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科技动态     
正基因突变导致禽源弯曲菌对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为研究上海地区禽源弯曲菌对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状况及其耐药机制,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采用微量琼脂稀释法测定了209株弯曲菌(空肠弯曲菌84株,结肠弯曲菌125株)对大环内酯类药物(红霉素和阿奇霉素)的最小抑菌浓度,采用错配PCR方法检测大环内酯类耐药弯曲菌的23S rRNA基因突变情况。药物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江苏某肉鸡屠宰场弯曲菌分离株耐药性及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簇aadE-sat4-aphA-3的分布特点,本研究采用药敏纸片法对肉鸡屠宰场117株弯曲菌分离株进行9大类26种抗生素的耐药性检测。结果显示,117株菌对链霉素和卡那霉素耐药的菌株占93.2%(109/117),对头孢氨苄耐药菌株占96.6%(113/117),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菌株占比均大于89.7%(105/117),对碳青霉烯类及氯霉素类药物较为敏感,且94%(110/117)的菌株表现出多重耐药性。采用PCR方法检测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簇aadE-sat4-aphA-3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有90株弯曲菌(空肠弯曲菌17、结肠弯曲菌73)检出了aadE-sat4-aphA-3耐药基因簇。进一步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了其中20株aadEsat4-aphA-3阳性菌对氨基糖苷类5种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显示,20株aadE-sat4-aphA-3基因簇阳性弯曲菌中共有12株对庆大霉素耐药,MIC值最高为256μg/mL,共有11株对受试的5种氨基糖苷类药物均耐药,且大部分菌株对阿米卡星、妥布霉素的MIC值≥256μg/mL。表明aadE-sat4-aphA-3基因簇阳性弯曲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有较强的耐药性。综上所述,江苏某肉鸡屠宰场弯曲菌对氟喹诺酮类及氨基糖苷类部分药物耐药性较高且多重耐药现象严重,空肠弯曲菌与结肠弯曲菌中均有aadE-sat4-aphA-3耐药基因簇分布,且部分该耐药基因簇阳性菌株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性较强。本研究为畜禽养殖临床用药指导提供了参考依据,并为弯曲菌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机理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采用6种常用抗菌药物对临床分离的38株猪链球菌2型进行敏感性检测,从中选择3株对红霉素和环丙沙星敏感的菌株,采用体外递增药物浓度的方法分别诱导成对红霉素和环丙沙星耐药的菌株,按临床检验标准委员会(CLSI)推荐的方法测定了红霉素和环丙沙星对同一亲本的敏感株和诱导耐药株的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C),并测定在外排泵抑制剂利血平存在的情况下敏感株和诱导耐药株的MIC变化情况。微量稀释法测定的MIC结果显示:在所选的6种抗生素中,氟苯尼考和氨苄西林对临床分离的38株猪链球菌的作用最好,抑菌率都为100%,红霉素及环丙沙星有一定作用,耐药率分别达39.5%(15/38)和28.9%(11/38),而磺胺间甲氧嘧啶、四环素的抑菌效果最差,耐药率达100%。浓度递增法成功诱导了猪链球菌2型菌株对红霉素和环丙沙星耐药性,其MIC值分别由0.001 8 mg/L上升至128 mg/L。在外排泵抑制剂利血平存在的情况下,抗菌药物对部分猪链球菌2型菌株的MIC值下降。结果提示:逐步增加药物浓度可以诱导猪链球菌2型菌株对红霉素和环丙沙星的耐药性,而且猪链球菌2型菌株耐药性的产生可能与耐药性相关的主动外排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4.
2004年在病猪体内分离到一株猪链球菌,通过平板扩散法和微量稀释法药敏试验表明这株链球菌对红霉素敏感。采用这株猪链球菌进行体外诱导试验,在低浓度药物组第165代和高浓度药物组第180代的菌液对红霉素M IC值均达到中介水平。它们的耐药表型均为内在型,而且都扩增到了ermB耐药基因。其中180代菌的23S rRNA碱基1387位A突变成G;它们的核糖体蛋白L4,165代菌碱基104位、585位和633位,分别T突变成C、A突变成G和A突变成G,180代菌碱基283位和651位,分别A突变成G和T突变成G;核糖体蛋白L22,165代和180代菌碱基109位和468位,分别C突变成A和T突变成A,并且165代菌碱基还在426位G突变成A。这些碱基的突变可能是引起猪链球菌对红霉素耐药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范围内,空肠弯曲杆菌感染是急性胃肠炎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喹诺酮类药物因其抗菌谱广、杀菌力强、价格低廉、副作用小而被广泛应用于人、畜、水生动物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与预防。但由于抗生素的使用不当等多种原因,加之空肠弯曲杆菌广泛存在于动物体内及环境中,很快造成了空肠弯曲杆菌对该药的耐药性,且增长速度很快。耐药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空肠弯曲杆菌对喹诺酮和红霉素等耐药。作者就空肠弯曲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的研究进展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6.
