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实现河北省小麦-玉米轮作系统作物持续高产,采用田间试验法对农户习惯管理方式和高产管理方式进行对比,研究了藁城和深州市高产田的作物产量、养分利用、生境特征及NPK养分投入平衡等。结果表明,与农户田比,高产田小麦和玉米产量藁城分别增加28.6%和11.6%,深州分别提高8.4%和11.2%;两种作物各生育期不同土层高产田的土壤速效磷和钾含量均高于农户田,而硝态氮含量前者低于后者,同一田块土壤硝态氮、速效磷和钾均随土壤深度加深逐渐降低,上层显著高于下层。明确了不同区域小麦和玉米氮磷钾需求数量和比例,且高产田氮磷钾施用量较农户田更趋于平衡。 相似文献
2.
河南地处中国地区的中部,大部分地区都为平原所以比较适合小麦和玉米的种植。小麦-玉米轮作是河南地区重要的种植方式。也是保证保证一年两熟和土地的合理利用的一种很好的种植方法。像这样小麦-玉米轮作的方式不仅起到丰收的作用同时也对土壤环境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3.
濮阳市小麦-玉米轮作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濮阳市种植小麦、玉米产量高、品质好,种植模式主要以小麦、玉米轮作为主,从品种选择、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方面介绍了该种植模式下小麦、玉米的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种植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王巧羽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24,36(3):52-55
【目的】研究玉米绿色轮作栽培过程中的栽培技术。【方法】选用辽565品种玉米在辽宁省庄河市进行栽培实验,随机筛选不同栽培技术的玉米各10株,采用工具测量法比较不同栽培技术下玉米生长性状,实验结果重复三次取平均值。【结果】玉米轮作栽培技术中玉米的叶片大小和株高与其他栽培技术相差不大,但出苗率达96.75%,双穗率0.6%,空杆率0.4%,成熟后的玉米籽粒生长良好,行粒数、百粒重以及收获时籽粒的含水量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结论】玉米绿色轮作栽培技术能够通过提高玉米出苗率以及双穗率、降低空杆率来有效实现玉米高产,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5.
不同施肥制下砂土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黄淮海平原豫北砂土区,采用田间试验法,研究了小麦-玉米轮作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主要养分及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玉米轮作周期内,习惯施肥处理、优化施肥处理、快速培肥处理0~90cm土壤硝态氮含量比对照都有不同程度提升,习惯施肥与快速培肥处理接近,优化施肥处理低于习惯施肥和快速培肥处理;砂壤潮土0~30cm土壤有硝态氮的累积高峰,而细砂潮土则没有。快速培肥处理0~30cm土壤速效磷含量维持在较高水平,对照、习惯施肥、优化施肥处理差别不大。细砂潮土0~30cm速效钾含量比砂壤潮土低,快速培肥处理使细砂潮土的速效钾含量有所提升;处理间比较,以快速培肥处理最高,对照次之,优化和习惯施肥处理较为接近。习惯施肥处理在第2季小麦中产量最高,而优化和快速培肥处理在玉米季中都获得了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6.
7.
山西省小麦、玉米养分资源管理现状及其养分平衡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山西省小麦、玉米近10年的产量和养分施用状况以及养分平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自1991年以来,全省小麦、玉米总产随播种面积的下降在逐年下降,单产则随年际间气候变动波动很大。从养分施用情况看,全省化肥用量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2000年的农田调查结果显示,小麦、玉米施肥不足与过量现象共存,在所调查的样本数中,占样本数25%的农田施肥过量,主要集中在集约化生产程度高的南部地区,也是山西省小麦、玉米的主产区。占样本数50%的农田施肥不足,主要分布在山西省北中部地区,生产水平较低,以粗放式经营为主。对全省小麦、玉米养分平衡计算分析发现,氮磷养分处于盈余状态,盈余数量氮素多年变动在0.85万~3.57万t,磷素多年变动在3.15万~8.58万t。与氮磷养分不同,钾素多年处于亏缺状态,亏缺数量多年变动在0.04万~6.75万t。 相似文献
8.
