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位于甲壳动物眼柄中的视神经节X器官–窦腺复合体是重要的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之一,具有调节甲壳动物的生殖、发育和蜕皮等重要生理功能。为了研究内分泌干扰物莠去津(Atrazine,ATR)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内分泌干扰作用,采用透射电镜的方法,检测在试验浓度下(0.001,0.01,0.1和1 mg/L),ATR对中华绒螯蟹眼柄视神经节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浓度下,ATR对中华绒螯蟹眼柄视神经节神经分泌细胞所分泌的神经分泌颗粒无影响,从分泌颗粒的大小、电子密度等方面来看,ATR处理组与对照组并无大的区别;ATR也未对神经分泌细胞的细胞核产生影响;但是ATR暴露后,神经分泌细胞的线粒体受损严重,表现为线粒体膜破裂,嵴断裂、减少或发生胀泡现象,且排列紊乱不规则。膜破裂势必破坏质子动力势的形成,嵴的变化也必将影响ATP合成酶的分布、数量以及功能。因此,ATR造成的线粒体损伤将引发细胞功能的障碍,影响其生命活动。  相似文献   

2.
应用组织切片技术于光镜下研究了中华绒螯蟹眼柄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组织形态结构,眼柄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为X器官-窦腺复合体X器官位于视端髓的外缘,其内具有I型和Ⅱ型两种类型神经分泌细胞,窦腺位于视内髓与视端髓交界处的背部,与X器官处于不同侧,由窦腺壁与中央血窦腔组成,窦腺壁由神经分泌细胞的末梢及神经质细胞交织而成。此外,在窦腺周围还存在的Ⅲ型和Ⅳ型神经分泌细胞及一群未知细胞团。  相似文献   

3.
中华绒螯蟹眼柄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组织切片技术于光镜下研究了中华绒螯蟹眼柄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组织形态结构,眼柄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为X器官-窦腺复合体X器官位于视端髓的外缘,其内具有I型和Ⅱ型两种类型神经分泌细胞,窦腺位于视内髓与视端髓交界处的背部,与X器官处于不同侧,由窦腺壁与中央血窦腔组成,窦腺壁由神经分泌细胞的末梢及神经质细胞交织而成。此外,在窦腺周围还存在的Ⅲ型和Ⅳ型神经分泌细胞及一群未知细胞团。  相似文献   

4.
对人工感染兔出血症病毒的淋巴-网状器官进行组织病理学,超微结构及免疫组织化学的动态研究,结果表明:(1)各淋巴-网状器官出现网状细胞,巨噬细胞及浆细胞反应性增生的免疫应答反应及淋巴细胞损伤性变化,主要表现为淋巴滤泡萎缩,出血及局灶性淋巴细胞或网状细胞的坏死。(2)各淋巴-网状细胞出现程度不同的细胞病理效应,尤以胸腺和圆小囊较明显,初期表现为线粒体肿胀和内质肉空泡化,进入濒死期时,表现为淋巴-网状细  相似文献   

5.
对人工感染兔出血症病毒的淋巴-网状器官进行组织病理学、超微结构及免疫组织化学的动态研究。结果表明;(1)各淋巴-网状器官出现网状细胞、巨噬细胞及浆细胞反应性增生的免疫应答反应及淋巴细胞损伤性变化,主要表现为淋巴滤泡萎缩、出血及局灶性淋巴细胞或网状细胞的坏死。(2)各淋巴-网状细胞出现程度不同的细胞病理效应(CPE),尤以胸腺和圆小囊较明显,初期表现为线粒体肿胀和内质网空泡化,进入濒死期时,表现为淋巴-网状细胞的坏死。(3)该病毒对淋巴-网状细胞有亲嗜性,证明病毒可直接侵害淋巴-网状器官,引起免疫缺陷,从而促使本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应用组织切片技术观察了克氏原螯虾眼柄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结构,研究了XO-SG复合体的分布.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眼柄神经内分泌系统主要组成部分为X器官-窦腺复合体.X器官分布在视神经节上,由Ⅰ~Ⅵ型6种神经分泌细胞构成,均为单级神经元.Ⅰ~Ⅵ型分泌细胞类型及数量在不同生长期存在差异.窦腺位于视内髓与视端髓之间的背内侧,由窦腺壁和中央血窦腔组成;窦腺壁由神经分泌细胞的末梢、神经胶质细胞及其突起交织而成.  相似文献   

