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耐盐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表现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8个耐盐小麦品种的重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盐胁迫下小麦产量构成因素中,单位面积穗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次是穗粒数,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最小。盐胁迫下小麦能够顺利通过苗期,是小麦最基本的耐盐表现;个体分蘖力强,是提高耐盐小麦产量的基础。选育苗期耐盐力好、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的多穗品种,同时兼顾大穗、多粒,可做为小麦耐盐育种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不同小麦品种(系)对盐碱胁迫的生理及农艺性状反应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30  
对13份小麦品种(系)在盐碱地进行田间耐盐性鉴定,研究了不同品种光合生理及农艺性状对土壤盐碱胁迫的反应。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对土壤盐碱胁迫的反应不同;不同品种、不同时期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值在盐碱胁迫下都有一定的下降。不同农艺性状对盐碱胁迫的反应也不相同,受胁迫的程度依次为产量>单位面积穗数>株高>千粒重>单穗粒数>穗长;在盐碱地上产量受限制的主要因素是单位面积穗数和千粒重等。以苗期作为小麦耐盐鉴  相似文献   

3.
为给小麦抗逆高产栽培提供参考,以22个小麦品种为材料,于2018—2019和2019—2020年度分别开展拔节期和花后渍水处理,以自然生长条件为对照,分析渍水对籽粒产量及其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筛选耐渍高产品种并明确其耐渍高产机制。结果表明,拔节期和花后渍水处理造成小麦籽粒产量分别下降29.6%~59.1%和7.9%~49.1%,均显著降低穗粒数、千粒重、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乳熟期LAI。根据两年度不同水分处理下平均籽粒产量和渍后产量的降幅,筛选出相对高产耐渍品种扬麦25及耐渍性较突出品种宁麦22和生选6号。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水分处理下穗粒数、乳熟期LAI、旗叶RuBPCase活性以及花后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与籽粒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渍水处理下穗粒数降幅、千粒重降幅、花后干物质积累量降幅、乳熟期LAI降幅与产量降幅均呈显著正相关。花后光合面积大、光合速率高的品种,通过多生产光合物质以供应籽粒灌浆,促进产量形成;渍水导致的光合面积减少和物质生产能力降低是制约高产稳产的关键因素。因此,渍水胁迫下改善小麦生育中后期叶片光合生产能力,尤其是绿叶面积,有助于降低穗粒数和千粒重的渍后降幅;渍水条件下高叶片光合生产能力和穗产量可作为高效筛选高产耐渍品种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水稻产量因素的遗传特性对产量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春承101和长白20两个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连续3 a在其适应地区多点正常栽培条件下,研究穗的大小、粒数多少以及千粒重等遗传特性对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产量与穗数、粒穗、结实率,无论单相关还是偏相关均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穗长与穗粒数未达到显著水平,由此可见,穗长不一定穗粒数多。因此,初步明确了丰产性好的水稻品种主要源于分蘖力强、成穗率好,穗粒数多,结实率高,对如何选育高产稳产型水稻品种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数据。  相似文献   

5.
不同耐密性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对弱光响应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耐密性不同的玉米品种郑单958和东单90,研究不同时期弱光胁迫下两个品种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形成的差异。结果表明,郑单958在正常光照条件下产量高于东单90,弱光胁迫下产量降低幅度小。两个品种在弱光胁迫下产量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均明显降低。东单90在弱光胁迫下干物质积累总量相对较小,穗数减少,库容潜力受限制,穗粒数大幅度降低。弱光下保持较高的干物质积累总量、子粒干物质分配率以及相对稳定的穗数和穗粒数是玉米高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渍害胁迫时期和持续时间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定量化影响,以扬麦13号为供试品种,在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开展不同渍害胁迫持续时间(0、5、10和15 d)的盆栽试验,观测不同渍害胁迫处理下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时期发生渍害胁迫均可导致小麦减产,且随渍害胁迫时间的延长,小麦产量下降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渍害胁迫造成的减产呈现为孕穗期>拔节期>灌浆期,渍害胁迫每增加1天,孕穗期、拔节期和灌浆期小麦单株产量分别下降0.79、0.59和0.48 g,表明孕穗期是小麦渍害胁迫的敏感期。此外,不同生育时期渍害胁迫对小麦产量构成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拔节期渍害胁迫同时降低小麦株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但主要通过降低小麦穗粒数造成产量下降;灌浆期渍害胁迫对小麦株穗数和穗粒数的影响较小,主要通过降低千粒重造成小麦产量下降;孕穗期处于小麦从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阶段,此时发生渍害胁迫,对小麦株穗数和穗粒数的影响大于灌浆期,对千粒重的影响大于拔节期,因此,孕穗期渍害胁迫造成小麦减产最严重。为预防渍害胁迫造成小麦严重减产,应在孕穗期前后密切关注天气状况,在田间及时开沟排水。  相似文献   

