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李文成 《农友》2001,(9):23-24
我父亲早年去世,母亲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兄妹三人抚养长大,现在都已经参加了工作。这几年,母亲的生活费用全部都由我们兄弟二人承担,由于我们收入低,经济上确有一定困难,我们提出要妹妹也负担一些赡养费,她却说:“我已经是出嫁的女儿,本身就没有赡养老人的义务。”请问,她的说法对吗?  相似文献   

2.
律师:我从小父母离异,随父亲生活,成年后与母亲有些联系,感情一般。母亲改嫁后又生了一个孩子,她想晚年时让我们姐弟三人轮流赡养。请问,我们要担负赡养义务吗?  相似文献   

3.
无私的母爱     
华凯 《新农村》2007,(4):29-29
上世纪60年代,我家里很穷,兄弟姐妹7人,逢年过节才能杀一只鸡吃。吃鸡时,大家都喜欢吃鸡肉,唯有母亲只吃鸡头。我们让母亲吃鸡肉,母亲说:“我喜欢吃鸡头。”她吃得津津有味。母亲这么喜欢鸡头,以后每一次杀鸡,我们就互相叮嘱:“把鸡头留给妈。”后来,母亲生了大病,医生说很难治好了。在母亲临终之前,我们让她好好吃一顿喜欢吃的鸡头。我正准备去买,母亲却拉着我说:“别浪费钱了,其实我一点也不喜欢吃鸡头。”我诧异地问:“那你为什么每次杀鸡都吃鸡头呢?”母亲说:“傻孩子,妈怎么能跟你们抢肉吃?”这么多年来,我们竟然一直以为母亲真的喜欢…  相似文献   

4.
《当代农业》2011,(17):55-55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顺河镇读者汪某来电:我与母亲共同生活,工资也交由她支配使用。今年初母亲去世时,哥哥提出要继承母亲遗产。请问:遗产应怎样分割?  相似文献   

5.
<正>编辑同志:我的母亲是个想法非常负面、总是爱抱怨的人。我觉得自己很难爱她,她身上的许多缺点都让我难以接受,因此我很容易和她吵架。这是我自己的问题吗?我该怎么做才好呢?读者:艾拉艾拉读者:看了您提的问题,我很是为您感到高兴,因为您有一份觉察:这是我自己的问题吗?任何事情,只要我们意识到这是自身的问题,它就已经开始解决了。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两个世界里:外在的世界和内在的世界。外在的世界如何,通常都是我们内在的世界的投射。我们对于他人的不满,通常是对于  相似文献   

6.
每次回老家,母亲一定要摘下耳环,穿上洗得发白的休闲装,连鞋子和背包也要换成最普通的。我忍不住笑她:“人家都是衣锦还乡,您这是干什么啊?”  相似文献   

7.
谎言蕴孝心     
好久没有回老家.也没有和母亲联系。 那天,母亲从乡下过来.她兴奋地告诉我:“你哥在外面干上美差了。听说在一家大公司做什么白领呢。”母亲说,大哥前些天回了趟家,西装革履的,头发梳得像电视里的大老板,、虽然人还是那么瘦、那么黑,但看上去精神多了。  相似文献   

8.
慈母手中线     
朱玉萍 《中国农资》2014,(21):26-26
<正>说起我93岁高龄母亲,我总是对她饱含敬佩、爱戴,她那份春晖之情让我感慨、感动。每当想起母亲,眼前时常浮现的是母亲在灯光下,为我们兄弟姐妹缝缝补补的身影。记忆里,母亲的线筐里总有着各色各样的碎布头。冬天的鞋垫、端午节的香草袋,以及我的书包,都是这些碎布头拼成的。母亲的一针一线,总能把零碎的日子拼接得温馨宜人,许多年后,我终于明白我童年里好多美好的记忆,都源于母亲手中的针线,它能让我童年鲜亮如昨,也让我沉浸在温暖幸福的回忆里。那时候,多子多女的家境,常常缺柴少米。那些捉襟  相似文献   

9.
《现代农业科学》2007,(12):45-45
尊敬的陈主编:您好! 我们是安徽省宿州市城东乡的农民.由于父亲右腿残疾母亲又因病常年卧床不起,兄弟三人初中没毕业都回家务农了,当时是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村支书家里看到一本《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那时起就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0.
翟杰 《新农村》2014,(5):47-47
母亲外出买菜,带回来一个人,看样子,年纪和她差不多大。见我愣着,母亲提醒道:"你应该叫舅。"看着面前头发有些蓬乱,皮肤粗糙且黝黑的男人,我条件反射似的喊了一声。对方似乎有些不知所措,只是连连点头。随即,母亲招呼他坐下。  相似文献   

