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四川是小麦条锈病菌的主要越夏区和越冬区。四川进行小麦条锈病有效治理,是全国综合治理小麦条锈病的重要内容,对于保障全国小麦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将四川2005年小麦条锈病发生防治情况和秋冬季综合治理技术措施介绍给全国植保部门的同行,仅供各地在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和应急控制工作中参考。12005年小麦条锈病发生为害情况1郾1发生特点2004~2005年度四川省小麦种植面积135郾0万hm2,比上年增加6郾77%。条锈病发生面积58郾7万hm2,损失小麦0郾6亿kg,比上年产量损失降低20%,比大流行的2002年产量损失减少81郾77%。发生的主要特点:一是…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2006年小麦条锈病的发生特点及采取的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湖北省小麦种植面积82.57万hm2。其中鄂北地区(襄樊、十堰市)约占50%。2005年冬至2006年春,由于我国西北地区小麦条锈病菌越夏菌源量大,加上本省气候条件适宜,小麦条锈病在鄂北为中等偏重发生(4级),局部大发生(5级),其他地区为1~3级,全省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30.1万hm2。1发生特点1)秋苗见病早。秋苗始见小麦条锈病的时间是1980年以来27年中的第2个早见病年份。2005年11月15日在襄樊市的枣阳市环城办事处普查30块麦田,发现病田1块,病点4个,病叶5片。见病时间仅比见病最早的特大发生年1990年晚2d,比2004年早21d。至11月底,全省先后在枣…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对我国1950年以来小麦条锈病发病动态和流行因素分析,提出条锈病多年预测依据主要有:(1)小麦品种抗条锈状况及其遗传变异规律,品种布局及其发展趋势;(2)气候条件,特别是3~5月份降雨量多年趋势展望;(3)条锈病各流行区自然生态条件;(4)对条锈病所采取的综合治理措施及其实施状况。分析与以上各项有关的情报资料,试对我国主要冬麦区小麦条锈病提出了多年趋势展望。预计今后五至十年内,小麦条锈病在我国主要冬麦区不会发生全国性的大流行;流行区将主要在甘、陕、川、鄂、豫相毗连的常年越夏和越冬区,流行年发病面积约3000~4000万亩,流行程度一般为轻度至中度发生,局部地  相似文献   

4.
平凉市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趋势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平凉市25年(1984~2008年)的小麦条锈病病情和气象资料综合分析,筛选出影响本市小麦条锈病越夏菌量、秋苗发病、翌年春季流行趋势的主要因子,并应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本市小麦条锈病越夏菌量、秋苗发病、翌年春季流行趋势预测模型.回测结果表明,模型预测准确率达73.9%~82.6%.对准确预测小麦条锈病短、中、长期发生流行趋势,指导当地乃至全国冬麦区适期开展综合治理、及时控制其为害,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小麦叶枯病(SeptoriatriticiRob.etDesm.)是近年新发展起来的一种病害。2003~2004年在山东省潍坊市普遍流行。2003年笔者在本市寒亭、坊子、昌乐、寿光等区、县调查,小麦叶枯病病田率达100%,病叶率平均48郾7%,严重田块达80%。2004年在寿光、安丘、潍城、寒亭等市、区调查,病田率82郾3%,病叶率35%,严重田块达75%。这2年全市发生面积分别为17郾7万hm2和18郾2万hm2,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给农民造成重大经济损失。1近年发生较重原因1郾1气候条件适宜小麦叶枯病是真菌性病害,气温低、降雨量大,有利其发生。2003年本市4月中旬至5月中旬降雨量1…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初见成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条锈病属甘肃省小麦生产上严重流行的病害。该病的发生轻重直接左右着全国小麦条锈病的流行形势,从而严重影响全国小麦的安全生产。新中国成立以来,小麦条锈病在甘肃有12次大流行,其中2002~2004年连续3年发生面积超过53.33万hm2,给小麦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2005年甘肃省小麦条锈病又是大发生年,发生面积达56.71万hm2(严重发生的面积20万hm2),占小麦播种面积的60.76%,冬麦面积的89.54%,尤其是临夏、定西等中部地区,发生程度之重是近十多年来罕见的。然而,当年全省的夏粮产量并未因条锈病的严重发生而出现下滑,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条锈病…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小麦条锈病越夏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鉴于近年小麦条锈病在河南省发生为害新特点,为了弄清该病病菌是否能在本省越夏,为开展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于2004~2009年进行了本项研究工作。调查研究结果证明,小麦条锈病病菌能在本省豫北、豫西海拔1 100 m以上地区越夏。越夏后的条锈病病菌能侵染当地和豫西南地区的小麦秋苗,引起冬前发病和春季流行。自生麦苗是条锈病病菌越夏的主要寄主。  相似文献   