7.
中华绒螯蟹性早熟问题已成为目前水产养殖的难点,但有关中华绒螯蟹生殖调控分子机制方面的基础研究资料国内外一直很缺乏。以中华绒螯蟹为实验材料,眼柄切除后,分别在不同时期对其肝胰腺及生殖腺蛋白质含量及种类进行测定。用组织捣碎器法破碎细胞并提取总蛋白,然后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各组织总蛋白含量,最后通过PAGE电泳测定其蛋白质种类。结果表明,切除眼柄可使肝胰腺及生殖腺蛋白质含量总体呈升高趋势,但在眼柄切除21 d时各组织蛋白质含量急剧下降,并且切除眼柄后各组织蛋白质种类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在以上过程中,雌雄蟹之间各组织蛋白质含量及其种类变化趋势有明显不同。由此可见眼柄神经分泌、肝胰腺及生殖腺在雌雄中华绒螯蟹生殖调控中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辐射诱发兰花叶艺突变体的叶片叶肉细胞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未经辐射的全绿植株(TRIR-1)和经辐射诱发叶艺兰植株(TRIR-2)的叶肉细胞为试材,对其全绿植株叶片的正常绿色区、辐射诱变植株叶片的绿色区(TRIR-2′)和白色区(TRIR-2″)叶片叶肉细胞进行细胞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1)TRIR-1叶肉细胞中叶绿体数量最多,TRIR-2′次之,TRIR-2″中无成熟完整的叶绿体;(2)TRIR-1叶肉细胞中的线粒体呈椭圆颗粒状,TRIR-2′中的线粒体外膜破裂、线粒体溶解、嗜锇颗粒数量最多,TRIR-2″中有少量外膜完整的线粒体;(3)TRIR-2″部分叶肉细胞中无细胞器,只有少量细胞质。说明经辐射诱变叶艺兰与未经辐射植株叶肉细胞结构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根据细胞的形态结构特征,在电镜水平上将刺参血淋巴细胞分为4种基本类型:大颗粒细胞、小颗粒细胞、透明细胞、淋巴样细胞。大颗粒细胞呈圆球形、椭球形,直径6.8~12.8μm,内具粗大的胞质颗粒,细胞质及细胞器极少。小颗粒细胞圆球形,直径4.8~11.0μm,含有大量结构均匀、电子密度较高的胞质小颗粒,同时还含有较丰富的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透明细胞直径4.8~10.2μm,形态不规则,易变形伸出胞突;胞质丰富,内含大量的线粒体、内质网、溶酶体及吞饮小泡等。淋巴样细胞直径4.2~5.3μm,呈圆球形,核较大,胞质较少,仅见极少量的细胞器。  相似文献   

10.
三疣梭子蟹雌激素相关受体基因在蜕皮过程中的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雌激素相关受体(ERR)在甲壳动物蜕皮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但是尚不清楚该基因在三疣梭子蟹不同组织和不同蜕皮阶段的表达模式。本文采用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研究了三疣梭子蟹雌激素相关受体(Pt ERR)基因在不同组织和不同蜕皮阶段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Pt ERR-mRNA在C期三疣梭子蟹的Y器官和鳃中表达水平最高,其次眼柄和胃中表达水平也相对较高,在3种肌肉组织和三角膜中表达水平较低。在不同蜕皮阶段,13种组织中的Pt ERR-mRNA表达水平均差异显著。Y器官中Pt ERR-mRNA从AB期到E期呈显著上升趋势;胸神经节和眼柄中的Pt ERR-mRNA变化模式均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大颚器中的Pt ERR-mRNA变化趋势为先下降后上升;大螯肌肉、附肢肌肉和三角膜中的Pt ERR-mRNA表达水平均呈显著升高趋势,而腹部肌肉中Pt ERR-mRNA为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就消化代谢器官而言,胃、肝胰腺和鳃中Pt ERR-mRNA在整个蜕皮周期中均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D期达最高值;肠道中Pt ERR-mRNA相对表达量在D期最高,C期和E期较低;从AB期至E期,心脏中Pt ERR-mRNA表达水平一直显著增加,每期增加1倍左右。综上,Pt ERR主要在Y器官、鳃、眼柄和胃中表达,可能参与调控蜕皮过程、细胞增殖和能量代谢等。  相似文献   