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不同施肥方法下的养分淋溶排污系数测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粮田耕地污染监控预警及污染控制提供技术支持,以北京市房山区小麦/玉米轮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陶土头负压法,通过2年的田间小区对比试验,以不施肥处理为对照,分析比较优化施肥和常规施肥对淋溶液水质的影响,并测算不同施肥处理的排污系数。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施肥处理氮素淋溶量占总养分淋溶的76%~82%,氮素淋溶中以硝态氮为主,占总氮素淋溶的60%~70%,最高可达到90%;在氮磷钾养分施入量相同的情况下,优化施肥处理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养分淋溶量,可使总氮淋溶量减少23%~31%,总磷淋溶量减少32%~46%,硝态氮淋溶量减少22%~36%,在降雨量大时,优化施肥处理可明显减少铵态氮的淋溶;经测算,小麦/玉米轮作农田耕地排污系数(产出每公斤农产品养分淋溶排出量)常规施肥处理总氮、总磷、铵态氮及硝态氮的排放量分别为687.2、3.25、0.22、440 mg,优化施肥处理的排放量分别为348、0.87、0.38、205.9 mg。 相似文献
9.
施用不同菌渣肥对小麦/玉米轮作系统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研究了小麦季施用不同菌渣、牛粪配比的菌渣肥(JZA(纯菌渣)、JZB(菌渣∶牛粪=1∶2)、JZC(菌渣∶牛粪=1∶1)、JZD(菌渣∶牛粪=2∶1))在3 000(JZ1),6 000(JZ2),9 000(JZ3)kg/hm~2这3个施用量水平上对小麦/玉米轮作系统中土壤养分的影响,以不施菌渣肥为对照(CK-JZ0)。结果表明,与CK-JZ0相比,在菌渣肥施用量为3 000 kg/hm~2或6 000 kg/hm~2时,JZA,JZB,JZC,JZD配比的菌渣肥对小麦、玉米产量以及轮作系统总生产力提高不明显,甚至减产,可持续性和施用效果也较差;对小麦/玉米轮作系统中当季小麦成熟期耕层土壤养分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影响不显著;随着施用次数和时间的增加,对耕层土壤养分逐渐产生一定影响,但是规律不明显。菌渣肥施用量为9 000 kg/hm~2时,JZB,JZC配比菌渣肥对小麦、玉米产量以及轮作系统总生产力的提高较大,可持续性和施用效果较好;对小麦/玉米轮作系统中当季小麦成熟期土壤全氮含量影响较小,能提高玉米季成熟期土壤全氮含量;降低当季小麦成熟期耕层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提高下茬玉米成熟期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降低小麦成熟期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或提高玉米成熟期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着施用次数和时间的增加,施用JZB,JZC菌渣肥能显著提高小麦、玉米成熟期土壤速效氮含量(P≤0.05);土壤速效钾含量增加趋势变强,能够大幅度提高小麦、玉米成熟期土壤速效磷含量(P≤0.05);能够明显提高或改善小麦成熟期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 相似文献
10.
小麦玉米轮作磷肥不同分配方式的肥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玉米轮作磷肥不同分配方式的肥效研究刘润田(沂水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76400)小麦玉米轮作一年两熟,是山东省主要轮作栽培方式。其主要特点是轮作面积大,换茬少,产出率高,土壤负荷重。随着轮作小麦玉米产量的不断提高和氮肥用量的增加,磷的需求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明增效复合肥减氮施用对小麦-玉米产量和养分效率的影响, 2017-2020年度在安徽省涡阳县布置不同增效复合肥及其减氮施用的田间试验。试验共设置9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常规复合肥(CF)、腐殖酸复合肥(HF)、氨基酸复合肥(AF)、海藻酸复合肥(SF)、常规复合肥减氮20%(CR)、腐殖酸复合肥减氮20%(HR)、氨基酸复合肥减氮20%(AR)和海藻酸复合肥减氮20%(SR)。结果表明:不减氮处理小麦和玉米3年的平均产量高低顺序分别为AF > SF> HF > CF、SF > HF> AF> CF;减氮处理小麦和玉米3年的平均产量分别为AR > SR > HR > CR、HR > SR > AR > CR;周年平均产量SF > AF > HF > AR > SR > HR > CF > CR,增效复合肥减氮处理较增效复合肥不减氮处理周年产量下降6.37%,较CF处理周年产量增加3.51%,较CR处理周年产量增加10.40%。施用增效复合肥的处理小麦穗粒数较CF处理平均增加19.30%,施用增效复合肥的处理玉米穗粒数较CF处理平均增加5.80%,增效复合肥减氮处理较增效复合肥不减氮处理小麦、玉米穗粒数分别下降3.40%和2.60%。养分效率是衡量小麦、玉米吸收利用肥料效果的重要指标,小麦季增效复合肥不减氮的处理氮、磷和钾肥利用率较CF处理平均提高了10.32%,增效复合肥减氮处理与CR处理相比,氮、磷和钾肥吸收利用率平均提高了7.94%,增效复合肥处理小麦季平均肥料农学效率、偏生产力较CF处理分别提高了3.19和3.17 kg·kg-1,减氮20%后,施用3种增效复合肥的处理肥料农学效率、偏生产力较CR处理分别提高3.10和3.15 kg·kg-1;玉米季增效复合肥不减氮的处理氮、磷和钾肥吸收利用率较CF处理平均提高了7.35%,增效复合肥处理玉米季肥料的农学效率、偏生产力较CF处理分别提高了0.97和0.66 kg·kg-1,减氮20%后,施用3种增效复合肥的处理较CR处理氮、磷和钾肥吸收利用率分别提高了4.87%、4.71%和9.03%。综上,试验条件下增效复合肥较普通复合肥等养分条件下能显著提高小麦、玉米的产量和养分效率,增产主要体现在增加小麦和 玉米穗粒数;增效复合肥减氮施用条件下,小麦季较普通复合肥处理呈现增产,玉米季呈现减产,而周年产量表现为减肥稳产。 相似文献
12.
