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斯克里布纳短体线虫的单异活体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链霉紊含量1000单位/ml、青霉素含量800单位/ml和放线菌酮含量15μg/ml的混合液作线虫的表面消毒剂,用无菌条件下生长在White培养基上的玉米、大豆、小麦和高梁4种植物的离体根均成功地培养了斯克里布纳短体线虫Ptatyleuchus sctibueri。在28℃和33℃下,培养效果均好。在28℃培养9周,P.sctibueri在玉米离体根上繁殖了8.4倍。通过根和培养基块移置都获得继代培养。培养的线虫具有正常的侵染能力。  相似文献   

2.
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spp.)是花生上的重要病原线虫。研究样本采自河北邢台生长不良的花生植株和根际土,经显微形态特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特性比较,鉴定为斯克里布纳短体线虫(P.scribneri Steiners)。  相似文献   

3.
在对我国西藏自治区主要耕作区的植物线虫种类进行调查期间,从林芝地区、拉萨市达孜县采集多种作物的根系组织和根际土壤样品,并采用改良贝曼漏斗法从这些样品中分离出了多种植物线虫,根据形态学特征,从中鉴定出卢斯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loosi)、落选短体线虫(P.neglectus)和斯克里布纳短体线虫(P.scribneri)。其中,卢斯短体线虫西藏种群与文献描述的种群相比尾较短,其他形态特征基本一致;落选短体线虫西藏种群和斯克里布纳短体线虫西藏种群分别与文献描述种群的形态特征基本一致。其中,落选短体线虫在林芝地区和拉萨市达孜县均有分布,另外2个种均分布于林芝地区。  相似文献   

4.
引起薯蓣根腐病(又名薯蓣红斑病)病原为一种线虫Pratylenchus dioscoreae yang&zhao。研究(1)查明了该线虫的寄主范围、年生活史、侵染部位、侵染时期以及在土壤中的季节消长规律和存活年限。(2)此病害由种苗、土壤、粪肥传播,提出了选用无病繁殖材料、轮作倒茬、清除病残以及药剂漫种和土壤处理等经济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2009年10月-2010年7月,对南京栖霞区、江宁区和浦口区苗圃地的40种园林植物根际寄生线虫进行了初步调查,根据形态特征和测量值鉴定出短体属和半轮属线虫3个种,分别是咖啡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coffeae)、伤残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vulnus)和紧鞘半轮线虫(Hemicriconemoides strictathecatus).其中,紧鞘半轮线虫为江苏省新记录种.在40种寄主植物中,卫矛(Euonymus alatus (8a) 和七叶树(Aesculus chinensis (8a))为咖啡短体线虫的新寄主,红果栒子(Cotoneaster horizontalis (8a))和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 (8a) 为伤残短体线虫的新寄主,龙爪槐(Sophora japonica var.pendula (8a))为紧鞘半轮线虫的新寄主.  相似文献   

6.
河南烟草根际短体线虫鉴定及其致病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从河南省南阳市烟草根际采集到的一种短体线虫的种类及其对烟草的致病性,为烟草根腐线虫病害的识别与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分离自河南省南阳市烟草根际的一种短体线虫进行鉴定,并采用温室盆栽接种的方法测定其对烟草的致病性。【结果】形态学分析发现,待鉴定短体线虫与咖啡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coffeae)的形态特征较为一致。rDNA-ITS和rDNA 28S D2~D3序列分析发现,该线虫种群与NCBI数据库中的咖啡短体线虫序列具有高度相似性。基于rDNA-ITS和rDNA 28S D2~D3序列构建的贝叶斯进化树显示,该短体线虫与其他咖啡短体线虫位于同一高度支持的分支。因此,将从河南省南阳市烟草根际采集到的短体线虫鉴定为咖啡短体线虫。接种咖啡短体线虫75 d后的烟株生长缓慢,植株矮小,叶片黄化萎蔫,根部出现褐色病斑甚至坏死腐烂,咖啡短体线虫在烟草根际的繁殖率达到5.81。【结论】河南省南阳市烟草根腐线虫病病原为咖啡短体线虫,其对烟草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咖啡短体线虫对番茄植株的寄生性和致病性,利用温室盆栽接种和贝尔曼漏斗分离接种植株根际线虫的研究方法,测定了供试咖啡短体线虫5个不同地理种群对番茄的寄生性和致病性以及不同种群之间的致病力差异。结果表明:1)接种75d后供试咖啡短体线虫5个不同种群均能侵染番茄根系,并且在番茄根际的繁殖率(Rf)1,番茄是供试咖啡短体线虫5个不同种群的适合寄主;2)接种的番茄植株普遍长势弱,叶片黄化,根系减少,根部出现褐色病斑甚至坏死腐烂,线虫危害症状明显;3)接种番茄植株的株高、地上部鲜重和根鲜重等生长参数显著未接虫的对照组(CK),供试咖啡短体线虫5个不同种群对番茄均具有较强的致病性;4)寄主或地理来源不同的咖啡短体线虫不同种群之间的致病力存在差异,来自河南玉米的HN-K1种群的致病力最强,来自安徽小麦的AH-015A2种群的致病力最弱。综上所述,供试咖啡短体线虫5个不同种群对番茄均具有寄生性和致病性,但不同种群之间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为番茄根腐线虫病害的识别与防控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愈伤组织法对咖啡短体线虫进行了人工繁殖,并分析讨论了温度、培养时间、接种量对繁殖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以25℃为最适温度,20℃与30℃线虫繁殖量不理想;以10条接种量为最适接种量,其次为5条接种量;繁殖量与所设计接种时间成正比.  相似文献   

