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培 《作物杂志》1996,12(3):10
冬小麦抗旱新品种花940花940小麦是河北省粮油作物研究所用细胞工程技术培育出的冬小麦新品种。1996年4月3日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花940在1992年省旱地区试,平均产量52935kg/hm2,居第1位。1993年省旱地区试比对照平……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小麦F2代主要品质性状及产量性状杂种优势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初步概述,指出了通过利用小麦杂种F2代优势提高产量的同时改良品质是可行的,但关于研究小麦杂种F2代面团流变学特性、α-淀粉酶活性的报道较少,有待进一步研究。今后我国小麦育种应以加工品质为主要目标,充分利用小麦杂种F2代优势。  相似文献   

3.
利用小麦F2代杂种优势是杂优利用的有效途径。本文论述了小麦F2代杂种优势利用的可行性,并利用太核矮败小麦不育制种技术,获得F1杂种,F1代自交获得F2代杂种,剔除不育株,用F2代杂种用于大田生产。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施氮量、氟、磷、钾配比、氮肥运筹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调节效应,表明淮南稻茬小麦产量7500kg/hm^2以上施肥模式为施氮量225—300kg/hm^2,N:P2O5:K2O为1:0.8.0.8,氮肥运筹为基追比5:5,追肥中10%作分蘖肥或平衡肥,20%作拔节肥,20%作剑叶肥。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育种早代优异株系选择和单株种植规模的矛盾冲突,同时提升小麦早代抗病、抗逆性鉴定技术,总结出多抗广适选择混合小麦育种方法,该方法是在小麦育种早代(F2—F3)进行单株选择和混合脱粒后种植下一代;F4代选株,考种,单株脱粒后种植株系鉴定;F5以上的稳定株系经选择后提升小区鉴定试验,并保留3~5个单株保纯;有分离的株系在株系中再次选单株,种植株系鉴定,直至稳定。产量鉴定后的优异品系进行多点产量比较鉴定。该育种方法在早代选种时能更好地保留优良基因,控制育种规模,同时结合有效鉴定技术,选择优异单株,淘汰不良个体,提高育种效率,缩短育种年限。  相似文献   

6.
小麦花生玉米不同间套作模式产量品质效益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间套作模式对小麦花生玉米产量、品质、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花生和玉米间套作提高了小麦、玉米的产量,花生的产量有所降低,而且玉米的品质得到很大的改善,而对花生的品质没有显著的影响。综合全年作物的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花生和玉米6:2的间作种植模式最好,说明小麦玉米花生间套作增产的关键在于田间带距和行比的合理搭配。  相似文献   

7.
氮素形态对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铵态氮、硝态氮和酰胺态氮3种氮素形态对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1)小麦花后籽粒干重及地上部总干重随生育进程不断增加,而旗叶、穗下节、穗下鞘、颖壳的干重均随着生育进程呈下降趋势;(2)氮素形态对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有显著影响。硝态氮处理下小麦花后地上部总干物质量最高,并且随着生育进程,干物质在旗叶、穗下节、穗下鞘、颖壳中分配比例降低,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高于其它2个处理。(3)铵态氮、硝态氮和酰胺态氮3种氮素形态处理下小麦产量分别为7250.5kg/hm2、7575.3kg/hm2和7156.2 kg/hm2。在本试验条件下,硝态氮处理增产效果最佳,较酰胺态氮处理增产5.8%。  相似文献   

