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刺槐单株生物量动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2.
如何迅速而准确的预测林分的生物量是森林生长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萌生的刺槐林,林分生物量的测定更加困难。通过采用标准地、标准木和树体分层分段抽取标准样品的方法,采伐取样刺槐的样品, 测定并计算刺槐萌条各部位的生物量和单位生物量,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以刺槐萌生林树高(H)和冠幅(C)为测定因子的数学预测模型,得出回归方程W=0.168×(CH)1.434,其相关指数(R2)达到0.971,模型可用于刺槐萌生林的生物量预测。  相似文献   

3.
刺五加种群构件生物量预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刺五加种群经济产量预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不同参数、不同函数对不同生境刺五加种群构件生物量进行预测。[结果]刺五加种群的构件生物量可以用数学模型进行估测,并且幂函数的估测效果优于其他函数,估测的精密度较高,其中以选用基径的平方×株高(D2H)为自变量估测的效果较好。[结论]建立了刺五加种群经济产量的数学模型,并可用于指导生产。  相似文献   

4.
以延安城郊刺槐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法,对其进行样地调查,比较分析林下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随林龄、林分密度和坡向变化而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1)刺槐林下共有植物52种,隶属于26科44属,分布较广的有菊科、豆科、蔷薇科、毛茛科和禾本科.2)阴坡刺槐林下各指标均优于阳坡,说明阳坡的自然条件较差,可选择更能适合其条件的抗旱树种在适宜的栽植密度下进行造林,如沙棘、山杏等,造林时注意构建合理的模式配置,促进林分的健康发育.3)刺槐林下物种多样性与生物量间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主要表现在Margalef指数与地上生物量相关性极显著(p=0.000 04),与地下生物量相关性极显著(p=0.007 74),与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相关性显著(p=0.024 76);而Shannon-Wiener指数与地上生物量相关性极显著(p=0.003 80),与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相关性显著(p=0.027 61).研究表明,综合物种多样性与生物量的指标来看,延安城郊刺槐林的栽植密度在950株·hm-2左右时利于其林下群落生长发育;而在刺槐进入中龄林后即可对其进行适当的抚育改造,包括间伐乔木,补植灌草等一系列措施,丰富林下层次结构,利于其可持续发育.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好地了解四倍体刺槐(tetraploid Robinia pseudoacacia)生长季节的生物量和营养质量分数动态变化,为确定其饲料林的最佳刈割时期提供理论依据,在测定1~2年生林分生长时期叶片营养的基础上,测定了3年生林分的株高、基径和叶质量、茎质量动态,并分析了此林分的叶片、茎杆和整株的营养动态。结果表明:叶片和茎杆生物量的变化与株高和基径生长动态相似,均在6月25日前增加迅速,然后进入缓慢生长期,最后从8月10日再次快速生长;不同年份的叶片营养质量分数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叶片的粗蛋白质量分数最高,茎杆最低,且粗蛋白质量分数从6—7月份下降迅速,随后逐渐下降;叶片、茎杆和整株的干物质、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质量分数在生长季节逐渐增加,而且均在叶片中质量分数最低、茎杆中最高。综合考虑叶片及当年生茎杆生物量和粗蛋白质的相互变化,确定四倍体刺槐第1次最佳刈割时期为6月下旬。  相似文献   

