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在抗褐飞虱水稻品种上的行为反应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以ASD7、IR36、粳籼89(JX89)、Mudgo四个抗褐飞虱水稻品种和感性品种TN1为材料,比较了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在这些品种上的行为反应。褐飞虱对抗性品种表现出明显的非嗜好性。褐飞虱自4h、白背飞虱自8h以后,各品种上的着虫量与TN1差异显著,而其它各品种上的虫量无明显差异(Mudgo除外)。白背飞虱选择各抗性品种的百分率明显大于褐飞虱(Mudgo除外);同一水稻品种上的稻飞虱数量无时间上的规律性。两种稻飞虱在抗性品种和TN1上的取食量差异显著。取食同一品种时,白背飞虱在IR36、JX89上的取食量大于褐飞虱,且相互间差异显著。两种稻飞虱在四个抗性品种上的取食痕数量明显多于TN1;两种飞虱在ASD7和JX89上的取食痕数量差异显著,白背飞虱的数量明显少于褐飞虱。在所有水稻品种上的取食痕数量与取食量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感染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水稻对非介体褐飞虱取食行为的影响,在人工气候室通过刺探电位监测技术对褐飞虱在感染SRBSDV水稻植株和健康水稻植株上的取食行为进行持续监测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在感染SRBSDV水稻植株上取食的褐飞虱其取食路径波Nc(N2+N3)(口针在维管束组织移动)的总持续时间显著延长了116.69%,Nc(N2+N3)波形持续时间占总监测时间的百分数也显著提高了100.42%;而口针刺探次数和刺探时间、在韧皮部及木质部取食次数和持续时间等均无显著差异。表明水稻感染SRBSDV后对褐飞虱的取食行为影响不大,仅显著延长了其到达取食位点的时间。 相似文献
3.
4.
B型烟粉虱成虫对五种寄主植物的取食和产卵行为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为明确烟粉虱的寄主选择机制,利用刺吸电波技术(EPG)记录了B型烟粉虱在苘麻、棉花、黄瓜、甘蓝和烟草上的刺吸取食波型,并比较了烟粉虱在寄主植物上的产卵行为.研究结果表明,烟粉虱在5种寄主植物上的刺吸过程由A、B、C、E、G和np波组成,但取食不同植物的波型比例、频次及平均持续周期等指标有显著性差异.烟粉虱取食苘麻时,反映被动取食行为的E波比例和平均周期分别达83.8%和20.2min,明显高于其它寄主植物.总体上,B型烟粉虱取食5种寄主植物的适宜度为苘麻>黄瓜>棉花>烟草>甘蓝.烟粉虱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产卵量随产卵时间延长而增加,但增加量明显低于接虫24 h的产卵量.烟粉虱对苘麻的产卵选择性显著高于棉花,但与黄瓜、甘蓝、烟草没有显著的差别.在本试验烟粉虱雌虫密度的范围内,各种寄主植物的产卵量与烟粉虱成虫密度成正相关,高密度下烟粉虱成虫在甘蓝和苘麻上的产卵量显著高于黄瓜、烟草和棉花.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3种类型水稻品种上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对不同飞虱取食后稻株和未取食稻株的选择性差异。结果表明,褐飞虱在籼稻浙852和粳稻秀水11上主要选择白背飞虱取食后的稻株,在籼粳杂交稻协优9308上表现为差异不明显;白背飞虱则在浙852上主要选择褐飞虱取食后稻株。对3个品种稻株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飞虱取食诱导稻株中游离氨基酸总量上升以及各种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与以后取食的稻飞虱的寄主选择之间无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6.
为研发基于植物精油的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驱避剂和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引诱剂,利用嗅觉仪测试了6种植物精油在不同浓度下对褐飞虱和稻虱缨小蜂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6种植物精油对褐飞虱和稻虱缨小蜂行为的影响具有种类差异性,不同植物精油对昆虫的行为影响有较大差异。此外,褐飞虱和稻虱缨小蜂对植物精油的嗅觉反应还与精油浓度有关,精油浓度范围在100~5 000 mg/L时,山楂油、白木香油、金银花油、肉桂油和鱼腥草油对褐飞虱雌成虫表现出明显的趋避效果,其中山楂油和金银花油的驱避效果最好,二者在100、500、1 000和5 000 mg/L这4个浓度下均能显著驱避褐飞虱。0.1 mg/L和1 mg/L浓度的山楂油、0.1 mg/L浓度的白木香油和1 mg/L浓度的丁香花蕾油对稻虱缨小蜂雌成虫有较强的吸引力。较高浓度10 mg/L的鱼腥草油对稻虱缨小蜂有明显的驱避性。表明植物精油可以明显地影响褐飞虱和稻虱缨小蜂的行为,可作为行为调控物在\"推-拉\"策略中防控褐飞虱。 相似文献
7.
