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研究绵山天幕毛虫求偶和交配行为,为发展利用性信息素防控绵山天幕毛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室内和野外观察,研究绵山天幕毛虫成虫求偶行为的发生过程、求偶周期、不同雌雄比及种群密度对绵山天幕毛虫交配率的影响。[结果]虫卵越冬次年4月下旬幼虫开始孵化,5月上旬为孵化盛期,5月中旬孵化结束全部进入幼虫期,幼虫期大约70d,共6~7龄。幼虫老熟后于7月上旬开始下树,7月中下旬为化蛹盛期,蛹期约20d。7月下旬开始羽化,羽化时间一般为11:00~18:00,9月中旬产卵结束,进入滞育越冬状态。室内饲养绵山天幕毛虫成虫最早在7月中旬出现,比自然羽化时间提前,可能是由于室内平均温度较野外高。室内饲养的绵山天幕毛虫雌雄比约为1∶1.8,比野外雌雄比例有所减少,可能是由于室内的环境条件所致。自然界中绵山天幕毛虫雌雄比为1∶1.2,实验室饲养的绵山天幕毛虫雌雄比则为1∶1.8。在自然条件下,雌虫求偶最早出现在18:00,从19:00以后雌虫求偶率明显上升,19:00~21:00达到高峰,以后求偶率逐渐下降。雌虫求偶行为主要发生在羽化后的第1和第2天,第1天的求偶率达90%,第2天求偶率明显下降。不同比例及种群密度对雌雄蛾交配行为影响较大,且种群密度过高不利于其繁殖;绵山天幕毛虫雌、雄蛾一生均只交配1次。[结论]利用性信息素防治绵山天幕毛虫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李咏玲  曹天文  王瑞  韩福生  张金桐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7):3483-3484,3505
[目的]研究绵山天幕毛虫求偶和交配行为,为发展利用性信息素防控绵山天幕毛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室内和野外观察,研究绵山天幕毛虫成虫求偶行为的发生过程、求偶周期、不同雌雄比及种群密度对交配率的影响。[结果]自然界中绵山天幕毛虫雌雄比为1.0∶1.2,实验室饲养的绵山天幕毛虫雌雄比则为1.0∶1.8;绵山天幕毛虫的求偶高峰发生在19:00-21:00;不同比例及种群密度对雌雄蛾交配行为影响较大,且种群密度过高不利于其繁殖;绵山天幕毛虫雌、雄蛾一生均只交配1次。[结论]利用性信息素防治绵山天幕毛虫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黄褐天幕毛虫易受天幕毛虫抱寄蝇、核型多角体病毒、白僵菌等寄生或感染。黄褐天幕毛虫在桦甸市主要分布于公吉乡、桦郊乡一带。经近几年调查,黄褐天幕毛虫有上升趋势,森防检疫部门已采取措施进行防治。本文详细阐述了黄褐天幕毛虫营林措施和物理、生物、化学防治方法,为本市此虫防治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生产实践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于2011年至2013年,调查黑龙江黑河地区黄褐天幕毛虫监测样地的立地因子和林分因子,分析立地因子和林分因子及生物多样性指数对黄褐天幕毛虫平均虫口密度的影响。单因素方差分析与Tukey检验表明,阴坡黄褐天幕毛虫口密度显著高于阳坡、半阳坡、半阴坡的;海拔301~400 m黄褐天幕毛虫平均虫口密度显著高于海拔401~500 m和501 m以上的;郁闭度0.5黄褐天幕毛虫平均虫口密度显著高于郁闭度0.4、0.6、0.7的,郁闭度0.6的平均虫口密度显著高于郁闭度0.4的;蒙古栎比例60%以上的黄褐天幕毛虫平均虫口密度显著高于0~29%和30%~59%的。坡位、坡度对黄褐天幕毛虫平均虫口密度无显著影响。中坡位、阴坡、斜坡、海拔301~400 m、郁闭度0.5、蒙古栎比例高于60%条件下,黄褐天幕毛虫平均虫口密度最大,上坡位、半阴坡、缓坡、海拔高度501 m、郁闭度0.4、蒙古栎比例30%~59%条件下,黄褐天幕毛虫平均虫口密度最小。相关分析显示,坡位、坡向、郁闭度、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对黄褐天幕毛虫平均虫口密度呈正向影响,坡度、海拔、蒙古栎比例对黄褐天幕毛虫平均虫口密度呈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5.
天幕毛虫的主要危害对象为阔叶树,我国的主要树种分配为这类树木,所以该害虫对我国的林木危害极大。基于对天幕毛虫发生期时间的研究,结合对这一害虫习性等内容的分析,本文提出了天幕毛虫发生期的预测预报技术,以在未对林木造成实质性损害时期,完成中天幕毛虫的防治和扑杀工作。  相似文献   

