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暴雨泥石流实时预报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研究开发简单实用的暴雨泥石流实时预报模型对于受影响地区防灾减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文对北京北部山区多年泥石流发生的雨情进行统计分析,以降雨强度(Y)与发生泥石流当日激发雨量(X)和前期实效雨量(K)建立的有雨量站危险区泥石流发生判别方程为Y=-0116(X+K)+115;以泥石流发生当日激发雨量(Y)与泥石流发生前3d降雨量(X)建立的无雨量站危险区泥石流发生判别方程为Y=-1.3899X+345,与前15d实效雨量X建立的无雨量站泥石流发生判别方程为Y=-2.8019X+390.经检验,模型的预测性能良好,可在北京山区应用.其建模方法可供建立泥石流临界雨量判别模型时参考  相似文献   

2.
京郊山区荒溪灾害危险区计算机制图系统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山区荒溪灾害危险区划分及制图是防治山洪泥石流灾害的基本技术措施之一,手工计算和绘制危险区图存在着制图精度低、速度慢、贮存管理不便等缺点。该文在研究危险区制图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理论和计算机技术建立荒溪危险区计算机制图系统,提高了制图速度和精度,改变了制图方式和图形管理环境,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神经网络与暴雨泥石流灾害预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了用于暴雨泥石流适时预报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荒溪分类和危险区划分基础上,结合北京山区暴雨泥石流例子,验证模型判别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宫清华  李鑫华  袁少雄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411-1413,1423
广东省山地分布广泛,地质条件复杂,构造运动剧烈,是山地灾害严重地区之一,山地灾害严重影响山区经济发展。选取了广东省程江流域中游的小流域作为案例区域,运用GIS技术,将小流域分成若干个坡沟系统,对每个坡沟系统的地质环境条件和土地利用条件进行逐一调查和综合分析,将坡沟系统分冲击力强的泥石流坡沟系统、泥石流坡沟系统、高含沙山洪坡沟系统和一般坡沟系统,根据分类结果进行山地灾害的危险性分区,分为高危险区、较高危险区、中危险区和低危险区.  相似文献   

5.
河北太行山区“96.8”暴雨泥石流灾害考察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96年8月河北省太行山区发生严重洪涝、泥石流灾害.该文对当时暴雨特征、典型泥石流等进行了详细报道,并分析了泥石流成因.该文指出,森林植被对“96·8”特大暴雨形成的洪水、泥石流灾害起到了抗御和消减作用.建议进一步加强太行山区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工作,采取有力措施预防控制泥石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山地灾害危险区区划的原理与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治理和预防是减轻或避免山地灾害所造成损失的重要措施.作为重要的预防措施之一,山地灾害危险区区划则是有效进行山地灾害管理的重要工具.本文通过介绍山地危险区区划的基本概念和优点,运用系统控制论的基本准则对危险区区划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在简述危险区区划原理与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山地灾害对居民区人员和重要设施危险等级划分的理论框架,其目标之一就是明确地界定山区城乡建设规划中禁建区、限建区和安全区.此外,评述了目前危险区区划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危险区区划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降水空间特征与泥石流沟分布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90—2001年四川省和云南省降雨量、降雨日数等资料,分析了川、滇两地泥石流沟与年降雨量、雨季日均降水、降雨变率等空间分布特征的关系. 结果表明,不同地域雨季日均降水量具有相对稳定性,而其变率与泥石流沟空间分布的数量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高达0.864. 该文提出可以进一步考虑利用雨季日均降水特性建立以雨季日均降水量为参照标准的区域泥石流临界雨量模型.   相似文献   

8.
降雨特征与泥石流总量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云南东川国家泥石流野外观测站对蒋家沟30场泥石流的观测资料,通过对降雨观测数据和泥石流资料的分析,研究了降雨与泥石流总量的关系。将降雨指标分为间接前期雨量 、直接前期雨量、1 h雨量和过程雨量,并通过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和数据拟合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探讨不同雨量与泥石流总量的关系。结果发现:过程雨量和间接前期雨量对泥石流总量的贡献较大,其次是1 h雨量。过程雨量、降雨综合得分与泥石流总量的关系最为密切,相关系数分别为0.854和0.828;其次是间接前期雨量和1 h雨量,相关系数分别为0.414和0.360;直接前期雨量与泥石流总量的关系最差,相关系数仅为-0.013。同时,随着过程雨量和降雨综合得分的增大,泥石流总量也随之增加,但是在过程雨量小于15 mm及降雨综合得分小于0.1的情况下,泥石流总量随二者的增加而增加的幅度减缓,当过程雨量大于15 mm及降雨综合得分大于0.1时,泥石流总量随二者增加而增加的幅度加大,泥石流总量与二者之间具有指数关系。据此,该文提出在进行泥石流总量计算时,应考虑降雨特征因子,为建立合理的泥石流总量计算模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非完整系统运动方程是微分-代数方程(DAEs).基于直接时间积分中的HHT-α方法,将其拓展应用到数值求解DAEs形式的非完整系统运动方程.针对一个Snakeboard简化模型,通过与Radau5算法的求解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此方法的正确性.数值试验也说明HHT-α方法求解DAEs形式的非完整系统运动方程时具有二阶精度.  相似文献   

