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国诞 《土壤学报》1965,13(1):59-65
洛惠渠灌区地形受黄河、渭河、洛河和涑水河冲积影响,形成三级阶地,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南北高差达48米。每级阶地上都有大小不同的低洼地段。微地形起伏不平,变化极为复杂。这些洼地往往成为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汇聚和盐碱地分布的地区。灌区地下水流向总的来说由北、西北向南、东南方向流,并与地表坡度大略一致。坡降1/2,000至1/500,地下水深一般在1—10米。  相似文献   

2.
在美国 ,加入联邦农场保护项目的农民必须将高侵蚀土地的潜在侵蚀度降低到某种阈值内。为达到此目标 ,在冬季初期必须保证冬小麦绿生物量维持一定的数量。为解决这一问题 ,美国农业学家Gregory等人利用SHOOTGRO作物生长模型对冬小麦绿生物量进行了预测。选取美国科罗拉多州东部 3个小麦种植地点 ,结合播种时间、播种量、NO3和NH4 含量、土壤剖面总含水量以及苗床含水量等因素 ,共模拟出 2 16个生长模型 ,有助于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局 (NRCS)对农民遵守联邦保护土地计划信任度的确立 ,并对冬小麦早期生长动态的准确了解。影响秋季生物量的主要因素是小麦播种日期和土壤的总含水量 ;其次是播种量和苗床总含水量 ;秋季小麦生物量还受秋季积温的影响。NRCS正在用这些结果使农民对遵从保护地计划采取信任态度  相似文献   

3.
在美国,加入联邦农场保护项目的农民必须将高侵蚀土地的潜在侵蚀度降低到某种阈值内。为达到此目标,在冬季初期必须保证冬小麦绿生物量维持一定的数量。为解决这一问题,美国农业学家Gregory等人利用SHOOTGRO作物生长模型对冬小麦绿生物量进行了预到。选取美国科罗拉多州东部3个小麦种植地点,结合播种时间、播种量、NO3和NH4含量、土壤剖面总合水量以及苗床含水量等因素,共模拟出216个生长模型,有助于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局(NRCS)对农民遵守联邦保护土地计划信任度的确立,并对冬小麦早期生长动态的准确了解。影响秋季生物量的主要因素是小麦播种日期和土壤的总含水量2其次是播种量和苗床总含水量;秋季小麦生物量还受秋季积温的影响。NRCS正在用这些结果使农民对遵从保护地计划采取信任态度。  相似文献   

4.
20世纪末期黄河源区土地覆盖变化与气候变迁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NOAA-AVHRR数据,应用BP神经网络图像分类方法,研究了1990~2000年黄河源地区土地覆盖变化的过程,并分析了这11年间黄河源地区的气候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通过偏相关模型对土地覆盖变化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1990~2000年间,黄河源区域荒漠化土地面积急剧增加,平均植被覆盖度呈持续下降趋势;而区域平均年平均气温、年最高气温都明显升高,年最低气温也有上升趋势,区域平均年降水量则呈波动下降趋势。对两者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土地覆盖类型土地面积与各气象因子之间具有不同的相关关系,气候变化是影响黄河源区土地覆盖变化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5.
采用随机调查法比较研究不同扰动方式对河西走廊干旱区盐渍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长梨树、繁育杜梨苗、种植小麦、弃耕和休闲均使土壤HCO_3~-表聚和表层土壤Ca~(2 )含量减少,其中繁育杜梨苗地土壤Ca~(2 )减幅最大。盐渍土壤容重除与植物根系分布相关外,也受其性质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弃耕和土地休闲使土壤盐分表聚,降低了土壤可耕性,干旱区改良盐渍土地可首选种植小麦。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人为垦殖与自然条件下黄河三角洲土壤盐分的时空演化特征,实现黄河三角洲后备土地资源的高效开发,保障生态和环境安全,利用空间变换推演时间演替,沿黄河入海方向,自利津县北宋镇至黄河三角洲保护区内黄河入海口布设采样带,研究当地典型作物(小麦、棉花、水稻)和自然条件下土壤盐分的时空演化特性,随机选取28个主采样区,采集140个样点,每个样点以20cm为1个土层,测定0—100cm土层土壤含盐量。研究表明:整个研究区域0—20cm土壤平均含盐量为3.58g/kg,显著高于60—100cm土层(p0.05),属于中度盐化土,空间表现为强变异性(CV=131%),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盐分空间变异减小;土壤盐分剖面的空间分布特征体现了人为垦殖和自然条件的协同影响,表聚型盐分剖面主要分布在采样带的近海端(1972年后冲积区域中此类剖面占83.3%),作物以低产棉田和自然植被为主,85.7%的自然植被和45.5%棉花为表聚型,平均型主要分布在采样带的中部及内陆区域,1855年之前及1855—1972年间的冲积区域中此类剖面各占40.0%,作物主要以水稻、小麦和滩涂为主;底聚型主要分布在采样带的内陆地区,1855年之前的区域中此类剖面占31.3%,主要以农作田为主,棉花、小麦、水稻均衡分布;人为垦殖管理、植被类型等随机因素是导致0—80cm土层土壤含盐量变异的主要原因,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随机因素影响减弱,地形、地下水位等结构性因素影响增强;基于盐分的空间分布,绘制农作物布局区划图,可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盐渍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该研究揭示了垦殖与自然条件下土壤盐分时空演化特征,自滩涂至内陆,土壤盐分剖面由表聚型向底聚型过渡,人为垦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土壤的盐渍化程度,但人为垦殖与土壤盐渍化之间互为因果、相互推进。  相似文献   

