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对南洋楹解析木所在的林分情况、解析木的树高、胸径及材积的生长过程作了介绍与分析。  相似文献   

2.
桉树是桃金娘科桉树属的总称,天然分布于澳大利亚大陆及印度尼西亚附近的帝汶岛一带,为目前世界上三大主要速生用材林树种之一.桉树引种栽培范围遍及世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58个进行商业性栽培.全世界桉树人工林面积达19 500万亩,成为纤维、实木加工的重要原料来源.我国桉树种植面积居巴西之后,排在世界第2位,达2 550万亩.桉树生长快,木材用途广,在森林资源消耗量越来越大的现代社会,桉树速生丰产林在全世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对海口林场26个桉树种33个种源26 a的树高、胸径、材积和耐旱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史密斯桉(15092、15059、15091)、本沁桉(14214)、巴吉桉(13286)、亮果桉(14012)、银顶纤皮桉(14840)、直杆桉(直local)和广叶桉(13349)等9个种源在昆明市海口林场表现较优,其中前6个种源还具有较强稳定适应性;9个种源均可作为南方地区桉树种质资源供应基地建设、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及优良种源展示基地建设的优选树种。  相似文献   

4.
5.
借鉴湛江桉树产业发展经验发展我省速生丰产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湛江市位于我国大陆南端的雷州半岛,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23℃,年均降雨量1500mm。管辖两县五区和三个县级市,国土面积12471平方公里。地形以台地和平原为主,地势平坦,林地、耕地之间无明显界限,相互插花现象普遍。全市林业用地449.2万亩,有林地面积402.8万亩,占林业用地89.7%;  相似文献   

6.
高淳水杉速生丰产林胸径生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杉适应性强,生长快,树干直,在高淳县圩区速生丰产林胸径净生长量最大是在第10a;胸径生长速生期开始年是第6a,终止期是第14a,胸径速生期为8a。速生丰产林的速生生长量是Vgc=bk·aa+bx1+ea+bx(X2-X1),当X=-ab时,Vgc=bk4,其胸径连年生长量最大为228cm。  相似文献   

7.
文章介绍桉树8个无性系在湛江市的5年生长比较,并对其生长表现、抗性及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同时提出推广种植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桉树人工林生长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桉树人工林生长模型包括传统统计模型和现代动态模型。传统统计模型方法包括单因素回归模型、多元回归模型、灰色系统模型、单一分布拟合法、多模型优选法、逐步回归法及其他改进方法。这些统计模型虽然简单、拟合精度高,但只是静态的经验或半经验模型,并未阐明机理,普适性很差,对于动态反馈也无能为力。现代动态模型主要包括3-PG过程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模型。与传统统计模型相比,动态模型相对较复杂、精度较低,但能够满足多因素交互、非线性预测、动态模拟、多目标决策的研究要求。文中分析了桉树人工林生长模型的特点、各研究方法的比较及系统动力学在林业中的应用,认为系统动力学模型更适合涉及多因素反馈的桉树人工林生长模型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对9个按树无性系在黔西南州巧马林场的早期生长研究表明:无性系间在7月生树高以及20月和34月生树高、胸径和材积性状上的差异均达0.01显著水平,表明优良无性系选择的潜力较大;各性状广义遗传力介于0.01(D34)~0.22(H20)之间,表明早期生长性状受较低程度的遗传控制;相同林龄的生长性状间表型相关系数和遗传相关系数均较大,而7月生树高与后期生长的相关性随林龄增加而减小。初步选出DH32.29、GL-9和1-082为速生的优良无性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结合陆良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桉树在陆良的生长情况和桉汕成分分析,以及桉树在陆良坝区产生的生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认为在陆良发展桉树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1.
尾叶桉U6无性系林分密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分析了造林密度对6年生尾叶桉U6无性系林分各生长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造林密度对桉树人工林各林分生长因子的影响显著性不同,密度与胸径、单株材积生长呈显著负相关关系,6年生U6无性系人工林平均胸径及平均单株材积生长量以密度D(1665株/hm^2)>C(2250株/hm^2)>B(2812株/hm^2)>A(3333株/hm^2)。密度对树高、林分蓄积量的生长均有一定影响,但差异不显著,林分平均树高生长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递减,林分蓄积量则以C处理最大,达153.9214m^3/hm^2;适宜造林密度范围在1536~2481株/hm^2之间。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就国营雷州林业局尾叶桉 U6无性系立木木材密度与吸水率的关系作了探索和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呈极显著负相关,即密度越大吸水率越小,其相关系数为:r=-0.9237;回归方程的估测精度为99.01%,高达一级精度水准,回归方程本林区适用;同时发现尾叶桉 U6立木木材不同高度的密度、吸水率的差异性是极显著的;生长在不同土壤类型的立木木材密度和吸水率也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3.
文章根据林木复壮的概念和一般方法,取尾叶按U6无性系原始株上最低位的芽尖作外植体进行复壮培养,作为复壮过程的茎尖继代重复培养不少于5次,由此达到对U6无性系的纯化复壮的目的。试验获得的复壮材料与未经复壮且已继代3年的材料相比,分化能力明显提高,总体性状表现已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利用雷州林业局刚果12号桉W 5无性系林分中胸径8~18 cm径阶,树高11~23 m的样木1 207株和尾叶桉U6无性系林分中胸径8~18 cm径阶,树高10~21 m的样木784株,按材种规格标准造材实测材积,且分别建立刚果12号桉W 5无性系和尾叶桉U6无性系胶合板材立木出材量二元回归方程,经检验精度可靠,可供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5.
利用雷州林业局尾叶桉U6无性系林分中胸径4~18cm,树高5~21m的样木1059株,按2m区分段实测材积,建立基径二元材积回归方程和一元基径与树高回归方程,用尾叶桉U6无性系立木基径二元材积式编制了一元材积表,经检验精度可靠,可供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6.
施肥对尾赤桉无性系DH201-2生长和材性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施肥能明显提高林分生长量和纤维产量,但对DH201-2无性系木材的纤维长度、长宽比、基本密度以及纤维含量等影响较小,不同施肥处理的材性均符合木材制浆造纸工艺的要求。提出闽南山地DH201-2纤维材培育的合理施肥组合为N 150 kg.hm-2+P2O5150 kg.hm-2+K2O 100 kg.hm-2,该施肥组合不但可促进林分速生、丰产,而且可以达到优质。  相似文献   