8.
小麦是六盘水市主要夏收作物,常年播种面积近4万hm2,近年来,小麦条锈病在六盘水市大面积发生流行,严重制约了六盘水市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成为六盘水市小麦生产上的一大障碍,从2001年至2004年,小麦条锈病累计发生面积4.50万hm2,累计产量损失达246.36万kg.为了有效控制条锈病的发生和大面积的流行,六盘水市从2001年开始,进行了条锈病的综合防治,通过有效的治理,小麦条锈病的危害程度正逐年减轻,流行面积逐年减少,从2001年发生面积1.19万hm2减少到2004年的0.84万hm2.  相似文献   

9.
2006年十堰市小麦播种面积7.24万hm2,小麦病虫发生12.09万hm2次,其中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2.78万hm2次,防治面积3.27万hm2次,挽回粮食损失1.9万t。1小麦条锈病发生实况2006年小麦条锈病见病日为3月4日,中期流行较快,后期无大灾害。全市除房县、竹溪2级发生外,其他县市为3~4级,郧县、竹山局部大发生。2小麦条锈病发生特点2.1前期发生晚、基数低冬后调查(截止2006年2月20日)小麦条锈病不见病。2.2中期发展快、来势猛全市3月10日调查,小麦条锈病仅郧县、竹山县见病;3月31日调查,小麦条锈病已在城区、郧县、郧西县、竹山县、丹江口市普遍发生,病田…  相似文献   

10.
甘肃文县开展小麦条锈病源头区综合治理成效显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文县地处陇南南部,是小麦条锈病常发流行及越冬、越夏关键地带。2005年,甘肃省农牧厅及全国农技中心先后把甘肃文县确定为全省及全国小麦条锈病源头区综合治理试点县。1年来,文县政府及农业部门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狠抓治理措施的落实,使治理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显著的效益。1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1.1作物多样性示范2006年文县减少小麦播种面积2666.67hm2,改种其他作物。其中海拔1600m以上866.67hm2,改种纹党266.67hm2、地膜玉米200hm2、豆类(小杂粮)133.33hm2、油菜133.33hm2、地膜马铃薯133.33hm2。海拔1300m以下1800hm…  相似文献   

11.
The nature of a reductive system which actively degrades mexacarbate in the rat intestine and liver was investigated. The system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stability against heat and protease treatments and its requirements for a flavin cofactor and an acidic pH for a maximum activity. As a result of purification and spectroscopic identification attempts the system responsible for the above reductive activity was identified to be flavoprotein. Under anerobic conditions such flavoproteinflavin cofactor systems degrade mexacarbate first to 4-N-desmethylmexacarbate and then to polar water-soluble metabolites.  相似文献   

12.
利用祁连山老虎沟地区海拔4200m气象观测站2010年的观测资料,采用FAO Penman-Monteith公式,再利用作物系数法,对高寒草甸生长季(5月22-9月22)的蒸散发量进行估算和分析。结果发现:研究期共有124天,蒸散发总量为238.3mm,日均为1.87mm·d-1。生长初期、生长中期、生长末期的蒸散发总量依次为22.6mm,179.1mm,36.6mm,依次占研究期总量的8.4%,75.2%,15.3%。5月下旬至6月中旬,日均蒸散发量以较低水平缓慢上升;6月下旬迅速增加;6月末至7月中旬猛然回落;7月中旬至8月末,日均蒸散发量迅速上升且维持在较高水平;此后直到9月22日,缓慢减少。5-9月月蒸散发总量依次为6.6mm,46.4mm,74.5mm,77.6mm,33.1mm。  相似文献   

13.
西北地区冬季室内三种常绿植物的光合特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Li-6400XT便携式气体交换系统的红蓝光源和液化CO_2钢瓶注入系统,模拟冬季室内较密闭环境下存在较高CO_2浓度且为弱光环境,设置CO_2浓度为600μmol·mol~(-1),并以400μmol·mol~(-1)作为对照组(CK),对绿萝(Scindapsus aureus)、鹅掌柴(Scheffera octophlla(Lour).Harins)和燕子掌(Crassula agenten Thunb.)进行光响应(Pn-PAR)曲线的测定。结果显示:在CO_2浓度600μmol·mol~(-1)下,三种植物的光饱和点(LSP)均比(CK)更早出现,绿萝和鹅掌柴总体的净光合速率(Pn)比(CK)高,燕子掌比(CK)低;绿萝的最大光合速率(Pmax)、光饱和点(LSP)和表观量子效率(YAQ)均最高,分别为5.62±0.145μmol·m~(-2)·s~(-1)、373.51±24.15μmol·m~(-2)·s~(-1)和0.041±0.003μmol·μmol~(-1),但暗呼吸速率(Rd)较低(-0.51±0.14μmol·m~(-2)·s~(-1));鹅掌柴和绿萝的水分利用率(WUE)和蒸腾速率(Tr),极显著高于燕子掌(P<0.01);绿萝的叶绿素SPAD值最高(70.03±4.18),极显著高于其余两种(P<0.01)。研究表明,绿萝对光照具有最强的利用能力,且能在高CO_2浓度且干旱的环境里健康生长,并能对室内环境起到较强的增湿效应,是西北地区冬季较为理想的室内植物。  相似文献   

