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鉴于东海中部的上层鱼类和浙江中南部外海以及钓鱼岛渔场的绿鳍马面鲀等鱼类资源尚有生产潜力。因此,1983年浙江省科委、省水产局经研究决定将《群众渔业向外海发展渔船、渔具和渔法的研究》列入省重大科研项目。技术要求:新建两艘外海对钓机帆渔船,春汛进行外海探捕马面鲀,产量250吨;秋汛钓多种经济鱼类和起钓机研制,产量34吨;冬汛参加带鱼生产,产量125吨。在省科委、省水产局领导下,由台州地区水产局、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温岭县水产局、温  相似文献   

2.
<正> 随着群众外海渔业的发展,对外海渔业如何进行综合服务,既是广大渔民的迫切要求,也是当前各级政府和水产部门所应该着手解决的问题。从舟山市来看,1991年全市群众渔业将有近400对线外大型渔船和20多对渔轮在外海渔场生产,1990年外海渔业产量占全市渔业总产量的38%。但是由于对外海生产服务功能没有跟上,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外海渔业的发展。如外海渔  相似文献   

3.
日本渔业以海洋渔业为主,在其渔业总产量中,海洋渔业产量约占98%,内陆渔业产量约占2%。在上世纪60年代之前,日本的渔业总产量为500多万t,但从60年初起在从沿岸向外海,从外海向远洋发展的口号下,渔船逐渐大型化,作业渔场逐渐遍布于世界三大洋而发展起来的,其中尤为远洋渔业的发展迅速,1972年的远洋渔业产量猛增至390万t(占同年渔业总产量中39%),[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海洋渔业生产中出现了近海某些经济鱼类资源衰退,产量下降现象,难免令人感到不安。但从全国海洋渔业总产量来看,还是在逐年稳步增长,特别是中上层鱼类和虾、蟹等产量。渔场也从近海向外海发展,有的渔业公司产量中外海的渔获量已  相似文献   

5.
东海外海渔场带鱼延绳钓探捕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邱开群 《海洋渔业》1992,14(1):16-20
<正> 一、前言福建省转浙钓业生产历史悠久,最高年投产机木钓船520艘,最高年产量3.45万吨。70年代后期起浙江渔场带鱼资源逐年下降,近几年产量均处低水平。为了稳住福建省转浙钓业生产,提高产量和产值,从1985年开始钓带打出外海,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为此1986年省水产厅先后组织4~10艘具有较好通讯设备、大马力的钓船,对东海外海渔场进行带鱼延绳钓生产性探捕。通过三年探捕,初步摸清了东海外海带鱼资源状  相似文献   

6.
宓崇道 《海洋渔业》1985,7(6):270-271
<正> 浙江近海冬季带鱼汛历史悠久,是我国海洋渔业生产中的重要渔汛,不仅生产规模最大、渔场范围最广、汛期最长,而且产量最高。因此冬季带鱼汛生产在渔业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冬季带鱼汛的带鱼产量一般为20~25万吨,占全年带鱼产量60%左右,  相似文献   

7.
王兰生 《海洋渔业》1992,(6):276-277,285
<正> 70年代浙江省带鱼平均总产量25万余吨,占东海区带鱼总产量的60%和浙江省海洋捕捞总产量的38%,也是我国海洋渔业中最重要的捕捞对象。1974年浙江渔场带鱼产量达34万吨。因此,在渔业经济诸多研究课题中,加强并突出对带鱼资源合理保护利用  相似文献   

8.
近十年来,我省海洋渔业资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即底层鱼类产量渐趋减少,中上层鱼类尚有较大的捕捞潜力,近海渔场产量渐趋降低,外海渔场尚有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实践证明:发展外海渔业,巳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茂名市博贺港的外海生产,其效果尤为突出。采取的主要措施:首先是提高主机功率,减小阻力系数,提高拖速和航行能力,  相似文献   

9.
机轮围网开发东海南部渔场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因近海底层渔业资源的衰退,国有渔业公司在近海作业结构调整中逐步放弃底拖网作业,转向开发中上层鱼类资源为主,因此,探讨开发机轮围网的新渔场十分必要。1机轮围网开发新渔场的必要性 80年代中期至今,全国机轮渔业规模一直维持在30余组船组左右,分属6家国有渔业公司。随着近海作业方式的调整,围网渔业产量在近海捕捞产量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近几年机轮围网年捕捞产量10万吨左右。机轮围网主要渔场曾经有:1)黄海中西部渔场,主捕鲐鱼,渔期在9月-次年1月;2)东海中南部渔场,主捕鲐鱼,渔期8月一次年1月;3)对马…  相似文献   

