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6 毫秒
1.
<正>鱼细菌性败血症俗称鱼类暴发性出血病,常在我国淡水鱼养殖地区暴发流行。该病是我国流行地区最广、流行季节最长、危害淡水鱼的种类最多、危害养殖鱼的鱼龄范围最大、造成损失最严重的急性传染病。该病的病原菌为嗜水气单胞菌,水和淤泥是传播媒介,主要经过损伤的皮肤和鳃侵入鱼体。以往该病好发于花白鲢、鳊鱼、  相似文献   

2.
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简称细菌性败血症,又称出血性腹水病、出血病、暴发性出血症等。 病原病因 该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鲁克氏耶尔林氏菌等细菌感染引起的多种淡水养殖鱼类败血症。主要致病原因是防病工作未能及时跟上;生态环境恶化,导致鱼体抵抗能力下降;长期近亲繁殖,鱼体体质下降;饲料品种的单一和霉变变质,导致鱼体中毒,营养缺乏不全面,鱼的抗病力下降;水体受到病原的污染;鱼种未采取检疫制度,造成了运输过程中的传染;最后就是病原菌的生长温度及 pH值范围较宽广,导致了流行时间长、流行面广等。 流行…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罗非鱼及其养殖环境中食源性致病菌菌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东省3个不同产区罗非鱼及其养殖环境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构成进行了分析。采用选择性培养基、生物梅里埃微生物鉴定系统与Biolog微生物自动化鉴定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对罗非鱼和养殖环境中的主要食源性致病菌种类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罗非鱼鱼体及其养殖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食源性致病菌种类,随季节的不同而有变化,其中以夏季致病菌种类最多,鱼体及其养殖环境分别为11和12种致病菌;而春季鱼体中致病菌较少,为6种。罗非鱼鱼体及其养殖环境中以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沙门氏菌最为常见,四季均有,其中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以春夏季节检出率较高,环境中检出率达83%~89%,鱼体中达44%~67%;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环境中春夏秋季检出率达83%~100%,鱼体夏秋季中达48%~67%;沙门氏菌环境中春秋季检出率达33%~39%,鱼体中达44%~52%。其次在罗非鱼鱼体还分离到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阴沟肠杆菌、阪崎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恶臭假单胞菌等致病菌。  相似文献   

4.
泥鳅的病害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文明 《内陆水产》2000,(11):35-35
泥鳅是一种分布极广、易于人工养殖的淡水经济鱼类。泥鳅的蛋白质含量约为 20% (远高于四大家鱼 ),还含有丰富的钙、磷、铁、硫胺素、核黄素等多种营养成份,营养丰富,肉味鲜美。泥鳅对肝炎、痔疮、皮肤病等有一定疗效,在我国的传统药膳食谱中占有一席之地。近年来,随着野生资源的日益减少,泥鳅的人工养殖已在各地日渐兴起,泥鳅的病害防治问题也随之摆在了养殖者面前。 1水霉病 该病系由鱼体受伤,伤口被水霉菌感染所致。严重时可造成泥鳅死亡。该病多发于气温较低时期,症状为鱼体表面附着白色棉花状水霉菌。在人繁孵化过程中的鱼…  相似文献   

5.
鲤鱼竖鳞病病原和病理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嗜水气单胞菌为该病的条件致病菌。在适宜的条件下,该菌可通过体表伤口进入鱼体引起疾病。该病以体表炎性水肿、竖鳞和出血性败血症为主要病理学表现,以各器官功能衰竭为致死原因。  相似文献   

6.
顾宏兵 《内陆水产》2001,26(6):36-36
暴发性出血病,是近年来异育银鲫人工养殖中一种广为流行、危害较大的一种传染病。现已证实,该病的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1 临床症状患病鱼体上浮独游,活力较差,受惊时反应迟钝,摄食量下降或停食;病鱼的口腔、上下颌、眼眶、鳃盖、鳍条皆有不同程度的充血,病灶部位呈红色或浅紫色斑状(系组织间内出血);病情严重时,病鱼肛门红肿,鳃丝水肿,苍白(贫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解剖可见肠道充血,肝、胆等脏器肿大,并伴有腹腔积水。2 发生特点该病危害对象主要是1龄以上鱼体,流行季节一般为4~10月,其中6~9月为发病盛期。在高密度、…  相似文献   

