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9年-2000年,在山西省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水獭(Lutra lutra)进行了野外调查研究,知本区大河、马家河、龛河等地分布有该兽。对其栖息地、繁殖生物学、生活习性、食物组成及其保护措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陕西黄河湿地大鸨活动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2009年来,笔者对陕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大鸨活动的栖息地范围、面积、大鸨种群数量以及植被等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大鸨活动范围及除受食食物来源影响外还与人类活动等情况相关,但食物因素对大鸨的分布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3.
地处川滇交界处的泸沽湖自然保护区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候鸟越冬栖息地和国内著名的旅游风景区。相关调查表明,虽然保护区内越冬水鸟的种群数量在近几年有所增加,但相比历史记录而言物种丰富度却有所下降,这可能与保护区旅游业的开发导致湖滨浅水沼泽湿地丧失,食物可利用度下降有关。因此,在保护区建立候鸟觅食栖息地,对于丰富湿地生物多样性,保障候鸟食物安全及其栖息地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海南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霸王岭睑虎的栖息地状况、分布情况、种群数量等进行调查和统计,结果表明:霸王岭睑虎仅分布于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内的东一、东六和雅加三个地点,其分布海拔介于500~800m之间;霸王岭睑虎的种群数量极小,主要原因为栖息地的破碎化;最后提出了保护霸王岭睑虎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山西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猕猴分布及种群数量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1991年和2002~2003年,在山西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猕猴的分布及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历山保护区内猕猴主要分布于转林沟等7个区域,群体数总计7群,种群数量为480~572只,同时对猕猴栖息地特征、繁殖、食性等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实际调查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大熊猫面临的种群脆弱、迁移廊道不稳定、栖息地质量不高和干扰频繁等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栖息地人工改造、廊道交流功能提升、大熊猫野化培训和放归、生态移民等对策措施,以期能逐步提升该区野生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和遗传多样性,扩大栖息地面积,为当地和相似区域大熊猫保护工作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7.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云南省实施生物多样保护工程,加强极小种群绿孔雀的拯救保护。一是强化就地保护。在我省有绿孔雀分布的近10个国家级、省级和州市级自然保护区,将绿孔雀作为明星物种开展就地保护工作。二是加强科学研究。除科研院所开展种群数量调查、栖息地恢复、生境利用等研究外,林业部门还根据国家林业局的安排部署,筹集资金近70万元开展绿孔雀种群数量调查、巡护监测及栖息地恢复等工作。  相似文献   

8.
对西双版纳尚勇自然保护区周边7个村寨开展村寨访谈,结合步行样线调查和村寨同步监测方法,调查亚洲象种群数量及其栖息地选择情况。本次调查共发现6个种群,包括目击到的实体和足迹、粪堆等痕迹,推断在尚勇子保护区内生存的亚洲象最小种群数量为66~71头,重点活动区域在勐满上中良水库—不足不沙—三岔河区域。亚洲象觅食区域以热性竹林为主,取食和休息区域以竹阔混交林为主,在灌丛或林下灌木丛区域路过或休息。文中就亚洲象种群数量估计、栖息地选择以及种群分布受人为活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并藉此提出保护及进一步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了弄清金佛山自然保护区黑叶猴资源现状,我们于2013年3-5月,采用直接观察计数法、访问调查和洞穴数量统计法,对重庆金佛山自然保护区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的分布、种群数量、栖息地现状以及生存和保护状况进行了调查,并于2014年9月至2015年2月进行了重复调查。对比2次调查结果发现:黑叶猴栖息分布范围、种群数目有扩大,总数维持在稳定范围内。分析认为,由于黑叶猴的栖息生境保护较好、人为干扰较少,近20年来,黑叶猴的分布范围和种群数量经扩大、增长,目前增速稍降并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0.
野生动物资源的定期调查与持续监测是维持、评估及管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为明确黑龙江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物资源的底数和种群变化特征,2022年11月至12月对自然保护区内的兽类和林栖鸟类开展冬季调查。根据足迹链及其他痕迹对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进行间接调查统计,并采用样带法估算种群数量,通过生境片断化程度、保护现状、发展趋势等3个方面对栖息地质量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在布设的56条样带中发现:兽类3目7科12种,且种群在数量和分布上都具有相当规模,以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紫貂(Martes zibellina)、貂熊(Gulo gulo)、驼鹿(Alces alces)较突出;林栖鸟类1目1科2种,为黑嘴松鸡(Tetrao urogalloides)和花尾榛鸡(Tetrastes bonasia)。原麝、貂熊、驼鹿与紫貂的栖息地质量良好,雪兔(Lepus timidus)、马鹿(Cervrs canadensis)与黑嘴松鸡的栖息地质量较差。根据调查分析评价结果提出建立健全科研监测体系、恢复野生动物生境连通性等针对性管理建议,以推进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水平...  相似文献   

