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综述了斑点又尾(鱼回)主要的病毒性疾病的流行情况、临床症状、诊断和治疗措施等,以期为斑点又尾(鱼回)的养殖生产和疾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完善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人工苗种培育及海上养殖技术,在大连旅顺海区及刺参池塘进行了鼠尾藻人工苗种保苗及养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鼠尾藻人工苗种在室内培养20 d左右,株高2 mm以上,假根15根以上时,下海保苗为宜。鼠尾藻幼苗保苗、人工养殖方式为表层平养。保苗海区选择风浪不大的海湾。在刺参池塘保苗要求选择水深2 m以上的池塘,养殖位置在进水口附近。保苗3个月后海上鼠尾藻平均株高4.26 cm,刺参池塘鼠尾藻平均株高1.98 cm。将6 cm以上的幼苗夹直径1.5 cm的聚乙烯绳上进行海上养殖试验。养殖8~9个月后,鼠尾藻长至平均株高61 cm。  相似文献   

3.
大宁河红尾副鳅年龄与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耳石、脊椎骨对2006年10月至2007年11月采自大宁河的129尾红尾副鳅(Paracobitis variegates)的年轮特征进行研究,并对生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低龄脊椎骨钙质沉积不明显,轮纹观察不清楚,耳石轮纹较清楚。红尾副鳅群体由2~6龄共5个龄组组成,体重体长关系为W=1.95×10-4L2.309,耳石直径与体长的关系为L=263.24R+9.03,生长方程为Lt=222.708[1-e-0.092(t+2.162)];Wt=51.399[1-e-0.092(t+2.162)]2.309。结果表明:红尾副鳅体重生长拐点年龄为6.97龄,7龄前后为合理的捕捞时期。  相似文献   

4.
斑点叉尾鮰胚胎和幼苗发育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斑点叉尾鮰卵为圆球形、桔黄色,属于沉性,透明并具有粘性,卵与卵之间的粘性较强,产出时互相粘合成不规则的块状。卵的平均直径为3.457mm,受精卵在水温25.5—29℃时,出膜时间为146小时56分钟(6天以上)。孵化出膜的仔鱼呈金黄色,卵黄桃红色,体较透明,体全长7.89—8.13mm,平均为7.95mm。出膜4天后,开始摄食,转入混合营养阶段,10天左右器官分化完善。出膜后仔鱼集群堆积于水体底部。眼晶体、黑色素和嗅囊出现,心脏形成和搏动,内耳、尾和胸鳍原基形成,开始血液循环及红色素,鳃弓、鳃丝和鳃盖原基形成,消化道、肛门和肝脏等均在出膜之前形成。  相似文献   

5.
根据实践经验和有关资料,阐述了网箱饲养斑点叉尾Hui的技术,内容包括放养,饵料及其投喂,鱼病防治及活鱼运输等。  相似文献   

6.
1斑点叉尾池塘养殖中常见疾病与防治方法1.1细菌性疾病1.1.1肠道败血症该病由爱德华氏菌引起,发病初期病鱼胸鳍侧有直径为3~5mm的损伤,外部如针状的创伤,并深入到肌肉。在10~15d内损伤面积逐渐扩大,病菌频繁入侵病鱼血液或感染肾脏,  相似文献   

7.
脊尾白虾人工繁育试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取杭州湾捕得的脊尾白虾抱卵虾,放在小型水泥池中孵化释放,有效孵化率约70%,孵化的幼体,前期用硅藻和鸡蛋黄作开口饵料,中后期用卤虫幼体和鸡蛋黄,仔虾成活率可达61%。试验表明,繁育季节选择在5月份以后,水温25℃左右为好,在此条件下约需15d出苗,每千克亲虾平均可育出12.3万尾仔虾。  相似文献   

8.
在3个面积1亩以下的试验池内,按密度为51-75kg/亩、性比1:1酸对放养3.5kg/尾的亲鱼,使用自己配制粗蛋折含量38%的饲料强化培育,设置产卵巢,流水刺激诱导产卵,结果产卵顺利,平均产卵率42.9%,最高为66.7%。采用改进的孵化缸对卵块孵化,平均孵化率88.9%。  相似文献   

9.
斑点叉尾(鱼回)为原产于美洲的大型经济鱼类,美国自二十世纪60年代开始商业养殖,我国于1986年引进.我们对其进行了三年的研究,在观察解剖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斑点叉尾(鱼回)的生物学特点.  相似文献   