西南地区水旱轮作系统养分管理存在问题分析与管理策略建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通过农户调查的方法研究了西南地区水旱轮作系统养分管理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管理策略建议。调查结果表明,农户间施肥量差异大,过量与不足现象并存;养分施用不平衡、偏施氮肥的现象比较普遍;氮肥施用时期不合理,与作物需求不同步;没有考虑环境养分供应与水旱轮作系统养分动态特征。养分管理应当遵循:从整个轮作系统出发调控养分,综合应用各种养分资源,根据不同养分资源的特征确定管理策略,以及综合应用减少养分损失,高产栽培等农作技术的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3.
基于模型的冬小麦-夏玉米两熟数字化种植设计系统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基于模型的定量化和数字化种植设计系统。以农业系统学理论和模拟模型为基础,运用知识工程和信息技术原理,总结并提炼黄淮海粮食生产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种植模式关键技术,形成了冬小麦和夏玉米生长模拟模型、水分与养分动态平衡模型以及生产管理技术设计动态知识模型,构建了冬小麦-夏玉米两熟数字化种植设计系统。该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在.NET平台上运用C#语言进行开发。该系统具有7大功能模块:文件管理模块、参数管理模块、生长模拟模块、实时管理模块、方案设计模块、专家咨询模块和系统帮助模块。该系统界面友好,易于使用,具有较强的机理性,同时兼顾应用性需求,基本实现了作物生产力与效益品质的相互平衡。 相似文献
14.
养分调控对大豆可溶性糖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设置1个优化施肥处理和2个习惯施肥处理,分析了大豆不同生育时期各部位可溶性糖积累和分配的特点.结果表明,优化施肥处理通过施用缓释尿素,减少前期的氮肥供应量而增加后期供应量,有效延长叶片功能期,增加光合产物的合成,增加籽粒中的可溶性糖积累量,提高可溶性糖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5.
16.
BAI You-lu WANG Lei LU Yan-li YANG Li-ping ZHOU Li-ping NI Lu CHENG Ming-fang 《农业科学学报》2015,14(12):2467-2476
The effect of long-term straw return on crop yield, soil potassium(K) content,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crop response to K from both straw and chemical K fertilizer(K_2SO_4) were investigated in a fixed site field experiment for winter wheat-summer maize rotation in 6 years for 12 seasons. The field experiment was located in northern part of North China Plain with a sandy soil in relatively low yield potential. Two factors, straw return and chemical K fertilizer, were studied with two levels in each factor. Field split design was employed, with two straw treatments, full straw return of previous crop(St) and no straw return, in main plots, and two chemical K fertilizer treatments, 0 and 60 kg K2 O ha~(–1), as sub-plo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traw retur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yields of winter wheat and summer maize by 16.5 and 13.2% in average, respectively, and the positive effect of straw return to crop yield showed more effective in lower yield season. Straw retur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K absorption by the crops, with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straw part. In treatment with straw return, the K content in crop straw increased by 15.9 and 21.8% in wheat and maize,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no straw return treatment. But, straw return had little effect on K content in grain of the crops. Straw return had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total K uptake by wheat and maize plants, with an increase of 32.7 and 30.9%, respectively.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crop yield and K uptake by the plant. To produce 100 kg grain, the wheat and maize plants absorbed 3.26 and 2.24 kg K2 O, respectively. The contents of soil available K and soil organic matter we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straw return with an increase of 6.07 and 23.0%, respectively, compared to no straw return treatment. K_2SO_4 application in rate of 60 kg K2 O ha~(–1) showe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wheat and maize yield, K content in crop straw, total K uptake by the crops, soil available K content, and soil organic matter. The apparent K utilization rate(percentage of applied K absorbed by the crop in the season) showed difference for wheat and maize with different K sources. In wheat season, the K utilization rate from K_2SO_4 was higher than that from straw, while in maize season, the K utilization rate from straw was higher than that from chemical fertilizer. In the whole wheat-maize rotation system, the K absorption efficiency by the two crops from straw was higher than that from K_2SO_4. 相似文献
17.
