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屯垦始末略记 我国屯田(亦称屯垦)始于西汉。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利用士兵或农民垦种荒地废田,谓屯田。并有军屯(西汉名将赵充国在边郡屯田,都使用驻军,为军屯)、民  相似文献   

2.
汪应蛟主导天津屯田时,将大量天津驻军投入到屯田之中,军屯是汪应蛟天津屯田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汪应蛟主导天津军屯时的投入兵力、军屯面积、人地关系、军屯科则等方面进行研究,进而探讨了这一时期军屯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3.
曹魏时期的屯田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农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过去史学界对曹魏时期屯田制度的研究,多偏重于对屯田制度中的租赋形式和屯田作用的分析。而对屯田史上“分田之术”的研究却比较薄弱。就目前来讲,对“分田之术”的研究主要有这样几种论点:1、认为“分田之术”就是一种“于官便,于客不便”的办法。2、认为“分田之术”就是以是否使用官牛为区别,实行生产物分成制。3、认为“分田之术”就是将土地以份地形式分给农民耕种的“授田”之法.  相似文献   

4.
巴里坤位于新疆东北部,扼守北路进疆门户,是清朝前期平定准噶尔叛乱的区域性指挥中心,在清代新疆乃至西北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清政府在巴里坤的屯田活动,既可以驻军备战,又可屯田积粮,减少从内地各省调拨协饷,因此,巴里坤是清朝康乾时期在新疆屯田的重心。康乾时期清政府在巴里坤主要推行了兵屯、犯屯、民屯,主要目的是解决战时军队粮草需要。清代初期在巴里坤屯田对清朝统一新疆、维护西北边疆安全、发展巴里坤文化经济教育等方面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屯田是我国治理边疆的一种方式,西域屯田自西汉开端,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本文论述了自西汉到清代西域屯田的概况;三次繁盛时期的历史发展;以及屯田地点空间分布的规律和特征。以图表形式将分析归纳的研究结果列出,直观展示了古代丝绸之路交通及边疆安全形势对历代屯田发展作用影响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在对曹魏屯田创始年代问题的讨论中,持"初平三年说"观点学者的一个重要依据便是曹操大军在与吕布交战后得东阿粮以继,从而认为东阿当时是有屯田的,劳动力便是收降的青州黄巾军及其家属。然笔者认为:黄巾军的受降地是济北国某地,并非东郡东阿。同时,将大批降卒转移到东阿或者组织当地军队、百姓进行屯田也几无可能。另外,大军得以继的东阿粮实乃曹操部下搜刮百姓自种之粮并杂以人脯而来,非屯田所得。故而,以东阿屯田为基础的"初平三年说"是难以成立的,曹魏屯田的创始年代还应以学界公认的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为准。  相似文献   

7.
周波  李天良 《农业考古》2022,(3):152-156
芍陂是安徽寿县南部一座古老的陂塘型蓄水灌溉工程,具有2600多年的历史,2015年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对于芍陂的历史沿革,学术界已有较为完善的研究。本文从三国曹魏时期的屯田制度入手,挖掘芍陂在这一时期能够发展延续的原因,探讨水利工程与政治需求之间的关系。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争权,芍陂所在的淮南地区位于魏国和吴国争夺...  相似文献   

8.
天启元年(1621)七月,明朝辽东将领毛文龙率兵攻取镇江城,由此开辟了抵御后金的第二战场,此后不久,又创建了旨在抵御、牵掣后金进攻的东江镇。为供养兵民,弥补海运供饷不足,东江镇在所属海岛和朝鲜陆地上大规模兴举屯田。东江屯田的存在起到了养兵养民、节省转饷的作用,不过由于屯种不多,收入有限,此举无法维持东江兵民长期的抗金斗争。  相似文献   

9.
明初设置大量沿海卫所防御倭寇,以屯养军,军屯受制于卫所。文章从所城和军屯地理位置关系的角度切入,通过县志、卫所志、县图、家谱等文献资料梳理出灵山卫33军屯中24处的具体位置,利用Mapinfo对其空间分布复原,进而探讨军屯分布的地理规律以及与所城的相对位置关系,发现虽然军屯分布零散但鲜有跨府一级分布,且卫城的级别也影响军屯分布的远近。军屯选址的首要原则是农业生产环境,其次是军粮的供给,故大多散布于内陆的河流沿岸,而非临近所城分布。  相似文献   

10.
李鹏飞 《农业考古》2015,(3):175-180
天启二年(1622)四月,董应举受命管理天津至山海关等处屯田、安插辽民事务,兵屯是董应举屯田实践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兵屯的主力为天津海防营,在争取天津海防营的管辖权、组织兵屯各项任务、处理屯田与操练的关系诸方面,董应举面对着各方面的阻力、困难,他以坚韧的毅力和卓越的才干,取得了相当可观的屯田业绩,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王蓉 《农业考古》2012,(4):284-287
屯田,或称屯垦,被研究者称为"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农业生产组织方式"(1),是"由政府聚集和组织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劳力进行开垦和耕种田地的特殊政策",其目的"主要是保证军粮供应,以确保戍守边疆以及国内政局的稳定。"(2)对于中国历史上屯田制度的起源,研究者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始自于西汉,直至明清,历代政府都曾出自于军  相似文献   