7.
小麦倒伏的主要因素,在生长前期和生长后期是不同的。据我们的了解,小麦在早期倒伏常因密度过大而引起的。而小麦在拔节至齐穗期以后的倒伏则常由于氮肥水平过高所造成。为了从数量上确定养分水平与倒伏的相关性,我们在小麦成熟期曾选择了密度大致相同的倒伏与不倒伏的田块共33块,采集了根际土壤和部分小麦第一、二节间的植株样太进行了化学分析。  相似文献   

8.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口增长速率日益加快,对小麦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有限的土地面积和大量增长的需求之间的不平衡也越来越明显。为了满足人们必需的物质需要,将不得不革新小麦的传统技术,加强管理力度,改善土地利用以达到最优、最大量地生产小麦的目的。植保技术作为一种盛行的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最近几年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对小麦高产栽培影响深远。植保技术的工作内容包括防治和检疫农作物病虫害,检疫农作物等,这是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和高产值的重要手段,也是至关重要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小麦开花至成熟期间锌在不同器官内的积累动态,探讨锌对小麦开花后农艺性状及籽粒蛋白质形成的调控作用,采用离体穗培养技术研究了不同浓度锌对新春8号和杜伦的影响。结果表明,开花后离体穗培养小麦各器官的含锌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不同器官含锌量关系为:穗>倒一节>倒二节。缺锌小麦生长受抑制,节间生长严重受阻,倒一节长度对锌的反应比倒二节敏感。开花期旗叶叶绿素含量受锌影响不大,花后两周叶绿素含量受锌离子浓度的影响较大。增加供锌量显著或极显著地增加小麦穗粒数,提高其结实率;低锌强烈抑制杜伦的小花分化,减少其穗粒数,高锌促进小花分化但是使结实率下降;缺锌阻碍籽粒灌浆,显著降低千粒重,高锌使小麦千粒重有小幅下降。锌对小麦籽粒总蛋白含量的影响不显著;小麦籽粒蛋白组分含量受锌离子浓度的影响显著,各蛋白组分与锌的相关性和相关度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0.
《农业信息探索》2010,(8):41-41
受干旱致小麦减产忧虑影响,CBOT小麦价格继续大幅上涨。2010年8月5日,CBOT小麦大涨45.75美分/蒲式耳,价格攀升至2008年9月份以来高位。国际麦价上涨同时也带动周边农产品价格跟随走高,CBOT大豆、玉米等农产品均出现较大涨幅。  相似文献   

11.
遥感和GIS支持下的黄河源区土地沙漠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黄河源区是黄河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其生态功能对黄河的安危有直接的影响.近年来,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区内的生态环境急剧退化,表现为土地沙漠化、草场退化和水土流失加剧等过程.黄河源区土地沙漠化不但影响该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水文条件构成很大威胁.在收集区内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2005年TM影像的解译,对黄河源区沙漠化现状和特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黄河源区沙漠化土地总面积为13 434.8 km2,占全区总面积的14.56%.  相似文献   

