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一、稻纵卷叶螟防治误区 (一)防治肘间滞后 1、见虫结苞才打药.稻纵卷叶螟1~2龄幼虫多数藏在心叶或虫苞内,3龄幼虫开始取食嫩叶,当叶肉取食40%左右时转苞为害.在稻纵卷叶螟防治中,多数稻农不见虫结苞不打药,发现结苞"白叶"慌忙打药,这时幼虫多数在3龄以上,卷叶结苞藏在苞内,药液很难直接喷到虫体上,防治效果表现较差.据调查,见虫结苞开始打药一般都错过防治适期5-7天,稻田"白叶"率增加,危害加重.  相似文献   

2.
一、稻纵卷叶螟防治误区(一)防治时间滞后1、见虫结苞才打药。稻纵卷叶螟1-2龄幼虫多数藏在心叶或虫苞内。3龄幼虫开始取食嫩叶,当叶肉取食40%左右时转苞为害。在稻纵卷叶螟防治中。多数稻农不见虫结苞不打药,发现结苞“白叶”慌忙打药,这肘幼虫多数在3龄以上,卷叶结苞藏在苞内,药液很难直接喷到虫体上.防治效果表现较差。据调查,见虫结苞开始打药一般都错过防治适期5-7天。稻田“白叶”率增加,危害加重。  相似文献   

3.
稻纵卷叶螟是我省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以2代、4代发生多,分别对早稻和晚稻危害严重。防治稻纵卷叶螟应在巧字上做文章,既能有的放矢,提高防效,又可节省农药,保护天敌。 看天气巧用药 有的年份稻纵卷叶螟大发生时,恰遇长期阴雨。调查中发现:晚稻分蘖阶段50%~70%的幼虫,躲在心叶蛀食,不结苞;晚稻孕穗阶段遇上高温条件,70%左右的幼虫,甚至4龄幼虫不束尖结苞,而躲在稻穗或叶鞘内蛀食。因此,查低龄幼虫的虫量时,  相似文献   

4.
1.为害症状稻纵卷叶螟主要危害水稻。以幼虫吐丝纵卷叶片结成虫苞,幼虫躲在苞内取食上表皮及叶肉组织,留下表皮,造成白叶。受害重的稻田一片枯白,千粒重降低,瘪谷率增加,造成严重减产。  相似文献   

