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较快,各项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不断完善,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作为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身具有标准化、自控化等特点,应用范围逐步扩大。通过应用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能够在我国多个水稻生产区域建立集约化、规模化的育秧生产经营模式,能够提供更多质量高的水稻秧苗,对于推动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机械育秧技术在粮食安全生产中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于农业及其广大农户。机械育秧技术具有省工、省时、高产特点,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耕地面积的减少,农村劳动力紧缺现状,推广应用机械育秧技术凸显十分重要。虽然我国的水稻种植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在秧苗培育、灌溉、施肥、防虫害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使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尤其是机械育秧技术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为我国水稻种植业做出贡献。基于此,分析水稻育秧和机械化插秧技术,从秧苗培育、插栽、施肥、灌溉、防虫害等方面对水稻机械育秧技术进行探讨,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农业种植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直接影响。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中机械化种植的广泛应用,与传统的插秧种植方式相比,机械化种植有效地提高了插秧效率和生产力,因此在未来的水稻种植中,种植人员应进一步提高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明确种植机械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化农业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机推广已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基于此,简要介绍水稻机插秧综合技术要点,并对水稻机插秧综合技术的推广措施进行了重点分析,以期进一步增加我国水稻种植面积,降低劳动强度,促进水稻生产的机械化,并为其他农机的应用与推广提供参考,进而促进我国整个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一、水稻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生长 1.萌发的条件。种子的萌发,取决于种子的生活力以及合适的外界条件。有发芽能力的种子,当水分、温度和氧气条件都满足时便可发芽。一般当种子吸水量达到干种子本身重的25%时,就开始萌发,但慢而不整齐;吸收水分达到本身重40%时,达到饱和吸水量,最适于萌发。  相似文献   

6.
采用条播种机械插秧实现水稻精插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主要介绍机械化插秧实现每穴2~4株平均3株精插所采取的技术措施。该技术利用2BSP—500A型水稻播种机的全套设备,增加了新的工作部件并进行了新的组合,构成能满足精密插秧的农艺要求。对新研制的工作部件进行了理论分析及主要参数确定。经测试条播和插秧性能表明,可以满足农艺要求。  相似文献   

7.
水稻机插秧田间育秧秧苗素质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8,自引:10,他引:28  
为明确影响机插育秧秧苗素质的因素,该文以镇稻6217为材料,研究了机插稻育秧中的播种量、秧田水分管理及施用旱秧壮秧剂对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量较低时,秧苗个体性状优势明显,但盘根性差,不利于起秧机插;播量过高时,秧苗素质弱,不利于机插后的返青活棵。水分运筹中,旱育较水育更有利于健壮秧的形成,同时有助于延长秧龄、增加秧龄弹性。施用旱秧壮秧剂在短期内可起到培肥的效果,但用量不宜超过1%。  相似文献   

8.
扩大水稻生产规模是实现粮食增产的必要途径,而实行水稻集中育秧是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实现农田水稻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的重要措施。因此,实行水稻集中育秧技术有助于推进设施农业进步,是现代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9.
10.
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是继品种和栽培技术更新后的一项技术革命,具有省工、省力、高产和高效等优点。抓好水稻机械化插秧及大田管理,是实现水稻优质、高产和稳产的必要条件。笔者通过近年对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的实践和探讨,介绍水稻机械化插秧及大田管理技术,以期指导大田生产。  相似文献   

11.
航天技术在水稻诱变育种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4,自引:8,他引:24  
利用高空气球、返回式卫星和飞船搭载水稻干种子进行空间诱变处理 ,开展空间诱变效应及其育种应用研究。在诱变后代选育出航育 1号、R2 0 36和航香 1 0号等新品种 (系 )。对空间诱发的多蘖矮和大粒突变体进行了形态学鉴定和遗传学研究。空间诱变效应表现为处理当代生理损伤轻 ,植株结实正常 ,后代突变频率因不同基因型和性状差异较大。空间环境诱变敏感性与60 Coγ射线辐照敏感性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把杂交水稻种子播在条件较好的苗床上,旱育至2.0~2.5叶即移入大田栽培,这种育秧栽培法有利于早稻早播早插,省种、省秧田、省膜、省水、省工、省成本,早造产量高,又为晚稻抢季节创条件。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南方侵蚀较严重的三种土壤,即第四纪红土母质、花岗岩母质形成的红壤和紫色土进行了土壤渗透性测试。结果作出了渗透时间与总渗透量、渗透时间与渗透速度及渗透速度与总渗透量间的关系曲线,其关系方程分别是Y=A+BlogX、Y=AeB/X。对10个试验小区都作出了实测曲线的拟合方程,并对其渗透特征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认识村镇建设现状和发展经济与建设的辩证关系入手,把城乡视为一个相互依存、彼此协调的经济、社会体系的思想来研究黑龙江省村镇建设发展战略。本文为黑龙江省的村镇建设(不论在总体布局、或具体目标等方面)指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文章指出:到本世纪末,本省将初步建立起城乡协调发展的城、镇、村完整体系;乡村经济进一步向农工商综合发展;乡村剩余劳力将得到合理转移;乡村人口得到适度集中;村镇建设面貌大为改观;乡村城镇化程度将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不同处理对水稻病程相关蛋白和过氧化物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稻白叶枯菌 (Xanthomonasoryzaepv.oryzae.XOO)弱毒株 75 1和Ni(NO3) 2 作为诱导因子处理水稻幼苗。表明不同处理均在第 2d表现出最大诱导效果 ,Ni(NO3) 2处理后的相对诱导效果达 50 8% ;可溶性蛋白质IEF和SDS PAGE显示 ,诱导蛋白一般在诱导后 2 4h及 48h出现。Ni(NO3) 2 处理后 48h ,SDS PAGE发现上位叶有新增谱带 (MW分别为 54 95和 3 2 3 6kD) ;IEF显示上位叶出现pI5 1谱带 ,诱导叶出现pI5 2 6谱带 ;POD同工酶诱导叶新增加 4条酶带 (Rf分别为 0 62、0 63、0 64及0 73 ) ,上位叶新增加两条酶带 (Rf为 0 63和 0 64)。不同诱导因子处理后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 ,诱导后 2 4~ 48h增幅最大 ;还显示不同诱导因子对同一植物诱导PRP的效力不同  相似文献   

