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2 毫秒
1.
朱子洁 《兽医导刊》2009,(7):29-29,35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雏鸡和青年鸡的法氏囊等器官,破坏法氏囊中的B淋巴细胞,导致免疫抑制,使病鸡更易感染其它疾病.上世纪80年代末,欧洲、亚洲等国家开始逐渐有超强毒IBDV(vvlBDV)的流行.致使IBD的流行出现发病鸡群的死亡率可达到90%,发病年龄增高的新特点,使IBD成为严重影响养鸡业发展的主要的烈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2.
朱子洁 《动物保健》2009,(7):29-29,35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雏鸡和青年鸡的法氏囊等器宫,破坏法氏囊中的B淋巴细胞,导致免疫抑制,使病鸡更易感染其它疾病。上世纪80年代末,欧洲、亚洲等国家开始逐渐有超强毒IBDV(vvIBDV)的流行。致使IBD的流行出现发病鸡群的死亡率可达到90%,发病年龄增高的新特点,使IBD成为严重影响养鸡业发展的主要的烈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雏鸡和青年鸡的法氏囊等器宫,破坏法氏囊中的B淋巴细胞,导致免疫抑制,使病鸡更易感染其它疾病。80年代末欧洲、亚洲等国家开始逐渐有超强毒IBDV (vvIBDV)的流行。致使IBD的流行出现发病鸡群的死亡率可达到90%,发病年龄增高的新特点,使IBD成为严重影响养鸡业发展的主要的烈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4.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一种严重危害雏鸡的免疫抑制病,其病原是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本病的特点是发病率高,病程短,主要感染雏鸡,2~15周龄均可发病,以2~6周龄多发,其中4周龄最易感,是雏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5.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鸡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3—6周龄雏鸡。该病发生突然,发病率高,死亡率2—30%不等,病鸡的法氏囊和肝肾有特征性的病变,死亡主要集中地发生于很短的几天内及鸡群迅速康复。近年来,IBD出现了一些新情况,现综述如下: 1、发病日龄有所推迟。IBD主要感染3—6周龄的雏鸡。近几年来,大日龄的鸡亦有发病并占一定的比  相似文献   

6.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腔上囊炎、传染性囊病,是鸡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雏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除成年鸡以外,其他日龄段的鸡都可感染发病,主要发生于3~6周龄的鸡群,是目前危害养鸡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下面就将今年的一个病例  相似文献   

7.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n bural disease,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鸡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导致雏鸡和青年鸡发病死亡,有高度的传染性和较高的死亡率,对养鸡业可造成严重危害。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虽然有疫苗预防,但保护效果欠佳,尤其发病时用一般化学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8.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传染性法氏囊炎或腔上囊炎,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严重危害雏鸡的免疫抑制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1发病情况 我市某村6个养殖户饲养的1.5万只鸡在今年7月份相继发病,发病率高达80%,死亡率达到30%。  相似文献   

9.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3-8周龄的雏鸡,以发病急、病程短、白色水样下痢和法氏囊损害为主要特征。该病的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在5%-20%左右,严重威胁养鸡业的发展,成为鸡的主要传染病之一。自80年代末以来,随着特种禽业的发展,特禽的IBD也曾有报道。现将一例乌骨鸡IBD诊疗过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雏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IBD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雏鸡,以发病急、病程短、白色水样下痢和法氏囊损害为特征,现将我镇发生的一起雏鸡法氏囊病的诊断和防治方法报道如下。1发病情况西芹某一个体养鸡户于2002年5月3日从上海某祖代鸡场购进1日龄美国海兰蛋鸡500羽,采用地面育雏,饲养至20日龄即2002年5月23日发病,至5月28日发病6天共死亡91羽,死亡率18.2%。发病前该场未接种过鸡传染性法氏囊疫苗,发病期间对病鸡采取隔离、投喂抗生素、场地消毒等均无效。2临床症状发病呈急性经过,早期可见雏鸡啄肛,尔后下痢,排出白色水样…  相似文献   