8.
氮磷配施对超高产小麦花后衰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小麦高产高效提供依据,在大田超高产条件下,研究了氮磷配施对超高产小麦济麦22花后衰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配施对超高产小麦花后的衰老特性及产量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花后各处理小麦旗叶的净光合速率(Pn)、叶绿素含量(SPAD值)、可溶性蛋白含量(PRO)、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等指标呈下降趋势,但与CK处理比较,施肥处理前期下降缓慢,达显著水平,以N1P2、N2P2差异极显著;丙二醛含量(MDA)先是缓慢增长,花后14 d后含量迅速增加;过氧化物酶活性(POD)的变化趋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花后14 d各处理的POD活性达到最高值.随着施氮肥和磷肥量的增加,总的趋势是旗叶的酶活性增加,而MDA含量降低,但过高的施肥量(P2O5=225 kg/hm2)导致小麦生育后期旗叶酶活性下降迅速,衰老加快,穗粒数和千粒重下降显著,最终导致小麦减产.经统计分析得出,氮肥和磷肥间对Pn、SPAD值、PRO、SOD及POD有不同程度的互作效应.该试验条件下,超高产麦田的适宜施肥量为N 300 kg/hm2和P2O5 150 kg/hm2.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不同追氮时期追氮比例对滴灌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在滴灌条件下,以小麦‘新冬18号’为试验材料,在总施氮量300 kg/hm2条件下,设置5个氮肥追施处理[拔节:孕穗6:4(F1处理)、起身:拔节:开花2:4:4(F2处理)、拔节:孕穗:开花4:4:2(F3处理)、起身:拔节:孕穗:开花2:4:2:2(F4处理)、起身:拔节:孕穗:开花2:2:2:4(F5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滴灌冬小麦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调节氮肥追施时期及比例有利于调节小麦的生长及产量,F4处理能减缓叶片SPAD值的下降速度,还能有效提高小麦千粒重、收获指数、地上部分生物总量,最高产量为F4处理,产量达8016.67 kg/hm2,分别显著高于F1、F2处理6.4%和6.7%(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氮肥追施时期以起身、拔节、孕穗、开花期均追肥(F4、F5处理)有利于小麦的生长与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花后营养调控已成为高产超高产冬小麦栽培中抗早衰,增加籽粒重的重要措施之一。为了验证花后不同养分调控策略对高产超高产冬小麦灌浆期物质生产,氮素吸收及再转移的影响,并为高产超高产冬小麦花后养分调控提供理论支撑,在大田试验中,研究了花后1次氮肥调控、4次氮肥调控、喷施磷酸二氢钾处理对小麦籽粒灌浆及氮素再运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产栽培条件下,花后无调控处理(对照)的小麦籽粒产量为8.7 t/hm2。即使在高产条件,花后营养调控仍增加籽粒产量,其中花后4次氮肥、一次氮肥处理和花后喷施磷酸二氢钾分别较对照处理提高产量9.9%,8.9%和11.6%。与对照相比,花后营养调控增加了后期干物质与养分积累,促进花前干物质与养分的再转移,增加小麦千粒重,最终提高小麦籽粒产量。综合以上结果,在高产超高产条件,冬小麦花后的氮素管理有利于保证氮素充分供应,结合喷施磷酸二氢钾有助于延缓花后胁迫导致的早衰,改善灌浆过程,可以明显增加小麦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1.
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两作生产潜力与产量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华北平原是我国粮食主产区,分析气候变化对该区小麦-玉米两作系统生产潜力的影响意义重大。本文采用EPIC模型估算了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两作的生产潜力,并结合实际产量计算了产量差。结果显示:(1)华北平原1961—2007年小麦-玉米两作潜在产量在19.7~22.2 t/hm2之间,区域均值为21.2 t/hm2;雨养产量在13.2~21.7t/hm2之间,区域平均值为16.4 t/hm2;(2)1960—2007年间,潜在产量在全区显著上升,年均增幅多在20~40 kg/hm2之间,雨养潜力在南部呈增加趋势,但北部呈下降趋势;(3)华北平原2001—2007年小麦-玉米两作的潜在产量和实际产量的差在20.3%~72.2%之间,区域平均值为潜在产量的48.2%。从空间分布上看,南部地区产量差较大,中部地区产量差较低,北部地区产量差居中。因此,自1960年来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两作还有很大的增产潜力,特别是水分状况较好的南部地区,应提高水肥利用效率,挖掘其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2.
为给华北旱作区小麦确定合理的追肥深度提供科学依据,以冬小麦济麦22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春季拔节期开沟施肥(0,5,10,15 cm)对旱地小麦花后旗叶衰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期,各处理的小麦旗叶中POD活性、SOD活性都表现为W2W1W3W0,MDA含量表现为W0W3W1W2,可溶性蛋白含量则表现为W0一直低于其他处理,W2始终高于其他处理。说明肥料深施能够提高小麦旗叶中的POD和SOD活性、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抑制MDA的产生,从而延缓了叶片衰老。各处理小麦的产量表现为W2W1W3W0,W1、W2、W3比W0每公顷产量分别提高了8.5%,14.0%,4.2%,W2与W0产量差异显著。可见,肥料深施有助于小麦产量的提高,增产效果最明显的追肥深度是10 cm。  相似文献   