12.
韩琭  陶德鑫  史鲁彦 《水土保持学报》2024,38(1):255-266,277
[目的] 探究山东半岛与黄河几字弯两大区域的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差异,为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战略提供现实依据。[方法] 运用熵值法、核密度估计、马尔科夫链与障碍因子模型等方法,对黄河流域两大区域的土地生态安全进行动态评价。[结果] (1)在水平变化上,两大区域的土地生态安全增速均呈"倒U"形态势,山东半岛的土地生态安全水平明显高于黄河几字弯,但黄河几字弯的增长速度更快。(2)在时间上,两大区域土地生态安全均呈现"单核"演变特征,山东半岛区域差异有扩大态势,几字弯区域差异则有缩小态势。在空间上,两大区域均呈现出"东中部高—西部低"的空间分布态势。(3)动态演化特征上,两大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等级演变具有"路径依赖"与"自身锁定"效应。(4)山东半岛土地生态安全受人均耕地面积、地均化肥农药施用量等影响;黄河几字弯土地生态安全受景观破碎度、森林覆盖率等影响。[结论] 未来山东半岛与黄河几字弯既要根据区域优势分类施策,也要从流域全局出发,协同提升黄河流域土地生态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3.
镉毒害对小麦生理生态效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程杰  高压军 《水土保持研究》2006,13(6):218-221,227
镉是植物生长的非必须元素,它具有很大的生物毒性,与其它重金属相比,更易被植物吸收积累,即使生长在非污染土壤上的小麦,籽粒中镉含量都在0.002~0.207 mg/kg。在参考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综述了镉(Cd)毒害对小麦植株幼苗的萌发、生长及小麦生理生化特性的反应,提出了小麦镉毒害影响因素与防治途径。  相似文献   

14.
赵振达 《土壤学报》1965,13(2):223-225
1958年至1961年笔者曾在华北地区参加小麦丰产总结的工作,在总结过程中,观察到小麦生长情况、产量与浅色草甸土的质地剖面特征、盐分含量和组成有着密切关系,现将初步的总结意见简要报道如后,以求指教。  相似文献   

15.
地球表面薄薄的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支柱。土地生长谷物,使我们获得粮食,维持草本植物的生长,我们得以放牧;生长树木,为我们提供了再生的建筑材料。 土壤的发育,从岩体的破坏,到动植物残体的腐烂分解,需要几千年时间。生活在土壤中的蠕虫之类的动物和微生物。使表土肥沃,从而使更多的动植物得到繁育。自然界这一伟大的循环过程。持续往复,形成了深厚肥沃的土地。 土壤发育与侵蚀之间的平衡,很易受人类活动的干扰。耕垦、采伐、放牧、放火或其他任何方式对天然植被的破坏 如果不是在特定范围内适宜的平地上进行,都会大大加速土壤侵蚀。与正常侵蚀即地质侵蚀相比,这种侵蚀通常叫作加速侵蚀。 在人类到达之前,新西兰的土地大都为森林所覆盖,这里与世隔绝,连草食动物也没有。毛利人最早用放火来销毁这里的森林。但在欧洲人到达时,大部分土地仍覆盖着灌木林,主要生长在陡峭湿润的受侵蚀潜在威胁的山坡地上。在那些破坏严重的地方,森林已为麦纽稞、羊齿植物以及丛草类植物所取代,这些植物也能防止土壤侵蚀。 欧洲人通过砍伐和放火毁掉了大片的森林和草地,以经营农业。仅1890~1900年间,就有22500km~2的森林遭到破坏,达新西兰国土面积的13%。这些土地中,有一半坡度在15°以上,并经常遭受狂风暴雨的?  相似文献   