11.
对早熟和正常发育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大颚器官(mandibularorgan,MO)进行解剖学和组织学研究,发现早熟蟹的MO在当年秋季已充分发育,MO细胞直径在当年11月达到最大值;而正常发育幼蟹的MO在当年细胞排列紧密,直到翌年秋季才充分发育。正常发育成蟹(二秋龄蟹)的MO细胞直径在10月达到最大值,明显大于早熟蟹(P<0.05)。表明早熟蟹MO较正常发育蟹提早一年发育,但是,秋季早熟蟹MO的发育速度和发育良好程度均不及二秋龄蟹MO的发育,这可能是早熟蟹卵黄发生过程较缓慢,较二秋龄蟹滞后约一个月达到次级卵黄发生末期的原因。中华绒螯蟹MO细胞超微结构的显著特征是丰富而形态多样的光面内质网和具小管状内嵴的线粒体,以及丰富的游离核糖体。  相似文献   

12.
早熟和正常中华绒螯蟹大颚器官发育及超微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早熟和正常发育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大颚器官(mandibularorgan,MO)进行解剖学和组织学研究,发现早熟蟹的MO在当年秋季已充分发育,MO细胞直径在当年11月达到最大值;而正常发育幼蟹的MO在当年细胞排列紧密,直到翌年秋季才充分发育。正常发育成蟹(二秋龄蟹)的MO细胞直径在10月达到最大值,明显大于早熟蟹(P<0.05)。表明早熟蟹MO较正常发育蟹提早一年发育,但是,秋季早熟蟹MO的发育速度和发育良好程度均不及二秋龄蟹MO的发育,这可能是早熟蟹卵黄发生过程较缓慢,较二秋龄蟹滞后约一个月达到次级卵黄发生末期的原因。中华绒螯蟹MO细胞超微结构的显著特征是丰富而形态多样的光面内质网和具小管状内嵴的线粒体,以及丰富的游离核糖体。  相似文献   

13.
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眼柄粗提物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性腺发育相关基因(DMC1、VASA和VTG)表达的影响,探讨性腺抑制激素(GIH)在性腺发育过程中的调控机制,结果表明:DMC1和VASA只在凡纳滨对虾精巢和卵巢中表达;摘除眼柄后,精巢和卵巢中DMC1表达量均显著性降低(P0.05),而注射眼柄粗提物后精巢和卵巢中DMC1表达显著增高(P0.05);相反,摘除眼柄后,精巢和卵巢中VASA以及卵巢中VTG基因表达量显著增高,但注射眼柄粗提物后性腺中的VASA和卵巢中的VTG表达量显著降低。结果表明眼柄粗提物通过影响生殖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凡纳滨对虾的性腺发育。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氯化三乙基锡(TETC)抗体外培养大鼠C6胶质瘤细胞增殖作用及观察C6胶质瘤细胞超微形态学变化.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F)比色法检测0,0.5,1.0,2.0mol/L TETC作用C6细胞24,48h增殖率.采用透射电镜观察C6细胞超微形态学变化.结果0.5,1.0,2.0mol/L TETC在体外可抑制C6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增殖率存在着剂量依赖和时间依赖下降关系.0.5,1.0,2.0mol/L TETC作用C6细胞48h后可见细胞收缩体积变小,胞浆浓缩,细胞核内染色质趋边凝集,排列于核膜内侧,细胞核浓缩碎裂凋亡坏死的超微结构变化.结论TETC可抑制体外培养C6胶质瘤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和凋亡坏死有关.  相似文献   