9.
以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三聚体和二乙烯三胺为原料,通过界面聚合法,制备包含剧毒农药克线磷的聚脲微胶囊悬浮剂。研究了微胶囊的表面形貌、粒径大小、初期包封率及对红背桂(Excoecaria cochinchinensis)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incognita)二龄幼虫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该方法制备的微胶囊在BX51显微镜下的形貌近似圆形,粒径约10μm。液相色谱分析表明,微胶囊初期包封率高于90%。与乳油相比,微胶囊化后的克线磷对红背桂根结线虫仍有较好的活性,且持效期延长,表明用这种方法制备的微胶囊具有一定的缓释性,可延长其毒力。  相似文献   

10.
通过田间调查与温室接种试验,观察短尾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bruchyurus)侵染花生后的种群动态规律。结果显示:短尾短体线虫主要寄生花生果荚,其次是胚栓、根系和土壤;花生植株各部位的虫量随着种植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室温下(22℃)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寄生在花生果荚中的线虫量逐步减少,收获18个月后花生果荚中检测出的线虫量最少。  相似文献   

11.
玉米根腐线虫病的病原鉴定和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灯盏花根腐线虫病的病原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调查,形态鉴定,首次报道了云南省一种由草地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pratensis Filipjev,1936)引起的中草药新病害——灯盏花根腐线虫病,灯盏花是这种线虫的新记录寄主。  相似文献   

13.
不同轮作方式对大豆孢囊线虫及大豆固氮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3~1994年的田间试验表明,不同轮作方式能显著地影响大豆根区孢囊线虫孢囊数量,每百克干土中孢囊数顺序为:重茬>迎茬>正茬.与正茬相比,重茬、迎再茬别降低单株根瘤重量24.00%和31.48%;分别降低单株固氮能力32.94%和22.58%.而对根区根瘤菌数量及根瘤固氮酶活性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甲拌磷在玉米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1年和2002年在四川和山东进行了甲拌磷在玉米和土壤中1a2地残留消解动态试验和2a2地最终残留试验。用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检测甲拌磷在玉米和土壤中的残留,探明了甲拌磷在玉米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残留试验结果表明,5%甲拌磷颗粒剂在玉米播种期沟施,用药剂量为300~600g有效成份/hm^2,收获的鲜食果实、成熟种子及玉米植株均对人畜安全。  相似文献   

15.
玉米冷害机理及化学控制防御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结果表明,玉米芽期低温(3℃)处理,导致淀粉酶活性降低,麦芽糖较对照减少8.6mg/g 干重,可溶性糖含量减少5.5%,淀粉含量高8.1%;幼苗期低温处理1天和4天,叶绿素含量较对照分别减少0.13和0.29mg/g 干重;玉米生育后期,旗叶淀粉酶活性随播期推迟而减弱,第Ⅳ播期旗叶麦芽糖含量较第Ⅱ播期减少748μg/g 鲜重。试验还表明,松哈地区4月25日(第Ⅱ播期)左右,为玉米最佳播种期。在玉米雄穗分化早期,施用13.3~40g/亩乙烯利(Ethephon),平均增产8~12%;早玉米拔节期每亩叶面喷酒50公斤0.25%矮壮素(Cycoel),增产33.8%。  相似文献   

16.
八字地老虎核型多角体病毒(Xc-nNPV)对6种夜蛾科害虫有侵染性,根据害虫感受性的高低顺序为:甘蓝夜蛾、警纹夜蛾>黑三条夜蛾>朽木夜蛾>粘虫>三角夜蛾。Xc-nNPV能够感染八字地老虎幼虫的体壁、脂肪体、气管基质、血细胞和睾丸被膜,而在马氏管、丝腺、消化管、腹神经索和肌肉组织中未发现有多角体的增殖;虫龄影响病毒产量,虫龄越高平均每头幼虫的病毒产量越高,以3龄幼虫的病毒总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7.
水稻种衣剂防治稻瘟病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旱圃接菌测定表明,6种水稻种衣剂防治稻瘟病的效果都十分明显,除种衣剂1号的防病效果为69.35%外,其余5种种衣剂的防效均达91%-98%,田间不上区接菌试验胞衣稻种水育秧47天,种衣剂2号,3号,4号,6号的防效为72.96%-84.89¥%,1号,5号为555左右。  相似文献   

18.
采用不同施氮水平研究玉米产量形成及叶片结构的试验结果表明:在0—450kg/hm2施氮水平范围内,330kg/hm2施氮量可获得最高产量,每hm2产量达4932kg;随施氮量增加.玉米叶片长、宽、厚都有显著或极显著增长,但单位长江内维管束数显著减少,栅栏组织层数无变化.因此认为.叶片长、宽、厚的增长主要是由于叶肉细胞,表皮细胞及维管束细胞因肥水关系增大所致.  相似文献   

19.
对资中县杂交水稻稻瘟病历史资料和气象资料统计表明,气象条件影响稻瘟病流行程序,但与稻瘟病能否流行没有必然的相关性。而致产现生理小种的存在及其比例上升,是导致稻瘟病流行的关键。资中县杂交稻稻瘟病流行存在“9年周期”。1个杂交稻优良品种只能种植7年,至第8年后,稻瘟病即流行成灾。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