10.
在3个面积1亩以下的试验池内,按密度为51一75kg/亩、性比1:1配对放养3.5kg/尾的亲鱼,使用自己配制粗蛋白含量38%的饲料强化培育,设置产卵巢,流水刺激诱导产卵,结果产卵顺利,平均产卵率42.9%,最高为66.7%.采用改进的孵化缸对卵块孵化,平均孵化率88.9%.  相似文献   

11.
斑点叉尾为原产于美洲的大型经济鱼类 ,美国自二十世纪 6 0年代开始商业养殖 ,我国于 1986年引进。我们对其进行了三年的研究 ,在观察解剖的基础上 ,系统总结了斑点叉尾的生物学特点  相似文献   

12.
脊尾白虾(P.Carinicauda)是我国沿海的重要经济虾类,由于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深受消费者喜爱。加之这种虾具有环境适应性强、食性杂、生长快和易于繁殖等特点越来越受到水产养殖者的重视。早期这种虾多在沿海港湾养殖,进而又在对虾养殖池中作为搭配品种进行轮养,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随着沿海滩涂的开发和大面积框围水面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脊尾白虾的人工养殖规模也在逐年扩大。在这种形势下仅仅依赖捕捞天然虾苗已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而工厂化育苗由于受设备条件的限制和养殖成本的制约,近期内作…  相似文献   

13.
斑点叉尾鲴苗种培育从卵黄苗培育开始,包括鱼苗培育和鱼种培育两个阶段.卵黄苗以枝角类为开口饵料,以后逐渐增加投喂罗氏沼虾仔虾料,鱼苗生长发育良好,成活率达90%以上.鱼种培育用出膜10-15天,全长2.0cm的鱼苗,按7742尾/亩,10551尾/亩,14981尾/亩三种密度放养,投喂粗蛋白含量32%以上的配合饲料,经99-133天的培育,分别获得43.7克/尾、18.8克/尾、10.9克/尾三种规格的鱼种.  相似文献   

14.
斑点叉尾鲴(Ictalurus punctatus),原产于美国东南和中南诸州,是美国的主要淡水养殖品种之一,其年产量占美国淡水养殖总产量的一半以上.斑占又尾鮰在美国除了供作食用之外,部分也作为娱乐性游钓鱼之用.1984年该品种首批引入我国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  相似文献   

15.
斑点叉尾苗种培育从卵黄苗培育开始 ,包括鱼苗培育和鱼种培育两个阶段。卵黄苗以枝角类为开口饵料 ,以后逐渐增加投喂罗氏沼虾仔虾料 ,鱼苗生长发育良好 ,成活率达 90 %以上。鱼种培育用出膜 10— 15天 ,全长 2 .0cm的鱼苗 ,按 774 2尾 亩 ,10 551尾 亩 ,14981尾 亩三种密度放养 ,投喂粗蛋白含量 32 %以上的配合饲料 ,经 99— 133天的培育 ,分别获得 4 3.7克 尾、18.8克 尾、10 .9克 尾三种规格的鱼种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综述了斑点叉尾鮰主要的病毒性疾病的流行情况、临床症状、诊断和治疗措施等,以期为斑点叉尾鮰的养殖生产和疾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脊尾白虾养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脊尾白虾池塘养殖、秋冬季养殖、混合养殖和低盐度养殖等各种模式的养殖技术以及对脊尾白虾营养生理的研究情况,指出了目前我国脊尾白虾养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以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在 3个面积 1亩以下的试验池内 ,按密度为 51— 75kg 亩、性比 1:1配对放养 3.5kg 尾的亲鱼 ,使用自己配制粗蛋白含量 38%的饲料强化培育 ,设置产卵巢 ,流水刺激诱导产卵 ,结果产卵顺利 ,平均产卵率 4 2 .9% ,最高为 66.7%。采用改进的孵化缸对卵块孵化 ,平均孵化率88.9%。  相似文献   

19.
马爱林 《内陆水产》2006,31(12):32-32
斑点叉尾鮰又称沟鲶,原产于北美洲,具有适应性强、易饲养、肉质鲜嫩可口、营养价值高、易捕捞、易垂钓等优点。近年,斑点叉尾鮰的养殖在全国越来越得到重视,养殖面积和加工出口量日益增大,从而对苗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为缓解市场压力、提高斑点叉尾鮰产  相似文献   

20.
刘玉林  王敏  王卫民 《水利渔业》2006,26(6):84-85,96
综述了斑点叉尾鮰病毒病的流行情况、临床症状,论述了影响疾病爆发的因子、诊断、治疗、控制和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