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55年初苏联土壤学家在黑龙江省友谊农场进行土壤调查工作时,会介绍苏联所常用的半圆筒土钻(我们称为苏联式土钻),我们会仿制,并在山东临清泛滥平原地区试用此种土钻,可深达2米,拔钻省力,但下钻吃力,取土亦多困难。  相似文献   

2.
郎好善 《土壤学报》1965,13(2):241-241
目前,国内采集水田土壤标本尚无一套较完善的取土钻。过去所用麻花钻,一遇到质地较粘重的土壤时,上层土壤会紧紧地粘附在麻花钻上,难以准确地采取某一深度的土壤;遇到质地松散的砂质土,麻花钻也无法使用。因此,我们设计一种能在渍水条件下采取土壤标本的土钻,称为水田取土器,今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褐色土作为独立的土类是本世纪二十年代由苏联学者提出的。1924年C.A.查哈罗夫首先提出在苏联格鲁吉亚境内分布有褐色土。以后,许多苏联学者对苏联克里米亚和高加索黑海沿岸、外高加索、大高加索北部和中亚山地的褐色土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大量关于这些地区褐色土分布、形成条件、化学组成和机械组成的资料[2]。格拉西莫夫对褐色土的地理分布、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和土壤性质等作了较全面的总结与阐述,并且把褐色土分为典型的,淋溶的和碳酸盐的三个亚类[1,3]。  相似文献   

4.
苏联土壤分类和命名乃系建立在В. В. 道库恰耶夫所确定的原则上,这一原则后来又为其学生和后继者详加研究。苏联土壤分类的基本单位是发生学土类,发生学土类的划分是以土壤特性、成土过程和成土因子的结合研究为依据。  相似文献   

5.
新型直压式手动原状土取土钻设计,性能分析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最新研制的新型直压式手动原状土取土钻的设计及应用。该钻由钻头、钻筒、连接座、钻杆组成、钻头非开口,相对于钻筒内外壁的“双凸”构造及在钻筒上栽-与钻头刃口直径相当的平行于轴的口。  相似文献   

6.
中子仪测定气候观测场和农田土壤水分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中子仪对气候观测场与农田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进行观测,对比发现两者存在明显差异;在河北霸州、黄骅和深州的三个气候观测场建立了IAG型中子仪的标定方程,通过与土钻法比较,30cm以下土层霸州站采用一个标定方程、黄骅站则采用两个标定方程效果较好,深州站的标定结果不理想;在中国气象局固城土壤水分试验小区建立了5 0 3DR型中子仪标定方程,通过与土钻法比较发现它适用于30cm以下土层,0~30cm土层的土壤湿度建议最好用土钻法或其它方法观测  相似文献   

7.
许冀泉 《土壤》1960,3(5):29-30
在解释这个名词之前,让我们先做一个简单的实验:挖一小块土放入玻璃杯中,加一点儿浓盐水湿润以后,用手指研磨成泥浆状,然后加入开水冲稀,这时,整个玻璃杯都变浑浊了。当我们过一会儿再去看时,我们就会发现杯中的土已分成了许多层次。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水基钻屑土壤化利用的可行性,本文通过将西南某页岩气田水基钻屑与当地的腐熟污泥及紫色土按一定配比形成人造基质,利用室内土柱模拟试验进行两次定量淋洗以研究其物理性状与脱盐效应。结果表明:腐熟污泥的混入对人造基质物理性状有明显的影响,随着腐熟污泥配比的提高,人造基质的初始全盐量增大,容重减小;腐熟污泥的加入会显著降低人造基质的平均下渗速率。经过两次淋洗后各人造基质的脱盐率均大于70%,除水基钻屑︰腐熟污泥=10︰2、水基钻屑︰腐熟污泥=10︰4、水基钻屑︰腐熟污泥︰土壤=10︰2︰1外,其余各人造基质的剩余全盐量均低于2 g/kg;pH为8.0~8.6。由平均下渗速率、容重、pH和全盐量等指标可知,经过两次淋洗后以水基钻屑为骨料、辅配腐熟污泥或当地紫色土的人造基质具有良好的关键物理性状。  相似文献   

