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小麦纹枯病抗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主要综述了我国小麦纹枯病病原菌、病症、发病特点、抗性鉴定方法、小麦品种(品系)对纹枯病抗性等方面研究的进展。并从小麦遗传育种角度就今后研究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小麦品种纹枯病抗性鉴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小麦纹枯病是由禾谷丝核菌 (Rhizoctoniacere alis)侵染所致的土传病害[1 ] 。近年来 ,该病害在湖北省麦区发生日趋严重[2 ,3] ,已逐渐成为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病害。培育抗纹枯病品种和鉴定筛选抗源并在育种工作中加以利用是控制该病害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对湖北省麦区近年来推广的 2 5个品种以及从全国各地征搜集的 548份材料进行了鉴定和筛选 ,以期明确湖北省麦区品种的抗性现状 ,为育种单位提供抗源和小麦品种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1 材料与方法1 .1 材 料供试小麦品种为湖北省近年来推广品种 2 5个和从全国各地征搜…  相似文献   

3.
试验以淮北半冬性组A(1~20)、淮北片春性组B(1-10)及淮南片春性组C(1~10)3组不同类型共40个小麦品种为材料,利用人工接种法明确安徽省各小麦品种之间的抗病性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中抗有7个品种,占17.5%;25个品种为感病品种,占62.5%;8个品种为高感品种,占20.0%。此外,在3组别的小麦品种中抗性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河南小麦主要品种纹枯病抗性评价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通过土壤人工接种,采用相对抗病指数法对河南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16个小麦品种的抗纹枯病性能在大田成株期进行了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河南推广的主要小麦品种对纹枯病抗性普遍较差,无免疫和高抗品种,大多数属高感和感病品种,只有豫麦26号,豫麦13号,豫麦19号等少数品种表现中抗,因此应加强抗病品种选育和化学药剂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不同小麦品种对小麦纹枯病、叶锈病的田间抗性,特开展了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扬麦18、扬麦19、镇麦5号、扬麦158、镇麦8号、扬麦13、扬麦12等品种的小麦纹枯病发病较轻,对小麦纹枯病田间抗性表现较好;镇麦8号、扬麦12、扬麦158、镇麦5号、扬麦19等品种的小麦叶锈病发病较轻,对小麦叶锈病田间抗性表现较好。建议在小麦纹枯病、叶锈病重发区,推广种植扬麦19、镇麦8号、镇麦5号、扬麦12等品种。  相似文献   

6.
纹枯病是江苏省小麦的重要病害,为了解目前江苏省小麦品种(系)对纹枯病的抗性现状,为全省小麦抗病育种和抗病品种的合理利用及病害控制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对参加2004~2009年度江苏省小麦区域试验和预备试验的415个品种(系)进行了纹枯病抗性鉴定与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江苏省小麦品种(系)对纹枯病的抗性普遍较弱,尚未发现免疫和高抗(HR)纹枯病的品种(系),抗(R)纹枯病品种(系)仅占1.45%,中抗(MR)品种(系)占15.66%,80%以上的品种(系)对纹枯病表现为感病或中感;不同生态类型的小麦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淮北品种和淮北迟播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较好,绝大多数淮南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较差。结果还显示,淮北品种(系)淮核0303、徐麦4036、徐金麦3号、良星99、丰华8829和铜原0033能稳定中抗纹枯病,在丰产性和纹枯病抗性同步改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7.
不同小麦品种(系)对小麦纹枯病抗性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河南省主栽及新近选育小麦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动态,在自然发病条件下,系统调查了2005-2007年间小麦纹枯病的田间发病情况,并采用动态聚类法就50个小麦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进行归类。结果表明,供试小麦品种(系)均不同程度的感染纹枯病,多数供试品种田间发病相对较重,但不同年份间存在差异,2006年度发病最轻。抗性评价结果表明,在50个小麦品种(系)中,无免疫品种;2个品种表现高抗,占4.0%;表现中度抗病的品种有21个,占供试品种的42.0%;表现感病的有27个品种,占供试品种的54.0%,其中中度感病和高度感病的品种分别为14个和13个。总体来看,河南主栽或新近选育品种(系)半数以上对纹枯病表现感病,仅有少数品种抗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小麦种质资源对纹枯病的抗性鉴定及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2007年对参加黄淮南片和江苏省区域试验的小麦新品种(系)及征集的国内外新品种(系)共计1 629份材料进行了纹枯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存在差异,同一品种在不同年份、不同地点的纹枯病病指也存在着一定差异.供鉴定的材料中未发现免疫或高抗品种,但有部分品种如034573、驻98010-115、京03-4321、GUADALVPE等抗性较好,两年病指均低于30%,且年际间抗性表现稳定,可作为抗病亲本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9.
小麦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鉴定及评价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采用自然病圃法将河南省近年推广的25个小麦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进行了系统鉴定。结果表明,25个供试小麦品种中没有免疫品种,大多为感病品种。其中,高感品种有西安8号、豫麦21号、豫麦41号、豫麦54号、豫麦52号等14个,占供试品种品种的56.0%;表现中感的品种有豫麦70号、豫优6号、豫麦47号等8个,占供试品种的32.0%。豫麦18号表现为高抗,占供试品种的4.0%,豫麦34号和偃展1号为中抗品种,占供试品种的8.0%。  相似文献   

