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农业生产经过初期的恢复,得到进一步发展,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也有很大提高。明代诗词乃至明代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都有重要地位。明代诗词涉农题材较多,其中有许多关于稻作文化的诗句。明代诗词中涵盖稻作术语和品种资源、栽培耕作和稻谷加工、病虫害和水旱灾害以及其他人文知识等不同方面的稻作知识。明代稻作诗词内含丰富的科技、人文知识,是珍贵的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稻作文化知识,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对其进行完善的保护,并加以充分的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浅谈稻作农耕文化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作农耕是稻作农业区新石器时代居民的一项重大发明。故农业(包括稻作农业、麦作农业、粟作农业、高梁种植业)被视为人类社会由旧石器时代步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恩格斯给予高度评价时指出:“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稻作农耕的发明或传播,在世界各地虽有早有晚,但自稻作农耕发明以降,遂与稻作农耕区的居民结下不解之缘,迄至今天。随着稻作农耕的不断发展,稻作农耕文化的内涵也不断丰富,并可大致分为稻作农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拙文拟就稻作农耕文化内涵中的稻作农具、作物遗存、稻田遗迹、水利工程、仓储遗迹与遗物及稻作农耕民俗和反映稻作农耕的雕塑、绘画作品、诗词、谚语等作一初浅的探讨和介绍。  相似文献   

3.
罗二虎 《农业考古》2001,44(3):50-77
六、耕作技术(一)中国古代的耕作技术1.水田模型与稻作农耕类型目前汉代出土的这些水田陂池模型主要集中分布在秦岭以南的西南地区和岭南的部分地区。 在这些水田陂池模型中,我们见到的是有发达灌溉系统和开始向精耕细作方向发展的稻作农 耕,可以说这是一种已经有一定集约化程度的稻作农业了。这与史书记载长江中下游地区两汉六朝时期的那种较粗放的“火耕水耨”稻作农耕有较大的差别。我们知道,从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至公元前2世纪后半叶汉武帝征伐南越国和西南夷,秦汉 帝国都不断地向南方大规模移民,而水田模型出土的这些…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的战乱促使河北山东等地的世家大族及流民纷纷迁徙到辽西地区,此地的人口数量大为增加,且带来了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十六国时期,先后统治辽西地区的前燕、后燕、北燕三个地方政权对农业的重视和发展,加之优越的生态环境和悠久的农耕基础,辽西农业在耕作技术、作物的种类、水利灌溉等方面都有了较快发展,且带动了慕容鲜卑由畜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变。农业生产虽受自然灾害和战争等因素的限制但整体上呈现波浪式发展。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皖西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是一个以粮食为主兼及林副业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结构。中部及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是以稻作、麦作农业为主,经济作物为辅的种植业生产结构。南部大别山区则是以林副特产品的种植生产、加工和贸易为主,农业种植业生产为辅的山区社会经济结构。农林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皖西城镇集市和商品贸易的繁荣。  相似文献   

6.
目次 一、前言二、栽培稻种属 三、水田类型四、水田灌溉 五、耕作农具六、耕作技术 七、播种与收获八、谷物加工 九、谷物贮藏十、结语 一、前言 本文论述的重点是以中国的汉代和日本的弥生时代为中心,对中日两国古代稻作文化中的一些要素(如栽培稻的种属、水田的类型、主要的耕作农具、耕作的技术、谷物收获具、谷物加工具、贮藏谷仓等)进行对比,然后再对中日两国古代稻作文化的特征进行简单的初步概括。 自从新石器时代以来,中国南方的广大地区一直就是以稻作为主要的农耕对象。大约在进入青铜时代以后,中国的稻作农耕逐渐向东传播…  相似文献   

7.
土壤耕作法在农业生产上的重要性特来沃颇利耕作制是社会主义农业的综合性学就,它把有关农业的生产技术措施及生产因子都相互的关联起来。正确的土壤耕作法,便是特来沃颇利耕作制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农业技术措施,封争取作物的高额丰收和土壤肥力的增加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但是在特来颇利耕作制中,只单单的重视到土壤耕作这一重要环节,还是不够的;  相似文献   

8.
海岱地区史前稻作农业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靳桂云 《农业考古》2001,14(3):91-96
1  引言海岱地区这一概念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提出来的(1),其范围是以泰山为中心,包括 山东全省、河北东南部、豫东、皖北和苏北的广大区域。海岱地区史前文化在中国乃 至东亚地区史前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海岱地区史前稻作农业研究的深入开展将推 动对海岱地区和中国史前文化及古代文明发展的综合研究,并丰富中国乃至东亚史前农业研 究的内容。在考古学研究的基础上(2),海岱地区史前农业特别是稻作农业的研究也 取得了初步成果(3)。本文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海岱地区史前农业特别是稻作农业 进行初步研究并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保护性的农耕技术逐渐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通过优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从根本上实现保水、保土、保肥,从而促进整个农业事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洪磊 《农业考古》2012,(3):352-354
农耕文化是农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民风民俗,并具有独特的文化内容和形式特征,它分为农耕物质文化和农耕精神文化等不同的层面。农耕物质文化即物质形态、观赏作物、耕作方式、耕作技术、生  相似文献   