10.
我国沿海小黄鱼渔场的空间格局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根据1971-1982年渤、黄、东海的渔业捕捞统计资料,描述了该时期小黄鱼渔场空间变化、不同渔场的产量的年间变化,并与近年来小黄鱼渔场的资料做了比较,对小黄鱼的空间分布、渔场变化和各渔场的重要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我国小黄鱼渔场可分为3类,即春季产卵场渔场,主要位于长江口及江浙沿海;夏季索饵场渔场,主要位于黄海南部和东海北部近海;冬季越冬场渔场,主要集中在黄海中南部外海和东海北部外海。1974年后渤海区小黄鱼产量明显下降,自1979年后东海小黄鱼产量明显上升,并且超过了黄海区的产量。在本文所统计的水域范围内,不同渔场小黄鱼贡献率分布格局显示出两种模式:冬夏(12、1-2月和7-9月)季模式,渔场位置稳定,鱼群密集,产量集中,其中冬季主要位于黄海南部外海和东海北部外海,夏季主要位于黄海南部近海和东海北部近海,这些水域往往是专门捕捞小黄鱼的优质渔场;另一种是春秋季(3-6月和10-11月)模式,以洄游过路鱼群为主要渔获对象,鱼群相对分散,在这些水域,小黄鱼往往是兼捕对象。1971-1982年小黄鱼鱼群的分布与近年来分布格局类似。  相似文献   

11.
南海南部渔场是广西拖网渔船在南海外海的传统作业区域之一。然而,近年来该海域渔业涉外事故频发,广西渔船损失惨重。为了规避涉外事故,广西拖网渔船不得不频频中断正常生产,转移到南海外海其它涉外风险较低的渔场作业。2013年5月以后,在南海外海生产的广西拖网渔船陆续撤出南海南部,至今未恢复生产。本文采用南海捕捞信息动态采集网络和信息渔船2013年的生产记录,通过统计及对比,分析拖网渔船从南海南部转移后面临的困境和成因。结果表明,渔船转移到6°N以北的南海外海渔场生产,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减少31.25%、优质鱼类所占的比例明显下降、全部航次亏损,生产难以为继。目前南海南部的生产态势明显不利于南海外海渔业的发展。本文提出恢复和坚持南海南部生产是南海外海拖网渔业发展的基础,有关部门应加强渔场巡航护渔、组织综合编队生产及加大对渔船开发南海南部渔业资源的支持力度。为了进一步发展南海外海拖网生产,建议在南海南部探索试验共同渔区模式。  相似文献   

12.
《水产科技情报》1975,(1):26-28
一、日本以西底拖网渔业的现状 日本以西底拖网渔业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1920年前后,岛根县的渔船开始在长崎县五岛列岛近海进行对拖作业,这就是以西底拖渔业的开端。之后,渔场逐步向外海扩展,发展到东海和黄海。现在日本所称的以西底拖网渔业,系指东经128度30分以西、以东黄海为渔场的机轮底拖网渔业。最大的基地是九州西部的长崎。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浙江省海洋捕捞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是依靠处延扩大生产来实现的。目前群众渔业已基本完成了沿岸——近海——外海的战略转变,1990年全省外海产量为22万吨,1994年上升到90多万吨。渔船的钢质化、助渔助航仪器现代化、作业多种化、捕捞品种多样化、网具疏目化等“五化”,为海洋捕劳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国有水产企业已开始从外海到远洋的战略转变。当前面对迅速增长的捕捞力量、有限的作业渔场、薄弱的资源基础,如何提高海洋捕捞业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建议要加大五方面的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14.
以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等3S技术集成平台,并结合船舶监控系统(VMS)、北斗卫星短报文信道、ARM高性能处理器、NR嵌入式操作系统等前沿技术,建立"南海渔业信息动态采集与实时自动分析系统"。该系统是一个分布式系统,包括船载捕捞信息实时采集装备、南海渔业数据集成中心、南海渔业捕捞地理信息系统及外海渔场预报系统等4个完全独立分布的子系统。本系统自主研发了具备北斗通信功能的船载捕捞实时采集装备,并创新性地利用北斗卫星短报文信道实现了海上渔船与地面数据中心的实时信息交互,此外利用VPN信道实现了数据中心与数据处理分析应用系统之间安全可靠的数据共享,从而最终建立了海上渔船与岸上数据分析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虚拟网络。基于这一网络,海上渔船将渔业捕捞数据实时发送至南海渔业捕捞GIS系统,进行实时分析与显示海洋捕捞(分)渔区/渔船/鱼类产量的数据分析专题图;外海渔场预报系统依据多年的捕捞、渔业生物学及渔场环境数据收集与分析将南海外海鸢乌贼渔场信息发送给海上渔船,推进海上渔业捕捞的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15.
一、前言南海鱼类资源特点是:分布广、品种多、繁殖力强、生长周期短、交替补充能力强;沿岸渔场已充分利用,外海渔场潜力很大.150~200米水深鱼类分布密度为4.1吨/公里~2,总储量为86.4万吨.目前捕捞只有3万吨左右,估计捕捞可达30万吨,不会造成捕捞过度.因此广东海洋捕捞渔业的方向是:巩固发展深海渔业,积极利用外海资源.深海拖网渔船是今后海洋捕捞渔业发展的重点.而在深海拖网渔船中,木质拖网渔船又占绝大部分,因此  相似文献   