16.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水稻旱育秧苗在四川盆地三种土壤(灰潮土、红棕紫泥、老冲积黄泥)上的生长适应性和营养状况。表明旱秧因受水分胁迫作用,较水秧植株矮小、分蘖弱、生长慢、根系少,但根细而分枝多、根毛多;从生长状况比较,旱秧在老冲积黄泥上适应性最好,灰潮土次之,红棕紫泥最差;施敌克松、硫磺、铁肥和锰肥对旱秧生长有促进作用,但作用大小因土而异。旱秧较水秧锰吸收显著减少,铁吸收也有减少但不如锰显著,严重缺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的黄土高原土地坡度构成及垦殖率地域分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土地坡度构成和土地开垦情况是影响土壤侵蚀强度的重要方面。利用 GIS方法对黄土高原土地资源进行分析 ,探讨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来确定黄土高原县域不同坡度级的土地面积比例、耕地面积比例和垦殖率及其空间分布。研究表明 :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和耕地≥ 15°和≥ 2 5°比例较大的县主要集中在黄河中游几条支流流域和六盘山及以西地区。在这些地区 ,≥ 15°陡坡地的垦殖率在 0 .1以上 ,有些地区达 0 .5 ,是黄土高原陡坡耕地主要集中区 ,也是侵蚀严重的地区。  相似文献   

18.
兰州市城市污泥施用对小麦生长和重金属富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戴亮  任珺  陶玲  未碧贵 《土壤通报》2012,(5):1257-1263
以兰州市安宁区污水处理厂污泥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的方法研究污泥土地利用后对土壤中重金属含量以及对3种小麦生长和重金属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施用后使污泥混合土壤中重金属Pb、Cu、Zn含量显著增加,但3种重金属含量均未超过我国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GB15618-1995)中的限制性标准值。污泥土地施用后,小麦获得了良好的生长响应。污泥低施入量(污泥在混配土壤中的干重比为5%、10%、15%)时不同程度的促进了小麦的生长发育,使3种小麦出苗率提高,植株更高,生物量增加。污泥高施入量(污泥在混配土壤中的干重比为25%、35%)时,小麦的出苗率和根长受抑制明显。污泥的施用使小麦籽实中的Pb、Cu、Zn的含量显著升高,呈现递增趋势,污泥在混配土壤中的干重比超过25%时,籽实中Cu和Pb含量相对国家无公害食品标准有超标现象。综合考虑污泥对小麦生长和重金属富集的影响及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变化,对小麦的耕种土壤中一次性施用污泥时,污泥在混配土壤中的干重比应限量在25%以下。  相似文献   

19.
<正>刚才杨振怀同志作了汇报,高德占、刘江、刘中一、项怀诚等同志都发了言。现在我讲几点意见: 第一,长江上游水土流失的防治问题,各方面都很关注,必须下决心解决。现在抓已经晚了,再不抓就更晚了。长江上游水土流夫日趋严重,危害在逐步扩大,再不动手解决,不仅影响农业,而且工业、城市都受影响;不仅影响长江上游,而且影响中下游;不仅影响当前,而且后患无穷。我们不仅要对这一代人负责,而且要对子孙后代负责,下决心着手把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工作列入日程,持之以恒,抓若干年,必须抓出成绩,抓出成效。决不能让长江变成第二条黄河,当然这是个比喻,但如不抓,其后果确实严重。(杨振怀:应将这项工作列入县领导的考核内容)中央下决心,各  相似文献   

20.
为了归纳总结广西土地整治的实施规律,分析确定其主要驱动类型,运用时间序列法,对广西2005年至2015年土地整治规模变化进行了演绎归纳。运用线性趋势分析法,对2016年至2020年土地整治规模进行了预测。运用改进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基于城乡统筹视角,从经济、社会和资源三个方面共选择15个因子,对土地整理、土地开发和土地复垦进行了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5年广西土地整治存在不同增长极现象,"十一五"期间土地整理是增长核心,"十二五"期间土地开发是增长核心。经预测分析,"十三五"期间土地复垦将会是增长核心。受政策和时机影响,土地整治的增长极将会在土地整理、土地开发和土地复垦之间呈依次循环、周期叠进的发展规律。受优质耕地资源数量少、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影响,广西土地整理主要为"资源+社会"驱动型。受"不稳定耕地"资源数量大、农业保险赔款支出率高等因素影响,广西土地开发主要为资源驱动型。受北部湾经济区发展速度快、土地利用集聚效应显著、不合理开发所致破损土地数量增大等因素影响,广西土地复垦主要为经济驱动型。研究表明,区域土地整治存在增长极现象,土地整理、土地开发和土地复垦作为土地整治发展的核心,其实施规模与驱动类型各有差异,三者间的优化协调发展,应是新时期土地整治发展的主要方向与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