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母亲     
<正>很多时候,我不知道应该从什么角度来写母亲,母亲陪伴我的点点滴滴能写一本厚厚的书,多舛人生的酸甜苦辣,母亲的呵护与关爱无处不在。在我7个月大时,左腿长了碗大般的脓包,手术没有麻药,我却未哭一声,父亲以为我是个"傻子",因此不重视我,但母亲一直没放弃我,她也从没有嫌弃这个"傻"闺女。7岁时,大伯约父亲把他的闺女和我一起送出  相似文献   

2.
鸡蛋情怀     
任献文 《百姓》2001,(9):45
如今,鸡蛋作为一种极其普通的日用副食品已不再被人稀罕。每天早餐时,母亲常将煮熟的鸡蛋剥开。放到我两岁儿子的口中,儿子常极不情愿的嚼几下,有时干脆紧紧闭嘴,摇头拒绝吃鸡蛋,引得母亲常常慨叹:“现在生活好了,孩子吃饭却挑拣了,象你们小时候,常年难得吃个鸡蛋,弄到个鸡蛋玩上两三天都舍不得吃!”妻反驳道:“那时候不是缺嘛!都快三十年了,哪能再比!”  相似文献   

3.
<正>圣诞节快到了,我正准备去参加公司组织的文艺活动。母亲打电话叫我过去吃饭:"今天冬至,给你包了最爱吃的韭菜馅水饺。"我的电动车在父母居住的小院天井里还没有停稳,就听见母亲在屋里给父亲下"命令":"荣儿来了,快,帮我打开电磁炉。"不到一刻钟,母亲就端着一盘热气腾腾的水饺,放在了我的面前。门外寒风刺骨,室内我和父母三人吃着水饺,气氛热烈温暖。看着父母幸福、满足的表情,我不由忆起小时候母亲使用大锅头做饭时的情景。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农村  相似文献   

4.
<正>母亲是个没有多少文化的女人,但她却是对我的成长教育起到最重要作用的人。儿时的记忆里,母亲对我的管教总是严于对三个哥哥。母亲常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女孩子将来长大了不能靠男人生活"。那时年幼,我并不能理解母亲常挂在嘴上的这句话对我有什么实在的意义。每当学习成绩下降被母亲责骂时,我的心都很受伤,不明白母亲为什么  相似文献   

5.
母爱的力量     
直到今天,我依然不敢想象,不会骑自行车的母亲,当年是如何将那袋小麦运送到学校的。只记得当我看到她时,风尘仆仆的她全身已经被汗水湿透,蓬头垢面的,我差点认不出来。我永远都无法忘记,在教学楼下,当她将一沓粮票交给我时,眼中流露出一种如释重负般的轻松和释然。  相似文献   

6.
正这是发生在去年的一件事儿。母亲1968年从天津下乡来北大荒,去年正好68周岁。我们想在母亲生日时纪念一下这两个特殊的"68"。因为母亲生日那天是星期一,时间有点紧。我和老公一边收拾家中旧物,一边商量什么方式好。在一旁查阅大学资料的儿子冒了一句:"妈,我姥姥喜欢吃饺子,给我姥姥包饺子吧。"  相似文献   

7.
<正>下班回家,每次走到门口,不等我掏出钥匙,门就"吱"一声自动开了。进屋换好鞋,这时候,母亲就开始笑眯眯地把热气腾腾的饭菜一样一样端到桌子上,一家人说说笑笑吃饭……久而久之成了一种习惯,我也没往多处想。这天,办完事后我从另一个路口拐回家。走到家门口,没有听到熟悉的开门声,我就拉开小包翻钥匙。进门换鞋时,老公冲着阳台喊:"妈,你的宝贝姑娘回来了!"我一抬头,看到母亲正站在阳台窗户前向外张望。老公笑呵呵地对我说:"你还不  相似文献   

8.
正母亲21岁下乡来到北大荒,一辈子耕耘在三尺讲台上,想来也是桃李满天下了。可她总说自己很平凡。确实,母亲是平凡的,平凡到她留给我的"传家宝"中,除了一些教学书籍和已经泛黄的论文手写稿外,只有一支"工龄"和我年纪差不多的钢笔,还依旧陪我工作在教育岗位上。那是一支普通的包尖钢笔,通体的黑色里飘逸着几丝红色线条。几十年来,它书写过无数批语,审阅过无数试卷,成了母亲和我教学生涯的接力棒。和母亲一样,我21岁时也成了一名教师,但却  相似文献   

9.
母亲的灶台     
<正>端午节回老家,刚到村口,就远远地看到我家老屋上升起的袅袅炊烟。一定是母亲知道我们今天回家,早早地在灶台上忙碌开了。果然,一进家门,就看到母亲挥舞着刀铲,在灶台上忙得不亦乐乎。我坐到灶门口,一边帮母亲添着柴火,一边和母亲聊聊家常。柴火"噼噼啪啪"地燃烧着,绽开灿烂的火花,欢快地舔着锅底,映红了我的脸。灶台上水汽氤氲,朦胧中,我的思绪又回到了许多年以前……记忆中,母亲的每一天生活总是从灶台拉开序幕的。  相似文献   

10.
<正>相传夏商时,有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子,母亲因生儿子时留下瘀血腹痛之症。孩子长大后,为母亲到处求医问药。一天,来个采药人说能治好他母亲的病,但要纹银十两、大米二十斗。家里穷得根本没法支付这么高昂的费用。聪明的孩子便悄悄尾随采药人,找到了能医治母亲病的药材。母亲喝了这  相似文献   