13.
小麦花粉植株结实性与亲本组合类型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1990-1993年4年的冬小麦花粉H1代自然加倍后的亲本组合分析,总结出小麦花培H1代自然加倍与双亲组合有密切关系。双产中有花培纯系者,H1代的自然加倍频率高于双亲中无花培纯系或自然杂合体的加倍频率。  相似文献   

14.
2007年,在陕西全省小麦总量持平略减的情况下,陕西省部级科技入户小麦示范县小麦单产普遍提高,8个示范县科技示范户小麦平均产量8250kg/hm^2的有1个县(区),超过7500kg/hm^2的1个县,超过6750kg/hm^2的1个县,有4个县超过了6000kg/hm^2,地处旱原的长武县,示范户小麦产量也达到了4404kg/hm^2。  相似文献   

15.
黄淮海平原麦棉套种不同模式的小麦生理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麦棉套作不同模式的小麦生理生态效应的研究,发现小麦株高,根系数量,干物质积累,小麦根系活力等指标前期单作强于套作,后期套作优于单作;小麦光合速率单作强于套种;套作小麦产量与单作比,有优有劣,3:1式增产1.16%,3:2式、4:2式、6:2式分别减产24.43%、20.82%、18.52%。4种套作模式比较,各项指标以3:1表现最佳,其边际效应最好,补偿作用也最大,还有一定的增产效应。  相似文献   

16.
郭继民 《作物杂志》2001,1(3):33-33
豫花 1 6是河南省濮阳农业科学研究所1 988年用鲁花 9号作母本 ,濮花 9号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南繁加代、多年定向单株选择培育成的高产、稳产、优质、早熟、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花生新品种。 2 0 0 0年 9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1 产量表现1 995~ 1 996年参加所内花生新品系比较试验 ,平均单产荚果 5 35 4.85kg/hm2 、子仁395 1 .6kg/hm2 ,比对照品种豫花 1号分别增产 1 6 .2 %、2 1 .4% ,增产达极显著水平。 1 997~ 1 998年参加河南省麦套花生区试 ,其中 1 997年全省 8点平均单产荚果 46 48.35kg/hm2 …  相似文献   

17.
连续3年茎蘖动态分析表明,高沙土麦作区在10月底-11月初播种,基本苗180-270株/m^2的情况下,播后25-30d茎蘖达到预期成穗数390-450株/m^2;小麦产量由主茎及主茎叶1叶,2叶,3叶产生的分蘖成穗构成,氮肥用量试验表明,最高产量时的氮肥施用水平为213.2kg/hm^2产量为5782.5kg/hm^2。拔节肥施用试验表明,拔节期施用,NPK3元素肥料具有显著提高实粒数,增加千粒重等作用,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高产稳产小麦徐州24徐州24是徐州农科所1983年用徐州7904-13-2-2品系作母本,以矮孟牛作父本有性杂交、温室加代和连续多年选单株,于1989年育成。1994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3年江苏省淮北片生产试验,5点平均产量6...  相似文献   

19.
《新疆农垦科技》2011,(4):96-96
(1)隔离防混杂苦瓜是异花授粉作物,留种田附近最少需隔2km以外;(2)阴雨天气,不利于异花授粉,要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才能提高留种产量;(3)在旺盛结果期留种苦瓜应结合采果上市同步进行。当苦瓜初收2~3次后,开始进入旺盛结果期,便可进行留种;(3)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结果多,瓜形端正,具有本品种特征的植株作留种株;  相似文献   

20.
不同组合杂种小麦群体光合优势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群体水平上化杀型杂种小麦的光合优势表现特征及其生理机制,以2个化杀型小麦杂种F1及其亲本为材料,推广品种冀麦38号为对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供试杂种小麦1F1和2F1的群体干物质生产能力都表现平均优势和超标优势。1F1起因于其LAI和光合势优势较大,2F1则是由于净同化率优势较大。1F1和2F1的子粒产量都高于亲本和对照,与亲本相比,1F1和2F1的产量优势是由产量构成三因素综合提高所致,与ck相比,1F1和2F1的产量优势则主要来自千粒重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