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围网养殖中华鳖(日本品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茅潭江大水面资源,用抗风浪金属围网开展中华鳖(日本品系)的仿生态养殖试验,建设围网面积2.3 hm2,平均放养中华鳖鳖种4500只/hm2,平均放养规格400g/只,3个多月后,平均起捕规格达到850 g/只,只均增重450 g,鳖的外观、体色、口味接近野生鳖,实现销售收入111.3万元,利润60.33万元,投入产出比1∶2.18.  相似文献   

2.
采用赶张结合捕捞技术,捕捞湖泊围网养殖鱼类。经2网或3网的捕捞后,青鱼、草、团头鱼鲂,鳙等鱼类的起捕率达94%,鲤、鲫等底层鱼类的为35.84~42.17%。  相似文献   

3.
筑坝围塘5.33hm^2进行河蟹养殖,投放规格6g/只的蟹苗2.7万只,养殖5个月,起捕成蟹1329kg,平均规格132g/只,回捕率36.8%,单产249kg/hm^2,总收入28.78万元,纯收入12.00万元,折合纯收入2.25万元/hm^2,投入产出比1:1.7。  相似文献   

4.
以池塘主养、池塘混养、水库套养几种模式研究黄尾鯝的养殖技术.主养的黄尾鯝鱼种投放密度为2000尾/667m2(规格为45-50g/尾),平均起捕规格为200.7±26.2g/尾,平均单产为401.6kg,亩产黄尾鯝可获利4538.4元.池塘混养和水库套养黄尾鯝分别为90尾/667m2和94尾/667m2(规格为45-50g/尾)时,平均起捕规格分别为221.2±27.1g/尾和250.5±24.2g/尾,平均亩产20.8kg和22.54kg,在不增加投饵的情况下,每亩可增加纯利润450-600元,经济效益良好.  相似文献   

5.
中华鳖原生态养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中华鳖原生态养殖技术,在湖南岳阳临湘黄盖湖中华鳖养殖基地进行了生产试验。试验养殖水面36.93 hm2(暂养池2 668 m2,大塘3.33 hm2,大湖33.33 hm2),同时混养部分花白鲢、黄颡鱼、团头鲂和抱卵青虾。从外塘集中培育稚鳖到大湖养殖商品鳖,均采用投喂天然饵料和鲜活饵料,生态调节防控鳖病的原生态的养殖方式,两年养成。大湖养殖成活率高达95.85 %,回捕率81.6 %,平均规格1.15 kg·只-1,平均亩产量28.75 kg(15亩=1 hm2,下同)。通过对外塘和大湖的循环利用,年利润达3 212元·亩-1。采用原生态养殖模式,养成的中华鳖无论外观、抗病力、口感都优于采用普通模式养殖的,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均较好。  相似文献   

6.
梭子蟹池塘人工养殖技术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军 《齐鲁渔业》2003,20(5):15-15
近年来,由于人工大量捕捞和环境污染等原因,梭子蟹的自然资源逐年减少。1999年我县开始利用对虾池进行梭子蟹人工试养,取得了较为理想的试验结果。2001年我县又实施省下达的海洋渔业开发项目——梭子蟹池塘人工养殖,实施面积2180亩。经过1年的养殖,亩产梭子蟹57.4 kg,起捕率达24.3%,平均规格195 g/只,总产值达223万元,亩平均效益达521元。现将主要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网箱养殖由于产量高,便于管理,易于起捕,单位效益好而常用于鱼类养殖,中华鳖养殖一般多见于温室工厂化养殖和池塘生态养殖。为探索新的养殖模式,给农民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利用江南水乡的资源优势,我们于2011年5月与浙江省嘉兴市王江泾镇双桥村吴荣华联合进行膨化料网箱养殖中华鳖试  相似文献   