7.
黄金龙 《北方水稻》2020,50(3):38-40
用常规粳稻松辽122与吉玉粳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北方稻区早粳晚熟生态区域,连续3 a多点试验,研究其穗的长短、实粒数的多寡、千粒重的轻重等构成产量的遗传特性对参试品种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与有效穗数、穗实粒数、结实率的遗传特性,经数理分析,无论是单相关还是偏相关均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而穗长不等于穗粒多,由此得知丰产性好产量高的水稻品种,主要源于分蘖力强,有效穗数多,成穗率高,穗实粒多,结实率高。  相似文献   

8.
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系)的耐盐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筛选适合滨海盐碱地区种植的高耐盐性小麦品种,采用室内芽期和温室全生育期耐盐性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以高耐盐小麦品种山融3号为对照,研究了江苏省11个小麦品种的耐盐性。结果表明,宁06-171和扬麦11耐盐性强,并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可在滨海滩涂盐碱土地上进行推广,徐麦24和徐麦31的耐盐性较差。盐胁迫条件下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为分蘖数、千粒重、穗数、叶片钾钠比,其中穗数为最主要的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9.
为给小麦耐霜冻品种选育和抗霜冻丰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半冬性偏冬性品种济麦22、半冬性品种舜麦1718和半冬性偏春性品种西农585为材料,在拔节期(幼穗药隔期)通过移动式人工霜冻箱模拟霜冻胁迫(-5~-3℃,5 h),研究霜冻胁迫对小麦源库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霜冻胁迫下,小麦幼穗冻伤率为31.4%~61.9%,穗粒数、穗数、千粒重和产量较对照分别降低8.4%~12.6%、3.2%~6.1%、0.8%~10.7%和19.7%~41.9%,耐霜冻能力表现为济麦22舜麦1718西农585。霜冻胁迫后,孕穗期和抽穗期各品种平均单茎叶面积分别减少15.5%和17.0%,叶面积指数分别减少19.5%和21.1%;霜冻胁迫初期光合速率下降28.5%~42.1%,孕穗后耐霜品种济麦22的光合速率提高3.6%~16.7%;叶片MDA含量显著提高;孕穗至成熟期生长率(CGR)比对照明显降低9.6%~22.0%,其中耐霜品种济麦22生长率降幅小,净同化率和粒叶比却分别提高26.9%和11.4%。小麦籽粒直径极显著降低,籽粒蛋白质含量提高1.3%~11.0%,面筋强度和沉降值稳定或提高。正常生长条件下小麦源库关系属库限制型,霜冻胁迫下属源库互作型。综上,霜冻胁迫打破了小麦原来源库平衡,显著降低了小麦的库容量和源强度,选择种植抗霜冻稳产品种或通过栽培措施调节高穗粒库容量和叶源活性,可减少霜冻导致的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10.
以国家审定品种松辽7号、通35两个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于2009年~2011年连续3 a在舒兰、梅河口、永吉、公主岭4个试验点进行种植,研究品种穗、粒、结实率及千粒重等遗传因素的特性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与穗数、粒数、结实率均达到显著及极显著水平,穗长与穗粒数未达到显著水平。试验还初步明确了丰产性好的品种源于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穗粒数多,结实率好,从而为如何选育高产稳产型品种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生育前期喷施脱落酸(ABA)和茉莉酸(JA)对小麦花后干旱胁迫的缓减效应,在盆栽试验条件下,测定和分析了苗期喷施ABA和JA后花后干旱胁迫下小麦籽粒产量及部分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花后干旱胁迫显著降低小麦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干旱胁迫下,喷施ABA和JA可显著提高植株内源ABA和JA含量、旗叶光合速率和PSⅡ的最大光化学效率、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和脯氨酸)含量以及抗氧化酶(SOD、CAT、APX和GR)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增加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说明生育前期喷施外源ABA和JA可缓解花后干旱胁迫对小麦光合的抑制作用,增强干旱胁迫下植株的渗透调节和抗氧能力,促进产量形成。  相似文献   

12.
圆锥小麦地方品种的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进一步拓宽小麦育种基因资源,对94份圆锥小麦地方品种的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总体植株偏高,分蘖力强,成穗率适中,小穗密度中等,小穗数和穗粒数较多,千粒重较低,生育期较长.在株高、分蘖数、有效穗数、穗长、小穗数和穗粒数等性状上供试材料间存在极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植株高度与多小穗关系密切,而千粒重更多受生育期的影响.不同地区来源的材料间农艺性状出现较大差异.主成分分析发现,6个主成分可提供91.02%的信息量,其中以小穗因子的贡献率最高(31.75%).本研究认为,多小穗数和多穗粒数是圆锥小麦地方品种最突出的优良性状,可做为小麦育种的重要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16个水稻超高产品种的分蘖力、穗部结构与株叶形态,明确:品种间的分蘖力虽有一定差异,但多 为中等~中强,没有分蘖力强或弱的品种;供试品种都是大穗型品种,平均穗粒数部在160粒以上;冠层叶片较长 而直立,阳光仍可透入群体深层,确保了显著较高的群体光合生产力。  相似文献   