11.
<正>我国北部人口众多,农民占有很大比重。然而,北部地区农业生产的现状不容乐观。随着我国建筑业和工业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大量年轻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导致高素质农业劳动力严重短缺。我国人口增长率相对较快,传统农业耕作成本相对较大,耕作者的经济效益相对较小。仅仅依靠传统的耕作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也将对我国新农村建设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加强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以进  相似文献   

12.
谭黎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1):5327-5328
宋元时期的农业科学技术,在前代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无论是生产工具还是积肥施肥和作物耕作栽培等方面的技术,都有长足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宋元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3.
阚国坤  惠富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329-16331
苏南稻农支援苏北地区在农业上成功地推行"旱改水",即旱田改水田,推动了水稻在苏北地区的种植和农业种植制度的改变,使得过去"十年九灾"的贫瘠土地变成了胜似江南的"鱼米之乡"和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该文通过对政府组织苏南稻农赴苏北地区帮助当地农民掌握水稻种植技术的历史事件研究,分析支持起因、经过、途径及历史贡献等方面,揭示并还原了稻农在推广稻作技术的历史作用,为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创新技术推广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原始农具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是人体器官的延伸,只有人类创造和使用了生产工具,才真正揭开了人类历史的序幕,绘制了一幅幅改造大自然的历史画面。我国自古以农立国。从目前已发现的考古资料看,中华民族的祖先远在七、八千年前已有了比较发展的耜耕农业,在黄河流域从事粟作旱地农业,在长江流域从事稻作水田农业,有明显的发展阶段性和地域性,而且,无论是农业工具、耕作技术,还是农作物驯化和栽培,都有不少特点,对世界农业发展有过卓著贡献。那么,中华民族的祖先是运用什么劳动手  相似文献   

15.
深松是我国旱作农业的重要农艺技术之一,广泛应用于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的生产中。深松机械作为实现深松技术的主要机械装备,其快速发展对深松耕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都给予了有效的解决,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进步,推进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研究深松机械的概况与发展的不足,逐渐改进深松机械,推动深松机械的发展,为农耕服务。  相似文献   

16.
在《农业考古》的前几期中,我们拜读了一系列有关中国境内少数民族地区现存的“刀耕火种”农业的研究文章。本文介绍的是非洲南部赞比亚比姆巴地区的一种称为特殊的原始农耕制度。作者从生态系统、耕作与迁徙过程、食物的构成以及劳力的分配等方面对这种农作方式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这对我们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早期农业的发展阶段及耕作过程的比较研究当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译自丹麦国家博物馆英文杂志《工具与耕作》一九八五年二月号(总第五期)  相似文献   

17.
汉代稻作遗存和稻作农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刘兴林 《农业考古》2005,(1):197-200
汉代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汉代农业考古资料的出土一直伴随着今天田野考古工作的开展,是田野考古资料中的大宗。单就水稻来说,其种植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社会地位上升等等,都有充分的考占资料来说明。出土材料无疑对深化汉代稻作的研究发挥了重大作用,本文仅就汉代稻作考占资料的出土情况作一初步梳理,对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值得注意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以及汉代稻作的专用农具提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8.
苏北地区,无论是与苏南的比较,还是苏北地区5市内部比较,城乡收入差距皆呈扩大趋势。在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中,苏北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是矛盾的焦点。因此,必须从增加农民收入入手,寻找缩小城乡差距的对策。一是创新农村土地经营体制的实现形式,走规模化生产之路;二是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走产业化经营之路;三是搞好劳务经济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非农化进程,走农民增收挖潜之路;四是开发苏北农村人力资本,夯实科技兴农之根基。  相似文献   

19.
如今,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为一场新的耕作制度革命,继承了我国传统农耕文明并相继得以创新和发展。同时,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也是必然选择。文章将以保护性耕作模式及机具的选择进行分析与探究,并评价我国现有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且通过保护性耕作概念和现状及机具技术的发展问题等方面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20.
王荧  李昶罕  秦莹 《安徽农业科学》2013,(26):10902-10903,10906
云南是人类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居住的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云南各族人民在各自的居住地区,因地制宜,积累了许多优良的农业耕作技术经验,取得了卓越的技术成果,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农耕文化.笔者对云南农耕文化的形成、特点及对农业发展的贡献进行了探讨,认为在当今科技如此发达的环境下,云南农业的发展必然要同优秀的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才可得以走出一条富有自己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的农耕文化,探索出一条科学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