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郭爽  薛洁 《中国农垦》2013,(4):54-56
兵团民间艺术发展现状 新疆兵团是以汉民族为主体,包括维吾尔、哈萨克、蒙古、回等少数民族在内的多民族的社会群体。来自五湖四海的兵团人,每个人都携带着各自地域的文化符号和文化信息。兵团文化的源头,有解放军、民族军、起义军等军旅文化,当地少数民族文化,海派、津派、京派等都市文化,以及陇、蜀、鲁、豫、湘文化等移民文化。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大学学报》2010,22(2):F0003-F0003
<正>通过对比汉民族孝文化的涵义,重新诠释新疆少数民族孝文化的内涵,探讨新疆少数民族信仰的三大主要宗教、新疆少数民族文学、新疆少数民族口碑文献、新疆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民族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孝文化的体现及其与社会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九大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兵团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在新时代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兵团时强调,兵团要真正成为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围绕新疆总目标,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兵团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甘肃地处黄河上游,历史上曾经是沟通古代东方与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同时也是汉民族与西北、西南少数民族交汇的地区。东方与西方、汉民族与少数民族文化,在这里互相融合,交相辉映,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河陇文化格局。《甘肃历史文化》,就是以她本土文化的精神,在华夏和中亚各民族多元文化的交流中摄取营养,从而在更高层次上确立自己个特征的结晶。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正在迅速发展,少数民族学生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稳定和发展与少数民族学生息息相关,因此,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民族高等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高校应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从各个方面加强其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6.
在多民族聚居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少数民族先进文化的主要传承者与引领者,自新疆双语教育实施以来,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水平越来越高,和汉文化的接触也日益频繁,他们对汉文化的认同程度直接影响他们同汉民族之间的交往和彼此的理解与尊重。通过对塔里木大学维吾尔族大学生的考察,了解他们对汉文化的接纳程度,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推断在其家乡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汉文化的学习情况,及维吾尔族民众对汉文化的认同现状,据此,在双语教育方面为提高维吾尔族汉文化接纳程度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正新常态下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兵团屯垦戍边的伟大事业,既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又创造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是兵团人的魂。兵团文化是兵团人在60年屯垦戍边实践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稳固而持久的兵团精神的具体体现。兵团文化鼓舞着兵团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在边疆发挥着维持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抵御三股敌对势力的重要作用,是兵团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预科生是高校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少数民族预科生多数是来自我国的少数民族管辖区,是准大学生,他们的成才成长关系到各少数地区未来的发展建设。他们长期生活在以自己文化为主的文化世界中,民族认同是他们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如何提高少数民族预科生对的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也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新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当前,不断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文化认同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新疆历史和区情教育,保持新疆的稳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疆高校现在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期内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新疆高校必须进一步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思路和模式,寻求新的途径和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10.
在国家良好的政策下,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不断发展,为打造更加稳定、健康的发展环境,需要对大学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使其具正确的价值观念,为地区发展贡献力量。本文从增强内蒙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要求入手,并分析如何在高校开展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希望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白族园林风格探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在少数民族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受本民族宗教传统、儒、佛、道、汉文化及其服民族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民族园居风格,以大理白族的岗貌,寺观,园林, 庭院,民居,村舍文化,建筑装饰、植物及其风貌,石、水运用等为研究内容,探索白族文化的形成过程,剖析白族园林的演变及其形成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2.
客家人迁徙云南,始于元朝,有史可查的应是毛泽东的先祖毛太华等。永胜的毛氏人口现已发展到3000余人了,传到了第24代。永胜全县现有人口38万人,70%为汉族,其他为彝族等少数民族。在汉族中有80%的人自称是客家人。但笔者通过对永胜县汉人所使用的语言、生活习性、民风民俗、民居建筑、婚礼丧葬、墓穴形态等情况的调查发现,永胜汉族使用的语言为云南官话,属于北方方言系统,未发现有人使用客家方言;丧葬习俗方面也没有发现客家人的“二次葬”习俗,山野间的墓穴形态也与客家墓地不同;民居建筑也无客家围屋。表明云南永胜县无客家人聚居,客家人及其后裔主要为散居。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界定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对天山以南汉民族物质文化遗产逐类进行了论述,通过例证较详细地分析了南疆(即环塔里木地区)汉民族物质文化遗产的濒危现状,并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设性的抢救和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4.
新疆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在语系上的差异是汉语教学中增强理解的重要障碍。通过汉字字形切入,提高学生的汉语理解能力和学习兴趣,对汉语教学的深入进行有重要作用,能够促进汉语教学事半功倍。本文从“因形析义以丰富词义含量”和从“同部首汉字展开以发散记忆汉字”两个方面探索了在民族大学生汉语教学中词汇活学巧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新疆地区民族教育现状和当前高校专业课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提高民族学生专业课教学质量的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6.
“木”部字是汉民族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扩大、加深对树木的认知,创造出来的用来记录相应词语的文字。无论在构词方式还是造字方式上,“木”部汉字都呈现出比较鲜明的特色,体现汉民族认知方式的独特之处。以“木”为范畴标识的“木”部字,主要可以分为两大范畴:自然界中作为生命主体的“木”和人类社会作为改造对象的“木”,这些汉字都是人们在认识与“木”有关的事物、状态、动作后,进行范畴化的结果。“木”部汉字的构词造字方式和语义范畴都体现了汉民族对树木的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17.
兵团精神是兵团先进文化的核心,通过兵团精神教育,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树立远大理想信念、发扬艰苦奋斗传统美德、激发创新成才意识。作者通过对塔里木大学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和访谈,了解兵团精神育人功能的发挥现状,并且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兵团精神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ABCA1基因I883M多态性在广西汉族和壮族人群中的分布,采用PCR-RFLP技术对121例无血缘关系的健康汉族人和100例无血缘关系的健康壮族人的ABCA1基因I883M位点A→G(Ile883Met)进行检测分析,发现ABCA1基因I883M基因型频率在汉族分别为:II=0.074,IM=0.380,MM=0.545;壮族分别为:II=0.130,IM=0.350,MM=0.520;两组人群的基因多态性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德国人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CA1基因I883M位点多态性在汉族与壮族中的分布可能没有差异,而有别于西方人种,暗示该基因多态性可能存在种族和个体差异,该数据可以很好地应用于群体遗传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由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所处的教育环境、经济水平、文化传统、民族习俗与其他汉语大学生不同,具有很多特殊性,这使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实施信息素养教育时存在着许多特殊的因素和特点.也更增加了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难度。而本区到目前为止,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课仍没有统一的教材,本文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教材建设之现状出发,呼吁教育工作者应尽快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编写一本专用配套教材,以及教材建设的具体内容,如:增设信息意识、信息道德等方面的内容,提出了教材内容不仅要民族化、与时俱进还要“以学生为本”观点。  相似文献   

20.
王宇丰 《农业考古》2021,(1):110-116
关于西南民族地区特色农具“禾剪”,学界对其源流、分布、形制、材料及工艺已有较多论述。本文则梳理了当地禾剪的各种具体用途,强调了禾剪与传统糯稻栽培之间的紧密联系,再将其置于整个民族稻作文化体系中去研究,并进一步揭示稻作文化中的族际差异,包括汉族粘稻(非糯稻)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糯稻文化之间成系统的分化。总的来说,禾剪是高度适应于西南地区自然环境特点、作物性状特点和民族文化特点的收割工具,当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信息、历史信息和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