7.
卵圆鞭毛虫病是养殖鱼类常见的寄生虫病。病原体靠吸附器侵入寄生组织,危害寄主。它主要寄生在海水鱼的鳃瓣,偶尔也在皮肤上出现。一般寄生在皮肤尚不造成鱼体死亡,若大量寄生在鳃部则易造成鱼体呼吸障碍死亡。该病发病迅速,死亡率高,给养殖生产者带来极大经济损失。本文初步探讨了治疗该病的方法以供参考。1病原体卵圆鞭毛虫病病原体为植物性淀粉卵甲藻。寄生在鱼体上的时期叫营养体,呈球形、卵圆形或梨形,直径为ZO~70urn。胞质中有许多淀粉粒,胞核一般不易看清。虫体外围细胞膜明显,一端有几条细长的假报状突起,为固着细胞器…  相似文献   

8.
鲤似嗜子宫线虫病在我国已有很多报道。它对鱼体的危害主要是嗜子宫线虫的雌虫虫体夺取鱼体营养,破坏皮肤组织,引起发炎和充血,继发性感染细菌病和水霉,特别严重的能引起鱼类死亡。1996年4月榆中县宛川水产综合养殖场暴发此病,作者及时进行了诊治,现报道如下:1鲤嗜子宫线虫病的发现过程1996年4月9日,该场1号鱼种池投放的草鱼、鲤、彭泽鲫每天都有零星死亡,其共同特征是绝大部分的鱼鳞片局部脱落,体表充血、发炎,有的已滋生水霉菌;其中以当年鲤鱼种居多,约占90%,M龄鲤占10%左右。一龄鲤体质极差,从背部看,体瘦如柴,脊背…  相似文献   

9.
<正>淡水鱼出血病,又称"腹水病"或"细菌性败血症",是我国养鱼史上危害鱼种类最多、流行地区最广、流行季节最长、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主要细菌性病原为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该病几乎危害所有主养的淡水鱼类,且在各个地区均有广泛流行,死亡率可达50%~80%。临床发病鱼体表现为体表严重充血,眼眶周围充血,  相似文献   

10.
红脖子病又名大脖子病、俄托克病、阿多福症等。该病对各种规格的甲鱼都有危害,尤其对成鳖的危害最为严重。该病的发病率高,一般死亡率在20%-30%,最高可达60%。该病的病原——嗜水气单胞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广泛分布于各种水体以及食品中,在养殖密度高,水温变化大,水质差,鳖体受伤,突然变更饲料和饲养管理不善等的状况下,鳖抵抗力下降,会引发该病。甲鱼红脖子病的主要症状有以下几点:1.鳖的预脖充血红肿、伸缩困难是该病的主要症状。此外有的病鳖腹甲出现多个大小不一的红斑,并逐渐溃烂,眼睛白油,严重时失明,舌尖、口…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半滑舌鳎结节病的典型症状、流行情况,进行了病原学探索性研究,初步确定该病不是由病毒引起。对于患病鱼体肝脏、肾脏和脾脏的组织进行了病理分析,认为病原侵入鱼体主要组织造成组织病变,是导致其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用经酚灭活的嗜水气单胞菌和由该菌提取的脂多糖作为抗原对鱼进行注射免疫后,其血清中凝集抗体效价在第4周达到峰值,血液和头贤中吞噬细胞活性均高于对照鱼,以活菌攻毒后鱼体免疫保护力分到达53.9%和69.2%。  相似文献   

13.
《科学养鱼》2002,(5):61-61
暴发性鱼病是我国养鱼史上危害鱼的种类最多、流行地区最广、流行季节最长、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该病1998年在长江三角洲主要养鱼区流行,以后每年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团头鲂、鲢、鲫、鳙等鱼类,死亡率达20%~80%,今年气候变暖,其发病期提前,应尽早做好预防工作。一、发病原因该病由致病微生物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引起。池底淤泥过深、水质老化、池塘环境恶化、饲养管理不当,放养密度过大和寄生虫的侵袭是其诱发因素。二、主要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常靠近岸边缓游,濒死前作挣扎状上窜,最后下扎到…  相似文献   

