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常培养试管菌种,都是将试管斜面朝上(正放)培养,这样试管内易形成水汽,落入斜面培养基上,影响菌丝生长。特别是采用酒精消毒菇体表面分离母种,酒精挥发和水汽凝结成水滴,滴到斜面培养基上,会抑制菌丝生长。如将试管反放,即把斜面朝下培养,可克服上述缺点,发菌快且好。  相似文献   

2.
食用菌液体培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人们用各种方法栽培食用菌,都注重培养硕大的子实体。现在人们正探索用液体培养与子实体具同样营养价值的菌丝体。这是现代化规模生产微生物产品的基本方法,也是现代食用菌生产的发展方向。一、食用菌液体培养的意义 (一) 固体菌种与液体菌种的比较传统的固体菌生产是从试管斜面菌种(一级菌  相似文献   

3.
栎松口蘑组织分离优选部位试验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栎松口蘑子实体作为分离材料,对子实体的不同部位进行组织分离,接入黑木耳菌丝-马铃薯综合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试验,获得栎松口蘑试管母种,菌褐分离成功率50%,菌柄基部和菌肉分离成功率15%,菌柄上部中央与外缘分离成功率10%。  相似文献   

4.
试管组织分离常常由于细菌、酵母菌污染导致失败,既耽误了时间又浪费了培养基,实是遗憾。现将此法操作略作改进,可达到分离成功的目的。(一)试管组织分离培养法:子实体选取、消毒、培养基制作均同常规,只是在接种时,使试管培养基的斜面朝下,将组织块放于试管棉塞前的内壁上,塞好棉塞后竖立试管让组织块沿壁下滑达管的底部并接触培养基。注意组织块下滑时不能接触到培养基,这样即使组织块带菌也不至于污染整个培养基斜面。接种后将试管立放或斜放,斜放程度不得低于培养基在  相似文献   

5.
竹荪菌种易于老化,特别是培养时间稍长,或受到变温、光照,机械及干燥脱水等刺激后,菌丝变红衰退更为明显。目前,竹蒸菌种一般是采用斜面低温和液体石蜡保藏,我们改用原种封闭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简述于后。(一)供试菌种①短裙竹荪L_9,由宜宾地区农科所从野竹荪子实体经分离提纯获得;②短裙竹荪ODd,由贵州生物所提供的栽培种经分离提纯获得.(二)试验方法设试管原种保藏和玻瓶原种保藏,以常规斜面低温保藏和液体石蜡保藏作对照。  相似文献   

6.
作者于1983年,对金耳(Tremella mesenterica)的人工段木栽培进行了研究,均获得了子实体。其色泽和形状与野生金耳相同为橙黄色、脑花状,但朵型却比野生的大,最大的直径22厘米,最重820克。现将试验方法和结果简报如下。一、材料与方法 (一)菌种:取野生金耳的组织分离物接于PDA斜面培养基上,在25℃下培养7天左右,微黄褐色的菌丝即在试管斜面上长好。然后再将试管种接入装有木屑培养基(木屑78%、麦麸20%、石膏0.5%、糖1%)的瓶内,在25℃下培养20~25天,菌丝长满瓶,  相似文献   

7.
王龙  秦鹏  赵玉卉  郭瑞 《北方园艺》2015,(13):142-145
以侧耳属菌株为试材,研究了甘肃甘南高海拔地区5个不同侧耳属菌株同一菌种的保藏菌种和子实体组织分离新培养菌种间的生产性能差异情况。结果表明:2类菌种在试管中培养时生长速率没有差异;2类菌种的对峙培养均未产生拮抗现象;组织分离新培养菌种的子实体形态与产量较保藏菌种略显上乘。  相似文献   

8.
野生松乳菇菌丝的分离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松乳菇的子实体作为分离材料,对子实体的不同部位进行组织分离和孢子分离,分别接入不同配方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试验,获得松乳菇试管母种,菌褶分离成功率25%,柄基分离成功率80%,柄与盖交界处分离成功率33%,并将母种扩大培养成再生母种,对所获菌丝体的形态特征进行了初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根据广东省微生物所林捷能等同志从国内外引进的侧耳属菌种中,我们选择了一些目前较为广泛栽培的种类,经人工栽培所获得的子实体和在试管斜面经40-60天,25℃培养的纯菌丝体,并与在野外采到的野生食用种一并进行了宏观和微观特征以及某些生物化学反应的比较观察。本文是对广东野生及栽培食用侧耳种的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松口蘑(松茸)菌种的分离培养试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以松茸的子实体、菌根作为分离材料 ,采用多种分离方法 ,在不同配方的培养基上反复培养试验 ,获得松茸试管母种 ,分离成功率达 5 0 %以上。并将母种扩大培养成为液体菌种、固体菌种 ,实现了规模化生产松茸菌丝体。为合成松茸菌根化苗木造林 ,实现松茸半人工模拟栽培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崇江县山斜乡森林中生长着一种野生香菇,当地俗称“板菇”.1995年我们筛选出一个菌株,经1996~1997年大面积试种,发现袋栽具有许多优良品性,值得开发,现将其特征及栽培方法介绍如下:1 生物学特征 ①菌丝特征:菌丝洁白,细短,絮状,25℃下恒温培养12~14天长满试管,后期在斜面上出现酱油状油滴.在木屑培养基上接种,30天长满袋,抗污染力强,60天菌丝生理成熟.②子实体特征:子实体单生,个体中等大小,盖径5~15cm,肉质厚.成熟后表面有谈棕色鳞片,菌柄上布满鳞片.生长适温5~20℃,子实体商品性状良好,适宜鲜销.木屑袋栽转化率120%以上.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用于母种组织分离较佳羊肚菌。方法:分离培养晾晒后羊肚菌子实体(含水量60%~70%)和鲜子实体(含水量90%),观察组织培养菌丝与菌核。结果:晾晒后子实体分离培养的母种在产核量、菌丝生长等方面均略优于新鲜子实体分离培养的母种。结果对提高羊肚菌菌种质量,实现羊肚菌的稳产、高产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美味牛肝菌的菌种分离培养试验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美味牛肝菌的子实体、菌根作为分离材料,采用多种分离方法,在不同配方的培养基上反复培养,获得美味牛肝菌试管母种,分离成功率达60%以上。并将母种扩大培养成为液体菌种、固体菌种,实现了规模化生产美味牛肝菌菌丝体。  相似文献   