5.
一、稻纵卷叶螟 1.危害症状稻纵卷叶螟是一种迁飞性害虫,以幼虫纵卷水稻叶片,啃食叶肉,剩下透明的表皮,剥开里面有虫粪,严重时水稻上部叶片一片白色。 2.防治技术稻纵卷叶螟在我县的第二个主害代防治主要区域是600m以上区域及600m以下的迟熟田块。关键时间可是8月5~15日,在此期间田间百丛小虫苞达到15~20个时(即田间成虫减少,刚刚出现小虫苞,开始出现白叶时),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纵卷叶螟绒茧蜂对稻纵卷叶螟幼虫的控制作用。本文研究了在选择性和非选择性情况下,纵卷叶螟绒茧蜂对不同龄期稻纵卷叶螟幼虫的寄生率,稻纵卷叶螟与纵卷叶螟绒茧蜂在生长发育上的相互影响,及纵卷叶螟绒茧蜂对稻纵卷叶螟2龄幼虫的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在非选择性情况下,纵卷叶螟绒茧蜂对稻纵卷叶螟1龄和2龄幼虫的寄生率明显高于对3龄幼虫的寄生率。在选择性试验中,寄生率因不同幼虫龄期组合的不同而不同,在1龄、2龄和3龄幼虫组合情况下,纵卷叶螟绒茧蜂对幼虫的选择性依次为2龄幼虫3龄幼虫1龄幼虫。稻纵卷叶螟幼虫在1龄和3龄初期被纵卷叶螟绒茧蜂寄生后,稻纵卷叶螟1龄和3龄的发育历期显著长于未被寄生的幼虫,而2龄幼虫被寄生后,发育历期未产生显著变化。以稻纵卷叶螟1龄幼虫为寄主,纵卷叶螟绒茧蜂未成熟期的发育历期显著长于以2龄和3龄幼虫为寄主的。纵卷叶螟绒茧蜂对稻纵卷叶螟2龄幼虫的功能反应模型符合Holling-Ⅱ型,纵卷叶螟绒茧蜂的寄生潜能A=22.727头。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彩色稻进行田间彩绘是创意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可能影响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本研究旨在探明彩色稻对水稻主要食叶害虫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及其卵寄生蜂的影响,为创意农业稻田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比较稻纵卷叶螟在紫色稻、黄色稻和常规稻(对照)上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幼虫及蛹的历期、幼虫及蛹的存活率、蛹重和性比等;比较稻纵卷叶螟成虫在彩色稻和常规稻之间的产卵选择性;比较稻纵卷叶螟的重要卵寄生蜂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和稻螟赤眼蜂(T.japonicum)对彩色稻和常规稻上稻纵卷叶螟卵的寄生选择性,并在大田条件下调查彩色稻稻田和用紫色稻写字的创意稻田中稻纵卷叶螟的发生情况。【结果】室内试验结果表明,稻纵卷叶螟趋向于在彩色稻上产卵,在彩色稻上的产卵百分比达60%以上,显著高于常规稻,同时稻纵卷叶螟在彩色稻上的生态适应性高于常规稻,用紫色稻和黄色稻叶片饲养的稻纵卷叶螟幼虫存活率和蛹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常规稻。彩色稻对稻纵卷叶螟的发育历期、蛹重和性比无显著影响。不同赤眼蜂对不同水稻品种上稻纵卷叶螟卵的寄生选择性有差异,螟黄赤眼蜂偏向寄生紫色稻上的卵,对黄色稻的选择性最低,但寄生率无显著差异;而稻螟赤眼蜂偏向寄生绿色常规稻上的稻纵卷叶螟卵,对紫色稻上稻纵卷叶螟卵的选择性最低。3种水稻同时存在的情况下,稻螟赤眼蜂对常规稻上稻纵卷叶螟卵的寄生率是紫色稻上的4.3倍,是黄色稻上的2.1倍。在大田情况下,紫色稻和黄色稻稻田中稻纵卷叶螟卷叶率和幼虫密度显著高于常规稻田,紫色稻的稻纵卷叶螟卷叶率最高,为15.3%,是常规稻的10.9倍,黄色稻的3倍;紫色稻和黄色稻的稻纵卷叶螟残虫率分别为4.5%和3.3%,也显著高于常规稻(1.1%)。以紫色稻进行田间彩绘时,紫色稻上的稻纵卷叶螟卷叶率均在6%以上,显著高于常规稻田(4%以下)。【结论】彩色稻相对于常规水稻更易于吸引稻纵卷叶螟危害,且稻纵卷叶螟在彩色稻上的生态适应性高于常规稻,而稻螟赤眼蜂对紫色稻上稻纵卷叶螟卵的选择性最低,不利于紫色稻上稻纵卷叶螟的生物防控。在利用彩色稻进行创意农业稻田彩绘时应充分考虑其负面的生态影响,并制定针对性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8.
《湖南农业》2011,(10):18-18
稻纵卷叶螟主要是幼虫为害水稻叶片,在叶鞘内或叶面上咬食叶肉并吐丝结苞为害水稻,活动范围主要是心叶、叶鞘或者卷苞内,一般药剂不易直接接触虫体。因此,在防治稻纵卷叶螟时,需要选择强内吸兼强胃毒、或者强渗透兼强胃毒的药剂。  相似文献   

9.
稻纵卷叶螟发生危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纵卷叶螟在当涂县通常每年发生2-3代,主要危害水稻。稻纵卷叶螟初孵幼虫先在稻叶上取食叶肉,随后在叶尖1-2cm处吐丝卷叶,先是白点,逐渐形成白色条斑,随着虫龄的生长,其取食量的增加,叶片危害越来越重,最后造成全叶枯白。受稻纵卷叶螟的危害,叶片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空秕率增加,千粒重下降,特别后期三片功能叶受害对产量影响最大。本文主要阐述了稻纵卷叶螟在当涂县境内发生的影响因素,以及分析了其危害水稻造成的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10.
甲氧虫酰胺等药剂防治稻纵卷叶螟、大螟效果试验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甲氧虫酰胺等药剂对稻纵卷叶螟、大螟的总体防治效果及其应用技术,为其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特进行了不同药剂防治稻纵卷叶螟、大螟的田间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稻纵卷叶螟1龄幼虫期和大螟卵孵高峰期,每667m2用甲氧虫酰胺SC30 m L、氯虫苯甲酰胺SC 10 m L、阿维·二嗪磷EC 150 m L、阿维·氯苯酰SC40mL、氯氟氰虫酰胺10mL等防治1次,对稻纵卷叶螟、大螟的总体防效均较好。  相似文献   

11.
通过前后十年的系统调查研究,明确了古田县第三(2)代(主害代)稻纵卷叶螟蛾迁入量与6月上、中旬雨日之和及降雨量之和成正相关;蛾迁入后的1~2龄幼虫存活率与蚁螟盛孵主峰期的降雨强度成反相关。  相似文献   

