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白灵侧耳优良菌株筛选及ITS序列标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白灵侧耳的5个引种菌株和1个从PDA培养基上形成的原基组织分离菌株Pn 622的生育期,子实体产量和形态特征进行比较试验,结果Pn 622菌株出发菌株Pn 6的生育期提早了11 d,子实体产量增加11.76%;较其他4个菌株增产8.88 %~70.40 %,表明Pn 622是一个优良的商业化栽培菌株.6个白灵侧耳菌株的子实体形态分为手掌形和长柄漏斗形两类.对Pn 622菌株进行了ITS4&5序列分析,建立了ITS序列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2.
盛伟  潘传奇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617-10619
以白阿魏侧耳(Pleurotus.nebrodensis)及其近缘种刺芹侧耳(Pleurotus.eryngii)、阿魏侧耳(Pleurotus.ferulae)为供试材料,利用差速离心法和改良的CTAB法提取供试菌株线粒体总DNA,并以此为模板,MS1和MS2为引物特异性扩增出供试菌株线粒体SSU rDNA 5′端的DNA片段,并对PCR产物纯化后进行序列测定。所测序列经比对后用BioEdit 6.0.5和MEGA 3.1软件分别对其序列长度、(G+C)含量和遗传距离进行分析,确定供试菌株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白阿魏侧耳、刺芹侧耳、阿魏侧耳之间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且阿魏侧耳与白阿魏侧耳之间的亲缘关系比其与刺芹侧耳之间的亲缘关系更近,但白阿魏侧耳、刺芹侧耳、阿魏侧耳为3个不同的种。同时提示线粒体SSU rDNA 5′端序列可以区分不同种间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3.
康冬丽  贾红辉  揭雨成  蒋建雄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19954-19956,19959
利用ISSR标记对56个苎麻栽培品种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5个ISSR引物共扩增出258条带,其中多态性带247条,多态性比率(PPB)为95.82%,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17.2条带。聚类图表明,在遗传距离为0.635处的结合线可将56个苎麻品种分为5类。其中,湖南与湖北的51个苎麻品种聚为一类;贵州的2个苎麻品种聚为另一类;江西的2个苎麻品种和四川的1个品种各自成为一类。可见基本上相邻或相近地区品种的遗传距离较近,说明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与地理来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对2个白灵侧耳和2个阿魏侧耳菌株,进行拮抗试验、菌丝体生长观察和出菇试验.结果表明:两种侧耳的菌丝形态、子实体形态和对温度的反应有很大的差异.白灵侧耳的一级种、二级种均比阿魏侧耳菌株提前3~5天长满,栽培菌袋也是如此.拮抗试验两者间产生不生长区带.两种菌丝在低温下(15~20℃)试管内都易分化原基.阿魏侧耳由于播种期不同菇体的颜色和出菇所需的时间变化很大.白灵侧耳随着秋季播种期推后出菇时间延迟,菇形无变化,两者每袋产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8个秀珍菇菌株进行分析,用NTSYS软件构建亲缘关系UPGMA聚类图。16条ISSR引物中,有8条ISSR引物多态性丰富,条带清晰。8条引物共检测到207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119个。在DNA指纹图谱中,引物P828、P974扩增条带多态性最高。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8个秀珍菇样本在遗传相似系数(GS)0.82处分成4个组,S1、S3分别单独聚为一类,S2、S5、S6聚为一类,S4、S7、S8聚为一类。结果表明,秀珍菇近缘种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ISSR分子标记可有效鉴别秀珍菇及其同属近缘种,这为秀珍菇资源的收集和分类提供了理论依据。基于I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秀珍菇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和它们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可为秀珍菇种质资源分类鉴定和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揭示新疆野生阿魏侧耳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为进一步驯化和保护阿魏侧耳野生资源提供基础材料和科学依据.[方法]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分析32个阿魏菇菌株的遗传多样性.[结果]从28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到6条引物,共扩增出84条DNA条带,多态性条带83条,多态比率为98.8;.供试菌株两两间的相异系数从0.104 2~0.748 5,D=0.60时,32个供试菌株分为5个类群.[结论]新疆野生阿魏侧耳种质资源存在一定的遗传多样性,具有较好的驯化选育潜力和保育价值.  相似文献   

7.
