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掌握马占相思人工林立木干形变化的规律性,实测431株样木并采用多个干形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实验形数变动系数最小,其变动系数为8.55%;实验形数的调查平均值0.386 8,比目前区内使用的阔叶树数值(0.400 0)呈一定的偏小;正形数系列中,以1/4树高以下变动系数较小,2/10、1/10树高处形数及胸高形数的变动系数分别是8.69%、10.63%、和9.68%;胸高形数、胸高形率以及树高间呈双曲线关系,相关关系紧密.  相似文献   

2.
天然赤松立木干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吉林省延边天然赤松集中分布地区,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测定了384株天然赤松样木的相关资料。以胸高形数、实验形数、部分正形数和希费尔形率作为赤松立木形指标,研究分析了赤松立木干形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胸高形数与实验形数都随着胸径和干高的变化而变动。但实验形数的变动系数(10.47%)比胸高形数(11.72%)小。延边天然赤松的平均实验形数为0.40。  相似文献   

3.
采用多个干形指标对云南松440株样木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变动系数最小的正形数是1/4树高,因此其最稳定,f1/4原始数据和调整后的平均值分别为0.6114和0.6176。正形率q0.5与q0.7,q1/4,q0.3之间存在线性的关系。正形率q0.5与正形数呈一元线性函数关系。实验形数的初始值和调整值分别为0.4198,0.4497。  相似文献   

4.
利用地基激光扫描技术采集泗洪陈圩林场36块样地1927株杨树的点云数据,通过软件RiSCANPro对数据进行预处理。用K均值聚类对点云数据进行林木定位分割,并提取了树木胸径、树高等测树因子,通过公式计算出4种干形参数(胸高形数、形率、高径比和形高),用SPSS软件基于4种不同造林密度由高到低(株行距配置3m×8m、5m×5m、4.5m×8m、6m×6m)对4种干形参数进行差异分析,还对干形参数进行了模型研建,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造林密度对胸高形数、形率、高径比、形高有显著影响。胸高形数、形率和高径比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形高则随密度增大而减小,即高密度林分的树干干形更为饱满,低密度树干干形尖削。2)指数方程是胸高形数与形率关系的最优模型,适用性检验精度高,达到99.12%,模型表达式为:f1.3=0.223*exp(1.025*q2),可应用于胸高形数的预测,为分析杨树干形参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多个干形指标对细叶云南松398株样木进行研究比较,结果表明:(1)以1/4树高正形数变动系数最小而最稳定,其形数原始及调整的平均值分别为0.6983和0.7059。(2)正形率q_(0.7),q_(0.3),q_(0.1)与q_(0.5)呈一元线性相关。(3)正形数f_(0.1),f_(0.5)和正形率q_(0.5)呈幂相关。(4)实验形数的初始值和调整值(0.4468,0.4529)均比目前区内使用的数值(0.434)大。  相似文献   

6.
落叶松树干干形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形数作为树干的干形指标,利用197株落叶松解析木材料,研究分析了树干干形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胸高形数与实验形数都随着直径和干高的变化而变动。但胸高形数的变动幅度要比实验形数的变动幅度大得多。其胸高形数的变动幅度为0.44~0.59.实验形数的变动幅度为0.38~0.42。  相似文献   

7.
利用四川杉木解析木材料,对胸高形数、实验形数、D形数、DH形数及其变幅率、变动系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种形数均随树高变化而变化,胸高形数、实验形数和DH形数随胸径的变化而变化;4种形数的变幅率和变动系数均随胸径、树高的变化而变化,却不因形数种类不同而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以伊春市带岭林业局不同年龄、不同密度及不同立地条件的云杉为研究对象,以形数作为树干的干形指标,通过选取42株云杉为材料,研究分析了树干干形的变化规律,为树木材积的测算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胸高形数与实验形数都随着胸径和树高的变动而变动,但实验形数的变动系数比胸高形数小。  相似文献   

9.
胸高圆锥系数(f1.3CC是笔者提出的一种新的树木干形指标,它避免了正形数测算中的累赘,又克服了胸高形数随树高增长而减小的弊端。用它可以科学地论证实验形数的可靠性,是研究干形的学者高效的运算工具。胸高圆锥系数是树干材积与一个圆锥体体积的比值,这个圆锥体与树干具有相同的胸高直径和高。该系数可由胸高形数和树高根据一个简单函数求出。新绝对形数的比较圆柱体的高等于树高,其底面直径根据胸径和解析木各区分段中央与胸高断面之间树干削度的加权平均值来推算。新绝对形数可以由胸高圆锥系数求出,因为二者之间存在极紧密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林分密度对湿地松林木干形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以湿地松7,8,13年生初植密度和19年生间伐强度试验林胸高形数、高径比和正形率系列为干形指标,研究了林分密度对湿地松林木干形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初植密度间林木胸高形数的差异不显著,高径比则存在显著差异;间伐强度对胸高形数和胸高形率的影响不显著,但以中度间伐(伐去株数35.7%)林木干形相对较为饱满。  相似文献   