12.
氟虫腈、毒死蜱防治稻纵卷叶螟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稻纵卷叶螟1~2龄幼虫高峰和3龄幼虫高峰期每667m2稻田施用氟虫腈60~80 mL,防治效果显著且优于毒死蜱,在水稻防治稻纵卷叶螟上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稻纵卷叶螟高龄幼虫发生是危害水稻的大敌.它在1~3龄前,食量小,占总食量4.6%,危害轻,抗性差,因此要抢抓在卷尖期防治,消灭在2龄前.一旦延误了防治适期,幼虫孵化到4~5龄后,为暴食期,食量大,占总量90%以上,危害重,转株频繁,一头幼虫一生可危害5~7片叶,抗性强,会给防治工作带来许多麻烦.  相似文献   

14.
在水稻实际生产中,由于稻纵卷叶螟漏治或防效不理想需及时补治,但此时田间多以高龄幼虫为主,为解决此问题,笔者进行了防治稻纵卷叶螟高龄幼虫试验,结果表明,此时单靠螟纵净或纵卷清补治,效果不理想,宜在常规农药基础上加配锐劲特防治。  相似文献   

15.
进行2%依维菌素水乳剂防治稻纵卷叶螟药效研究,结果表明:2%依维菌素水乳剂对稻纵卷叶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浓度越高防效越好。水稻破口期、稻纵卷叶螟1~2龄幼虫高峰期施用剂量为375~1 125 mL/hm2,药后13 d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为74.70%~87.43%,能有效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危害。当稻纵卷叶螟偏重以上发生时,施用剂量可增加至750~1 125 mL/hm2。  相似文献   

16.
进行2%依维菌素水乳剂防治稻纵卷叶螟药效研究,结果表明:2%依维菌素水乳剂对稻纵卷叶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浓度越高防效越好。水稻破口期、稻纵卷叶螟1~2龄幼虫高峰期施用剂量为375~1 125 mL/hm2,药后13 d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为74.70%~87.43%,能有效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危害。当稻纵卷叶螟偏重以上发生时,施用剂量可增加至750~1 125 mL/hm2。  相似文献   

17.
稻纵卷叶螟,又名稻纵卷叶虫、白叶虫、刮青虫等,隶属于鳞翅目、螟娥科。是东南亚和东北亚为害水稻的一种迁飞性害虫,在我国北起黑龙江、内蒙古,南至台湾、海南的全国各稻区均有分布。稻纵卷叶螟以幼虫缀丝纵卷水稻叶片成虫苞,幼虫匿居其中取食叶肉,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水稻拔节孕穗期稻纵卷叶螟危害对镇江地区水稻生产的影响及其防治指标,开展了本次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结实率、千粒重和理论产量与水稻功能叶的卷叶率成显著负相关关系,卷叶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水稻结实率、千粒重、理论产量分别下降0.285 8个百分点、0.025 g和39.268 kg/hm2;拔节孕穗期有1头/百穴稻纵卷叶螟幼虫完成生命周期,大约损失稻谷4.58~9.84 kg/hm2,且虫量越高单头幼虫造成的损失越大。以经济允许产量损失率3%为计算标准,水稻最后3张功能叶的卷叶率应控制在6.5%以下,拔节孕穗期稻纵卷叶螟虫量应控制在0.52头/穴以下,水稻拔节孕穗期稻纵卷叶螟大发生时的防治指标可定为幼虫30~40头/百穴。  相似文献   

19.
稻纵卷叶螟是我国长江中下游水稻产区主要害虫之一.1952年在安徽繁昌县即有发现.此后,水稻新品种不断引进,栽培制度相应改变,稻纵卷叶螟逐步猖獗.据不完全调查,1963~1980年稻纵卷螟在繁昌县发蛾天数增长两倍多,灯下蛾量增加了近百倍,为害面积扩大了10倍.看来虫害的猖獗与水稻复种面积的增加有明显的相关.1977、1978年双晚杂交水稻卷叶率高达90%以上.一、影响稻纵卷叶螟越冬的因素1.越冬场所和气温1970~1980年冬(12月)春(3月),先后在繁昌县农科所等地调查,发现有稻纵卷叶螟存活越冬.越冬虫态有蛹和幼虫,也有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探明田间六(4)代稻纵卷叶螟对扬州地区水稻生产的影响及其防治指标。[方法]通过田间人工控制虫量,设立4个不同虫量梯度,测定不同虫量稻纵卷叶螟为害对武运粳23号(顶部倒1~3叶)卷叶率、产量损失的影响。[结果]在稻纵卷叶螟2龄幼虫0~20头/穴范围内,随着虫量的增加,叶片卷叶率增大、水稻产量下降、水稻产量损失率增高;根据经济允许损失率为3%的计算标准,得出稻纵卷叶螟在武运粳23号上的防治指标为2龄幼虫虫量173头/百穴。[结论]该研究结果为扬州地区六(4)代稻纵卷叶螟的有效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