14.
Aetiology of Rhizoctonia in sheath blight of maize in Sichua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hizoctonia isolates obtained from maize grown in commercial fields in 33 representative counties (or cities) in Sichuan province in China were characterized according to colony morphology, hyphal anastomosis and pathogenicity. Of 141 isolates, 116 were identified as R. solani , 23 as R. zeae and two as binucleate Rhizoctonia . The isolates of R. solani were assigned to four anastomosis groups (AG): AG-1-IA (101 isolates, accounting for 71.6% of the total), AG-1-IB (2, 1.4%), AG-4 (9, 6.4%) and AG-5 (4, 2.8%). The two isolates of binucleate Rhizoctonia belonged to AG-K. On maize, isolates of AG-1-IA caused typical sheath blight symptoms. Lesions produced by isolates of AG-4, AG-5, AG-1-IB and AG-K were darker than those of AG-1-IA. Rhizoctonia zeae usually caused discontinuous lesions with a dark brown margin and a brown centre on the leaf sheaths, as well as ear rot. Isolates of AG-1-IA were the most virulent to maize, with an average lesion length of approximately 15 cm. Isolates of R. zeae produced lesions approximately 12 cm long, while those of AG-4, AG-5, AG-1-IB and AG-K were progressively shorter. On potato dextrose agar (PDA; pH 6.4), the minimum temperature for mycelial growth of R. zeae isolates was 14–18°C, the maximum 38–40°C and optimum 30°C. Isolates of R. zeae did not grow on PDA (28°C) at pH 2.0, the optimum for growth being pH 6.4.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2012年山西省蔬菜农药残留监测结果的分析,找出造成山西蔬菜农药残留问题原因,并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为蔬菜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环流特征量指数在新疆汛期降水趋势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利用中国气象局气候中心下发的74类环流特征量值,通过相关分析,建立了新疆10个区域的汛期降水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预测模型对新疆汛期降水趋势有一定的预报能力,尤其是在新疆洪涝灾害多发的伊犁及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北疆沿天山一带、天山山区,建立的3个区域预测模型可以作为汛期降水预测的主要工具。  相似文献   

17.
18.
2000年天等县玉米锈病暴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等县 2 0 0 0年秋玉米锈病暴发 ,发生面积达1 0 0 0 hm2 ,占秋玉米面积的 2 9.9%。锈病初发期在 9月底至 1 0月初 ,正值玉米吐丝授粉时期。病害发生后 ,田间病情很快流行 ,仅仅十多天时间 ,玉米从叶片、叶鞘、苞叶到雄花均长满铁锈粉状物 ,远看一片黄褐色 ,严重的整株玉米早衰枯死。1 0月 1 8日调查 ,龙茗镇益山村、华隆乡稻香村以及洞宁玉米场等1 33hm2 多的制种玉米均严重感染锈病 ,病叶率达1 0 0 %。面上大田的龙马、独山村等地玉米锈病发生也相当普遍 ,只是病情较轻 ,病叶率 30 %~ 70 %。如此严重的玉米锈病在天等县历史上尚无记载 ,…  相似文献   

19.
安礼如  邢华  许乾 《杂草科学》2001,(1):23-25,28
超级耕夫WP是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最新开发的稻田除草剂 ,有效成分为耕夫 (醚黄隆 )和二氯喹啉酸 ,用于对水稻田禾本科、莎草科及阔叶杂草的防除。为明确其对稻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和对水稻的安全性 ,1 998~1 999年在安徽合肥、江苏仪征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1 材料与方法1 1 供试药剂40 %超级耕夫WP(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产 )、5 0 %二氯喹啉酸WP(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产 )、1 0 %耕夫WP(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产 )。1 2 试验概况仪征试验田土壤为马肝土 ,pH6 7,肥力中等。前茬为小麦 ,水稻为常规粳稻。田间杂草以稗草为主 ,…  相似文献   

20.
2003年江苏省小麦赤霉病致灾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赤霉病犤Gibberellazeae(Schw.)犦是困扰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生产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江苏河网交错,春雨较多,赤霉病流行频率高。2003年赤霉病见病时间早、发生范围广、自然为害重,是江苏历史上的第九个大流行年。12003年小麦赤霉病流行概况江苏淮南往年是小麦赤霉病的主要流行区域;淮北属于偶发区,基本上不作为主要防治对象。2003年全省以沿江、苏南局部及丘陵地区发病最重,自然发病病穗率高达60%~80%;其次是沿淮及江淮地区,自然发病病穗率40%~60%;再次是徐州、宿迁、连云港3市,自然发病病穗率在10%以下。据各地调查,赤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