8.
为调整水产养殖结构,合理配置渔业资源,发展名、特、优水产品,宁洱县渔业发展中心在太达村开展罗氏沼虾池塘养殖试验10亩,投放3~4 cm虾苗种42660尾,投放鲢、鳙及草鱼夏花20000尾.经过7个月的饲养,罗氏沼虾成活率达56%,平均个体重28 g,共计起捕商品虾23920尾,起捕大规格鱼种(草鱼、花鲢、白鲢)16000尾,共计销售成品虾罗氏沼虾670 kg.总收入8.94万元,扣除成本4.94万元,纯收入达4万元,亩均纯收入0.4万元.饲料系数1:2.48,投入产出比1:1.8,取得了较好试验效果.  相似文献   

9.
瓯江蟹的生长性能及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万全 《淡水渔业》1997,27(2):44-47
用人工放流及围网养殖的方法对巨江蟹的生长进行观察研究。放流巨江蟹平均规格0.5263g/只,收获成蟹规格平均145.87g/只,回捕率6.84%,群体增重18.70倍。围网放养规格平均0.4466g/只,收获成蟹规格99.4g/只,回捕率872%,群体增重19.13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探索紫海胆的养殖模式、饵料种类、饵料投喂量、放养密度和疾病防治等相关紫海胆养殖关键技术问题.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比较试验,紫海胆养殖模式以围网养殖效果为佳,经过230天的养殖,紫海胆均重达到53.2g,月增重达4.76g;海带为紫海胆最好的饵料,但多种藻类配合使用效果更佳,饵料投喂量以紫海胆体重的6%左右的投喂量为佳;紫海胆苗种养殖密度以每箱800个(267个/m3)的成活率最高,达98.25%,生长速度最快,均重达49.9g,月增重8g,产量为11.87kg/m3,考虑养殖效益因素,则紫海胆苗种1000个/沉箱(333个/m3)的放养密度为佳,其成活率达98.1%,均重达48.4g,月增重6.9g,产量达14.06/m3kg.  相似文献   

11.
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Richardson)浅海围网养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6年10月至2007年12月,作者在三都湾的东吾洋内浅海进行了大黄鱼围网养殖技术试验。在1口面积2460m2的围网中共投放40~50g规格的鱼种12万尾,经过14个月的精心饲养管理,共收获商品鱼43253kg,平均规格445g/尾,成活率81.0%,总产值108.13万元,利润41.23万元。试验收到了良好效果。本文在总结试验基础上,分析了浅海围网养殖技术的优点,提出了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2.
滩涂围网养殖文蛤不同密度对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滩涂围网养殖文蛤养殖密度对其生长的影响.试验设135.88 、249.4、 372.38、 493.74、 617.47 g/m2 5个密度组,每组1个平行.试验结果表明, 135.88 g/m2密度组与372.38 g/m2密度组差异显著,与493.74 g/m2和617.47 g/m2密度组差异极显著.135.88 g/m2密度组增长最快, 617.47 g/m2密度组增长较慢.在试验密度范围内,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平均日增质量速度减慢,密度与日增质量的回归方程式为y=41.97e-0.0015x.根据试验结果以及经济效益和管理等综合因素考虑,投放平均壳长为33.2 mm,93.94粒/kg的文蛤,养殖密度宜控制在249.40~372.38 g/m2(2493.75~3723.75 kg/hm2)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3.
候传宝 《内陆水产》2002,27(2):21-21
近年来,随着大水面河蟹养殖的发展,围网养蟹以其节省饲料和养成规格大、品质好而得到迅猛发展,仅我县东平湖区就有几千亩围网养蟹面积。根据几年的养殖情况看,不少围网养殖存在河蟹回捕率差(有的回捕率仅20%左右),单位面积产量低。现根据我地的情况,分析围网养蟹回捕率低的原因,并介绍一些解决方法,供参考。1围网养蟹回捕率低的原因1.1苗种质量差从目前看,大多养殖者不是自己培育蟹种进行养殖,而是到外地购买蟹种。由于缺乏蟹种鉴别知识,不少人所购买的蟹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或是辽蟹、或是瓯江蟹;有的还掺有性成…  相似文献   