12.
以屯田制为代表的封建国有土地是我国土地制度的重要形式。本文关注曹魏时期的屯田制度变迁问题,认为国家、豪族、农民的权力变化与集团利益博弈,是曹魏屯田制度创设、推行与衰落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屯田制建立初期,国家政策使农民与土地重新结合,恢复了战乱导致的经济破坏,使农民的维生需求得到保障,国家-农民的二重结构稳定运行;中期,国家增加对农民的强制性压榨,使农民的经济效益逐渐负增长,豪族集团凭借权力的扩张,开始与国家争夺劳动力,强势介入国家-农民的二重结构,使其呈现不稳定性;后期,农民受到利益的驱动离开屯田制,流入私门,屯田制宣告破产。鉴于此,稳定国家、集体、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对目前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孙宁 《农业考古》2023,(1):120-126
西汉时期,张掖郡下辖的居延都尉府,其农业存在军事屯田、官田和民田之别。军事屯田的主要劳作者为田卒,耕种屯田的铁制农具主要来自中央朝廷主导下的内郡转输。部分官田,会出租给普通民众。民田即普通民众拥有的田地,他们耕作田地的铁制农具需要自行购买,官方不会直接发放。无论屯戍机构或者普通民众,他们都可以就地取材制作一些木质简易农具,但是这并非当时当地农具使用的主流。西汉朝廷在西北屯戍地区农具的供应方面也是重军而次民。  相似文献   

14.
中国饮茶法源流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茶的故乡,原始社会便发现和利用茶。茶最初是作食用、药用的,饮用则是后来的事。饮茶的起源,至今仍争论未定。清人顾炎武《日知录》称:“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他推测饮茶始于战国末,虽大体不错,但缺乏直接、有力的证据。西汉王褒《僮约》记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尽管对“烹茶尽具”之“茶”是否指茶还有争议,但对“武阳买茶”之“茶”指茶意见比较一致,西汉饮茶有史可据。当然,汉代以前,中国只有四川(古巴蜀)一带饮茶,其它地区的饮茶是在汉代以后由四川传播和在四川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僮约》写…  相似文献   

15.
孟子的政治理想是实行"仁政"。在孟子看来,"民"是实现"仁政"的基础和出发点,是"仁政"理想的核心和检验标准。孟子认为,只有保证"民"的五项基本权利,才可以行"仁政"。孟子所主张的民所应该有的五种权利,已经部分包含了现代意义上的所谓公民权。在当时条件下,孟子重视"民"的权利与地位的思想,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黄成运 《农业考古》2015,(1):110-113
魏晋隋唐时期的屯田在历史上久负盛名,中国古代的屯田思想也因此在这一阶段得以完善。该时期的屯田思想主要是在对前代屯田思想总结基础之上的创新,其具体表现为:以人为本;内轻外重;因水置屯;强化管理;畜力保护与工具革新;以军事、保民为目的。这些屯田思想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对当代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汉代是西北农业区拓展的重要时期。经两汉以戍军屯田和移民实边为主要方式的经济开发,使西北大片地区从游牧区变为农耕区。除关中以外的河套、河湟、河西、南疆等基本农区,都是在汉代开发建成的。汉代西北农区开拓的历史意义值得肯定,但也应看到大规模土地开垦对地区生态环境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8.
无论是汲取型体制下的"逼民致富"和"诱民致富"实践,还是反哺型体制下的"推民致富"实践,都没有能够改变政府主导制度变迁的本质,都对乡村治理的基层实践存在着不利的影响。而"助民致‘福’"实践的出现则在无形中实现了从政府主导到农民主位的"惊险一跳",开启了在国家治理体制转型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划拨方式的变革,以赋财赋权的方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社区建设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9.
缪篆作为一种书体,历来存在争议。对缪篆是汉印文字的专用字体提出质疑,指出盛行于西汉中期的“长贵富”、“天下大明”等铜镜铭文就是标准的缪篆书体。镜铭缪篆在西汉经历了发展、成熟和衰退三个阶段,它与同时期的汉印文字相互影响,对于考察汉代缪篆的形成、发展和演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嘉峪关魏晋墓壁画中的军屯画面,直观地再现了河西地区戍守军队且耕且守的场景。军屯以营为单位,长官的大帐位于营垒中央,士兵的营帐分为数层环于周围,明光闪亮的兵仗甲盾遍布营区,整个营垒森严肃穆。屯营周围修建有坞壁,坞壁是一种比亭、障小的城,是一种功能相当完备的防御性建筑,这些垦区成为后来各族人民的聚居区。军屯的生产与普通民众不同的地方,是耕作过程中出现了全副武装的军官和士兵,其他生产方式没有太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