15.
感染甘蔗黄叶病毒后甘蔗叶组织超微结构的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电镜技术对感染甘蔗黄叶病毒蔗叶组织超微结构进行观察表明,韧皮部伴胞及叶肉细胞内的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及细胞核都发生了明显的病理变化.线粒体形态异常,有的肿大、内嵴模糊,严重者内嵴消失,空泡化,仅剩未被消解的残骸;叶绿体被膜破裂,严重者被膜完全消解,基粒类囊体和基质片层消失,基质外流.维管束鞘细胞中的叶绿体被膜和基质片层也遭到破坏,淀粉粒增多、膨大;细胞核形态变为不规则,局部核膜破裂,核内染色质分布不均匀,呈降解状.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固始鸡脾脏内淋巴细胞自然凋亡的过程和超微结构的变化。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对固始鸡17日龄胚胎和4,19周龄固始鸡3组正常发育的脾脏内淋巴细胞自然凋亡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脾脏内自然凋亡的淋巴细胞主要表现为细胞核的变化,其次是线粒体增多。核质凝集为新月形、C字形、圆环形、花瓣状等多种形态,凋亡细胞裂解为凋亡小体,最后被巨噬细胞吞噬;固始鸡胚胎和4,19周龄固始鸡脾脏内自然凋亡细胞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由此可见,固始鸡脾脏内淋巴细胞存在着自然凋亡现象,凋亡细胞主要表现为细胞核的变化,其次是线粒体增多。  相似文献   

17.
玉米幼苗在缺钙初期叶肉细胞能维持较高的SOD活性,膜脂过氧化作用较弱;随缺钙时间延长,SOD活性下降,尤其是Cu,Zn-SOD活性急剧下降,膜脂过氧化作用加强,细胞器破坏.缺钙培养的叶片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首先表现在叶绿体类囊体解体,随后质膜、线粒体膜、核膜和内质网膜等内膜系统紊乱和伤害,而膜系统的伤害可能是缺钙条件下受SOD控制的膜脂过氧化作用增强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雄蚕益肾方对迟发性性腺功能低下症(late-onset hypogonadism,LOH)大鼠睾丸组织病理变化和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采用"退役种鼠(40周龄)+复合情志刺激+孤养"方法,建立LOH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睾酮组、雄蚕益肾方组(雄蚕组),另设立正常对照组(8周龄),药物干预4周,末次给药后24 h处死动物,检测血清睾酮水平、睾丸指数,分别以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睾丸组织的病理变化与超微结构。结果 模型组、睾酮组、雄蚕组之间睾丸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H大鼠睾丸组织出现曲细精管结构紊乱,精子大量减少,睾丸间质变少等病理变化以及线粒体数量明显减少,大量线粒体水肿等超微结构改变,雄蚕组病理变化和超微结构均得到改善。结论 LOH大鼠可出现睾丸组织器官水平和细胞水平的病理变化及超微结构改变,雄蚕益肾方可能能通过改善其病理变化和睾丸间质细胞超微结构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霍山石斛(Dendrobium huoshanense)组培苗在移栽驯化过程中(0、10、30、60 d)叶的抗氧化酶活性、细胞超微结构及有效成分积累等特征指标的变化研究,阐明了其移栽驯化过程中的适应性调节。结果表明:霍山石斛苗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在移栽前期均先降后升,移栽后60 d,POD的活性继续微升,SOD、CAT活性则微降;移栽前,叶细胞内含物不丰富,叶绿体长椭圆形,片层结构发育不完善,移栽后10 d,细胞结构显示有所损坏,叶绿体多变为短椭圆形,线粒体增多,后期,叶绿体形状趋于丰满且结构更加完善,基质片层和基粒片层逐渐完整清晰,淀粉粒、嗜锇颗粒增多,线粒体增多;叶片总蛋白、总氨基酸、多糖以及总生物碱质量分数在前期均累积不多,后期涨幅增大,总体呈上升趋势,移栽后60 d以上各质量分数分别比移栽前增长20.69%、25.93%、11.51%、44.44%。移栽后各项指标发生适应性变化,并且后期良性发展,从而也表明了移栽条件的合适设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