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岩 《油气储运》2010,(9):11-14
薯类收获机械 近几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山东省薯类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种植比例不断增加。使用薯类收获机械,不仅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且可以提高薯类作物的附加值和产出率。机械作业和人工收获相比,生产效率可提高30倍,667平方米(1亩)收获支出降低一半,而且能显著地提高作物收净率、降低损伤率。  相似文献   

2.
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施磷能显著促进大豆和玉米生长,提早出叶,使幼苗生物学产量提高,磷对作物地上部生长的促进作用大于地下部,使两种作物的根茎比降低。施磷提高了两种作物各器官的磷含量,使玉米叶片和大豆根系中砰的比例增大,改变了根磷与茎磷比值;也增加了两种作物根系中根尖对磷的累积。在两种作物的定位叶片中有磷的输出,使叶片中无机磷组分减少,核蛋白磷组分相对增加。  相似文献   

3.
科学地施用化肥,是提高土壤理化性质,改良土壤团粒结构,从而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普遍存在盲目地施肥、单一拖肥、过量施肥等不合理的施肥现象,不仅降低了化肥的利用率,增加了生产成本,而且破坏了土壤结构,导致土壤肥效退化,造成作物大幅度减产,  相似文献   

4.
微喷灌是一种通过低压管道将水送到作物植株附近并用专门的小喷头向作物根部土壤或作物枝叶喷洒细小水滴的一种灌水方法。微喷灌的工作压力低,流量很小,既可以定时定量地增加土壤水分、提高土壤含水量,又能够提高空气的湿度,调节局部小气候,现已广泛地应用于蔬菜田、果园、花卉、药材及饲养场所等地用于降温灌溉。  相似文献   

5.
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施磷能显著促进大豆和玉米生长,提早出叶,使幼苗生物学产量提高。磷对作物地上部生长的促进作用大于地下部,使两种作物的根茎比降低。施磷提高了两种作物各器官的磷含量,使玉米叶片和大豆根系中磷的比例增大,改变了根磷与茎磷比值;也增加了两种作物根系中根尖对磷的累积。在两种作物的定位叶片中有磷的输出,使叶片中无机磷组分减少,核蛋白磷组分相对增加。  相似文献   

6.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是温室内利用秸秆腐烂过程中释放二氧化碳,提高地温的一项新的实用技术。提高地温2~4℃,最高时能达到5~6℃,增加二氧化碳1500千克/毫克左右,秸秆腐烂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使棚内二氧化碳大量增加,可达到作物高产所需用量,促使作物提早采收,增产30%。秸秆腐烂分解后,变成容易被作物吸收营养元素,活化土壤、改善土壤结构,提高有机含量,增强了通透性,使作物生长茁壮,节约肥、水、电用量,减少病害,提高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7.
以湖南省沅江市新湾村为供试地,选择不同土壤(不同有机质、不同地形)为研究对象,对土壤属性、土壤含水量和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进行观测。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与土壤有机质丰缺、地形坡度密切相关:有机质丰富和地形坡度小的土壤,土质结构良好,使土壤容重下降,加快降水入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土壤含水量,增强保水能力,相应地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建议平整土地和增施有机肥,保持水土,培肥地力,提高抗旱能力,增加作物单产,提高品质。  相似文献   

8.
为验证中量元素水溶肥料(伴地隆)在青菜上大面积应用的实际效果,特进行了相关示范试验。结果表明,在青菜上施用叶面肥料,可起到促进作物生长、改善作物品质、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农本、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改善农田环境、提高作物产量、增加经济效益等作用。  相似文献   

9.
轮作是在同一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合理轮作可增加作物产量、提高品质,维持土壤合理的理化性质,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良性发展。庆丰农场是大豆主产区,近年来由于小麦市场价格较低;玉米是喜温作物,又受地区低  相似文献   

10.
地膜覆盖栽培具有提高土壤温度、调节土壤水分、改善作物生长环境、提高肥料利用率、改善作物中下部光照条件、减轻杂草滋生和病虫危害等作用,可促进作物早生快发,提前成熟,提高农作物产量与品质,增加种植效益。近几年,我地马铃薯、西瓜、大豆、甜菜等作物栽培过程中得到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地膜覆盖栽培的推广情况  相似文献   

11.
地膜覆盖栽培具有提高土壤温度、调节土壤水分、改善作物生长环境、提高肥料利用率、改善作物中下部光照条件、减轻杂草滋生和病虫危害等作用,可促进作物早生快发,提前成熟,提高农作物产量与品质,增加种植效益。近几年,我地马铃薯、西瓜、大豆、甜菜等作物栽培过程中得到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一、间、混、套种增产原因 1.间、混、套种能充分利用光能间、混、套种可不同程度地延长光合时间,扩大光合面积,提高作物的光合效率,从而提高群体的光能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总产量. 2.间、混、套种可充分利用地力不同作物对土壤中营养元素的要求不同.如禾谷类作物需要氮素较多,豆类作物需要磷、钾、钙较多,薯类作物需要钾较多,间、混、套种可以均衡地利用土壤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养分,从而增加单位面积总产量.  相似文献   