14.
在汉寿333hm2面积的西脑湖开展无围栏规模化中华鳖生态养殖研究,通过人工改造大湖生态环境和增殖饵料生物资源,使人工投放中华鳖种不用围栏,不投喂人工饵料,而靠适合鳖自然生长的优良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天然饵料资源"留住甲鱼"。2006年甲鱼回捕率超过70%,每667m2产商品鳖5kg,综合效益超千元。在获得单位面积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避免了人工养殖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为解决我国大水面人工养殖高产而同时恢复和保持湖泊天然生态环境的新型养殖模式创出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5.
微流水在中华鳖养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前期报导了北鳖南移养殖效果的观察,在养殖过程中利用西双版纳优越的物质条件、丰富的水资源以及水温变化幅度小的特点,进行了微流水在中华鳖养殖中全过程应用.本试验从30~50g/只的稚鳖经过三个月的精心饲养,平均规格达150g/只左右,成活率高达98%.现将养殖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6.
王峰  雷霁霖 《水产学报》2015,39(4):520-528
为半滑舌鳎的集约化养成提供基础数据,设定开放流水和循环水两种养殖模式,以处于快速生长期的大规格鱼种(0.640 ±0.063) kg为研究对象,检测半滑舌鳎的生长及肉质相关指标,实验共进行7个月,结果显示:①半滑舌鳎在两种养殖模式下的成活率分别为79.89%和90.38%,月增重率分别是0.154 7和0.1109 kg,肥满度分别是0.920和0.838,生长激素分泌量分别是2.812和2.706 μg/L.循环水养殖模式组在成活率、增重率、肥满度和生长激素分泌量上分别高于开放流水养殖模式组13.13%、39.5%、9.8%和3.92%.②两种养殖模式,开放流水养殖模式组在粗蛋白、氨基酸、PUFA上更占优势,但在粗脂肪、MUFA上循环水养殖模式明显占优势,分别高于开放流水养殖模式组41.732%和16.912%.实验表明,循环水养殖模式优越的水质环境更适合半滑舌鳎的育肥.本实验说明,半滑舌鳎在循环水养殖模式下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其生长处于较好的状态,营养品质上也能够得到保证.同时,也说明循环水养殖模式可以极大地发掘半滑舌鳎的养殖潜力,是一种适合半滑舌鳎集约化养殖的具有优势的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棕点石斑鱼有效的经济养殖模式,在海水池塘中构建网箱进行了养殖试验。放养全长12.42±0.37 cm的棕点石斑鱼鱼种5 000尾,经过11个月的养殖,养成的商品鱼平均体质量达493.35 g,平均全长达31.80±2.03 cm,养殖成活率为91.24 %。同时在网箱外部放养南美白对虾虾苗5万尾,收获成虾2 000对。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池塘网箱养殖模式,棕点石斑鱼的养殖周期可相对缩短,比港湾网箱养殖和工厂化半流水养殖分别缩短7个月和1个月。而在网箱外部放养南美白对虾,可以充分利用养殖水体,净化水质,提高养殖成活率和单位水体的产出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在连云港地区采用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许氏平鲉的可行性,在海州湾中部人工鱼礁区进行了网箱养殖许氏平鲉试验.结果表明,在10.1、19.7 kg/m2两种密度条件下,许氏平鲉的成活率分别为84.67%和79.70%,平均体质量分别增长了43.0%和50.3%.在自然条件下采用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许氏平鲉能够顺利越冬,越冬期间体质量平均增加了35 g/尾,增长率为16.1%.  相似文献   

19.
进行澳洲淡水龙虾池塘养殖试验,养殖面积5336 m2,日常投喂以粗蛋白为46%的南美白对虾配合饲料为主,偶尔搭配南瓜、玉米等蔬菜,每日投喂2次.经过6个月的养殖,分批捕捞销售.试验结果:澳洲淡水龙虾平均产量为235 kg/667 m2,平均销售规格为80 g,成活率76.4%,饲料系数1.06,净利润为1.13万元/6...  相似文献   

20.
2011年在峡江县推广应用池塘中华鳖仿生态健康养殖技术,面积300×667m2,每667m2产商品中华鳖307kg,每667m2利润1.8万元。介绍了池塘中华鳖仿生态健康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