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对章古台沙地樟子松、赤松、油松人工林天然更新规律、密度、生长指标的测定及覆盖对其1年生幼苗越冬保存率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1、种松树人工林更新方式主要为林隙翌新和林缘更新,赤松有林下更新。降水量的大小显著影响天然更新密度和越冬保存率,降水量大的年份天然更新密度大、越冬保存率高。试验地内1年生幼苗天然更新的密度大小为赤松〉樟子松〉油松;自然越冬保存率大小为油松〉赤松〉樟子松。围封区内自然越冬存活下来的2年生以上幼树天然更新的密度大小为赤松〉油松〉樟子松。7年生林缘天然更新3树种生长指标大小分别为树高——赤松〉油松〉樟子松,地径——油松〉樟子松〉赤松,侧枝数和枝条总生长量——油松〉赤松〉樟子松。1年生幼苗经覆盖后越冬保存率远高于未覆盖的,因此应采取覆盖等人工促进措施,保证樟子松、赤松、油松1年生幼苗安全越冬。 相似文献
2.
3.
4.
研究了章古台沙地赤松人工林土壤种子库及天然更新特征。结果表明:在赤松人工林土壤种子库中,47.47%的种子分布在枯枝落叶层中,种子平均密度可达253粒?m^-2;52.53%的种子分布在0~5 cm 深的土层中,种子平均密度为280粒?m^-2。从种子品质来看,空粒种子占种子总数的40.90%,腐烂种子占39.96%,完整种子占19.14%。赤松天然更新主要为林下更新,更新幼树呈不规则分布,密度为20348~71798株?hm^-2;其次为林隙更新,更新幼树以群团状分布为主,带状分布为辅,密度为7659~14836株?hm^-2;赤松林缘更新的主要条件是有林缘扩展带,林缘更新密度为856~10810株?hm^-2。 相似文献
5.
6.
为了选择适合沙地生长的优良杨树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试验,在章古台沙地对群众杨、银中杨、黑林1号杨和彰武小钻杨进行造林对比试验,连续14年监测胸径、树高的生长量.结果表明:胸径生长量从大到小依次为银中杨、彰武小钻杨、群众杨、黑林1号杨,分别为18.0、16.6、16.5、15.9 cm;树高生长量从大到小依次为银中杨、群众...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章古台沙地上10个科16种灌木树种进行的成活率、保存率、树高、地径等指标的调查,结合各树种定性的生长表现,初步筛选出11种灌木。又连续2年对这11种灌木的树高和地径进行调查,进一步筛选出7种灌木,分别是蒙桑(Morus mongolica)、黄柳(Salix gordejevii)、欧李(Cerasus humilis)、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ia)、树锦鸡儿(Caragana arborescens)、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小叶鼠李(Rhamnus parvifolia)。这7种灌木可以在沙地上健康而稳定地生长,没有回枝现象,4年生苗木树高可达1m以上,地径可达1cm以上。 相似文献
8.
章古台固沙林,通过经营疏伐与部分采伐,改善林分通风透光条件,促进了天然更新。在12块采伐迹地标准地调查中,共出现天然更新的乔灌木树种13种,487株。其中出现频度最高的是鼠李,达67%,分布最多的是榆树,为3 921株/hm2。在7块固沙林标准地调查中,共出现天然更新树木13种,385株。其中出现频度最高的是赤松,为43%,分布最多的也是榆树,为2 980株/hm2。天然更新的幼树多出现在沙地的丘间低地或沙丘的东北坡,而且有落沙层;同时还需要在5~6月降水比较多,年降水量比较高的年份发生。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通过章古台地区引种日本落叶松,其生长性状与当地主要造林树种樟子松,与清原海洋林场,湾甸子实验林场日本落叶松进行对比分析,证明日本落叶松适应性强,生长快,可在章古台地区良好生长,将成为樟子松更新改造的理想树种。 相似文献
11.
章古台固沙林更新造林中天然更新的结合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省章古台固沙林经过经营疏伐与块状采伐以后,通风透光条件改善,促进了天然下种更新。天然更新强度,在采伐迹地为690株·hm^-2,人工更新造林地为575株·hm^-2,油松和赤松林下松树为181株·hm^-2,其他树种295株·hm^-2。通过采取保护1年生樟子松幼树越冬,抚育油松、赤松幼树等措施,促进针叶树天然更新。在更新造林中,沙丘下部与丘间低地营造杨树,利用行间天然更新树木形成阔叶树混交林,沙丘中上部营造针叶树,利用行间天然更新灌木,形成乔灌混交林。 相似文献
12.
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天然更新苗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天然林天然更新苗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母树密度不同,天然更新苗数量和年龄结构存在明显差异;樟子松天然更新苗年龄结构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不连续性,樟子松天然更新苗密度因林分类型的差异明显不同。在疏林地(树龄30 a),平均更新苗密度每2 500 m2为13株,在火烧迹地平均更新苗密度每600 m2为28.5株,樟子松单株样地平均更新苗密度每600 m2为118.8株。不同年龄的天然更新苗保存密度和年平均降水量有显著或极显著关系,且随着林分郁闭度的增加,研究区天然更新苗密度呈现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海桑自1994年引种到深圳湾,1999年出现天然更新,在海桑林、天然林和裸滩上均有分布,更新频度达45.0%,幼苗密度最多达69株·m-2,幼苗的扩散距离至少达90m。充足的种源和温暖的气候条件是海桑出现天然更新的前提条件,冬季的低温是决定海桑更新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海桑更新的状况与所接受的光照、种子散播地的隐蔽程度、潮水淹浸深度、潮汐动力作用、人为活动的影响、水禽的取食活动及边缘效应等存在相关关系。海桑幼苗扩散的数量随着距人工海桑林距离的增加而减少,二者符合相关模型:y=58.866-25.741 log101.717x。 相似文献
14.
长序榆天然更新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福建省南平市来舟镇东山村残存的珍稀濒危树种长序榆的天然更新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序榆大树虽然生长旺盛,但林下天然更新不良。长序榆果实风播有效距离仅为30m,且由于它是阳性树种,不耐蔽荫,在阳光不足的林下种子难于成苗,幼苗难以成树,天然更新能力弱,这些是它种群数量少,处于濒危状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