外源油菜素甾酮处理水稻对褐飞虱取食和产卵选择性等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经油菜素甾酮处理后水稻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的抗性,通过在水稻培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油菜素甾酮,观察水稻对褐飞虱取食和产卵、若虫生长发育、羽化等行为的影响,评估油菜素甾酮在水稻抗虫防御反应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水稻培养液中的油菜素甾酮可被水稻有效吸收并产生生理活性。经0.01~10μmol/L油菜素甾酮处理后水稻叶片弯曲程度均显著增加,其叶角分别为对照的3.3~11.0倍。褐飞虱取食和产卵嗜好性与油菜素甾酮处理浓度密切相关,经较低浓度0.005~0.05μmol/L油菜素甾酮处理的水稻能显著降低褐飞虱雌成虫的取食和产卵嗜好性,其产卵量为对照的35.0%~73.9%;而较高浓度0.1~5μmol/L油菜素甾酮处理则增加褐飞虱雌成虫的取食和产卵嗜好性,其产卵量为对照的1.3~1.8倍。0.01、1、5、10μmol/L油菜素甾酮处理的水稻显著降低褐飞虱若虫的羽化率,为对照的32.5%~53.3%。0.1~10μmol/L油菜素甾酮处理显著缩短褐飞虱若虫发育历期,仅为对照的94.1%~96.9%。褐飞虱若虫存活数和初羽化雌成虫体重分别仅在0.1、10μmol/L油菜素甾酮处理下显著降低。表明油菜素甾酮处理水稻可对水稻抗虫防御反应产生影响,其具有作为生态功能分子用于褐飞虱田间防控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制霉菌素对褐飞虱取食行为、营养和共生菌数量的影响,用150、300和600 U/m L制霉菌素处理的水稻饲养褐飞虱,利用刺探电位图、高效液相色谱和镜检法监测其取食行为及体内必需氨基酸含量和类酵母共生菌(yeast-like symbiotes,YLS)数量。结果表明,取食300、600 U/m L制霉菌素处理水稻的褐飞虱3龄若虫体内YLS数量显著低于未处理水稻(对照),而150 U/m L处理与对照无显著差异;5龄若虫体内YLS数量随制霉菌素浓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但600 U/m L与300 U/m L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褐飞虱于韧皮部吸食波出现次数在对照中显著多于制霉菌素处理,不同浓度间无明显差异;制霉菌素对褐飞虱的吸食时间影响不明显,但对其体内必需氨基酸含量影响较大,600 U/m L处理下均显著低于对照和其余处理,300 U/m L处理下除丙氨酸、脯氨酸、蛋氨酸和酪氨酸外均显著低于对照,150 U/m L处理下也均显著低于对照。表明制霉菌素能显著降低褐飞虱体内YLS数量和各种必需氨基酸含量,但对其吸食时间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测定比较了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在转cry1Ab基因水稻KMD1和KMD2及其对照秀水11上取食不同世代的室内种群和田间种群对5种杀虫剂的敏感水平及其体内解毒酶(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靶标酶(乙酰胆碱酯酶)和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以及体内Cry1Ab蛋白的含量.结果表明,5种杀虫剂对分别持续取食KMD1和KMD2的褐飞虱室内种群和田间种群LD50值与取食对照的无显著差异.在KMD1和KMD2上取食1代和9代的褐飞虱室内种群以及田间种群体内解毒酶、靶标酶和保护酶等活性与取食对照的差异不显著.取食KMD的褐飞虱不同种群体内的Cry1Ab蛋白含量相对稳定,其中以取食KMD2的较高.上述结果表明,转cry1Ab基因水稻KMD1和KMD2对褐飞虱的杀虫剂敏感性和代谢酶活性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11.