10.
对山东省在生产中已推广和可能在生产上推广的14个小麦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进行了系统鉴定。结果表明:14个供试小麦品种中没有免疫品种,大多为感病品种。其中,高抗品种只有新乡0208,占供试品种的7%,中抗品种有冀5265、鑫麦296、州元9369、良星99、山农17、石优20、泰农29、汶农14、济麦22,占供试品种的64%,,济宁16和山农23表现为中感,占供试品种的14%。师栾02-1、良星66为高感品种,占供试品种品种的14%。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淮北片小麦区域试验品种(系)纹枯病抗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6~2007年度江苏省淮北片小麦区域试验的13个品种(系)和预备试验的50个品种(系)进行大田纹枯病调查,病情指数在31.82~83.40之间。两组试验中大多数品种(系)的病情指数居于50.1~70之间,分别占各组参试品种总数的77.0%和68.0%。按原江苏省攻关协作组制定的品种抗性划分标准,63个品种(系)均为高感品种(系)。  相似文献   

12.
应用模糊聚类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对小麦纹枯病的发生流行动态进行预报,选取分辨力较高的聚类指标,截取λ=0.8可分4类,结果与实况对照,证明模糊聚类划分的流行年型与经验分型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3.
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系)纹枯病抗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纹枯病是由禾谷丝核菌或立枯丝核菌引起的一种土传真菌病害,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小麦产区。我国早有发生,但未引起重视。随着小麦种植品种的改变及栽培措施的强化,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纹枯病在部分地区上升为重要病害。到80年代,我国各冬麦区普遍发生纹枯病,而尤以江淮冬麦区为重。近年来在黄淮麦区发病也日趋严重,重病地小麦倒伏或白穗,造成严重减产,严重阻碍了小麦高产稳产的实现。虽然有的研究单位经过研究提出了以化学药剂为主的防治措施,但由于该病原物的顽固性和长年累积,化学药剂防治效果逐步下降。筛选小麦纹枯病的抗源,选育和…  相似文献   

14.
小麦纹枯病抗性QTL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Niavt14和徐州25杂交的重组自交系遗传群体为材料,研究小麦纹枯病抗性QTL。通过3年表型数据分析,结合构建的重组自交系遗传图谱,共检测到3个与纹枯病抗性相关的QTL。其中,染色体2B上检测到2个,分别是Qses.jaas-2b1、Qses.jaas-2b2。Qses.jaas-2b1在连续2年田间接种鉴定中可解释5.46%和8.56%的表型变异,Qses.jaas-2b2在连续3年的田间纹枯病接种鉴定中可解释6.04%、8.10%、12.92%的表型变异。在染色体7D上检测到1个抗性QTL:Qses.jaas-7d,最高可解释11.25%的表型变异。说明与纹枯病抗性相关的QTLs有可能存在于小麦染色体2B和7D连锁群上。  相似文献   

15.
一种新的小麦纹枯病抗性苗期鉴定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别于温室小麦苗期、成株期及大田成株期,比较了三种不同的小麦纹枯病菌接种鉴定评价方法的效果,结果表明:温室苗期鉴定评价方法在发病一致性、稳定性等方面优于另外两种方法,同时在育种上还能缩短育种周期和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6.
小麦品种纹枯病抗性遗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病级为指标, 对 4 个杂交组合正反交 F1 进行了抗病性调查, 发现正反交 F1 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表明纹枯病抗性遗传属于核遗传。同时调查 5 对杂交组合 F2 群体的纹枯病抗性, F2 植株比例都不符合质量性状的遗传特征。运用王建康和盖钧镒设计的主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世代分析方法, 以及亲本、 F1 和 F2 方差分析方法, 分析 5 个杂交组合的纹枯病抗性遗传, 结果其至少受 10~13 对主基因和一些微效多基因的共同控制, 且遗传率在 3169% ~5709% 。  相似文献   

17.
湖北省小麦纹枯病病原菌菌丝融合群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1997~1999年从湖北省襄樊、黄冈、荆州、宜昌等各主要麦区小麦纹枯病病株样上分离出丝核菌65株,其中双核丝核菌43株,多核丝核菌22株。分别与双核和多核丝核菌融合群国际标准准菌株进行测试表明,湖北省小麦纹枯病病原菌属于Rhizoctonia AGD(CAG1)和R.solani AG5、AG4 、AG2-2IIIB、AG1-IC,相应菌株数分别为43、12、6、2、2,出现频率分别为66.2%、18.5%、9.2%、3.1%、3.1%。  相似文献   

18.
我国小麦纹枯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国内小麦纹枯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发病规律和选育抗病品种、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同时提出了近年来小麦纹枯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小麦纹枯病的发生条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 80年代以前 ,小麦纹枯病在登封市虽有发生 ,但不普遍 ,危害不太严重 ,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90年代以后 ,特别是 1 997年以来 ,由于小麦品种、肥水条件的改变 ,病情逐年加重 ,发病面积逐年扩大。据登封市植保植检站连年调查统计 ,全市 2 .67万hm2 小麦发病面积 ,1 990年为 0 .1 67万hm2 ,2 0 0 1年达 1 .0 7万hm2 ,一般病田产量损失 1 0 %~ 1 5 % ,严重田块产量损失达到 40 %。该病已成为制约登封市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因素。1 小麦纹枯病的发生条件1 .1 小麦的抗病性经过几年的试验观察 ,生产上推广的小麦品种对纹枯…  相似文献   

20.
用嵌入法接种小麦纹枯病菌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分别于小麦苗期和成株期 ,比较了两种不同的小麦纹枯病菌接种方法的效果 ,结果表明 ,利用嵌入法接种的效果明显优于外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