从307份鸡盲肠内容物样品中分离到47株空肠弯曲杆菌,并测定这些空肠弯曲杆菌耐药性,结果显示对喹诺酮类药(环丙沙星)耐药性为31.9%;对氨苄青霉素,克林霉素和红霉素耐药性较高,分别达到85.1%、83.0%和83.0%;而对痢特灵和庆大霉素则较为敏感,敏感度分别为85.1%和74.5%。有89.4%的菌株显示多重耐药性。利用MAMAPCR技术,对获得的47株空肠弯曲杆菌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对环丙沙星耐药的15株空肠弯曲杆菌均检测出其在gyrA基因257位发生点突变,30株对喹诺酮药物敏感的菌株均未检出。另外2株对环丙沙星耐药的菌株,有1株检测出点突变。  相似文献   

7.
提取体外诱导的3株不同耐药水平鸡源性沙门菌环丙沙星耐药株的染色体DNA(分别为16×MIC、64×MIC、128×MIC).设计引物acrAF和acrAK,对耐药菌株acrA全基因序列进行克隆及序列分析.与质控菌株C79-13相比,菌株16×MIC的acrA基因第121位碱基发生T→C突变;菌株64×MIC的acrA基因第393位碱基发生C→突变,第1109位碱基发生A→G突变;菌株128×MIC的acrA基因第1121位碱基发生C→T突变.菌株16×MIC的碱基突变导致acrA基因的第40位氨基酸发生M→T取代,即Met→Thr;菌株64×MIC的碱基突变导致acrA基因的第131位氨基酸发生A→C取代,即Arg→Cys;而菌株128×MIC碱基突变并没有导致相应氨基酸的改变.上述结果提示,acrA基因的突变可能并非鸡源性沙门菌耐药性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为证实国内临床分离的动物源链球菌菌株中是否存在与红霉素耐药性相关的主动外排机制,选取含有mefA基因、ermB基因、不含mefA/ermB基因的链球菌耐药菌株和青霉素、红霉素均敏感的菌株,采用完整细胞物质转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菌株对红霉素的主动外排功能。结果表明,含mefA基因的菌株对红霉素的主动外排作用显著增强,对红霉素的蓄积浓度显著低于其它菌株(P〈0.05),且氰氯苯腙(CCCP)可减少红霉素的主动外排作用,增加菌体内红霉素的蓄积浓度(P〈0.05)。本试验结果佐证了在链球菌内存在与红霉素耐药相关的主动外排机制。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采集于山东省肉鸡屠宰场的202株空肠弯曲菌进行喹诺酮类耐药分子机制的研究,包括7种可以移动耐药基因筛查,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突变检测和parC的筛查,确定了我国山东省鸡源空肠弯曲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表型主要为gyrA中QRDR C-257-T突变所造成.并发现在空弯中存在于gyrA和gyrB基因上的部分沉默突变有着地域流行性特点.这些观察结果为解释我国食品动物源空肠弯曲菌耐药性现状,防控耐药空肠弯曲菌传播和流行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兽医学报》2014,(12):1926-1930
以秀丽隐杆线虫N2野生型为宿主,将鼠伤寒沙门菌ATCC13311定植于线虫体内,然后使用梯度浓度递增法提高培养液中的环丙沙星浓度,诱导沙门菌在线虫体内产生耐药性,同时进行体外诱导耐药试验。对体内、外诱导耐药菌的gyrA、gyrB、parC和parE基因的氟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uinolone resistance determining regions,QRDR)和外排泵抑制子基因(acrR、marR、ramR和soxR)进行PCR扩增、测序和分析。结果表明,鼠伤寒沙门菌ATCC13311定植于线虫体内,经过诱导后得到环丙沙星MIC为4 mg/L的耐药菌TN4,体外诱导试验获得环丙沙星MIC为4μg/mL的耐药菌TW4。TN4的gyrA基因发生了Asp87Asn突变。体外诱导耐药菌TW4的gyrA基因发生了Ser83Phe和Asp87Val突变,ramR基因出现了20bp的缺失。本研究建立了鼠伤寒沙门菌-秀丽隐杆线虫体内耐药性诱导模型,并比较了体内、外诱导耐药菌的基因突变差异,为进一步研究细菌在动物体内的耐药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鸡毒支原体(Mycoplasma gallisepticum,MG)是禽类主要病原菌之一,其感染引起鸡慢性呼吸道病(CRD)和火鸡传染性窦炎。目前预防鸡毒支原体感染仍主要依靠抗菌药物,但长期广泛应用抗菌药物造成鸡毒支原体耐药性不断发展。有调查表明,鸡毒支原体临床株对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及氟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已产生了耐药性,造成药物疗效下降甚至失效。由于支原体分离培养困难,国内外对动物源支原体耐药性研究十分有限,至今未见有鸡毒支原体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报道。本文以鸡毒支原体S6株为模式菌,研究红霉素和替米考星在体外诱导鸡毒支原体的耐药情况,并分析耐药菌株23S rRNA基因V域的耐药突变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大肠杆菌的体外诱导及主动外排基因acrA表达量的变化,首先对选定大肠杆菌进行耐药性培养,得到各大肠杆菌的0,5,10,15,20,25及30代菌,测定MIC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菌株的不同代数的主动外排基因acrA表达量均有变化.随着耐药性增加,大肠杆菌的主动外排基因acrA表达量也有所增加.