6.
北京密云水库集水区刺槐种群生活史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以种群生命表及生存分析理论为基础,在对密云地区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编制刺槐种群静态生命表,绘制了刺槐的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亏损率曲线、死亡密度函数曲线、积累死亡函数曲线和危险率函数曲线,分析种群生命过程,研究了北京密云地区刺槐人工林刺槐种群动态和数量特征。结果表明,刺槐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Ⅰ型,并应用谱分析方法研究了刺槐种群动态,在刺槐种群更新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周期性;刺槐种群在群落中占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7.
北京山区刺槐林种群的空间点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对北京市密云水源保护林试验工作站人工刺槐林样地调查结果,采用点格局分析法对刺槐种群内,刺槐与其伴生种及不同龄级刺槐个体的分布格局与空间关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刺槐林种群结构中,刺槐直径和树高分布明显,直径呈截尾正态分布,树高呈双峰山状分布。刺槐种群的空间点格局在所研究的尺度上(35m)呈显著性聚集分布,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刺槐胸径DBH22.5cm呈现随机分布,7.5cmDBH≤22.5cm和DBH≤7.5cm在不同的研究尺度表现出聚集、随机和均匀分布特征。在种群的空间关联性上,刺槐种群和油松种群在所研究的尺度上,二者之间关联性为显著性负关联;在所研究的尺度内,不同发育阶段的刺槐7.5cmDBH≤22.5cm和DBH22.5cm的空间关联性很弱,7.5cmDBH≤22.5cm和DBH≤7.5cm、DBH≤7.5cm和DBH22.5cm之间关联性随着研究尺度的不同,表现也不同。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棉株营养生物量与其最大载蚜量的关系出发,探讨了棉蚜田间种群消长的规律。结论从为:由于棉株供给棉蚜的营养生物量与居住场所的季节变化控制着棉蚜的增长、生翅及扩散等特征而引起蚜群的季节消长,通过分析建立了四个与棉蚜种群增长、消亡、崩溃以及棉株营养生物量的消长有关的于模型,并通过此子模型建立了棉蚜田间种群消长模拟模型。此模型能较好地描述棉蚜田间种群消长的一般规律,无疑对棉蚜种群消长规律的认识及预测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刺槐萌生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刺槐萌生林的生长和生物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2年生的更新苗。以株高,地径和株数对比,萌芽苗优于根蘖苗。从树干解析表明,萌生林树高的连年生长量在第4年达到最大值(2.0m);而胸径和材积的连年生长量第8年时最大,分别为1.15cm和0.00775m~3/株。9年生萌生林乔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为54.826t/ha,年平均净生产量为10.229t/ha.a。与实生林相比,在相同的生长条件下,萌生林具有较高的木材量和生产力。  相似文献   

10.
辽西半干旱区水肥耦合对刺槐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探讨辽西地区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水肥耦合效应,采用3因子5水平正交回归设计方法,用盆栽试验研究探讨了不同水、N、P条件对刺槐苗木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N对刺槐苗木生物量的作用效果显著,对其具有耦合交互作用;N对刺槐苗木生物量的作用受水分条件制约,不同的水肥配合有不同的生物量积累.因此,以水定肥、合理施肥是提高辽西地区刺槐苗木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版纳甜龙竹种群生物量结构及其回归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为版纳甜龙竹的合理经营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位于云南省勐仑镇人工栽培的版纳甜龙竹(Dendrocalamus hamiltoniiNees et Arn.ex Munro)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了版纳甜龙竹单株各器官含水率和生物量、种群生物量结构,并对胸径与各器官生物量的相关性进行了拟合。【结果】版纳甜龙竹秆、枝、叶3种器官含水率随龄级的增加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以秆的含水率下降幅度最大,竹叶的含水率变化较小。人工林的总生物量为141 598 kg/hm2,其秆、枝、叶、地下部的生物量分别为74674,23381,8071,35472 kg/hm2,占总生物量的比例依次为52.74%,16.51%,5.70%,25.05%;Ⅰ龄级、Ⅱ龄级、Ⅲ龄级、Ⅳ龄级和≥Ⅴ龄级版纳甜龙竹的生物量分别为15 899,21 013,37 124,32 495和35 067 kg/hm2,占总生物量比例依次为11.23%,14.84%,26.22%,22.95%,24.76%;版纳甜龙竹的总生物量和秆生物量除低于慈竹以外,均比其他竹种高。版纳甜龙竹各器官生物量与胸径(D)间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其中秆生物量(Bs)、地上部生物量(Ba)与胸径(D)间的拟合模型分别为Bs=0.180 6D1.802 2(竹龄(a)≤1)、Bs=0.0803D2.304 4(a>1)和Ba=0.0795D2.455 9(a>1),且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结论】建立了竹秆胸径与各器官生物量的估测模型,在生产实践中可用其估算各器官的生物量。  相似文献   

12.
井冈寒竹种群生物量结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井冈寒竹种群的生物量结构,结果表明:井冈寒竹种群的总生物量为1602.92g/m2,其中地上部分为956.39g/m2,占59.67%,地下部分为646.53g/m2,占40.33%。不同构件生物量结构为:秆605.02g/m2,叶209.68g/m2,枝141.69g/m2,鞭532.87g/m2,篼113.66g/m2;井冈寒竹种群中1~4龄级个体生物量的分配依次为:6.25%、26.49%、48.09%和19.17%;井冈寒竹种群中各构件单位生物量在不同年龄分株上的分配亦有差异,地上部分含量逐渐上升,地下部分含量逐渐下降;秆、枝、叶的平均含水率分别为46.05%、57.87%和60.10%,以秆最少,叶最多。  相似文献   

