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退耕还林工程后续政策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退耕还林重大的生态意义、重要性及必要性,并对近5年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利因素作了剖析,同时提出相应的政策制定建议.  相似文献   

2.
湖南退耕还林工程的政策体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湖南省自2000年开展退耕还林试点,2002年在全省全面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湖南省退耕还林政策体系涉及工程的各个环节,对全省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分析湖南退耕还林政策的构成体系,提出完善政策的建议,对全省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补偿方式多样化是退耕还林还草经济补偿政策顺利开展的客观要求,文章指出退耕还林还草补偿方式的选择应做到七个结合,即国内补偿和国内补偿相结合、逐步由不充分补偿过渡到充分补偿、直接补偿和间接补偿相结合、实物补偿和现金补偿相结合、多次补偿和一次补偿相结合、中央补偿和地方补偿相结合、政府补偿和民间补偿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退耕还林还草经济补偿政策的一大缺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县级政府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利益和作用的分析,文章指出未将其纳入补偿对象是现行政策的一大缺陷,需要在以后的政策完善中加以矫正。  相似文献   

5.
山丹县退耕还林政策的执行结果表明,政策设计比较合理,主体政策与配套政策协调全面,但对内陆河流域的退耕还林还存在目的不明、造林密度太大等问题。研究结果认为:内陆河退耕还林节水是第一目标,最终达到“山川增绿、河流增水、农民增收”的要求,造林初植密度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应降低30%~50%,特别是“退一还一”或“退一还十”模式的执行将会造成新的生态破坏,而采取“退一还一封二”模式是内陆河流域退耕还林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6.
对退耕还林补偿标准和补偿年限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现行的退耕还林还草钱粮补偿标准存在“一刀切”现象,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认为对退耕损失的补偿标准应实行分区级的不同补偿标准。对于还林投入成本的补偿,近期重点考虑两项:种苗补助费和增加管护费。对还生态林的种苗补助费要按分区给予不同标准的补偿,并给予长期的管护费(与我国现行的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一致);对于还经济林(草),维持现有的50元种苗补助费,不足部分由小额贷款予以支持,不增加管护费。农户改变土地用途损失的长期性和生态效益发挥的持续性共同决定了要对退耕还生态林的农户实行钱粮的长期补偿;基于现实的考虑,也应适当延长还经济林(草)的钱粮补偿期限。  相似文献   

7.
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退耕还林工程在全国25个省(区、市)全面启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国务院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并先后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退耕还林粮食补助办法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搞好“五个结合”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通知》。  相似文献   

8.
退耕还林工程从1999年实施以来,国务院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工程试点”和“进一步完善工程政策措施”两个《若干意见》。并于2002年12月,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使退耕还林走上了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至今以经十多年了,现在退耕还林的实施早已度过了政府的补助期,现在正是退耕还林的成果进入了巩固的重要时期,要实施退耕还林措施还需要农业的配合,要保证其工程成效就必须要总结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工程之间的关系,同时为此制定出政策,加以实施。  相似文献   

10.
为什么要对退耕农户给予补偿?不同学者依据不同的理论予以回答。文章旨在对退耕还林经济补偿理论的主流观点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1.
退耕还林的恢复生态学刍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退耕还林是退化耕地生态系统进行恢复与重建的重要技术措施,退耕还林应遵循与其密切相关的恢复生态学理论,研究探讨退耕还林技术,科学地进行生态恢复与重建。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辽宁省200l、2002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了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对策,旨在提高全省退耕还林工程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3.
辽东山区是辽宁省重要的水源涵养基地和中部城市群的天然绿色屏障,在退耕还林过程中选择不同的植被恢复模式对退耕地植被群落的发育演替、生态功能的发挥具有不同的作用。文章通过对草河口退耕还林监测场植被恢复不同模式连续3年的调查研究认为,辽东山区在坡耕地退耕之初的几年内,植被自然恢复比较快,生态功能也比较强,但人工辅助措施能加快植被恢复进程,尤其是乔灌模式植被群落发育最好,为生态功能的发挥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4.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为解决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环境问题而采取的重大举措,也为我国的林业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文以河北省迁西县为例,采用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和研究迁西县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后的各项效益,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果显示,退耕还林在迁西县林业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效益。  相似文献   

15.
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评价工程建设成效,是国家投资效益核算的主要内容。如何对其效益进行评价,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便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根据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背景和目的,应用系统学的基本原理,遵循科学、实用及其简明等原则构建了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并用AHP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相似文献   

16.
分析种草在退耕还林工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退耕种草的草种选择和种植模式,并探讨发展草产业的途径和方向。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退耕还林工程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投资规模最大的生态工程,同时,它又是我国生态工程中涉及面最广、工序最复杂的生态工程,面对这样的工程建设,必须要通过科学的效益分析和评价工作,得出工程建设各方面的科学数据,保证工程建设顺利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7年来,营造了面积较大且密度较高的杨树林,由于退耕还林工程政策性极强,国家暂时对于是否可以进行抚育间伐并没有明确规定。通过对退耕还林工程开展森林抚育间伐的必要性研究,认为开展这项工作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需要、发挥森林重要功能的手段、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需要,并提出开展森林抚育间伐的建议,即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扶持、明确技术标准。  相似文献   

19.
“2605”项目区西吉县地处宁夏南部山区西南部,是环境恶劣、经济落后的广大西部地区的一个缩影。而国家正在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几乎涵盖了整个西部、西南的所有贫困地区,同样面临着生态恢复与经济发展的双重任务,工程实施5 a,已使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恢复,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何巩固来之不易的退耕还林成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纵观“2605”项目的成败得失,其教训是深刻而发人深省的,科学地分析和反思这些生态工程的利弊得失对正在开展的以粮代赈、退耕还林(草)工程———即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工程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海南省的琼中、昌江和乐东部分退耕还林地为对象,对其效果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各树种的造林成活率和5 a的保存率均达到国家验收标准.其中:橡胶树的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显著高于其它树种,分别为97.6%和92.0%,种间差异显著;槟榔的造林成活率与坡度呈负相关,是影响槟榔成活率的重要因素;5 a生木麻黄与小叶桉生长速度显著高于橡胶与槟榔,其平均胸径和树高分别超过7 cm和8 m,林分郁闭度在0.7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