6.
绵山天幕毛虫性信息素通讯系统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绵山天幕毛虫性信息素释放系统——雌蛾性腺和性信息素接受系统——雄蛾触角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绵山天幕毛虫性信息素分泌腺位于腹尖末端8~9节之间,是一个可外翻的环状结构;性信息素感受器主要为毛形感器。绵山天幕毛虫性信息素通讯系统的研究为绵山天幕毛虫性信息素的快速提取、分析、合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1999年6月在哈密市陶家宫乡荞麦庄子村-杏园内首次发现天幕毛虫,现已扩散到哈密市近效各乡场.该虫为双带天幕毛虫(Malacosoma Kirghisica Staudinger).双带天幕毛虫在哈密尚属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8.
柞蚕场的大害虫-天幕毛虫孵化能形成明显的高峰期。其孵化高峰后3天左右即是毛叶迎红杜鹃的盛开期。应用这一物候特征,在柞蚕场内观察映山红的盛开期,再调查辽东栎,蒙古栎等柞树上天幕毛虫的发生量,确定药剂防治天幕毛虫,是应用物候法测报药剂防治天幕毛虫适期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棉铃虫迁飞与滞育的研究——棉铃虫滞育的解除与羽化形式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以河南省新乡棉铃虫种群为材料研究了棉铃虫滞育的解除与羽化形式。对滞育诱导强度、光周期和温度三个因素的研究表明,温度是影响棉铃虫解除滞育的主要因素。滞育蛹在高温下可以解除滞育,但时间较长。发育起点温度为16.52℃,有效积温为358.53日度。低温对滞育蛹有活化作用,低温可解除棉铃虫滞育而明显降低在高温下的蛹历期。经低温完全活化的个体,其蛹期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7.64℃,有效积温为135.56日度。种群内个体间滞育的解除异质性较强,这种异质性和滞育蛹种群的活化程度决定成虫的羽化形式。文中还讨论了棉铃虫滞育解除方式的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天幕毛虫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技术措施,为做好天幕毛虫的防治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The crystalline material covering the cocoon of Malacosoma neustria testacea (Lasiocampidae, Lepidoptera) was analyzed physically and chemically. The mean component was identified as calcium oxalate monohydrate, and the crystals were found to be whewellite in form.  相似文献   

12.
12种生物无公害药剂对3种杨树食叶害虫的毒力测定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有效、持续地控制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innaeus)、黄褐天幕毛虫(Malacosoma neustriatestacea Motschulsky)、分月扇舟蛾(Clostera anastomosis Linnaeus)等杨树食叶害虫的危害,尽量避免害虫防治时破坏生态环境,采用低毒的仿生制剂、有毒植物提取液以及细菌杀虫剂等药剂对杨树食叶害虫进行了胃毒及触杀防治。其中,爱福丁、蛇麻子素对舞毒蛾幼虫的触杀效果最好,达到了94%以上;印楝素等7种杀虫剂对黄褐天幕毛虫幼虫的杀灭效果都达到了95%以上;苦参碱等7种生物或仿生杀虫剂对分月扇舟蛾幼虫的野外防治均达到了理想的杀虫效果,其死亡率均为100%。  相似文献   

13.
天幕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天幕毛虫幼虫的致病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天幕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Nucleus polyhedrosis virus,NPV)感染天幕毛虫(Malacosoma neustriatestacea Motschulsky)幼虫,对其致病机理的研究表明:该病毒可以侵染和破坏天幕毛虫的中肠细胞,在中肠组织细胞中均能观察到形成的多角体。幼虫取食核型多角体病毒100 h后,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细胞核内出现多角体形成,细胞核开始增大;取食130 h后,中肠组织细胞间出现缝隙,细胞核内多角体数量增多;取食160 h后,中肠细胞的细胞核进一步增大,个别细胞核增大至整个细胞的1/3以上,与正常天幕毛虫幼虫相比,整个虫体出现软化;取食190 h后,中肠细胞受到严重破坏,细胞结构模糊不清,中肠内食物极少并有许多游离的核型多角体存在;取食220 h后,天幕毛虫幼虫的中肠和其他组织完全受到破坏。  相似文献   

