌性条斑病(简称细条病)病菌互作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为研究水稻细条病抗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水稻抗病近等基因系LR19和感病近等基因系LS19为材料,用针刺法接种细条病菌(处理组),对照组则用无菌水模拟接菌。接菌后0、24、48、96 h取水稻分蘖期叶片为样品,分析水杨酸(SA)、茉莉酸(JA)、乙烯(ETH)、赤霉素(GA)和玉米素(ZT)含量的变化。【结果】接菌后,LR19处理组SA、ETH、ZT含量分别为8.32 μg/mL、220.06 nmol/L和5.56 pmol/L,对照组则分别为8.31 μg/mL、250.86 nmol/L和6.40 pmol/L。LS19处理组SA、ETH、ZT含量分别为6.57 μg/mL、128.35 nmol/L和4.37 pmol/L,对照组则分别为6.27 μg/mL、134.7 nmol/L和4.96 pmol/L。对于这3种激素,抗、感材料在处理组和对照组间差异均不显著,但是抗性材料的激素含量始终高于感性材料。接菌后,LR19处理组JA、GA含量分别为2 316.0、63.81 pmol/L,对照组则分别为1 174.33、75.19 pmol/L,LS19处理组JA、GA含量分别为3 043.08、83.20 pmol/L,对照组则分别为971.83、66.27 pmol/L。对于这2种激素,抗、感材料在处理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显著,且抗性材料的激素含量低于感性材料。【结论】抗病近等基因系内源激素SA、ETH、ZT含量比感病近等基因系高,细条病菌的侵染会引起抗、感近等基因系叶片内激素JA、GA含量发生变化,参与水稻对细条病的抗性反应。  相似文献   

4.
水稻第2染色体上细菌性条斑病抗性QTL的检测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用中抗和高抗细菌性条斑病(简称细条病)的两个籼稻品种明恢86和佳辐占为亲本构建了F2群体,应用SSR标记在水稻第2染色体的RM279~RM154之间检测到1个与水稻细条病抗性有关的QTL,其可解释遗传表型变异的13.7%,其加性效应为0.9576,来自抗病亲本佳辐占。  相似文献   

5.
在前期利用抗病品种Acc8558和感病品种H359杂交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对水稻细条病抗性QTL初步定位的基础上,对效应最大的抗性QTLqBlsr5a进行了验证和更精确定位.以Acc8558为供体亲本、H359为受体亲本,通过连续4次回交和2次自交,结合表型选择和标记辅助选择,对qBlsr5a建立了受体亲本的近等基因系.进一步将该近等基因系与H359杂交,建立次级作图群体(F2∶3),对qBlsr5a进行更精确定位.结果表明,qBlsr5a真实存在,位于第5染色体短臂上SSR标记RM7029与RM413之间,表现为加性效应,能够解释26.53%的表型方差.  相似文献   

6.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遗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用4个水稻品种Acc8518、Acc8558、H359及建农8号,配制F1、BC1、BC2和F2等世代,研究了水稻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遗传。结果表明,水稻对细条病的抗性与细胞质无关,属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符合简单的加性模型,基因的效应为积加作用,具有较高的广义和狭义遗传力。  相似文献   

7.
8.
杂交水稻对细菌性条斑病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相似文献   

9.
水稻品种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0.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遗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4个水稻品种Acc8518、Acc8558、H359及建农8号,配制F1、BC1、BC2和F2等世代,研究了水稻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遗传.结果表明,水稻对细条病的抗性与细胞质无关,属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符合简单的加性模型,基因的效应为积加作用,具有较高的广义和狭义遗传力  相似文献   