9.
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是苏联的一项基本国策。这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自然环境的保护,以至国家社会的兴衰。苏联的国土面积辽阔。利用土地进行农业生产的是26500个集体农庄和22300个国营农场。各企业,各部门和各单位占用国家土  相似文献   

10.
章扬德 《土壤》1991,23(3):165-168
由苏联Глазовская М. А.和Φрндланд В. М.编制的1:1500万世界土壤图是迄今唯一的具有特色的教学用图。编者根据长期的教学经验,将土壤图的编制与土壤学课程内容相结合,较清晰地反映出全球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规律,有较好的展示效果。在图的内容上,既反映了土被组成成分(即土壤类型),又显示了土被结构类型,并附有1:6000万世界土被发生几何形状图。在制图方法上也有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1.
粗粒土常常作为农业水土工程、水利工程和土壤特性改良工程的重要材料和载体,在浑水渗流作用下,其特性的变化对工程应用有重要影响。该研究推导了浑水渗流作用下,圆管中粗粒土渗流计算式,并采用自制装置系统分析了浑水渗流作用下粗粒土的渗透特性,探讨了粗粒土的水力梯度、渗透系数、渗流量以及孔隙填充率的变化规律,并将推导的理论式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在水力、几何条件均满足的前提下,浑水在粗粒土中的渗流可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细颗粒运移畅通阶段(阶段1),孔隙堵塞和运移并存阶段(阶段2)和粗粒土顶部淤积分层阶段(阶段3),粗粒土在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渗透和物理特性;粗粒土渗透特性主要受到浑水浓度和水头的影响,随着浓度和水头的增大,浑水中细颗粒在粗粒土中的运移、堵塞和淤积会加剧,粗粒土整体的水力梯度会增大,而渗透系数会逐渐减小;粗粒土的不均匀系数是影响浑水渗流过程的重要因素,不均匀系数越大粗粒土内部孔隙率就越小,细颗粒运移的通道越不畅通,更容易发生堵塞和淤积;随着水头的增大,在较大渗透力的作用下细颗粒的运移会更容易,但也加快了内部堵塞和顶部淤积的速度,细颗粒持续向下运移的距离也会减小;随着浑水浓度的增大,粗粒土顶部的孔隙会快速沉积、封堵,细颗粒运移速度和距离都会被削弱;试验完成后,粗粒土柱沿着渗流路径方向自上而下孔隙率逐渐较小,在0~5 cm范围内下降梯度最大,5~20 cm范围下降趋缓。研究结果揭示了浑水渗流作用下粗粒土抗渗透特性的变化规律,为浑水渗流和工程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杨劲松 《土壤》1992,24(1):57-57
1991年9月9日至9月15日,在前苏联伏尔加格勒市举行了"国际盐渍土发生及肥力管理研讨会"。这次会议由苏联道库恰耶夫土壤研究所、全苏土壤学会和国际土壤学会盐渍土分会共同组织。1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研讨会,他们分别来自奥地利、中国、匈牙利、罗马尼亚、苏联、泰国和美国等7个国家。  相似文献   