以上结果表明大肠杆菌的...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细菌对消毒剂和抗菌药物耐药性之间的相关性,本试验分别用亚抑菌浓度苯扎溴铵和土霉素分别对大肠埃希菌质控菌ATCC25922进行体外诱导,测定诱导前后最小抑菌浓度(MIC)的变化;并对诱导后菌株外排泵调控基因acr R、mar A、sox S、rob进行PCR扩增和测序,检测其突变情况。结果显示,菌株经苯扎溴铵和土霉素诱导后对苯扎溴铵和土霉素均产生了耐药性,且诱导后的菌株有相同基因的同一位点发生突变,mar A、sox S所编码的氨基酸也有同一位点发生突变,提示大肠埃希菌对苯扎溴铵及土霉素的交叉耐药与调控基因位点的突变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肉鸡生产链中弯曲杆菌的流行规律,从广东省广州市、佛山市的家禽养殖场、屠宰场和市场中采集了1 414份样本,通过分离细菌、检测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等方法分析该病的流行规律。结果显示:共分离出201株弯曲杆菌,阳性率为14.21%,且养殖场(25.1%)到屠宰场(11.9%)到市场(7.1%)的弯曲杆菌污染率呈现递减趋势;弯曲杆菌分离株对喹诺酮类和磺胺类药物具有高耐药率且喹诺酮类药物耐药菌株的gyrA基因QRDR区域发生了C257T的突变,突变率为100%;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菌株的23 S rRNA基因均发生了A2075G点突变。此外,大环内酯类耐药株的甲基化酶耐药基因ermB的携带率为52.38%,四环素类药物耐药株的tet(O)基因的携带率为97.37%。研究表明广东省部分地区禽源弯曲杆菌对喹诺酮类耐药率高且多重耐药情况普遍,提示加强禽源弯曲杆菌耐药基因的监测。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四川地区禽源空肠弯曲菌流行菌株的感染情况及其Che W基因的变异特点,本研究于四川地区采集禽源盲肠及内容物对空肠弯曲菌进行分离并纯化培养,将分离菌株进行染色镜检、生化试验、16S r RNA基因PCR鉴定,并对分离株的Che W基因进行克隆测序,选取Gen Bank中登录的10株国内外空肠弯曲菌菌株与分离株进行Che W基因的序列分析及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株经纯化培养于哥伦比亚血琼脂培养基上后出现无溶血现象的菌落;革兰染色为阴性;生化代谢类型较稳定且与相关报道一致;16S r RNA基因序列与空肠弯曲菌(NCTC11168、YQ2210)等菌株同源性为99%以上。15株分离菌株的Che W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与所选参考株一致性为98.68%,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一致性在98.9%以上。其中鹌鹑源分离株CJ-1、CJ-2、CJ-4、CJ-13、CJ-14在第22位和161位均出现单个碱基的置换为A→G。本实验中分离菌株均为空肠弯曲菌且分离菌株之间Che W基因保守性强,遗传变异动态性较弱。本研究为空肠弯曲菌遗传变异方面的相关动态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β-内酰胺类药物对临床分离猪链球菌2型的体外抗菌活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了32种药物对临床分离猪链球菌的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C),以美国临床检验标准委员会(NCCLS)的临界浓度做为判断标准,判定了猪链球菌2型对10种β-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性。结果表明,临床分离的菌株以耐药菌为主,头孢他定(CTD)、头抱噻吩(CFT)、头抱曲松(CRX)、阿莫西林/舒巴坦钠(AMO/SUL)对猪链球菌2型的耐药率最高,达100%;其次为青霉素G(PEN)、苯唑西林(OCL)、哌拉西林钠(PPC),达90%以上,只有头孢噻肟(CTX)有微弱的抗菌活性,其耐药率也达82.6%。MIC50 0.5~32mg/L,MIC90 2~256mg/L。猪链球菌2型对辟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性已十分严重,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耐药外排泵AcrAB-TolC在大肠埃希菌对安妥沙星的诱导耐药中的发生机制,试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安妥沙星对大肠埃希菌标准菌株(ATCC25922)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以1/2 MIC为起点采用浓度递增法对ATCC25922进行体外诱导,并将诱导后的细菌在不含药的培养基上传代培养5次,每次传代后测定MIC值,以获得稳定耐药的菌株。并检测安妥沙星诱导前后大肠埃希菌株外排泵AcrAB-TolC基因序列的突变和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诱导后的耐药菌株acrA有8处、acrB有40处、tolC有27处发生了碱基突变,其中acrB和tolC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也发生了改变,并且诱导后的菌株耐药外排泵AcrAB-TolC的基因acrA、acrB、acrZ、tolC的mRNA表达量极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8.