17.
在云南的元江干热河谷,进行了尾叶桉U6无性系扦插苗育苗期的施用不同剂量Pt菌剂及干旱胁迫处理,提高苗木质量及植苗造林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以每株苗木用Pt菌剂15g+干旱胁迫处理的效果最佳,干旱胁迫反应能力的提高和施用Pt菌剂的增效作用可以叠加。其有助于提高尾叶桉U6无性系扦插苗出圃苗木的质量,使其植苗造林6个月时的造林成活率达93.33%。通过相关性分析,筛选出反映尾叶桉U6无性系扦插苗木主要质量指标的因子是出圃苗木的主根长、苗高、地径、高径比和总生物量,并对尾叶桉U6无性系扦插苗主要质量指标与其造林成活率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建立了相关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8.
对尾叶桉×细叶桉5个杂种组合的181个无性系扦插生根和生长性状的研究表明:每穗根数、每穗最长根长和生根率3个扦插生根性状,杂种组合间和杂种组合内无性系间的差异均达0.01显著水平;46个月生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3个生长性状,杂种组合间差异不显著,杂种组合内无性系间的差异达0.01显著水平.无性系扦插生根性状和生长性状的广义遗传力介于0.32(每穗最长根长) ~ 0.94(生根率)之间,表明各性状受中等到高等程度的遗传控制.无性系扦插生根性状平均值与生长性状平均值的表型相关均不显著.无性系各生长性状在13、18、46个月生之间的年年相关均达到0.01显著水平,表明在较早生长期进行无性系选择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本研究初选出易扦插、速生的尾细桉杂种无性系24个,无性系间单株材积株间变异系数为13.87%~68.55%,无性系内变异可能与母株年龄效应、位置效应和立地环境条件等C-效应因子有关.对桉树杂交育种而言,杂交制种后直接进行育苗、扦插和无性系试验是一条快捷有效的无性系培育途径.  相似文献   

19.
桉树人工混交复层林生长及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瑞德 《福建林业科技》2007,34(3):36-39,64
从促进桉树人工林多种效益持续稳定高效的发挥和林地可持续利用的角度,开展桉树人工混交复层林研究,通过巨尾桉杉木和巨桉马尾松人工混交复层林的生长和生态效应的分析结果表明,巨尾桉与杉木及巨桉与马尾松混交所形成的复层林能有效提高桉树的生长量和林分总蓄积量;桉树混交复层林独特的林分结构提高了林下植被多样性,明显改善土壤结构,有利于协调土壤水、肥、气、热平衡,而且林内凋落物量多且成分复杂,显著提高了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20.
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review research into growth and yield modelling for two-storied plantation forests. Difficulty with modelling growth for this kind of forest, compared with pure even-aged forests, is mentioned. Then research in this field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and described. First, growth models and equations which were driven theoretically from biological assumptions and may be available to develop growth models for two-storied stands are reviewed. Secondly, research into methods of controling light level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rowth of trees and light level beneath a canopy are reviewed. Thirdly, growth models developed for two-storied stands, especially two-storied plantation forests, are reviewed. In conclusion, some problems which are still left in this field are pointed ou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