14.
竖鳞病也叫鳞立病,是鱼类在冬春季节极易流行的一种疾病。该病主要危害鲤、鲫与金鱼、罗非鱼、草鱼、白鲢等鱼类。鱼体受伤及水质污浊是引起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该病死亡率极高,一般在50%以上,严重者可达100%。因此,对鱼类竖鳞病必须及时进行诊断,认真加以防治。 一、症状 病鱼离群独游,活动缓慢,反应迟钝,浮于水面。鱼体发黑,体表粗糙,鳞片竖立,鳞下有渗出液,用手按压渗出液会从鳞下喷出。鳞片脱落,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腹腔内有积水。病鱼贫血,鳃、肝、脾、肾色变淡,鳃部表皮充血。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水产》2000,294(5)
红脖子病又名大脖子病。俄托克病、阿多福症等。该病对各种规格的甲鱼都有危害,尤其对成鳖的危害最为严重。该病的发病率高,一般死亡率在20-30%,最高可达60%。该病的病原——嗜水气单胞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广泛分布于各种水体以及食品中,在养殖密度高,水温变化大,水质差,鳖体受伤,突然变更饲料和饲养管理不善等的状况下,鳖抵抗力下降,会5;发该病。甲血红柱子病的主要症状有以下几点:1.鳖的颈脖充血红肿,伸缩困难是该病的主要症状,此外有的病鳖腹甲出现多个大小不一的红斑,并逐渐溃烂,眼睛白浊,严重时失明,舌尖、口鼻…  相似文献   

16.
中草药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抑制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嗜水气细胞单菌引起的细菌性败血症,在我国水产养殖业中发病率高,流行时间长,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嗜水气细胞单菌相关疾病,其效果显著,但其危害性也十分突出,如抗生素在鱼体的残留,细菌耐药性增强并广泛传播等。中草药具有副作用小、效果持续时间长、用药残留小等特点,是抗生素良好的代替品,在水产养殖业中有很大应用前景。因此,笔者对历年来关于中草药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抑制效果进行综  相似文献   

17.
<正>1病原为疖疮型点状气单胞杆菌。2流行情况该病主要发生在青鱼、草鱼、鲤、鲫等鱼中,无明显流行季节,一年四季都有。一般水质污浊、养殖密度过大、水质较肥、鱼体受伤等条件下易发生此病。该病虽属慢性病,死亡率低,但可造成病鱼生长缓慢或停止,鱼产品品质极差,使养殖经济效益降低。  相似文献   

18.
越冬和产卵洄游期黄海鳀鱼对能量的利用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2年6月至2003年9月黄海中南部水域的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样品,分析越冬和产卵期间鳀鱼能量利用差异。结果显示,各个月份鳀鱼性腺指数(GSI)和腹腔含脂量等级呈负相关。越冬和产卵期间鱼体脂肪消耗速率有显著差异,纯鱼体脂肪消耗速率也有相似变化。摄食期间(3~5月)黄海鳀积累大量脂肪作为能量储备,产卵前期(5月)个别鳀鱼全鱼体脂肪含量超过40%,平均脂肪含量达15%,产卵过后平均脂肪含量水平下降了10%~11%。然而,越冬期间(11~1月)脂肪含量变化幅度很小。产卵期间(5~7月)全鱼体脂肪含最与性腺重量(性腺成熟度为Ⅳ或Ⅴ期)呈显著正相关。叉长和性腺重量(性腺成熟度为Ⅳ或Ⅴ期)也呈显著正相关。越冬期间全鱼体和纯龟体的同体物质(蛋白质)含量比产卵期间低1%-2%。各个月份全鱼体固体物质(蛋白质)含量比纯鱼体低1%左右。越冬期间各叉长组能量变化很小,而产卵期间月能量消耗则随叉长呈指数增长。能量损失主要是脂肪新陈代谢造成,而存储蛋白质主要用于性腺发育,并且在越冬和产卵期间全鱼体的蛋白质含量保持相对常量。  相似文献   

19.
正三、斑点叉尾鮰气单胞菌败血症该病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流行于我国广大淡水鱼养殖地区,会危害包括斑点叉尾鮰在内的青鱼、草鱼、鲢、鳙、鲮等主要淡水养殖鱼类。1994年前后,被暂定名为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该病当前仍是淡水鱼类养殖的主要疾病,由该病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养殖产量的15%~30%。1.病原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和温和气单胞菌(A.sobria)等,本病中以嗜水气单胞  相似文献   

20.
金晟 《科学养鱼》2001,(5):46-46
红脖子病又名大脖子病,对各种规格的鳖都有危害,尤其对成鳖的危害最为严重。该病的发病率高,一般死亡率在 20%~ 30%,最高可达 60%。  该病的病原——嗜水气单胞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广泛分布于各种水体以及食品中,在养殖密度高,水温变化大,水质差,鳖体受伤,使用劣质饲料和饲养管理不善等状况下,鳖抵抗力下降,会引发该病。  鳖红脖子病的主要症状有以下几点:  1.鳖的颈脖充血红肿,伸缩困难是该病的主要症状。此外有的病鳖腹甲出现多个大小不一的红斑,并逐渐溃烂;眼睛白浊,严重时失明,舌尖、口鼻出血。  2.解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