过量施用氮肥增加农田温室气体的排放,通过监测农田温室气体排放量寻求合理的氮素减排措施对农业生产有重要作用。本研究设置3个不同梯度喷涂吡啶尿素水平(N1-3)及不施氮肥(N0),在夏玉米和冬小麦生长期间采用静态箱法收集气体,研究土壤CO_2、CH_4和N_2O的排放特征,定量评价不同用量喷涂吡啶尿素的综合增温潜势。结果表明:不同喷涂吡啶尿素用量下的温室气体排放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玉米和小麦季土壤CO_2排放通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排放规律。CO_2平均排放通量小麦季明显低于玉米季,而CO_2累积排放量小麦季则高于玉米季;各施氮处理玉米和小麦季基肥和追肥后均出现显著的N_2O排放峰。整个轮作季,随喷涂吡啶尿素用量的增加,土壤对大气CH_4的交换通量有所降低,而土壤排放CO_2和N_2O的量有所增加。CO_2的综合增温潜势(GWP)对轮作系统总GWP贡献最大,而CH_4很小。玉米和小麦季各喷涂吡啶尿素处理的总GWP均高于对照;玉米季各处理的净GWP均为正值,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源;而小麦季各处理的净GWP均为负值,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汇。说明玉米/小麦轮作体系的综合增温潜势随施氮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合理减施氮肥可以有效降低大气增温效应。 相似文献
18.
水肥一体化技术对鲜食甜糯玉米生长特性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寻找适宜鲜食甜糯玉米水肥一体化生产的水肥耦合参数,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水平条件下(60%~100%施肥水平)水肥一体化技术对鲜食甜糯玉米生长特性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水肥一体化施肥处理的鲜食甜糯玉米不同生育期株高与叶面积分别平均提高4.30%和7.66%,鲜苞产量、鲜秸秆产量、总产值分别平均提高2.96%、9.44%、3.51%,其中70%水肥一体化施肥的玉米鲜苞产量、产值分别提高6.73%、6.72%.可见,在一定的土壤肥力条件下,70%水肥一体化处理的施肥量是一个比较适宜的水肥耦合参数,可用于指导鲜食甜糯玉米水肥一体化生产.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为我国小麦和玉米主产区,明晰其主粮作物秸秆资源的市域尺度空间分布格局及秸秆还田情景下的化肥可替代量,可为秸秆综合利用政策制定及农田养分管理方案优化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基于2018—2020年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小麦、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根据文献调研获得的作物草谷比及秸秆养分含量等参数,测算各地级市小麦、玉米秸秆产量和单位面积可收集量,并分析秸秆还田替代化肥的潜力。结果表明:2018—2020年河南省小麦和玉米秸秆年均产量分别为4 168.5万t和1 944.3万t,在市级尺度上,小麦秸秆产量较高的地市依次为周口(611.3万t)、驻马店(579.2万t)、商丘(493.7万t)和南阳(470.6万t),其总占比为51.7%;四市的玉米秸秆产量也居于前列,分别为284.0万、216.9万、235.3万t和196.6万t,总占比为48.0%。郑州、鹤壁、三门峡、济源的小麦和玉米秸秆产量均较低,四市的总占比分别仅为5.0%和7.1%。河南省小麦秸秆N、P2O5、K2O养分年均资源量分别为19.8万、7.3万、72.5万t,玉米秸秆N、P2O5、K2O养分资源量分别为14.4万、5.7万、31.6万t。小麦秸秆还田当季的N、P2O5、K2O养分可替代量分别为17.8、8.3、118.3 kg·hm-2,玉米秸秆还田当季养分可替代量分别为23.7、11.0、77.7 kg·hm-2。研究表明,河南省小麦、玉米秸秆资源丰富,但空间分布不均衡,应以秸秆主产市为重点,高质高效推进秸秆全量化利用,秸秆养分还田具有可观的化肥替代潜力,可通过秸秆科学还田实现化肥合理减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