11.
两个籼稻品种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抗性遗传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表现高抗的两个籼稻品种IR36 和BJ1 与感病品种南农籼2 号、金刚30 和明恢63 等杂交并分别与双亲回交, 获得F1、F2、BC1、BC2 等世代。用条斑病菌株Rs105 接种不同世代群体, 根据其抗感反应推断: BJ1 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 IR36 的抗性则由两对隐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湖南双季杂交晚稻品种对细菌性条斑病的田间抗性表现及双季晚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特点,通过2014—2016年连续三年的田间系统调查与统计分析,研究了湖南双季杂交晚稻主栽品种上条斑病的田间发病情况及大田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流行动态,绘制了条斑病发生动态与进展曲线图。结果表明,12个湖南双季杂交晚稻主栽品种中,仅‘深两优5814’、‘天优3301’、‘欣荣优华占’、‘五优308’等4个品种田间抗性表现较好,其余8个品种包括近年种植面积较大的品种如‘天优华占’、‘广两优2010’、‘威优227’、‘H优518’等均表现易感条斑病,揭示湖南双季杂交晚稻对条斑病的抗性水平整体较低;湖南双季杂交晚稻条斑病的始发期在8月中旬,约8月11—15日间,流行高峰期在9月上中旬。上述研究结果可为湖南双季杂交晚稻生产上适时防治细菌性条斑病提供科学依据与指导。  相似文献   

13.
近等基因导入系定位水稻抗稻曲病数量性状位点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巳构建的Lemont/Teqing RILs遗传连锁图上选择146个分子标记,鉴定了266个特青背景的近等基因导入系的图示基因型,结合两年田间稻曲病的自然鉴定结果,利用图示基因型重叠方法对抗稻曲病数量性状位点(QTL)进行了初步定位。结果表明,146个标记总的遗传图距为2227.6cM,覆盖95.6%的供体基因组,相邻标记平均为15.2cM。通过性状-标记相关分析和图示基因型重叠,在第10和第12两条染色体上定位到2个抗稻曲病QTL(QFsr10和QFsr12),其增强抗性的等位基因均来自亲本Lemont,加性效应分别为3.38和3.34级。本文还就图示基因型重叠定位QTL的特点和效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15.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产量损失估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人工接种,造成不同病情小区及病丛,产量损失测定结果表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主要通过降低水稻结实率和千粒重而造成产量损失。病害引起的产量损失与病叶率及其严重度有关,经相关及回归分析发现,产量损失率与病叶率及其严重度乘积成线性相关关系,据此得产量损失模型y=5.0179+0.0831x.  相似文献   

16.
研究抗旱品种小白粳子与不耐旱品种空育131构建含有207个株系的F9重组自交系群体,分别在水旱两种环境下作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净光合速率表型与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水旱条件下水稻剑叶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净光合速率表型值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三者联系紧密。水旱条件下共定位到13个加性QTL,分布于2、3、5、6、7、9、11号染色体上,共解释68.7%表型变异。定位到12对上位性QTL,除第10号染色体均有分布,共解释106.2%表型变异。qE-9-2和qGS-9位于同一区间RM1328-RM409,水旱两种条件下仅检测到q Pn-6-1一个净光合速率的QTL,且干旱条件下加性效应和贡献率均高于正常水分,qE-9-2、qGs-9、qPn-6-1、qE-6、qE-9-3和qGs-11-1所在区间均与之前报道基因位置重合或相近。  相似文献   

17.
The ability to taste the substance phenylthiocarbamide (PTC) has been widely used for genetic and anthropological studies, but genetic studies have produced conflicting results and demonstrated complex inheritance for this trait. We have identified a small region on chromosome 7q that shows strong linkage disequilibrium between 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 markers and PTC taste sensitivity in unrelated subjects. This region contains a single gene that encodes a member of the TAS2R bitter taste receptor family. We identified three coding SNPs giving rise to five haplotypes in this gene worldwide. These haplotypes completely explain the bimodal distribution of PTC taste sensitivity, thus accounting for the inheritance of the classically defined taste insensitivity and for 55 to 85% of the variance in PTC sensitivity. Distinct phenotypes were associated with specific haplotypes, which demonstrates that this gene has a direct influence on PTC taste sensitivity and that sequence variants at different sites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within the encoded gene product.  相似文献   

18.
为了标记辅助选择的需要,在利用RFLP和AFLP标记对控制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简称细条病)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TL)进行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筛选了与3个效应较大的QTL连锁的SSR标记,并应用于把高抗细条病的品种Acc8558中的抗病基因导入到高感细条病的品种珍汕97B中的回交育种中.通过4次回交和1次自交,育成了5个遗传背景基本上与珍汕97B相同,导入了来自Acc8558的不同抗病区段的株系.本研究证明了将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应用于旨在改良单个数量性状的回交育种的可行性.这些抗病区段导入系为抗细条病QTL的精细定位以及研究不同QTL间的互作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