13.
温室高棵作物架下套作双孢菇就是利用温室现有面积和空间,实现地上产番茄等作物,地面产双孢菇的立体栽培模式,不但提高了地温、增加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而且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实现菜菇双丰收。  相似文献   

14.
地膜覆盖栽培普及面广.增产效果好,具有提高地温、促苗早发、延长作物生长时间、增加土壤水分、节约用水、增加作物产量等作用,为农作物早熟、高产、优质创造条件。许昌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经过5年的试验、示范研究,探索出了烟叶∥甘薯一膜双用高效栽培技术。该技术充分利用土地、气候资源,  相似文献   

15.
目前,作为基因工程显著成果之一的转基因作物以其优势得到迅速地发展。本文主要介绍转基因作物的种类及其发展情况,以增加人们对转基因作物比较全面地了解。  相似文献   

16.
菠萝甘蔗轮作生产、生态效益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菠萝甘蔗轮作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菠萝、甘蔗连作地比较,菠萝甘蔗轮作地能明显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加速速效性养分的释放,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微生物总量,增强土壤微生物整体活性;提高作物产量和产值,降低生产成本,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菠萝甘蔗轮作效应改善的实质在于:菠萝甘蔗轮作后,由于其作物种类的不同导致土壤结构的改善和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增多,土壤生物活性增强,并导致土壤速效养分的增加。  相似文献   

17.
中国粮食产量八连增的原因、问题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索我国粮食总产与单产增加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应用统计数据,对我国粮食单产的增加规律和原理及其技术的性质作用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粮食单产呈阶梯式阶段性增加规律,而粮食单产的阶梯式增加是施肥量阶段增加推动下作物品种更新的结果,而阶段施肥量的增加是农民在直接与间接接受施肥知识基础上自己摸索的结果,我国现行推广的施肥技术并不能确定阶段施肥量。作物品种更新实际就是作物品种最高产量施肥量的不断提高,只要作物品种的耐肥水平不断提高,粮食生产中的施肥量就不会达到极限。然而,虽然我国粮食单产和总产一直在增加,但近年来单位肥料的粮食增加量却在急剧下降,多数作物生产中的产量水平远低于示范产量,主要原因是现行高水肥地选育品种不适应中低产田栽培。因此,依靠新的施肥技术在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上进行平衡育种,应成为我国实现持续增产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8.
大力推广全膜覆土穴播技术,对于促进旱地密植作物生产快速发展,提高早地生产水平,缓解粮食供需矛盾,确保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根据华池县近年在胡麻、谷子、糜子、冬油菜等密植作物中示范推广该项技术的经验基础上,总结提出华池县相应密植作物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现主要介绍华池县旱地谷子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供广大农业生产者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一、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這個革命的四十週年我們剛剛紀念過)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消滅了生產資料的私有制度,把工人和農民從資本主義剝創下解放出來,把政權轉移到勞動人民手中,使舊沙皇俄國各族人民無窮盡的創造活力得到了新生。這樣就爲生產力的蓬勃發展,勞動人民物質福利的迅速提高及科學、文化、藝衛的繁榮,創造了社會前提。在蘇維埃政權存在的四十年期間,蘇聯的作物栽培業獲得了巨大的成就。各種作物的播種面積比1913年增加了百分之五十以上(增加了7500萬公頃),其中主要的糧食作物——小麥增加將近一倍,棉花和糖甜菜增加兩倍,飼料作物增加11倍以上。穀類作物和技術作物的總產量大大地增長,作物栽培業的商品率顯著地提高。例如,1956年商品穀物的生產幾乎爲革命前最豐產的1913年的3倍。糖甜菜和馬鈴薯的商品產品在這個期間增加了將近2倍,棉花、向日葵和蔬菜的商品產品增加將近5倍。作物栽培產品總產量的增加,是通過擴大作物播種面積和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來實現的。這一點可以從棉花這個極重要的技術作物的例子裹看出來(表1)。  相似文献   

20.
陈茂春 《中国农资》2014,(22):21-21
<正>气候条件与施肥的关系十分密切。光照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和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光照充足的年份和地区,可适当增加施肥量,以便更好地发挥肥料的增产作用;光照不足的情况下,则应适当控制氮肥,增施钾肥,以提高作物对光能的利用。在光照不足,多施氮而又缺钾的条件下,作物容易徒长倒伏和感染病虫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