14.
晓悦 《北方水稻》2007,(1):67-67
<正>圣稻301:优质、高产、稳产的中晚熟品种。其主要生育特点是苗期耐旱力强、秧苗带蘖率高,本田返苗快,分蘖力强,耐肥抗倒。作麦茬稻全生育期(济宁)150 d左右。株高95 cm,穗实粒数80~105粒, 667 m~2成穗25万~28万穗。高抗穗颈稻瘟、中抗白叶枯,米质达国家部颁一级优质米标准。一般产量600 kg/667 m~2,高产可达650 kg/667 m~2以上。适于济宁、临沂南部作麦茬稻、鲁北一季春稻种植。80-473:高产中晚熟品种。该品种分蘖力中等,株高100~105 cm,作麦茬稻全生育期150 d左右,  相似文献   

15.
试验以我国不同年代的35个玉米品种为材料,在施氮肥和不施氮肥两个水平下对产量、穗长、穗粗、穗粒数、秃尖长、轴粗、百粒重共7个农艺性状进行考查比较。结果表明,除轴粗以外,其余几个农艺性状不同年代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随年代变化玉米品种产量显著提高,氮胁迫压力下不同年代玉米品种产量均下降。正常施氮条件下,各年代玉米品种的穗长、穗粗、穗粒数呈上升趋势,低氮胁迫降低了穗长、穗粗、穗粒数及百粒重,而对轴粗无明显影响。研究还表明,1950年以来我国玉米品种的耐低氮能力没有明显提高。育种工作要在自交系选育中重视低氮条件,为进一步培育耐低氮杂交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盐对大豆农艺性状及籽粒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17  
常汝镇  邵桂花 《大豆科学》1994,13(2):101-105
本文对大豆在盐胁迫条件下农艺性状及籽粒化学品质进行了研究。盐胁迫条件下,植株高度下降,主茎节数和分枝数减少,百粒重降低,单株英数,粒数和粒重下降,从而导致产量降低。对盐敏感品种比耐盐品种受盐胁迫的影响更大。一般说来,盐使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显著下,脂肪含量显提高,脂肪酸中组成的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显著增加,油酸含量显著降低。但在盐碱地上高浓度盐胁迫下蛋白质含量增加,脂肪含量下降,不饱和脂肪酸组成上则没  相似文献   

17.
为给小麦大面积高产栽培提供依据,1997~1999年在河南省偃师市高产麦田研究了多穗型和大穗型小麦品种产量形成特点及超高产关键栽培技术。结果表明.多穗型和大穗型冬小麦品种在群体动态变化、小穗和小花发育、籽粒灌浆过程等方面有较大差异。针对多穗型品种在高产奈件下分蘖成稳率高、穗粗重较低的特点,采取在拔节期追氮的措施能有效减少小花、子房退化,达到穗粒数增加、粒重提高的效果;大穗型品种分化小穗、小花数多,穗粒数高,在拔节期以后分蘖发育明显慢于主茎,致使分蘖成穗率低,群体穗数不足,产量低于多穗型品种,适当增加播量可有效增加穗数,提高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18.
《北方水稻》2021,51(5)
以禾田稻2号和吉玉粳为试验材料,研究穗的大小、穗粒数多寡、千粒重高低等性状遗传特性对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产量与构成产量性状因素即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经数理统计分析其单相关及偏相关均为显著与极显著水平,而穗长和穗粒数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初步明确了丰产性稳产性好的高产型水稻品种必须具备分蘖力强、有效分蘖率及成穗率高、穗粒多、着粒密度适中、结实率好、籽粒饱满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以 35个玉米品种为材料,花期利用遮光度为 50%遮阳网人工模拟寡照环境,测量雌雄间隔期、株高、穗位高、雄穗分枝数、雄穗长度、产量等 14个性状,运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回归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玉米品种进行耐荫性评价,筛选出玉米品种耐荫性评价关键指标,根据鉴定指标对玉米品种进行耐荫性划分。利用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回归优化出产量、行粒数、雌雄间隔期、穗粗 4个耐荫性评价指标,以产量、行粒数、雌雄间隔期、穗粗 4个性状平均隶属函数值进行聚类分析,将 35个玉米品种分成耐荫性强、耐荫性弱两大类型。通过分析建立玉米品种花期耐荫性评价体系,产量、行粒数、雌雄间隔期、穗粗作为玉米品种花期耐荫性鉴定指标。  相似文献   

20.
四川多粒多小穗小麦品种选育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现有高产品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提出了单穗重是四川小麦产量的限制因素,四川生态条件有利于小麦单穗重的形成,尤其是有利于小穗,小花的分化发育,因此,四川小麦育种应把提高单穗重作为一个主要目标,提高单穗重主要靠增加穗粒数,而增加穗粒数又主要走增加小穗数的途径,并对育种上选育多小穗品种的可能性和四川多粒多小穗品种选育的主要成就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