14.
北京地区舞毒蛾寄生性天敌昆虫及其转主寄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国舞毒蛾天敌昆虫已有较系统的报道 ,但对其天敌昆虫的转主寄主研究和报道较少 .该文针对北京地区舞毒蛾的 17种寄生性天敌 ,在查阅文献、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的基础上 ,对这些寄生性天敌昆虫的生物学和它们在北京地区危害林木的转主寄主作一报道 .卵期主要寄生性天敌大蛾卵跳小蜂 ,室内饲养可繁殖 4~ 5代 ,羽化的成蜂可继续在舞毒蛾卵块中寄生 .舞毒蛾平腹小蜂转主寄主有油松毛虫、斑衣蜡蝉、绿尾大蚕蛾 .幼虫期主要寄生性天敌毒蛾绒茧蜂一年发生 4代 ,转主寄主有黄褐天幕毛虫、油松毛虫、杨毒蛾 .黑腿绒茧蜂转主寄主为柳毒蛾 .黑足凹眼姬蜂转主寄主为油松毛虫、古毒蛾、角斑古毒蛾 .幼虫及蛹期主要寄生性天敌为毛虫追寄蝇和日本追寄蝇 ,其中 ,毛虫追寄蝇转主寄主有杨扇舟蛾 (寄生率高达 36 %~ 5 0 % )、柳毒蛾、黄褐天幕毛虫、腰带燕尾舟蛾 ;日本追寄蝇一年可发生 3~ 4代 ,转主寄主有柳毒蛾、杨扇舟蛾、油松毛虫、腰带燕尾舟蛾 .蛹期主要寄生性天敌舞毒蛾黑瘤姬蜂的转主寄主有 :油松毛虫、黄褐天幕毛虫、杨扇舟蛾、臭椿皮蛾、樗蚕、丝棉木金星尺蛾、侧柏毒蛾等 .脊腿囊爪姬蜂转主寄主有 :油松毛虫、杨毒蛾、黄褐天幕毛虫 .广大腿小蜂由于其寄主广泛 ,也可成为螟蛉绒茧蜂、松毛虫黑胸姬蜂、螟蛉悬?  相似文献   

15.
辛硫磷、敌敌畏、敌马合剂、马拉硫酸等药剂防治柞蚕场天幕毛虫的最佳施药时期为天幕毛虫的1龄期,在辽宁省盖县为4月下旬的25日左右;适宜施药量50%辛硫磷乳油和80%敌敌畏乳油为5克/亩,60%敌马合剂和50%马拉硫磷乳油为10克/亩。  相似文献   

16.
苏云金杆菌和白僵菌可湿性粉剂研制及杀虫毒力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苏云金杆菌和白僵菌为有效成分制成混配菌剂,采用高效小型粉碎机将筛选的助剂及原药混匀,在测定助 剂对微生物活体的生物活性、制剂性能影响的基础上,进行混配菌剂助剂的筛选。通过生物测定筛选获得最佳混 配比例,并将其加工成可湿性粉剂。结果表明:苏云金杆菌库斯塔克亚种和球孢白僵菌最佳混配质量比为3:1,润 湿分散剂为1%Morwet EFW、3% SDS、9% Morwet D425、9% TERSPERSE 2020;紫外保护剂为0.3% 黄原胶,以凹凸 棒土为载体补足100%。以此配方制备的混配菌剂的质量悬浮率72.73%,孢子悬浮率75.13%, 润湿时间1 min, 平均粒度为13.76 m。苏云金杆菌和白僵菌可湿性粉剂中各指标符合商品制剂的标准,对黄褐天幕毛虫毒力分别 高于苏云金杆菌和白僵菌可湿性粉剂单剂,是一种具有高杀虫活性、持效期长、环境友好型绿色农药。   相似文献   

17.
天幕毛虫生物学特性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所取得的数据结果表明,天幕毛虫幼虫共分6龄;卵寄生率为5%;室内饲养全幼期死亡率为100%;感染病毒是幼虫死亡的主要原因。自然生态因子影响幼虫的存活,以1~2龄幼虫死亡率最高,占全幼期死亡率的91.9%。试验的温湿度对出壳率无显著影响。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温度高寿命短,存活率低。各龄幼虫发育速率随着温度升高而加快,相对湿度在40.0~92.0%之间是幼虫生活的适宜湿度范围,1~4龄幼虫发育历期与湿度呈显著直线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用点滴法测定了二氯苯醚菊酯等7种药剂对天幕毛虫5龄幼虫的毒力。其LD50(微克/头)以二氯苯醚菊酯最强为0.007079,杀灭菊酯为0.07079,辛硫磷为0.2754,敌敌畏为0.9330,敌马合剂为2.3180,马拉硫磷为4.2660,敌百虫最弱为5.2480。柞蚕场小区防治试验,用药剂量二氯苯醚菊酯及杀灭菊酯为0.05毫升/66米~2,其余的药剂除敌百虫为0.5克/66米~2外,均为0.5毫升/66米~2。其防治效果二氯苯醚菊酯最高,平均校正死亡率为92.7%,杀灭菊酯为90.8%,辛硫磷为89.2%,敌敌畏为86.9%,敌马合剂为78.3%,马拉硫磷为76.3%,敌百虫为53.4%,杀虫双为48.6%,灭幼脲最低为33.2%。试验表明,二氯苯醚菊酯及杀灭菊酯的防效最高,敌百虫、杀虫双较差;灭幼脲最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