16.
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植株发根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剪根水培和3H核素示踪的方法研究了种植方式对水稻植株不同生育阶段发根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发根力指标在整个生育期内呈单峰曲线,单株根长、根数和根重均在孕穗期达到峰值;3种种植方式中,常耕插秧处理的植株在拔节至抽穗期发根力最强,而免耕留茬抛秧处理的发根力最低。抽穗后10d,免耕留茬抛秧处理的新根重、新根3H-同化物比活度、总活度和分配比例均最高。新根干重与新根的3H-同化物分配比例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的3H-同化物分配比例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用浸种、土施或叶饲等方法施入^14C-S07,水稻种子、根系和叶片均能吸收^14C-S07。经种子吸收的^14C-S07,出苗后植株各部位均有^14C放射性;经根系吸收的^14C-S07,主要运转到地上部各器官;经叶片吸收的^14C-S07,大部分滞留于原吸收部位。水稻秧苗内的^14C-S07均有向顶部运输的特性。  相似文献   

18.
研究土壤属性空间变异及其分布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对于了解生态系统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以横山县为例,采集了254个耕层(0~20 cm)土样,利用数字地形与遥感影像分析技术,提取相关地形与遥感指数,分析不同土地利用、地形条件下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及分布特征,并结合回归分析与地统计学进行空间分布预测。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其养分含量差异显著,水田和川地的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而全磷含量以梯田最高。不同坡度分析表明,"0~3°"坡度等级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坡度等级;不同坡向土壤养分含量差异均不显著,但存在一个明显的趋势,即阴坡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整体上要较阳坡高。土壤有机质与高程H呈现负相关,与坡向的余弦值cosα、复合地形指数CTI、修正后的土壤调节植被指数MSAVI及湿度指数WI呈正相关。土壤全氮与相关环境因子的关系基本与有机质的一致。而土壤全磷与修正后的土壤调节植被指数MSAVI及湿度指数WI正相关。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用相关环境变量的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拟合预测较好,而对于全磷,预测结果较差;回归—克里格预测有效地减小了残差,消除了平滑效应,与实测值较为接近,预测精度高于多元线性逐步回归预测。  相似文献   

19.
稻田土壤中氮素淋失的研究   总被引:88,自引:3,他引:88  
本文应用稻田大型原状土柱渗漏计,研究了双季稻田土壤中氮素随渗漏水流淋失的形态、数量、季节性变化以及若干农化因子的影响。明确了稻田中氮素淋失的基本形态是硝态氮(NO3^--N),估算出双季稻田中氮素淋失总量可接近30kgN/ha,同时肯定了农田施用氮肥对地下水体环境可能的NO3^--N污染,建议双季稻田中每季水稻的氮肥用量宜控制在150kgN/ha;本文还证实氮肥用量对氮素淋失有明显影响,不同氮肥品  相似文献   

20.
在水土流失区,夏秋季节土壤因高温缺水致使水土保持植树造林难于成活。为了揭示土壤水分的变化情况,寻求植物安全越夏的栽植深度,对三种主要侵蚀土壤,在不同植被下,4—9月份进行了定点土壤水分观测。结果表明,第四纪红土母质红壤和紫色土,在夏秋季节,土深30厘米左右的水分含量变化比较稳定。而花岗岩母质红壤,30厘米以下土层的土壤水分,明显的较上层高。同时说明地被物对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并提出了在花岗岩流失区,提高树木成活率的栽植方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