动物源性空肠弯曲杆菌耐药性地域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上海家禽批发市场采集鸡盲肠内容物样品,分离到47株空肠弯曲杆菌,从上海屠宰场采集猪盲肠内容物样品,分离到99株空肠弯曲杆菌,分别测定分析了这些空肠弯曲杆菌耐药性; 通过对不同产地鸡源空肠弯曲杆菌耐药性状况比较结果显示,江苏南通、江苏海门和浙江金华分离到的鸡源空肠弯曲杆菌对9种抗生素(见表1)都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对万古霉素、红霉素和氨苄青霉素的耐药性达到100%。江苏海门、上海崇明和浙江温岭、金华等地的菌株分别对克林霉素和氨苄青霉素显示了高耐药性,分别达到90%、100%;通过对不同产地猪源空肠弯曲杆菌耐药性状况比较结果显示,山东莘县分离到的猪源空肠弯曲杆菌对9种抗生素都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对万古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和氨苄青霉素的耐药性达到80%以上。河南孟津和安徽淮北分离到的猪源空肠弯曲杆菌对除头孢拉定之外的8种抗生素都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对氨苄青霉素的耐药性达到100%。结果显示动物源性空肠弯曲杆菌耐药性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磷酸泰乐菌素是一种以提高动物生长为目的、被批准能以亚治疗剂量在肉鸡饲料中使用的抗菌药物,而红霉素通常是用来治疗人弯曲杆菌病的首选药物,这两种药物均属于大环内酯类药物,它们之间存在着交叉耐药性。本试验将商品肉鸡单独饲养在生长肥育鸡舍,并使其感染空肠弯曲杆菌。试验组肉鸡从14日龄起至出栏之间自由采食含有0.022‰磷酸泰乐菌素(22g/t)的饲料,对照组肉鸡饲喂组成相同但不添加磷酸泰乐菌素的饲料。在42日龄时,全部肉鸡在一个严格模拟商业性屠宰加工条件的中试屠宰加工厂进行屠宰加工。分别收集肉鸡屠体脱毛后、胴体内外冲洗后和胴体浸没式冷却后的屠体或胴体清洗液。结果表明,两组肉鸡屠体脱毛后清洗液所含弯曲杆菌在数量上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肉鸡为3.53logcfu/mL,药物试验组为3.60logcfu/mL)。同样,饲料中添加药物不会影响肉鸡胴体内外清洗液中的弯曲杆菌含量(分别为3.11和3.07logcfu/mL)。然而,药物试验组肉鸡胴体浸没式冷却液中的弯曲杆菌数量(1.45logcfu/mL)少于对照组(2.31logcfu/mL)。试验时未能从对照组肉鸡屠体清洗液中分离到红霉素耐药性弯曲杆菌,而从药物试验组肉鸡屠体/胴体清洗液中分离到的所有弯曲杆菌均为红霉素耐药性菌株。饲料中添加磷酸泰乐菌素会减少肉鸡胴体冷却液中弯曲杆菌的数量,然而屠体上存活的弯曲杆菌对红霉素具有耐药性。  相似文献   

20.
空肠弯曲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肠弯曲菌是一种全球关注的人兽共患病病原菌,由于滥用抗生素而造成其耐药性不断增强,成为公共卫生日益关注的问题.各类抗生素作用位点的基因突变是诱发空肠弯曲菌对各类临床常用的抗生素产生耐药的主要原因,同时细菌对药物的外排机制也在其对抗生素耐药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文章对空肠弯曲菌对各类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