11.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一种严重危害雏鸡的免疫抑制病,其病原是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本病的特点是发病率高、病程的短、主要感染雏鸡,2~15周龄均可发生,已2~7周龄多发,是雏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鸡的体液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并可诱发多种疾病.  相似文献   

1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IBDV主要侵害3~12周龄雏鸡的免疫器官—法氏囊,在孵化后3~6周,当法氏  相似文献   

1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与鸡伤寒混合感染的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主要危害雏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病毒性传染病,病原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鸡伤寒是由鸡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或慢性经过的传染病,主要危害2~3周龄雏鸡。现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IBDV和  相似文献   

14.
<正>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雏鸡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本病的特点是发病急、感染率高、病程短、死亡率偏高。7周龄前雏鸡的免疫器官发育不健全,法氏囊受到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侵袭后,法氏囊肿胀,出血和萎缩,因而鸡体产生免疫抗体的能力减退或消失,引起雏鸡的免疫反应低下,出现免疫抑制现象,同时降低对疫病的抵抗力。此时若接种疫苗,不能产生有效的免疫力,并且容易感染其他病毒病或细菌病。因此,IBD对养鸡业所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是巨大的。该病已成为危害养鸡业的最主要传染病。  相似文献   

15.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本病主要侵害雏鸡体液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诱导免疫缺陷,引起免疫抑制,使雏鸡继发其他多种疾病且疫苗接种的反应性下降。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IBD的最有效途径。试验应用传染性法氏囊病中等毒力活疫苗免疫1周龄的SPF雏鸡,观察其免疫功能的动态变  相似文献   

16.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主要危害雏鸡的一种烈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侵害鸡的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等淋巴组织为特征.其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①雏鸡在早期感染本病后会引起严重的、长期的免疫抑制,引起继发感染或导致免疫失败;②引起鸡的发病和死亡率升高.有关IBD的诊断技术,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可分为流行病学、病理学、病原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现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引起的鸡的一种烈性、高度接触性病毒性传染病[1]。IBD主要发生于3~10周龄雏鸡和育成鸡,并具有发病突然、发病率高、病程短、死亡率高等特点,且可引起鸡体免疫抑制,导致免疫失败,容易造成其它疫病的并发或继发等[2],是现代化集约化养鸡场的常见传染病,给我国养鸡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8.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雏鸡的一种急性病毒曲传染病,世界上主要养禽地区几乎都有发生。由于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JBDV)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所以鸡场仪通过消毒和隔离来控制本病是不行的,免疫接种是控制本病的主要手段。我国自推广使用 IBD 疫苗以来,IBD 造成的损失已大大减少,但近来一些鸡场,使用疫苗后仍有不同程度发病,有的鸡场甚至失败。导致 IBD 免疫失败的原因很多,现将查找到的有关免疫鸡群发生 IBD 的原因与防制的资料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主要危害雏鸡的一种烈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侵害鸡的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等淋巴组织为特征.其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雏鸩在早期感染本病后会引起严重的、长期的免疫抑制,引发继发感染或导致免疫失败,二是引起鸡的发病和死亡.  相似文献   

2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也称传染性囊病或腔上囊炎,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幼雏鸡和中雏鸡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也是以侵害法氏囊为主的一种急性免疫抑制性传染病。近几年,该病广泛存在于各养殖场区,对幼雏鸡及中雏鸡造成了相当严重的损失。尽管目前已有良好的疫苗免疫,但是一些不科学的免疫程序和操作方法致使免疫鸡群中仍有IBD发生。笔者在兽医临床上遇到许多免疫鸡群发生的IBD病例,现将免疫鸡群发生IBD的临床特点和应急处理方法及预防经验报道如下。1鸡群IBD免疫后发生IBD的类型特点1.1 IBD疫苗反应所致鸡群发生IB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