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豁眼鹅早期生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豁眼鹅是我国优良的地方品种,具有耐粗饲、耐严寒、适应性强等优点,素有“国宝”鹅之称,特别是在产蛋、繁殖性能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因此,长期以来,豁眼鹅一直做为蛋用型品种进行研究,而对豁眼鹅用作肉仔鹅的研究较少。本文主要是对豁眼鹅的早期生长规律进行测定,...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来源于不同地区的3个鹅品种(豁眼鹅、莱茵鹅、扬州鹅)的产蛋率、受精率、孵化率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不同鹅品种在江苏省气候条件下的繁殖性能。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饲养环境下,豁眼鹅繁殖性能最高,产蛋率47.93%,受精率89.22%,受精蛋孵化率78.86%;扬州鹅次之,产蛋率为42.68%,受精率78.29%,受精蛋孵化率81.65%;莱茵鹅繁殖性能最低,产蛋率只有32.09%,受精率49.72%,受精蛋孵化率74.68%。  相似文献   

3.
昌图豁鹅属中国白色鹅种的著名小型鹅,具有产蛋多、生长快、肉质好、耐粗饲等特点,因其产蛋量高,故有“鹅中来航”之称。  相似文献   

4.
昌图豁鹅属中国白色鹅种的著名小型鹅,具有产蛋多、生长快、肉质好、耐粗饲等特点,其中产蛋量居全世界鹅中之最,有“鹅中来航”之称,在1984年全国鹅种评比会上被誉为“王牌鹅种”和“国宝”;1998年荣获埃及“金字塔”奖牌,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一郾来源及产地昌图豁鹅最初原产地是山东莱阳。历史上曾有大批的山东移民移居东北,其中莱阳的移民就将一种长有豁眼的鹅带到了辽河东岸的辽宁省最北部地区,即现在的昌图县。在民间的长期饲养,自然就混入了本地鹅的血缘,加之多年的群选群育、特殊地理环境的因素、典型寒冷干燥大陆性气…  相似文献   

5.
豁眼鹅品种资源概况与开发利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豁眼鹅品种的形成及其优良特性 豁眼鹅原产于辽宁省昌图县,是辽宁省地方良种,由于上眼睑后方有豁,故取名为豁鹅.豁鹅的突出特点是繁殖力高,其繁殖性能位居世界鹅种首位,素有"国宝"之称,2000年被列入<国家畜禽品种保护名录>,2006年被认定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  相似文献   

6.
品种优良的黑龙江豁眼鹅,已在伊宁县种禽场安家落户。孵化出来的第一代豁眼鹅已开始产蛋。黑龙江豁眼鹅是我国蛋用鹅种中产蛋最多的一个品种。一般体重4~5公斤,放牧饲养每只鹅年产蛋为100~120枚,适当补饲之后,年产蛋可达180~200枚,相当于伊犁鹅的15倍左右。  相似文献   

7.
“昌图豁鹅”产于辽宁省昌图县。从上世纪30 ̄40年代开始,群众在本地白鹅群中发现有一部分个体鹅,具有体型清秀并且较小、结构细致而紧凑、全身羽毛白色、脖子稍细、产蛋较多,眼睑的后上方有自然豁口等特征。依据以上特点,当地群众从中选择比较优良的个体进行培育并选育扩繁。经过50~70多年的培育,逐步形成“昌图豁鹅”这一地方品种。1979年经有关部门专家鉴定,命名为“昌图豁鹅”。并被列入《辽宁省畜禽品种志》。“昌图豁鹅”以其产蛋多而闻名国内外,被誉为“鹅中之王,蛋中之冠”。昌图县也在1995年被国家命名为“中国豁鹅之乡”。“昌图…  相似文献   

8.
品种优良的黑龙江豁眼鹅,已在伊宁县种禽场安家落户。孵化出来的第一代豁眼鹅已开始产蛋。黑龙江豁眼鹅是我国蛋用鹅种中,产蛋最多的一个品种。一般体重为4~5千克,放牧饲养每只鹅年产蛋为100~200枚,适应补饲之后,年产蛋可达180~200枚,相当于伊犁鹅的15倍左右。这批豁眼鹅是在中国家禽育种委员会水禽组组长、中国家禽研究会秘书长陈育新副研究员的帮助下,1984年5月从黑龙江引进的300枚种蛋孵化而成的。为了使豁眼鹅在伊犁安家落户,进而改良伊犁鹅,伊犁畜牧  相似文献   

9.
莱阳五龙鹅被农业部授予地理标志农产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龙鹅是我国优良的地方畜禽品种,主要分布在山东省莱阳市的五龙河流域,以产蛋多而著称。因部分个体具有上眼睑边缘断裂的特征,故还有"豁眼鹅"之称。2001年,五龙鹅被确定为国家重点保护地方畜禽品种,并被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相似文献   

10.
昌图豁鹅属中国白色鹅种的著名小型鹅,具有产蛋多、生长快、肉质好、耐粗饲等特点,其中产蛋量居鹅种之最,有鹅中来航之称。集约饲养条件下每年产蛋120个左右,最多的可达160个,粗放饲料条件下年产蛋100个左右。因此,昌图豁鹅是理想的育种素材。为此,笔者就昌图豁鹅种蛋保存时间对其孵化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为昌图豁鹅的种蛋保存、种蛋的孵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以指导昌图豁鹅的生产、育种和保种等生产实践[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