利用RAPD技术研究了15株白色金针菇菌株的遗传多样性。试验从20条RAPD引物中筛选出8条扩增条带清晰、多态性丰富的引物,共扩增出45条片段,多态性比率为73.3%;供试金针菇菌株遗传相似系数在0.560~0.984之间,在0.68水平上供试菌株被聚为1个类群,在0.83水平上可分为4个类群。RAPD分析结果与主成分分析结果具有一致性,说明供试菌株间遗传多样性丰富,RAPD技术能够作为快速鉴别金针菇菌株亲缘关系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利用RAPD技术研究了15株白色金针菇菌株的遗传多样性。试验从20条RAPD引物中筛选出8条扩增条带清晰、多态性丰富的引物,共扩增出45条片段,多态性比率为73.3%;供试金针菇菌株遗传相似系数在0.560~0.984之间,在0.68水平上供试菌株被聚为1个类群,在0.83水平上可分为4个类群。RAPD分析结果与主成分分析结果具有一致性,说明供试菌株间遗传多样性丰富,RAPD技术能够作为快速鉴别金针菇菌株亲缘关系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肺形侧耳种质资源拮抗反应和遗传多样性,为肺形侧耳种质资源鉴定、合理利用和优良菌株遗传选育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通过拮抗反应和RAPD分子标记对41个肺形侧耳菌株进行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对这2种方法的聚类分析结果进行比对及相关性分析.[结果]拮抗反应试验结果显示,仅有少数菌株与其他菌株间出现明显拮抗反应,多数菌株间无拮抗反应或拮抗较弱,可能存在同种异名的现象.基于拮抗反应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遗传相似性系数0.65处,可将41个肺形侧耳菌株分为五大类群,第I和III类群分别包括1个菌株,第II类群包括31个菌株,第Ⅳ类群包括4个菌株,第Ⅴ类群包括4个菌株,拮抗反应明显的肺形侧耳菌株聚在不同的类群,无拮抗反应或拮抗反应弱的菌株则聚在同一类群里.RAPD分析结果显示,15条RAPD引物共扩增出117个位点,多态性位点有96个,多态性比例为82.1%;41个肺形侧耳菌株遗传相似系数为0.51~1.00,在遗传相似系数0.84处可将41个肺形侧耳菌株分为五大类群,其中,第Ⅰ类群包括3个菌株,第II类群包括4个菌株,第III类群包括6个菌株,第Ⅳ类群仅包括1个菌株,剩余的菌株属于第Ⅴ类群,结合拮抗反应试验结果发现有明显拮抗反应的菌株聚在不同类群.拮抗反应和RAPD分析的聚类结果具有显著相关性(r=0.674,t=5.95),表明拮抗反应和RAPD分子和标记在反映肺形侧耳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上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均能很好体现肺形侧耳种质的遗传关系.[结论]肺形侧耳菌株存在同种异名和同名异种现象.在实际生产中可选择亲缘关系较远的材料作为亲本菌株,以增加后代的遗传变异,从而选育出综合性状优良的肺形侧耳菌株.  相似文献   

10.
以陕西陇县八渡油松种子园的14个无性系为材料,提取基因组DNA,采用RAPD技术,分析无性系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筛选出的8个引物共扩增出23个条带,其中具有多态性的条带14条,占总扩增条带数的60.8%。进一步采用UPGMA法进行亲缘关系及多样性分析,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71时,14个无性系聚为4类。14个无性系间亲缘关系较远,种子园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刺芹侧耳菌株遗传差异与农艺性状的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刺芹侧耳10个菌株的遗传差异ISSR分析和子实体生长特性评价结果表明,利用ISSR的6个引物的DNA图谱经聚类分析,获得了遗传关系树状图,在相似水平为0.879时,将10个刺芹侧耳菌株分为6个类群。刺芹侧耳10个菌株的子实体在13~16℃条件下都能正常生长,但在22~27℃范围内,只有3个菌株的子实体能正常生长;根据子实体形态特征可将10个刺芹侧耳菌株分为6个类型,与ISSR分子标记聚类分类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2.
白灵侧耳栽培菌株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白灵侧耳栽培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在DNA水平上分析白灵侧耳栽培菌株的种质遗传学差异,为白灵侧耳菌株鉴定提供快速有效稳定的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基于SRAP标记的烟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从分子水平上揭示烟草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和亲缘关系,采用SRAP分子标记方法,对烟草属5个种共134份种质进行了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从228对SRAP引物中筛选出15对多态性、稳定性好的引物,15对引物在134个材料上共获得241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例为81.7%.134份材料间的遗传距离为0.0213~0.5802,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57时,被聚为5个大类群,相同栽培类型的烟草并未明显的聚为一类.可较好地从分子水平反映这些烟草品种(系)间的遗传背景和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4.