10.
离散元法是求解与分析复杂离散系统的运动规律与力学特性的一种新型数值方法。耕作土壤本身具有离散性质,因此离散元法是分析外力作用下土壤动态行为变化过程的较理想方法。本文主要阐述了离散元法在土壤动力学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就接触模型、颗粒形状模型、接触判断以及与其他数值方法的耦合的国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将来的研究工作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1.
在对东川区境内6个乡镇灾害性泥石流沟道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并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东川区泥石流的危害现状,包括灾害性泥石流沟道分布现状、危害特点,旨在为东川区泥石流灾害防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田菲  马金辉  弥沛峰  屈创 《安徽农业科学》2014,(15):4725-4727,4735
对白龙江流域武都段的泥石流灾害风险性进行了分析。结合历史灾害数据和专家意见选取了高程、坡度、岩性、滑坡点密度、距断层距离、土地利用和NDVI作为主要影响因子,运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所选因子进行分组,采用统计软件分析功能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Logistic回归模型的性能。最终制作成泥石流灾害危险性区划图,对当地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利用石羊河流域武威市地质灾害实况资料和武威市4个气象站(凉州、民勤、古浪、乌鞘岭)1971~2005年降水、大风沙尘暴等诸多气象要素资料,分析了该流域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和天气与地质灾害的关系,结果表明,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主要广泛分布于南部山区天祝等地,水土流失、荒漠化、盐渍化等灾害主要分布于流域下游民勤等地;强降水和大风、沙尘暴天气都是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主要气象影响因素。并找出了降水与地质灾害的关系,确定了降水临界值;根据大降水集成预报结论和上级指导产品做诱发地质灾害的短期降水预报,利用当地天气实况、地质灾害地域特点、卫星云图、雷达等探测手段制做地质灾害预报并建立该市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并于2004年投入业务使用,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基于四川省1990-2009年泥石流灾害记录资料、常规气象站降水资料和地理信息资料,统计分析了四川泥石流灾害与地形、植被、地质等环境因子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泥石流灾害进行了分区,分析了各区泥石流灾害与诱发降水关系.结果表明,四川泥石流灾害可划分为川西高原河谷区、西南山地易发区、西南山地次易发区、盆周山地易发区、盆周山地次易发区、盆中区等6个环境背景相异区;各区泥石流灾害与诱发降水关系差异较大,川西高原河谷区较小短历时雨强就可诱发泥石流灾害,而盆周山地次易发区对前期降水作用依赖性相对偏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城市边缘的浅山区是人类生产生活与自然生境的交接缓冲区,也是人居环境面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风险脆弱性较高的区域.相比通过工程方法降低浅山区中自然灾害威胁,防灾林选址规划作为基于生态系统的方法,可以恢复健康的生态系统,提供多样的生态系统服务并有效降低灾害风险,提高人居环境对自然灾害的抵抗力与适应力.[方法]本研究提出...  相似文献   

16.
中国山洪灾害区域差异性比较明显,尤其南北差异显著。湖南和陕西是中国山洪灾害比较严重的省份。对湖南和陕西省山洪灾害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的山洪灾害主要是溪河洪水灾害和滑坡灾害,其分布范围与湖南暴雨中心的分布范围基本一致;陕西省3种类型的山洪灾害均比较发育,主要分布在陕南地区,陕南各类型山洪灾害均占到全省灾害总数的一半以上。  相似文献   

17.
以西藏贡觉县克西林沟泥石流为例,对该泥石流活动的3个分区(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的物质组成、几何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对其成因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水文气象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强烈的新构造运动和频繁的地震活动构成了该地区泥石流灾害发生的宏观地质条件;由古代冰川剥蚀作用形成的冰蚀地貌,为泥石流的汇水、物质来源及流动提供了必要条件;成土作用差,且沟坡陡峻水土流失严重,造成植被覆盖率低,为泥石流发生提供了生态环境条件;集中的大量降雨以及由于强烈物理风化作用形成的大量碎屑物成为泥石流的基本物质组成来源;盲目的人为活动加剧了泥石流的发生、发展及其危害程度。最后对该地区泥石流灾害的预防治理,从其成因的角度提出了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18.
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是山区地质灾害防治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由于泥石流成灾因素繁多复杂,至今尚无系统完善的评价体系。泥石流在孕育过程中是一个非线性区的开放系统,处于一种自组织的非平衡状态之中。为了探索一个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的新方法,借助于信息熵的理论,将其与可拓学这一非线性理论相结合,建立了灾害熵-可拓综合评价模型。通过西藏隆孜县隆子区11条泥石流的实例验证,基于灾害熵-可拓综合评判理论模型可较为客观地对泥石流危险性等级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对北京地区的山地灾害发生的影响因子进行敏感性评价, 认识该区内灾害的分布特征与规律, 为防灾减灾工作服务。方法利用ARCGIS10.2作为处理平台, 分析北京山区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 同时选取断层、岩性、坡度、坡向、多年平均降雨量因子进行敏感性分析, 并对各因子进行敏感性评价。结果3类灾害在距断层0~6km范围内分布最多, 占总灾害个数的86%;在距断层0~2km内灾害点密度达到0.83个/km2, 其敏感性系数(Sci)为1.95;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在花岗岩分布最多, 其Sci分别为7.05、3.46、5.89;3类灾害受降雨影响具有一致性, 崩塌、滑坡、泥石流分别在年均降水量区间为710~730mm、710~730mm、630~650mm时Sci值最高, 分别为1.14、1.68、0.90;3类灾害在平均坡度5°~15°区间内Sci最大, 分别为0.75、0.53、0.93;崩塌、滑坡在西南方面最易发生, Sci分别为0.37、0.64, 泥石流多发生于流域内, 灾害发生坡向不固定。结论通过对灾害不同影响因子进行敏感性赋值, 利用ARCGIS中的空间叠置分析与栅格累加功能, 得到北京山区崩塌、滑坡、泥石流3类灾害的敏感性分布图, 对北京山地灾害的发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