16.
《水产科技情报》1975,(1):12-13
我省面临东海,海洋水产资源十分丰富,渔业大有可为。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去年春夏汛生产中,温州、台州地区的广大渔民群众积极响应中央关于“海洋渔业生产必须逐步向外海发展”的号召,到远离沿海岛屿80~90浬的外海渔场生产,开发了新资源——马面鲀。  相似文献   

17.
加拿大东西两侧濒临大西洋、太平洋,近年加拿大的渔业总产量为100—110万t之间,其中大西洋一侧的产量大于太平洋一侧的占渔业总产量中的80%以上。这是因为在这里的纽芬兰外海是寒流(拉布拉多寒流)和暖流(墨西哥湾暖流续流的北大西洋暖流)交汇之处,而形成了世界上最好渔场之一(在上世纪的初年代时就被誉为世界三大渔场之一),是加拿大的重要作业渔场,盛产鳕鱼类。  相似文献   

18.
<正> 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外海捕捞渔业的产量下降、成本上升、效益急转直下,并由此引发了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困难。 一、捕捞产量下降 全国10多家较大的国有海洋渔业公司的捕捞产量,1992年比1990年减少约36%,1993年产量续继下降,其中江苏的两大渔业  相似文献   

19.
东、黄渤海带鱼的洄游路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兆礼  陈佳杰 《水产学报》2015,39(6):824-835
为了研究带鱼的洄游路线,根据我国10余个主要渔业公司1971、1972、1981和1982年带鱼捕捞统计资料,先绘制带鱼鱼群移动影像图,据此进一步研究东、黄渤海近海带鱼的洄游路线图。结果显示,带鱼越冬场、产卵场和索饵场范围广阔,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重叠性。带鱼还有分批越冬、产卵和索饵洄游的特性,不同群体越冬、产卵和索饵洄游在时间上也有一定的重叠性。北方带鱼群体的越冬场主要在32°00'~36°00'N,124°00'~126°00'E黄海暖流水域。3—7月北上进入海州湾、乳山湾、海洋岛和渤海各湾产卵场;8—9月在产卵场外围宽阔水域索饵;9—11月游出渤海,绕过成山头南下,沿禁渔线外侧,沿途分别汇合海州湾、乳山湾及海洋岛的越冬鱼群,到了34°00'N后折向东南,分批于12月到达越冬场。南方带鱼群体越冬场主要位于浙江中南部禁渔线外侧,其次是济州岛西南海域。每年3—4月起,南部越冬的带鱼鱼群大致以每2个月1个纬度的速度向东北方向移动;5—7月,产卵洄游的鱼群到达舟山渔场和长江口渔场产卵;7—8月,产卵后的索饵群体北上黄海南部大沙渔场索饵;9月,索饵群体前锋到达35°00'N禁渔线外侧。10月以后,随着冷空气南下,南部群体带鱼向南越冬洄游,并且在10月回到长江口海域。其中小部分群体游向外海越冬场,大部分群体继续南下回到东海中南部近海的越冬场。台湾暖流和黄海暖流的进退和消长是影响带鱼越冬洄游路线空间和时间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20.
《水产科技情报》1974,(9):18-20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批林批孔运动推动下,我们上海市海洋渔业公司广大渔业工人和干部,遵照“海洋渔业生产必须逐步向外海发展”的指示精神,解放思想,战天斗海,渔轮生产开始向外海发展。今年上半年已在外海渔场捕获马面纯、大眼鲷等新品种一万二千余吨。这不仅为进一步发展渔业生产开辟了新的途径,而且对维护我国海洋渔业资源、保卫我国海洋权、反对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海洋霸权主义,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