13.
为了能够客观地表现种群消长的动态模式,以胸高断面积代替种群生物量,采用洪伟等提出的Logistic改进模型对木荷(Schima superba)种群的增长动态进行研究,运用改进单纯形对模型参数进行优化。拟合结果表明,木荷种群的最大增长速度出现在第4龄级至第5龄级之间,即胸径为32.5~42.5 cm时期。在所调查的林分中木荷种群基面积已达到17.463 7 m2/hm2,而木荷种群的平衡位置是基面积为15.031 1 m2/hm2的点,表明目前木荷种群还处在演替阶段,达到平衡状态还要经过一段时期。  相似文献   

14.
朴树苗期种群构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研究朴树苗期的种群构件,掌握朴树种群结构的规律。[方法]通过调查22个构件的生长情况及生物量,依据Harper的构件理论对朴树苗期的构件种群进行了研究。[结果]朴树苗期构件生长情况及生物量增长的曲线动态图多呈传统的“S”形,符合Logistic增长,只有枝、叶生物量与数量以及叶面积等呈平放的倒“S”形;构件之间及构件与个体之间生物量增长不具同步性;1级枝叶及其上的叶系统是朴树1年生苗苗期种群构件的主要组成部分;2级枝叶及其上的叶系统是朴树2年生苗苗期种群构件的主要组成部分。[结论]该研究阐明了朴树苗期的种群构件和种群结构规律,为进一步研究朴树种群,培育及经营其林分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根据黄土区刺槐人工林群落生物量实测资料,比较了不同立地条件下各个径级的林分密度变化状况,分析了 生物量在刺槐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的分配特征。结果表明:30 年撂荒地、35 年坡耕地和30 年荒坡 地林分密度分别为1 050、950 和1 410 株/ hm2 ,在不同的径级分配上各样地均以 20 cm 为主,分别占总株数的 77.62%、85.79%和81.70%。撂荒地、坡耕地和荒坡地的造林,刺槐群落总生物量分别为146.58、165.76 和160.97 t/ hm2 ;乔木层生物量占群落总生物量的比例的变化趋势为:撂荒地(78.94%) 坡耕地(79.57%) 荒坡地 (83.47%);林下灌草和枯落物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16.53 ~21.07%。3 个研究区刺槐人工林林分生长高度、胸径 和生物量等综合指标的排序为:坡耕地 撂荒地 荒坡地。根据刺槐林植被生长的变化特征,可以判断在黄土区 30 年左右人工刺槐林群落生长基本达到数量稳定和林分成熟阶段,在该区应进行合理的间伐利用,可获得较高的 生物产量,促进林木的生长。   相似文献   

16.
汪逸聪 《湖北农业科学》2023,62(7):143-148+176
利用哨兵影像、数字地形数据及森林实地样方调查数据,分别构建K-近邻(KNN)模型、随机森林(RF)模型、极值梯度增强(XGBboost)模型、Stacking模型,实现对黄河三角洲人工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生物量的估算。结果表明,相较于K-近邻模型、随机森林模型、极值梯度增强模型,集成学习Stacking模型明显提高了生物量估测的精度(R2=0.61、RMSE=13.42 t/hm2)。  相似文献   

17.
18.
通过对黑龙江肇州羊草十杂类草草原地上生物量增长率,Logistic增长信息参数及生产结构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地上部生物量最大绝对增长率(AGR)出现在6月20日~7月5日,平均为3.3533g/m2·d干物质;最大相对增长率(RGR)出现在5月20日~6月5日,平均为0.0662g/g·d干物质;在生长季节后期,绝对和相对增长率均出现负值,这表明地上部生物量的增长效率以生长初期为最高。群落地上部生物量达到最大值时所需的理论生长天数为114天.地上部生产结构由下至上呈幂函数变化,其模型为:Bn=aXb,其中93%的产量集中在40cm以下.  相似文献   

19.
沙地杨树刺槐混交林细根动态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应用固定样地调查生物量的方法,在北京市顺义县潮白河林场进行了加杨(Populus×canadensis)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混交林细根动态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的细根生物量大于刺槐纯林而小于杨树纯林,两树种混栽后杨树能促进刺槐的细根生长,提高了刺槐细根生物量在混交林中的比例;混交林细根在各土层中分布得比纯林更均匀、更合理,种间关系协调;混交林的细根周转率介于两种纯林之间;混交林中刺槐能促进杨树细根的更新,加速杨树细根的周转.  相似文献   

20.
沙地杨树刺槐混交林细根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