13.
1954年底,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柯夫达教授受苏联科学院主席团之讬,转交给中国科学院一幅新的世界土壤图,这幅新的世界土壤图是苏联道库恰耶夫土壤研究所编绘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教授会因这一份微薄的礼物向我——这幅图的编者致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苏联的环境管理体制、环境保护法令、环境教育体系、环境规划、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等问题,作了简要介绍。苏联没有设立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的任务分别由各有关部负责。苏联农业部在自然保护体制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负责保护农业环境,而且对整个自然保护、自然保护区建立与管理、野生动物保护、土地规划、管理与保护、农药的使用与管理等负有主要责任。为此,苏联农业部成立了自然保护局、土地管理局和自然保护科研中心实验室。苏联解决环境污染的办法是采用“目标纲要规划”的方法。这种规划方法是立足于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尽可能少产生环境污染。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所有制上基本与我国相似。苏联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一些作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5.
封丘县是典型的黄河中下游冲积平原区,不同层次土壤质地类型、厚度及其在剖面中的组合,是影响土壤水肥贮存与供给能力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通过39个土壤剖面和113个土钻样点的野外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根据层次质地类型与其在剖面中出现位置两个基本特征定义特征质地层,在研究区最终确立了9种特征质地层。以特征质地层在已观测土壤剖面和土钻样本中出现缺失特征以及厚度参数为基础数据,应用模糊c-均值算法模型,研究区观测土壤被自动划分为9种特征质地层组合类别,亦称为土壤剖面质地构型。结合普通克里格空间预测方法,实现了9种土壤剖面质地构型在空间上分布的单一类别隶属度图和去模糊化图。剖面不同质地层次在垂直方向的组合特征以及不同土壤剖面质地构型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规律,为区域耕地质量评价、生产潜力评估以及改良、利用实践提供了更加客观、丰富的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三角洲新构造运动与土壤形成及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景冈 《土壤学报》1982,19(1):1-11
新构造运动是第三纪末以来的地壳运动,它与土壤的形成、分布有密切关系,作者有过一些论述[3,4]。近年来在长江三角洲的野外考察中,又看到很多较复杂的土壤剖面,感到用一般的土壤发育观点很难解释,但如联系地壳运动的概念,则可得到较恰当的说明。由此,我们整理本文提出分析成土因素必须有地壳运动的概念,方能阐明其本质。对苏联道库查耶夫提出的五大成土因素学说,我们曾作过评论[4],认为他的贡献虽大,但未能就更具综合性的地球内力作用方面进行分析,似还有不足之处。本文也是再次提出一些评论的根据。  相似文献   

17.
范俊方  熊振民 《土壤》1961,4(1):29-30,26
万物土中生",土是基础。不同作物对土壤有不同的要求;同时不同土壤对作物亦有不同反应。所以,我们在农业生产中,首先应该做到因土种植,以满足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土壤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晋西黄土区核桃花生复合土壤水分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2008年晋西黄土区典型核桃花生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土钻取样烘干称重法,取土深度为0-100 cm,对复合系统土壤水分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核桃花生复合系统土壤含水量的季节变化极显著;(2)核桃花生复合系统在垂直方向上,土壤水分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0-40 cm土层内变化较为激烈;在水平方向上,距果树带越近,土壤水分含量越少,但随着带距的增加水分增加直至趋于稳定,变化曲线呈抛物线状分布;(3)与花生单作对比得出,复合系统花生土壤水分效应为正值,说明虽然核桃树和农作物根系的生态位有重叠,会产生对土壤水分的竞争利用,但竞争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华北平原的土壤过去尚无系统的研究。侯光炯等[1]在河北省定期会进行土壤详测,将土壤划分为石灰性棕色土、镬土及冲积土等。  相似文献   

20.
稻田氮素淋失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敏  田玉华  尹斌  朱兆良 《土壤》2015,47(3):440-445
氮素淋溶是稻田氮素向周围水体迁移的重要途径,氮以NO3–-N淋溶的形式进入水体,造成的地下水污染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有关稻田氮素淋溶的损失已开展了许多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不一。本文总结讨论了稻田土壤氮素淋溶的常用测定方法,主要包括土壤溶液提取法、原状土柱法、土钻取样法以及计算机模拟法和同位素示踪等方法,分别对其优缺点以及应用进行了阐述;同时对计算氮素渗漏总量的方法进行了总结,主要包括水分平衡法、达西定律法、小区渗漏池法和大型原状土柱等方法,以期为稻田氮素淋溶损失的相关研究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