福建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50条RAPD随机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引物12条,对分离自福建省10个不同市(县)的番茄或马铃薯晚疫病标样中的63个致病疫霉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产生92条RAPD条带,其中85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检测率为92.4%。利用NTSYSpc Version 2.1软件对供试菌株间的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并构建系统树状图,供试63个菌株被划分为6个遗传聚类组,RAPD分组与菌株的地理来源、寄主均无明显相关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不同地区的致病疫霉菌株整体亲缘关系相近,但各菌株间存在遗传差异,病原菌随病果运输迁移及A2交配型的存在可能是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对全国范围内收集到的19个亚侧耳菌株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简单重复序列区间(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简称ISSR)和序列相关扩增多态性(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简称SRAP)分析。首先随机选取19个亚侧耳菌株中的3个样本对ISSR和SRAP引物进行基因组DNA的PCR扩增,最终成功筛选出13条ISSR引物和13对SRAP引物。利用这26个引物或引物对,以19个亚侧耳菌株的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共获得301条稳定且清晰的DNA条带,其中285条具有多态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相似系数为0.70时,可将19个供试菌株分为5大类。利用ISSR和SRAP分子标记技术揭示了19个亚侧耳菌株的遗传多样性,为亚侧耳优良菌株的选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利用RAPD和酯酶同工酶指纹图谱对国内主栽的2个双孢菇菌株及从荷兰、美国引进的8个双孢菇菌株进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从47个RAPD引物中筛选了14个条带清晰重复性好的引物,共产生了88条清晰的扩增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64条,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72.73%,10个菌株可分为4个类群;酯酶同工酶电泳共扩增出了清晰条带7条,其中多态性条带6条,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85.8%,10个菌株可分为3个类群。2种技术均显示,国内菌株与国外引进菌株之间亲缘关系较远。因此,引进国外优质双孢菇菌株对增加中国双孢菇遗传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ISSR和SRAP分子标记研究16个分布于不同地区无患子种质的亲缘关系。基于优选出的13条ISSR引物和3对SRAP引物介导的稳定PCR扩增图谱,采用NTSYS数据分析软件计算材料间的Dice相似系数,利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ISSR和SRAP条引物共扩增出90个稳定条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5条,其中多态性条带共55条,多态性条带比率约为61%,表明分布于不同地区的无患子种质间存在较高的多态性,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各地区种质间的遗传差异较大。基于UPGMA法构建的分子树状图,可将16个无患子种质划分为3个大类,其中分布于福建与分布于四川的无患子种质亲缘关系最远,分子聚类结果并不完全与其地理分布一致。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REP-PCR技术在平菇栽培菌株分类鉴定中的应用。结果表明,REP-PCR技术对供试平菇菌株扩增出的条带清晰,重复性好,多态性高。聚类分析表明,在聚类重新标定距离为11时,23个供试菌株聚类为六大类群;在聚类重新标定距离为17时,23个菌株聚类为四大类群:杏鲍菇、白灵菇和秀珍菇为独立的类群,20个糙皮侧耳栽培菌株聚类在一起。因此,REP-PCR技术可以应用于侧耳属种及菌株水平的鉴定。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10对SRAP引物,对10份续断属植物样本进行遗传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0对引物共扩出566条谱带,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56.6条带,片段大小为150~2000 bp,其中多态性条带为362条,平均每对引物扩增的多态性条带为36.2条,平均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64%,结果表明续断属植物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UPGMA聚类分析表明10份续断属植物分为2个大类和4个亚类,大头续断和深紫续断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与其它续断属植物间遗传差异较大;日本续断、恩施续断、大理续断和川续断遗传亲缘关系较近,其中大理续断和川续断聚为一个小类群,支持大理续断并入川续断。  相似文献   

20.
利用ISSR和ITS标记对黑龙江省采集的33株野生黑木耳菌株和8个黑龙江省常见栽培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PCR-ISSR体系,选出9个ISSR引物对菌株DNA进行扩增,通过聚类分析对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9个ISSR引物扩增条带103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95条,多态性比率为92.2%,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条带11.4条,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多态性条带10.6条,平均多态性比例为91.7%。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变化在0.063~0.924之间。通过ITS序列对黑木耳菌株进行亲缘关系分析,利用软件ClustalX 1.83和MAGA 4.1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黑木耳ITS1、5.8S、ITS2三个区信息为点比例达到52.1%,遗传位点丰富。两种标记方法均显示黑木耳野生菌株间遗传多样性优于栽培菌株。ISSR和ITS两种方法联合使用可得到较好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