14.
食用菌的常规组织分离过程为:将子实体用水冲洗一升汞浸泡表面消毒→无菌水冲洗→吸水纸吸干→切块→接种。通过上述处理,组织块含水量已远远超出正常需求,将其接入试管后,表面注水,多数污染,1~2日开始腐烂,成功率仅20~60%,即使成活的少数试管其萌发的菌丝长势也细弱。为此,笔者介绍一种剥皮组织分离技术,连续五年实践证明成功率可达90%左右。此技术可用于香菇、蘑菇、平茹、金针菇等,具体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5.
松茸菌丝体的纯培养及其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采自云南中甸、丽江、武定、巍山4个地方的松茸进行了分离培养,并利用感官及ITS测序对所培养的菌丝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利用斜面培养基很好地诱导出了菌丝体母种,诱导率达75%;而将分离培养得到的菌丝体进行液体培养,菌丝生长良好,且能进行转扩和较大规模培养;液体培养的菌丝体仍具有松茸的特殊气味,证明可能为松茸的纯培养物;经ITS测序比较,采自中甸、丽江、武定、巍山的松茸子实体和其液体培养的菌丝体,其遗传相似度分别为0.9970、1、0.9980、0.9980,表明取自不同地点的子实体与其相应的培养物在种质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用组织分离法制作食用菌母种,在分离操作过程中,常因杂菌(特别是细菌)污染而导致斜面试管报废。我们作了如下两个方面的改进,可使斜面培养基的利用率和分离成功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7.
一、母种培养基的制备和菌种的分离及培养〈一〉培养基配方:1.PDA 培养基(常规配制装管)。2.碎玉米培养基:把玉米粒粉碎成0.1—0.3厘米大小的碎粒,加水浸泡12小时后,煮沸10分钟,拌入2%的石膏粉,凉干表面水分即可装管灭菌。但玉米粒培养基要装至试管的一半,且不需摆斜面。〈二〉灭菌:把试管放入低于管口7厘米的金属器皿内(高于管口棉塞易受潮,加低于器皿3  相似文献   

18.
黑木耳耳片组织分离菌种,一般先用水将耳片泡开,再行药液表面灭菌,尔后取处理好的组织块置斜面上培养。这种方法在应用时不易掌握,不是药液将组织块杀死,就是组织块吸水过多不萌发或污染。为克服此缺点,我们采用干耳分离法。将晒至足干的耳片连同试管,在分离前同时放入接种箱,用常规剂量的甲醛薰蒸40分钟,进行无菌操作,取  相似文献   

19.
为了获得只能在椎树林下生长的红椎菌菌种及对比子实体各个部位分离效果,对子实体各个部位进行了组织分离培养试验;为了获得简易的扩繁培养配方进行了母种扩繁培养试验。分离试验结果,只有菇柄部位分离出了菌丝,菌盖及菌褶部位没有培养出菌丝;红椎菌菌丝在添加子实体碎末及洗子实体红色水的配方分离效果最好,其次是加有红椎树根及枯枝落叶的配方,说明这两种添加物质中有菌丝生长需要物质,在常规的真菌培养基中没能分离到菌丝;扩繁试验结果,分离后的菌株在PDA、CMA等真菌培养基中生长也健壮、浓密,因而也能作为扩繁培养基。  相似文献   

20.
凤尾菇(Pleurotus sajor-caju)是平菇属的一个优良品种,生活力强,极易栽培。近年来,我们从多方面研究了它的生育特性,现就如何利用光、热等气象因子调节控制其生育谈点浅见。一、光热因子对组织块生育的影响 (一)试验方法:用PDA培养基分装试管(20×200),按常规制备灭菌。于每支试管斜面中部,接入一块绿豆大小的凤尾菇子实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