11.
为了改善树种结构,提高生物多样性,在北镇市五峰林场开展了长白松引种试验。结果表明:在苗期,当年有41.2%的比例不能正常封顶,2年生封顶率达98.5%;其生长速度低于樟子松,苗高、地径分别比樟子松低19.75%和6.08%;造林成活和保存率与樟子松相当,分别达到77.0%和65.0%,15年生幼树与樟子松相比,高径生长略高于樟子松;长白松的物候期与樟子松相似,只是高生长停止期较樟子松晚5~8d,初现雄花年限较樟子松晚1年。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农防林针叶树新品种的引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地区农防林树种较为单一的问题,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按照气候相似论及品种同源性理论先后从国内外引进常绿针叶树品种17个,历经40余a定点试验,从生长发育、抗逆性及适宜性等方面进行了长期观测。结果表明:国外引进的10个品种先后3次在6个地点试验,因不能适应该区严寒、干旱的气候条件而在苗期即被淘汰。国内的7个品种中东宁赤松、长白松、兴凯湖松、红松在该区从播种育苗到试验造林获得成功。从生长特性看,其生长速度为兴凯湖松>樟子松≥红松>长白松>东宁赤松;抗逆性上,东宁赤松最弱,其余3个品种与樟子松稍有差异;从生长特性及树种特性上看,兴凯湖松、长白松较适宜作为农防林树种,红松作为农防林则还需进一步驯化。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地区针叶树引种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有效增加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的造林树种,改善当地的森林结构,特从外地引选了班克松、红松和长白松3个造林树种。根据12 a的调查,3个树种均能在该区正常生长,从苗高、胸径、冠幅几方面看都不比当地的樟子松弱,并且具有一定的耐寒、耐旱特性。3个树种不仅能正常生长,并能开花结实,说明这3个树种均能适应试验地区的气候。  相似文献   

14.
以樟子松7个种子源的种子和长白松,赤松和黑松的种子在北京地区做引种试验,并以油松做对照。试验结果表明,长白松生长的表现较好,优于油松。赤松和黑松表现一致,不如油松。樟子松生长表现更差。但从樟子松不同种源来看,呼伦贝尔、大兴安岭南部和小兴安岭的种源生长表现要优于大兴安岭北部的种源。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奈曼旗兴隆沼林场针叶树引种造林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蒙古奈曼旗兴隆沼林场在1992年引种长白松、斑克松和小干松,以樟子松作为对照,营造试验林。到1999年已经基本稳定,而且生长量除小干松以外都接近于樟子松,白松树高为樟子松的112.5%,胸径为88.6%,斑克松树高和胸和戏分别为樟子松的87.5%和54.3%,小干松树高为樟子松的29.2%,试验认为,长白松和斑克松可以扩大造林,小干松虽然保存率比较低,生长比较缓慢,但是也已经稳定下来,应该继续进  相似文献   

16.
几种修枝措施对沙地樟子松生长及结实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试验研究疏枝、截轮枝、截冠3种措施对樟子松种子园母树各种指标的影响,找出最利于樟子松生长的方法。结果表明:3种措施对樟子松的树木生长和开花结实都产生显著差异,经疏枝的单株,其高生长、径生长、冠幅、种子产量都大幅提高,说明疏枝对于樟子松的生长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种子产量上表现明显。  相似文献   

17.
石亮 《防护林科技》2021,(1):4-5,21
为探寻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T)的分配规律,选取辽西北纯林和混交林中的樟子松为研究对象,对其生长季叶、枝、根系中的可溶性糖、淀粉和TNC含量(可溶性糖和淀粉之和)进行比较.结果 表明:纯林中的樟子松较混交林的樟子松具有更高的可溶性糖和TNC含量,混...  相似文献   

18.
通过用污染土壤盆栽方法研究油松和樟子松幼苗对土壤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油松和樟子松能够明显改善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以樟子松提高较显著,在0~10cm土层,油松和樟子松的有机质分别比对照提高102.63%和168.42%;在全氮含量方面,油松的全氮含量低于对照,樟子松能提高土壤的全氮含量。樟子松比油松更适合种植在贫瘠的污染土壤上。  相似文献   

19.
为探明不同混交模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机制,以38 a生的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带状间伐后,在间伐带内栽植樟子松、银中杨、色木槭幼苗形成混交林。应用典范对应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比较混交林土壤化学性质、酶活性的差异及对应关系,结果表明:混交改造后土壤化学性质均高于对照,其中有机质、碱解氮含量在樟×槭(PAM2)、樟×杨(PPM2)样地达到最高,分别为14.74 g/kg和49.63 mg/kg,但有效磷含量则低于樟×樟样地;与对照相比,各样地土壤酶活性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樟×杨样地土壤酶活性表现最好。总的来说,混交样地的土壤养分因子综合得分高于对照,针阔混交林普遍高于樟子松异龄林。因此,营建混交林是促进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生态改善,延长防护林生命周期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意大利214杨(Populus euramevicana‘I-214’)与樟子松(Pinus sylvestnis var.mongolica Litv.)混交林生长量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纯林相比,意大利214杨与樟子松混交能明显提高意大利214杨和樟子松的生长量,但整个林分单位面积的蓄积较之意大利214杨和樟子松纯林有所下降,试验处理的木材胸径分别比纯林有所提高,混交林下的土壤理化性质较之纯林有所改善,肥力状况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