11.
一群鸡在路边的竹子栅栏里闭目养神.我咳嗽一声,它们都没动,像见过大世面似的."谁家的鸡啊?"我回家问母亲.母亲说:"咱家养的啊."在屋檐下,母亲喊一声,这群鸡拔腿就跑.母亲抓一把玉米撒出去,那个样子,非常像我们小的时候,她从怀里掏糖果给我们.  相似文献   

12.
母亲去打工     
李明 《农村百事通》2010,(12):42-42
母亲突然说她要去打工,这使我和父亲都感到震惊。她的腿受过伤,平时走路多了都疼得要命,何况去干那繁重的体力活。可无论我和父亲怎样劝说,母亲的态度依然坚定。  相似文献   

13.
<正>母亲是个没有多少文化的女人,但她却是对我的成长教育起到最重要作用的人。儿时的记忆里,母亲对我的管教总是严于对三个哥哥。母亲常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女孩子将来长大了不能靠男人生活"。那时年幼,我并不能理解母亲常挂在嘴上的这句话对我有什么实在的意义。每当学习成绩下降被母亲责骂时,我的心都很受伤,不明白母亲为什么  相似文献   

14.
母亲·山歌     
正对山歌,我们广西人都有那么点"瘾",高兴时唱、愤怒时唱、心酸时唱、思念时也唱,"一高兴就唱山歌""一言不合唱山歌",这是对广西人最形象的写照。我的母亲也爱听山歌、唱山歌。山歌,就像支撑母亲的力量,只要唱响,再艰苦的日子都能过得很快乐。小时候,我们家姐妹多,每学期都要交大笔学杂费。母亲和父亲两人都是农民,没有什么赚钱的路子,他俩就靠着家里十多亩地赚钱养家。那时候种地十分辛苦,整地、插秧、施肥、收割,农活全靠双手劳作。但再苦再累,母亲都会唱起她的山歌,插秧时唱插秧歌,收割时唱丰收歌。山歌没有固定的唱词,唱调也不受拘束,自由  相似文献   

15.
单律师 《新农村》2006,(5):29-29
编辑同志:我父亲和母亲生了我们兄妹四人,就在我们兄妹四人都走上工作岗位并相继成家后,父亲开的公司也蒸蒸日上。去年,父亲和公司秘书沈某非法同居并生有一子,取名谭力。三个月前,父亲因高血压中风而卧床不起。沈某抛下年幼的谭力出走,至今杳无音信。前不久,父亲把我们兄妹召集回家,要求我们共同扶养谭力。请问我们有义务扶养父亲和情人所生的儿子吗?  相似文献   

16.
红头巾     
<正>离家的日子愈久,心里就愈积聚起思乡的情感。在那浓烈的思乡情里,母亲总会占去大半。或许每一个出门在外的人,心里总难以割舍的就是对母亲的思念。每每这种时候,我的眼前就会出现一个总挥抹不掉的镜头:在层层梯田广阔而浑黄的背景上,有一个红点。走近了才看清,这就是我日夜思念的母亲,她站立在田间,红头巾如旗帜迎风飘扬——她是在翘首盼望她至亲的儿子呀!多少年来,我对母亲的勤俭朴素都怀有无比崇高的  相似文献   

17.
在1990年,我与刘霞姑为夫妇,因她父亲早亡,哥哥刘平在外地工作,我们结婚后,她年迈的母亲无人照顾,于是把岳母接来随我们一起生活。1995年,刘霞因意外事故不幸身亡。但是,我仍一如既往地赡养岳母。最近,岳母年老去世,留下了价值3万元的遗产。我因赡养照顾了岳母多年,所以要求与刘平共同继承这笔遗产,但刘平却以我只是他家的丧偶女婿,无权继承为由拒绝。请问:丧偶女婿赡养了岳父母,可以继承他们的遗产吗?  相似文献   

18.
何如平 《吉林农业》2011,(18):50-50
进入秋季,母亲又开始忙活着为我们做泡菜了,这是她多年来养成的习惯,母亲说秋季做出的泡菜特别容易出味儿,对于喜欢吃泡菜的人来说,可不能蹉跎了这段好时光。  相似文献   

19.
母亲进城     
印象里,母亲是个节约的人.在我享受着母亲的血汗钱坐公共汽车进城上学的岁月里,母亲却是宁可浪费时间喜欢走路的,她总是说:山里人挣几角钱不容易。我考上大学后,母亲因不需送米送菜便很少进城了,她和父亲终日厮  相似文献   

20.
母亲有个电话簿,是用白纸和针线缝出来的。 有一次,家里需要联系一位远房姨妈,而我们手机里都没存姨妈的号码。只见母亲打开抽屉拿出电话簿翻起来,最后在众多号码中,准确无误地找到一组号码拨过去,恰好是姨妈接的。我们一边夸奖母亲,一边想看看她的电话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