11.
西双版纳勐养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野生亚洲象的主要栖息地之一,区内分布着120头左右的亚洲象。近年来由于亚洲象种群数量的增加和林内野象的食物相对减少,野生亚洲象损坏农作物、伤害人、畜的事件频繁发生。为缓解人象冲突矛盾,于2005年开展了野生亚洲象栖息地建设工作,目前已先后89次把亚洲象吸引到这一区域活动。经亚洲象在食物源基地内的活动及取食情况分析,其在食物源基地的活动与人类的农事活动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提出适当增加食物源基地的面积和数量,逐渐改变食物源基地的种植结构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亚洲象集中活动的栖息地范围,选择莲花塘、小田坝和冷山河3个区域实施栖息地恢复、食源地和硝塘建设等项目,扩大和改善亚洲象栖息地,丰富食物源,引导外溢象群逐步回归保护区内。文中介绍亚洲象种群数量变化情况,栖息地与食源地以及人象冲突现状,阐述项目建设必要性、目标以及建设方案。提出降低森林郁闭度、食源地建设、硝塘建设、监控视频安装等技术措施,并进行了环境、社会和经济影响评价。  相似文献   

13.
白利云 《山西林业》2023,(1):30-31+56
对山西黑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的青毛杨现存种群分布与生境和种群数量,采用每木调查法、样方法等进行了调查,初步掌握了青毛杨种群的具体分布区域、种群数量和致濒原因。  相似文献   

14.
采用野外跟踪调查、村寨走访调查、半结构式访问调查等方法,分析了野生亚洲象自2002年以来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腊子自然保护区种群数量与分布变迁情况。结果表明,如今野生亚洲象数量越来越多,种群数也有所变化,分布范围越来越广,活动区域和栖息地逐渐朝北迁移,并且主要分布在人类活动频繁区域。对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以及亚洲象的生存环境现状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保护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5.
豹曾广泛分布于福建省各地,但历史上大部分有豹分布地区的生境现已不再适宜豹的生存。依据访问调查得到的信息并结合实地考察生境进行综合判断,目前豹存在可能性最大的地区是住于将乐县的龙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永安县的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武平县的粱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上杭县的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福建省豹濒危的主要原因是栖息地面积的退缩、栖息地环境质量恶化、生境的破碎化、食物缺乏和偷猎。鉴于现阶段尚未查清豹的野生种群数量,应对豹及其猎物资源进行野外监测,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豹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  相似文献   

16.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所面临的威胁代表了野生动物保护的主要问题:栖息地丧失、退化和破碎化、偷猎、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和保护需求的冲突等。秦岭的大熊猫作为一个独立的种群,本身数量较少,由于区内活动范围的扩大和道路建设,又被分隔成几个小种群。虽然这里被誉为大熊猫的天然庇护所,但如果栖息地退化和破碎化的程度继续加深,使此处大熊猫的命运将岌岌可危。  相似文献   

17.
2003年开始由大田自然保护区向猴猕岭野放海南坡鹿,至2005年止共野放296头。2007年5月,海南林业局组织了海南坡鹿种群全面调查。我们对猴猕岭野放海南坡鹿种群数量与栖息地现状进行了调查,采用现场直观点数调查、样方调查和访问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结果为海南坡鹿530头,种群年均增长率约21.4%。事实证明了迁地野放坡鹿是成功的,为促进坡鹿种群的进一步发展及栖息质量不断改善,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8.
云南太阳河自然保护区亚洲象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2年思茅就有野生亚洲象的记录,1976年象群消失,1992年又从西双版纳返回,近年来种群在不断变迁,但据以往的调查记录亚洲象很少进入太阳河保护区。在思茅区亚洲象数量和分布增加的背景下,2017年4月~2019年7月,我们运用红外相机技术、样线法和访谈法对保护区内亚洲象开展调查。自2018年4月以来,发现亚洲象重返太阳河自然保护区,数量为5~6头的极小种群。结果表明亚洲象的种群数量整体上呈增长趋势,分布区域也有扩散的趋势,亚洲象保护取得显著成效,但其保护现状仍不容乐观,面临着栖息地减少和高度破碎化、食物不足以及人为活动干扰等威胁。本文还讨论了亚洲象对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及相关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9.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存威胁因素与保护对策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共有大熊猫16只左右,数量虽不多,但它们却是秦岭大熊猫分布的最北缘。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的发现和种群数量的稳定,以及大熊猫栖息地不断得到保护,在动物地理演化分布上具有重要科学价值。本文分析了威胁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存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今后保护管理对策,为更有效保护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及其栖息地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探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技术在木论自然保护区野生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种群动态及其栖息地监测方面的应用,包括监测样带设计、栖息地调查、监测定位、数据收集、制作监测与栖息地专题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