11.
<正>上世纪60年代末,金萤、金煜、金侠和金延四姐弟,随父母来到设在河南省黄泛区农场的中央党校五七干校,分散到农场的三个学校读书。几年后,他们先后回到北京;大学毕业后,他们分别到英国、美国和加拿大深造,在国内外先后取得博士学位。"一门四博士"的群起,曾引起社会很大关注,他们的母亲李振霞,曾应邀到各地做教育子女的经验报告。一、从北京到黄泛区在中央党校任教的金春明夫妇有四个孩子—  相似文献   

12.
觉一 《中国农资》2014,(2):27-27
<正>腊月,是母亲最忙碌的日子。一进腊月,母亲就像个陀螺一样地转个不停。随着母亲的忙活,乡村的年味就在母亲的忙碌中逐渐渲染开来。每年年猪杀好后,母亲就会把肉先用盐腌上三五天,然后用铁丝钩把肉串起来挂在通风处晾晒。当上面的水汽基本上被吹干时,母亲便到山上砍回许多青树枝,然后把肉放在树枝上用火熏制。母亲常用的树枝一般都是家乡一些常见树木,如松树枝、柏树枝、樟树枝等。母亲用这几种树枝熏制出的腊肉是好看又好吃。因此每当我们家开始熏制腊肉时,  相似文献   

13.
雨后     
爱小米 《北京农业》2012,(32):46-47
<正>2012年7月21日,对于北京,对于房山,一个匪夷所思的符号!一个和平年代让人心惊胆颤的日子!一部数百年一遇的灾难纪实!在房山,一个与河北省接壤的普通乡村。那一天,小雨淅淅沥沥下着,时缓时急,没有人看出这场雨跟夏季的任何一次降水有什么不同。一家人围坐一桌,进行着"搓麻"运动,这样一个天气,没有什么比这更惬意的了。况且,这也是女儿陪伴母亲最好的  相似文献   

14.
那年的欢喜     
<正>应该是1966年,我上高小,暑假的时候,咸阳北塬上的马庄逢集,母亲给了我两毛钱,叫我带三个弟弟到集上逛逛,顺便买一斤盐。一到集上,小弟弟兴奋地指着吃食摊子嚷嚷:"油糕、麻糖,还有馄饨,哥,妈不是给你钱了吗!"我一声喝住了:"还要买盐呢!一斤盐两毛钱,能吃半年。一碗馄饨两毛钱,一吧嗒嘴就没了!"小弟弟没敢再吭,二弟和三弟见  相似文献   

15.
<正>深秋里,个子不高的母亲总是背着装满黄豆的背篓,如同一棵会行走的"黄豆秆儿"整日奔忙在家乡的山路上。她清瘦的身躯,背出了我们快乐的童年,更背出了温暖的家。母亲背黄豆的姿势,是我终生难忘的最美姿势。母亲背着沉重的背篓,下山坡时,她的右手总是握一截粗大的树枝,用来支撑自己;她的身子始终略微弯曲,头低着,小心翼翼地踩着每一步。这时,背篓总是高过她的身体,母亲的身形就显得更加得瘦小。有时踩滑了,为了防止自己像一辆刹车  相似文献   

16.
心月 《新农村》2012,(11):47
有个人去应聘工作,随手将走廊上的纸屑捡起来,放进了垃圾桶,被路过的面试官看到了,因此他得到了这份工作。原来获得赏识很简单,养成好习惯就可以了。有个小弟在脚踏车店当学徒,有人送来一辆故障的脚踏车。小弟除了将车修好,还把车子擦得干干净净,其他学徒笑他多此一举。后来雇主将脚踏车领回去的第二天,小弟被"挖"到那位雇主的公司上班。原来改变命运很简单,比别人多做一点就可以了。有个小孩对母亲说:"妈妈,你今天好漂亮!"母亲问:"为什么?"小孩说:"因为妈妈  相似文献   

17.
"农时"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传统学术研究中,"农时"来源于对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包括天象、气象、物候、农事四个方面。在中国古代的文化背景下重新来考察"农时",发现"农时"除了以上层面的意义之外,还逐渐演生为"天时"和"天运",是天人合一思想缔结的枢纽,具有深刻的文化和思想意义。巫史传统下的"农时"包括:观类取象思维下的象"时";天人交感思维下的得"时";由农时到天运的循环历史哲学观。  相似文献   

18.
初见沈川英,她正准备踩三轮车去镇上的农贸市场出售自家的番茄。或许是习惯了忙碌,停下手里的活坐下聊天时,她反而显得有些不自在。从当初的毛竹大棚开始,50岁的沈川英种植大棚蔬菜已有15个年头了,她也从当年的"贫困母亲"脱胎换骨成为了附近小有名气的"自强母亲"。  相似文献   

19.
每个宝宝出生时头发的多少是有差别的.胎儿在母亲子宫里发育到5~6个月时,全身会有浓密的胎毛,以后再逐渐脱落.假如胎毛脱落过多,出生时就会头发稀少,通常称为"童秃".  相似文献   

20.
<正>生长在河边,孩童时就曾煞有介事地钓过鱼。弄上一根细细的竹竿,找上一节母亲做鞋用的细麻绳,把一颗颗大头针放在煤油灯上软化后弄成一个个"鱼钩",收拾妥当之后,便同一般年龄大小的伙伴们三五成群来到河边钓鱼。如此钓法,大多数时候都是一无所得,三五次后,本来就缺乏耐心的我便对钓鱼失去了兴趣,如此一弃便是近30年。前年夏天,经不住一位老同事的怂恿,也碍于多年深交的那份人情,我陪他们到弥河去钓了一次鱼。说是钓鱼,从我内心来说,无非是"陪太子读书",去河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