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朱小平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
探索湖南女性文学与湖南旅游资源的拓展和延伸,力求创造出集湖南女性文学景观、湖湘人文景观和湘楚自然景观为一体的湖南女性文学之旅,努力挖掘湖南旅游资源,使湖南女性文学之旅成为湖南旅游业的一大品牌。本文力求使文学和旅游之间形成互动,使湖南女性文学与湖南旅游相互渗透,在湖南女性文学之旅中,用更为生动形象的方式来解读湖南女作家作品,促进湖南女性文学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2.
湖南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湖南旅游业历史沿革。湖南现有3036处景观.旅游资源分为7种类型,采用专家评价法与心理物理学派评价法相结合的方法.评出旅游资源质量等级为:一级131处,二级1015处.三级1369处。指出了湖南旅游资源的四大优势,提出了湖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指导思想、开发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湖南农业旅游开发初探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分析了湖南省发展农业资源的资源优势,提出了湖南省农业旅游开发的基本设想:提高对农业旅游的认识,明确农业旅游的市场定位,确立农业旅游的开发模式,积极开发农业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4.
5.
湖南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及对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新时尚,乡村旅游开发也继农业产业化之后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本文首先基于乡村旅游开发一般理论,给出对当前湖南省乡村旅游开发现状的基本判断。接着具体分析了湖南开发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最后在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我省开发乡村旅游的一系列对策:重点做好乡村旅游开发规划、制定积极的产业政策、加大投资开发力度、加强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开发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西部山区小城镇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研究——以湖南隆回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中西部地区小城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保存完好的原始自然风貌和独特的民族文化,极具地方特色和品牌效应。但由于受到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等各方面的影响,其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仍属低效型,其大部分旅游资源仍处于闲置状态。结合湖南隆回旅游资源的内容和基本特征,就其发展模式和深度开发提出了构思和建议,为我国中西部山区小城镇旅游业快速、健康地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科学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8.
分析了湖南优势农产品资源的开发现状、比较优势和主要瓶颈,并借鉴农业产业链管理理念,从基地建设、品种培育、精深加工、品牌战略、营销体系、生态安全、利益机制、新型农业等方面,研究思考了湖南优势农产品资源开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10.
通过对现存新疆早熟陆地棉种质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整理、收录等工作,同时对主要的农艺性状进行统计分析及判别分析,有利于新疆棉花资源的数据化管理,便于新疆早熟陆地棉种质资源数据的查询和进一步的育种亲本分析,可以更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为育种工作和生产部门服务。 相似文献
11.
12.
13.
以河南云台山景区内村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云台山村落概况以及村落资源现状。探讨了云台山景区村落旅游资源整合的意义,指出其有利于云台山景区内旅游资源的共享,有利于拉动焦作市旅游业的整体提升,还有利于提升焦作山水品牌。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云台山景区村落旅游资源整合的思路,强调应拓展交通网络,促使村落融合;规划村落形象,拓展旅游空间;丰富村落文化,深化景区内涵。 相似文献
14.
湖南雪峰山旅游气候资源评价及农村旅游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Excel软件对雪峰山1973~1989年的气象数据进行处理,得出雪峰山气象景观及旅游气候资源的特点,并对雪峰山的气象景观以及旅游气候资源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雪峰山具备利用旅游气候资源和相应的动植物资源开发乡村旅游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利用四川省139个站点1961~2004年月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并选取九寨沟、海螺沟、峨眉山、蜀南竹海4个旅游景区的气象站点,统计分析了其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的气候变化趋势,进而研究了气候变暖对四川旅游气候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与全球变暖相对应,四川地区年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6个景点的气候变化趋势也基本有类似的响应,这对于以水为景、以气为景的旅游景区(如九寨)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但是冬暖气候在导致降水量减少、冰川面积减少、积雪量减少、雪线上升的同时,也提供了开展冬季旅游、重构现有旅游格局、挖掘新的旅游资源、拓展新的特色旅游空间的机遇。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了主动适应全球变暖的气候响应,大力开展冬季旅游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17.
18.
结合湖南省的降水、土壤、地域条件及农业生产特点,与我国北方旱地农业相对比,分析探讨了湖南省发展集雨补灌和推行农田降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包括降水就地入渗、田间微集水、农艺节水)的优势和劣势,提出了适应当地条件的降水资源农业高效利用的途径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