转基因作物对天敌昆虫的影响是转基因生态安全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黑肩绿盲蝽兼性取食褐飞虱蜜露和稻株伤流液可能带来的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黑肩绿盲蝽取食褐飞虱蜜露,雌、雄成虫寿命分别为75.9和67.5 d,比蒸馏水对照组显著延长,雌成虫捕食褐飞虱卵的能力为23粒/日,比蒸馏水对照下降;取食稻株伤流液的雌成虫寿命(58.1 d)延长,捕食能力(24.9粒/日)下降;无论黑肩绿盲蝽取食褐飞虱蜜露或稻株伤流液,转基因水稻Bar68-1对黑肩绿盲蝽成虫寿命(雌67.6 d,雄61 d)和捕食能力(24.9粒/日)的影响,与非转基因亲本对照D68和非转基因感虫对照TN1的一致。研究表明,兼性取食转基因抗除草剂水稻Bar68-1稻株伤流液和褐飞虱蜜露,没有给稻田重要捕食性天敌黑肩绿盲蝽增加新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2.
实验室条件下,转crylAb/vip3H基因水稻G6H1对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生长发育与繁殖的继代效应评价结果表明,不论是在苗期或是成株期,在各水稻品种上连续饲喂褐飞虱4代后,该虫各代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参数都没有受到水稻品种的显著影响,即不论是在第1代、第2代还是第4代,取食G6Hl与取食其非转基因亲本Xiushui110相比,褐飞虱若虫的发育时间、成虫寿命和产卵量都没有显著差异。同时,2008年和2009年的田间调查结果表明,G6H1和Xiushui110稻田间褐飞虱的若虫、成虫和成若虫总密度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本文比较分析了8169-22和丙88122两个水稻品种的抗虱性能。结果表明,二代褐稻虱短翅型、长翅型成虫在丙88122的产卵量只相当于8169-22上产卵量的45.02%和40.98%;其卵孵化串分别比8169-22上的孵化率低17.44%,19.76%;短、长翅型成虫处理的若虫存活率分别比8169-22品种低25.86%,18.61%。大田普查,丙88122品种上的褐稻虱数量比8169-22降低6.31~12.32倍。此品种对褐稻虱表现较好的抗性,在当地一般年份可不予防治。 相似文献
14.
八斑球腹蛛对褐飞虱的种群数量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田间日捕食量为0.25~1.88头。试验室内,其功能反应可用Ⅱ型和Ⅲ型反应模型拟合;当空间容积增大时,为典型的S形Ⅲ型。为此,虫蛛比应是随褐飞虱密度、龄期结构和防治指标等变化的函数。 相似文献
15.
稻田生态系统中褐飞虱卵寄生蜂的种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卵寄生是褐冰虱的重要自然天敌。本文从稻田周围禾本科杂草上收集到飞虱卵寄生蜂29种,但能寄生褐飞虱卵的寄生蜂只有20种,分属2个科,7个属。其中缨小蜂科11种,赤眼蜂科9种。缨小蜂占卵寄生蜂总数的82.4-97.6%,而赤眼蜂只占小部分。 相似文献
16.
实验室条件下,转cry1Ab/vip3H基因水稻G6H1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生长发育与繁殖的继代效应评价结果表明,不论是在苗期或是成株期,在各水稻品种上连续饲喂褐飞虱4代后,该虫各代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参数都没有受到水稻品种的显著影响,即不论是在第1代、第2代还是第4代,取食G6H1与取食其非转基因亲本Xiushui 110相比,褐飞虱若虫的发育时间、成虫寿命和产卵量都没有显著差异。同时,2008年和2009年的田间调查结果表明,G6H1和Xiushui 110稻田间褐飞虱的若虫、成虫和成若虫总密度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超级籼粳杂交稻甬优6号不同生育期接入不同虫量褐飞虱研究其危害与产量损失的关系,结果表明超级稻甬优6号分蘖期、孕穗期、灌浆期褐飞虱接入虫量(X)与其产量损失率(Y)呈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其相关模型分别为:分蘖期Y=9.08X-8.333 3(n=6,R=0.842 5*)、孕穗期Y=3.741 4X-6.057 1(n=6,R=0.900 8*〖KG-*2〗*)、灌浆期Y=0.122X-1.0(n=6,R=0.958 3*),从而拟定超级稻甬优6号分蘖期、孕穗期、灌浆期的防治指标分别为2.0、3.0、35.0头/丛,确保超级稻甬优6号优质高产,为超级稻甬优6号褐飞虱的持续控制提供直接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